化疗肝损伤

合集下载

化疗后的危害

化疗后的危害

化疗后的危害化疗后的危害1、化疗后的危害之消化道反应会造成消化道的不舒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便秘,食欲下降等情况,化疗的药物对于肠道有着非常大的刺激,也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这也是摧残患者的一个最主要的危害。

2、化疗后的危害之肝损伤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物,故几乎所有的化疗用药都会引起不用程度的肝损害,有的会出现肝功能异常,严重者会导致中毒性肝炎。

可表现为肝脏肿大、黄疸、等。

3、化疗后的危害之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有些药物,如长春新碱、秋水仙碱、氨甲喋呤、丝裂霉素、足叶乙甙以及5-氟脲嘧啶等都对人的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

患者一般在应用上述药物进行化疗6—8周后,就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炎、四肢末梢疼痛或感觉丧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症状,个别患者也可出现复视、斜视等眼肌调节障碍。

4、化疗后的危害之可损害肾功能许多化疗药物,如氨甲喋呤、丝裂霉素、阿霉素、铂类制剂等都对患者的肾功能有毒害作用,易使患者出现浮肿、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

因此,在化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防止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

化疗注意事项鼓励病人要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比如肉、蛋、奶和鱼等。

多吃新鲜的水果及蔬菜;清淡易消化饮食。

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则可口含生姜片减缓恶心症状,也可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意识的吞咽过程,减轻呕吐症状。

可少量多次进食,并保证每天必须的饮水量。

注意骨髓抑制反应,如果化疗疗程较长,会有损患者的白细胞,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

每周要检查血象,如有异常可遵医嘱进行相关调理整治。

大剂量的化学药物使用时病人会出现脱发的现象,且面部无血色,皮肤出现湿疹等症,家属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告诉患者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停药后都会有一定的好转,头发也会重新生长。

化疗后会对心脏产生损害,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慢性心肌病等症状。

适宜吃些滋阴补血的食物。

比如红枣、枸杞、柑橘和山楂等,补血益气。

化疗肝损伤

化疗肝损伤
直接损失肝细胞 加重肝脏基础疾病 改变药物代谢
机理-直接损伤肝细胞
肝脏基础病,会增加化疗药肝损伤的可能。
机理-加重肝脏基础疾病
机理-改变药物代谢
肝损伤分级
1
2
3
4
5
ALT >ULN~2.5×ULN >2.5~5.0×ULN >5~20×ULN >20×ULN 死亡
AST >ULN~2.5×ULN >2.5~5.0×ULN >5~20×ULN >20×ULN 死亡
4
ALT:特异性高,肝细胞内浓度最高,只 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 升高1倍。 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肝脏、骨骼 肌和肾脏组织中,临床作为心梗、心肌炎 辅助检查指标。
当AST/ALT大于1时,提示肝实质广泛损 害,预后不良,小于1,肝正常或者轻度损 伤。
ALP(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肝脏、骨 骼、肠、肾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 种酶,其升高肝胆疾病,主要见于胆汁淤 积型肝损害
化疗后肝损伤的处理
出现2级以上肝毒性时暂停化疗,直 到肝毒性恢复至1级以内,然后减少 用药剂量的25%; 如果第二次出现2级以上的肝毒性, 则暂停化疗药,直到毒性恢复到1级 以内,然后减少药物剂量的50%; 如果第三次出现了2级以上的肝毒性, 则考虑停用此化疗药物。
治疗-保肝药物的分类
治疗-保肝药物的分类
保肝药物的联合
轻至中度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 DILI, 可试用双环醇、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 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细胞膜保护剂如 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胆汁淤积型 DILI 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腺 苷蛋氨酸等。
预防用药
一般不建议常规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来预防 DILI 的发生。 但对于大概率风险出现 DILI,或既往出现某种药物引起的DILI 而又需要再次应用同种或同类药物治疗时, 可酌情选用1 种抗炎保肝药物进行预防性 治疗。

化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化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0637);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登峰计划项目(608DFY20190167)①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 湛江 524002②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信作者:缪辉来化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莫楚君①② 马金誉② 缪辉来① 【摘要】 随着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长,使化疗药物被频繁使用,但化疗相关性肝损伤(CALI)却常常不受重视。

化疗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常常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甚至使病情进展恶化。

由于其诊断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给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带来很大的难题。

本文主要对化疗后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型、损伤模式、临床表现、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关键词】 化疗 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肝衰竭 Research Progress of Chemotherapy-related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MO Chujun, MA Jinyu, MIAO Huila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18): 166-169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cidence of some malignant tumors, chemotherapeutic drugs are frequently used, but chemotherapy associated liver injury (CALI) after chemotherapy is often ignored. The occurrence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fter chemotherapy often affects the efficacy of tumor treatment, and even worsens the disease. Because there is no unified and recognized standard for its diagnosis, it brings great problems to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jury.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classification, injury mod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fter chemotherapy. [Key words] Chemotherapy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cute hepatic failure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0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18.038 据统计,近年来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快速增长[1],化疗是当前治疗恶性肿瘤有效的方式之一,对减缓肿瘤进展、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化疗性肝损伤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关于化疗性肝损伤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治疗剂量的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或由药物诱发过敏反应所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中90%以上为急性DILI,多发生在药物应用后5~90天。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在我国,DILI占住院肝病患者的1%~5%,占急性肝炎患者的10%,暴发性肝炎患者的12.2%。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肿瘤相关性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直接和间接引起肝损伤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肿瘤学界的高度关注。

肿瘤治疗相关性药物包括细胞毒药物、激素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以及中草药等,一项回顾分析1994~2011年我国DILI发病的文献综述表明,最常引起DILI的药物以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为主,其中抗肿瘤药物居第五位,所占比例为4.7%。

发现因DILI 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中,抗肿瘤药物位居第 2 ,占 11.9%,成关于化疗性肝损伤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周克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消化科)42为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化疗性相关肝损伤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更易发生DILI,且发生暴发性肝炎的风险较高,但肿瘤患者不接受抗肿瘤治疗显然不切实际,共识建议此类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应适当减量,化疗时尽量避免两种以上CYP450抑制剂合并使用。

以下六类人群应用抗肿瘤药物时应高度警惕DILI的发生:1、老人、幼儿和女性,既往有药物不良反应和肝功能损害者。

2、存在肝脏基础疾病者:病毒性肝炎、化学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血吸虫性肝病、肝硬化、肝纤维化、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肿瘤等。

3、合并其他疾病:尚未控制的活动性感染如结核病和艾滋病等、肾脏病、风湿病、糖尿病、器官移植、脂代谢紊乱、长期大量饮酒、肥胖、营养不良以及妊娠期妇女等。

4、合用其他肝毒性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降血脂药、肿瘤内分泌治疗药物、中草药等。

为什么肝损伤发生在食道癌化疗期间,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为什么肝损伤发生在食道癌化疗期间,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临床上,虽然很多食道癌患者对化疗有顾虑,但仍然无法阻止其广泛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对化疗的认识也在加深,他们也在慢慢放下自己的芥蒂,开始实施既定的治疗方案。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发现自己有肝损伤,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肝损伤是化疗期间常见的副作用。

患者应保持原有的冷静,以免冲动。

因为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后,通常会通过肝脏进行新陈代谢,属于细胞毒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误伤”肝脏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患者一听到坏消息,就无法想到未来可怕的画面,反而加重了精神负担,甚至陷入了“病急乱投医”的误区。

其次,针对肝损伤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患者要多上点心。

一般来说,肝脏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如果对肝功能的损害较轻,可以在治疗方案调整后慢慢恢复。

对于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立即中断治疗,进行肝脏保护治疗,防止情况发生变化。

生活中,患者可以适当卧床休息,少生气,不熬夜,加速肝功能恢复。

最后,除了肝脏,其他器官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整体调整。

这时,中医治疗非常有用。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具有扶正固本、健脾胃、补肝肾功效的中药,保护肝脏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精神。

同时,中医还适当祛邪,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延缓病情恶化,延长生存期。

中医除了能联合其他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外,还能单独作用于患者,特别是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无法耐受放化疗副作用的患者。

另外中医还能扶正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食道癌患者应尽早配合中医治疗,以尽快控制病情,改善病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由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袁希福创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坚持以中医肿瘤治疗为本,运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并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案例,据临床观察,有些患者即便瘤体不能完全消除,也有机会带瘤生存,甚至正常生活、工作。

化疗对不同身体器官的损伤与保护

化疗对不同身体器官的损伤与保护

化疗对不同身体器官的损伤与保护化疗作为目前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在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一定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化疗对不同身体器官的损伤情况,并介绍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心脏的损伤与保护化疗药物如顺铂、多柔比星等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尤其是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为了保护心脏,在化疗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监测心肌酶谱:定期监测血清肌钙蛋白等心肌酶谱的水平,及时发现心脏损伤。

2. 限制剂量:合理控制化疗药物的剂量,减少对心脏的毒性。

3. 联合应用心脏保护药物:例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可保护心脏功能,减轻损伤。

二、肝脏的损伤与保护肝脏是化疗药物代谢和清除的主要器官,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以下是一些保护肝脏的方法:1. 肝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肝脏。

3.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注意化疗药物的剂量和频率。

三、肾脏的损伤与保护某些化疗药物可导致肾脏损伤,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尿液异常等。

以下是一些保护肾脏的方法:1. 喝水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液产量,有助于药物排泄。

2. 监测尿液指标:注意监测尿液的颜色、尿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避免肾毒性药物:同时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时要尽量避免,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四、神经系统的损伤与保护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认知障碍等。

以下是一些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1. 神经系统监测: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评估,如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和相关症状的询问。

2.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包括蛋白质和维生素B等,有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保护。

3. 心理支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甘草酸制剂 抗炎、保护肝 细胞膜及改善 肝功能
保肝药物
舒肝宁
舒肝宁 清热解毒,利湿 退黄,益气扶正, 保肝护肝
多烯磷脂酰胆碱 膜保护,调节肝脏能 量平衡,促进肝组织 再生
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治疗
❧药物治疗 保肝药物
复方二氯醋酸二 异丙胺 消耗肝脂肪,转 运肝脂肪,改善 肝细胞能量代谢 硫普罗宁
丁二磺酸腺苷 蛋氨酸 防止肝内胆汁 淤积
速恢复。如能给予护肝药物,大多仍可继续接受 治疗
正常 正常
<1.5×N ≤2.5×N
1.5-3.0×N
2.6-5.0×N
3.0-10.0×N
5.1-20.0×N
>10.0×N
>20.0×N
正常
≤2.5×N
2.6-5.0×N
5.1-20.0×N 肝性昏迷前 状态
>20.0×N 肝性昏迷
与化疗前比 无变化
-
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治疗
❧药物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 抗氧化,保护肝 脏的合成、解毒、 灭活激素等功能
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要与病毒性肝病相鉴别
病毒感染性肝病除有流行病学史和血清肝炎病毒感染标志阳性外,临床症状好转较慢, 且易转为慢性化。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肝损伤可很快好转,血清学检查肝 炎病毒感染标志阴性。鉴别有困难时,肝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尚需排除其他疾病
⑤依托泊苷
当胆红素在50-80ummo/L时,药物剂量调整到原来剂量的75%, 胆红素超过80ummo/L,则停用该药。
小结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减量使用抗肿瘤药物 化疗期间定期查肝功能,包括AKP, γ-GT等酶学
测定,需与转移性肝癌或肝浸润以及病毒性肝炎 等鉴别

化疗引起的肝毒性及肾毒性

化疗引起的肝毒性及肾毒性

肝脏毒性肝脏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抗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止痛药物造影剂以及控制感染而使用的抗生素等,均可能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一、药物与肝脏药物尤其是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通过酶的作用,由脂溶性药物转变为极性强的水溶性化合物,然后再从胆汁或尿排出体外。

有的药物则不被转换成极性化合物,在肝脏中直接裂解或灭活二临床表现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多数有潜伏期,时间视药物的种类、剂量、个体差异及健康状况、肝脏代谢能力、有无过敏体质等因素而定。

有的与给药途径有关,一般来讲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的潜伏期短。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病人没有自觉不适,但轻重不等的化验室酶学异常相当多见。

如果出现临床症状,可因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异。

以肝细胞损伤为主时,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有食欲不振、乏力、恶心、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和叩击痛。

严重者可出现重症肝炎样表现,发生出血倾向、腹水、肝性脑病。

对症处理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以淤胆为主的称为药物性黄疸。

单纯瘀胆病人起病较为隐匿,常无前驱症状或仅有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很快消失,通常无发热、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瘀胆伴有炎症型病人则呈瘀胆型肝炎表现,常有发热、畏寒、恶心、腹痛和皮疹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茶色尿、黄疸、瘙痒、粪色浅和肝肿大伴有压痛等。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较大的化疗药物,可引起慢性肝病,表现为慢性肝炎、肝脂肪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症状。

三、诊断标准1应用化疗药物后出现肝损伤症状。

2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异常,胆红素升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或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后出现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者。

4再次化疗时重复出现肝损伤。

5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6肝活检有瘀胆或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改变。

引起肝损伤的化疗药物一、甲氨蝶呤(MTX)MTX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具有肝毒性的抗癌药物之一,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而且最受重视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免疫特异质肝 损害)或代谢异常(代谢特异质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

— — —
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内胆汁淤积 纤维化 肝血管病变
主要内容
1
讨论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性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
2
3
4
5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治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基础肝病
年龄 性别 基因多态性 药物相互作用
影 响 药 物 代 谢
肝 脏 代 谢 功 能
药 物 毒 性 增 加
基础肝病
原发性肝病对化疗药物的影响
•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异常
• 中晚期肝病患者功能肝细胞减少 • 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所剩无几
• 致肝病因子影响药酶活性,
GEM 蒽环类 IFN(高剂量) CTX MMC Ara-c
高度可能 (大剂量) 偶致不可逆
BUS BCNU MTX
BUS(高剂量) DTIC BCNU(高剂量) MTX Ara-c MMC
其他(个例) DTIC VCR 6-MP 6-GT HU
IFN(低剂量)
分子靶向药物的肝损伤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
1687起药物性肝病的药品分类
抗生素 解热镇痛剂 消化病药物 化疗药 心血管用药 精神科用药 一般市售药 中药 激素制剂 抗过敏剂 抗凝药 抗癌剂 371(21.99%) 200(11.86%) 124(7.35%) 122(7.23%) 109(6.46%) 101(5.99%) 97(5.75%) 80(4.74%) 78(4.62%) 63( 3.73%) 61(3.62%) 48(2.85%) 神经科用药 维生素制剂 抗真菌剂 保健药 痛风用药 降血脂药 非治疗药 呼吸病用药 免疫抑制剂 泌尿生殖系用药 骨代谢改善药 其它 30(1.78%) 13(0.77%) 13(0.77%) 12(0.71%) 12(0.71%) 11(0.65%) 9(0.53%) 6(0.36%) 6(0.36%) 4(0.24%) 2(0.12%) 68(4.03%)
5. 化疗可以激活乙肝病毒复制,因此建议乙肝患者
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病毒的激活 6. 对于严重肝病的患者,有些化疗药物要慎用或减 量应用 7. 出现肝损害时化疗药需要考虑停药、减量或换药
谢 谢!
肝损伤
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 心肺毒性 听力衰退 皮疹 脱发 其他 色素沉着 黏膜炎
肾损伤
化疗的 不良反应
出血性膀胱炎 神经毒性
肝损伤的病因
影响肿瘤治疗及预后
主要内容
1
讨论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性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
2
3
4
5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治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分级标准 (CTCAE)
不良反应 胆红素 1级 >N~1.5N 2级 >1.5~3.0N
>2.5~5.0N >2.5~5.0N >2.5~5.0N
3级 >3.0~10.0N
>5.0~20.0N >5.0~20.0N >5.0~20.0N
4级 >10.0N
>20.0N >20.0N >20.0N
烷化剂
抗代谢类
蒽环类
紫杉类
长春碱类
拓扑异构
酶抑制剂
铂类
其他
CTX 亚硝脲类
MTX 氟尿嘧啶
ADM EPI
PTX DOC
VCR VLB
CPT-11 TPT
PDD L-OHP
ASP 干扰素
DTIC
替莫唑胺
Ara-c
GEM
THP
DRN
NVB
VDS
OPT
VP-16
CBP
奈达铂
高度可能
ASP MTX(长期) Ara-c L-OHP CPT-11 PTX DOC
Lee WM, et al. Toxicologic Pathology, 2005, 33:155-164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随所用药物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 联合化疗 支持治疗用药多:止吐、抗感染、退热 药物相互作用抑制肝脏解毒功能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CYP450 3A4与多种化疗代谢相关 多数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物为CYP450 3A4抑制剂 二者合用导致化疗药物毒性增加
(酒精、自身免疫、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化疗后独立危险因素
肿瘤合并乙肝占10%以上 HBsAg阳性患者化疗后HBV-DNA再活动 的发生率为10%-50%,死亡率4%-60%。
年龄
小儿血液病肝损害发生率高于成人 急性小儿白血病肝损害发生率达到45% 5-氟尿嘧啶 年龄是5-Fu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柔红霉素 动物实验:随鼠龄增加肝脏清除率增加
单药应用可有轻微的肝酶上升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 拉帕替尼 厄洛替尼 伊马替尼 索拉菲尼 舒尼替尼
CYP3A4抑制剂(部分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物)
可使此类药物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肝毒性
主要内容
1
讨论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性
2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治
• 足叶乙甙 1A2 2E1 3A4 3A5 • 长春新碱 3A4 • 异环磷酰胺 2A6 2B1 2B6 2C9 2C18 2C19 3A4 3A5 • 长春瑞宾 3A4
HBV感染 抑制CYP450 3A4酶活性
• • • • • • • • • • • • • 顺铂 阿霉素 紫杉醇 多西紫杉醇 长春新碱 长春瑞滨 伊立替康 足叶乙甙 阿糖胞苷 克拉红霉素 异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 络氨酸激酶抑 制剂 • …….
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预防
化疗期间
1、密切监测肝功能 2、注意合并用药对肝脏的影响 3、合并肝炎者,监测病毒载量,必要时拉米夫 定治疗 4、对有肝脏基础病变的患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保 肝药物 5、出现肝损害应给予积极保肝治疗
化疗后随பைடு நூலகம்监测
化疗相关肝损伤后的化疗处理
出现≥2级的肝毒性时暂停化疗,直到毒性恢复至 1级以内,然后减少用药剂量至原剂量的75% 如第二次出现≥2级的肝毒性,则暂停化疗药物, 直到毒性恢复至1级以内,然后减少用药剂量至原剂 量的50%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 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分析显 示,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占急性肝损伤的50%,是导 致肝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 性作用
肿瘤化疗相关性肝损伤
主要内容
1
讨论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性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诊治
2
3
4
5
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手术
恶性肿瘤
其它
化疗
肝损伤 出现在肿瘤治疗的每个环节
手术 肝损伤 其它
化疗
肿瘤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3
4
5
化疗相关性肝损伤临床表现
1. 一般表现:血清转氨酶和胆红质的暂时升高 2. 重者:乏力、食欲低下、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肝内梗阻性黄疸 3. 严重者:中毒性重症肝炎,胆汁淤积,肝细胞 坏死,肝纤维化或肝脂肪变性 4.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为肝窦内皮细胞受损、肝 内小静脉阻塞,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形成和缺 血、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酶和胆红质显著升 高、腹水、肝大、肝性脑病
ALT/ AST >N~ 2.5N GGT AKP >N~2.5N >N~2.5N
N代表正常值上限
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预防
化疗前
了解病史、用药史、肝功能评估、肝炎相关检 测、肝基础病变的评估、肝脏基础病的治疗 肝功能达到以下标准才可考虑化疗 血清胆红素 ≤ 1.5×正常值上限(N) AKP、AST 和ALT ≤ 2.5×N(无肝转移), 若 有肝转移,AKP、AST 和/或 ALT ≤ 5×N
性别
蒽环类药物 主要在肝脏代谢 对阿霉素和表阿霉素的清除率 表阿霉素 女性患者随年龄增加肝脏对其清除能力下降 5氟尿嘧啶:女性用药毒性增加 女性<男性
基因多态性
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导致毒性增加
美国,每年有120人死于因特异体质接受常规剂 量药物发生的急性肝损伤。 尽管发生率相对低,但是往往导致致命性肝损害
协同、抑制
化疗药物代谢 涉及的P450亚型
• 顺铂 2E1 3A4 • 环鳞酰胺 2B6 2C9 3A4 • 阿糖胞甘 3A4 • 多西紫杉醇 1B1 3A4 3A5 • 阿霉素 2D6 3A4 • 依立替康 3A4 3A5 • 紫杉醇 2C8 3A4 3A5
• 拓扑替康 3A4 • 替尼泊苷 3A4 • 长春碱 3A4
如第三次出现≥2级的肝毒性,则考虑停用此化疗 药
小结
1. 抗肿瘤药物大多经肝代谢,肝脏毒性较为常见 2.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肝功能异常,重者中毒性 肝炎或爆发性肝衰竭 3. 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的预后差别较大,肝脏 毒性大多可逆,有些即使停药仍可造成纤维化 或肝硬化 4. 存在肝脏基础病的肿瘤患者,化疗可能使肝病 加重,同时也增加化疗药物肝损害的风险。常 见的肝脏基础病是乙肝和丙肝感染
肝脏 细胞色素 P450-3A4
药物代谢缓慢 药物浓度超出安全范围
抑制
感染HBV
毒 性 增 加
主要内容
1
讨论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性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致化疗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