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1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郭沫若美哉!美哉!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美哉!美哉!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
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
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
故C分析正确。
(5)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歌不这样改编,牛郎和织女还是隔河相望,就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⑵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⑶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⑷ C⑸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概括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诗歌首节作用的能力。
诗歌的首节作用和文章首段的作用比较接近,因此答题时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所选取的意象必须与他所表达的感情相吻合。
因此答题时应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安眠”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古松”,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
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故答案为:(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答案】(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解析】【分析】(1)首联是写景句,要体会“早寒”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具体景物分析把握。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