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推拿治疗
舒筋活络
推拿可以通过手法按摩、推拿肌肉等,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的症 状。
调和气血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有助于缓 解疼痛和炎症。
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推拿治疗风湿病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拔罐治疗
促进气血流通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吸引的作用,促进身体内部的 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潮湿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避免风寒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保持心理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养花、书法、绘画等爱好,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学会倾诉
与亲朋好友交流,倾诉内心苦闷,寻求心理支持。
合理饮食
多食用温性食物
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温阳散寒,促进病情好转。
01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可导致筋骨失养,引发关节疼痛、
酸楚。
脾胃虚弱
02
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使筋骨失于滋养,引发关节疼
痛、酸楚。
心肺气虚
03
心主血脉,肺主气,心肺气虚可导致气血不足,使筋骨失于滋
养,引发关节疼痛、酸楚。
03
中医对风湿病的症状认识病患者疼痛部位较为固定,常常涉及关节、肌肉和 软组织等。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 等,以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切脉、按诊等方式,了解患者 的脉象、体征等信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
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确定其患有哪种疾病。
辨证
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确定其所属证候类型。

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是什么

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是什么

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是什么风湿病这玩意儿,可真是让人头疼。

中医看待风湿病的病因病机,那可是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先来说说病因吧。

这外感六淫邪气就是个大头。

就像我之前遇到过一位病人,大冬天的为了漂亮,穿得特别单薄,风呼呼地往身上吹。

结果没几天,关节就开始疼了。

这风邪就是这么厉害,它常常是导致风湿病的“先锋官”,其性善行而数变,一旦入侵人体,就到处乱窜,让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还有寒邪,那也是个狠角色。

有一次我去山区义诊,遇到一位老人,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的房子里。

时间一长,他的腿就老是酸痛,一到天冷的时候,更是疼得厉害。

这寒邪啊,主收引凝滞,一旦侵袭人体,就会让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引发疼痛。

湿邪也不甘示弱。

记得有个小伙子,在一家水产店工作,天天跟水打交道,又不注意防护。

慢慢地,他就感觉身体沉重,关节肿胀,这就是湿邪在作祟。

湿邪重浊黏滞,一旦缠身,就像甩不掉的牛皮糖,让人难受得很。

热邪也能引发风湿病。

有个病人特别爱吃辛辣的食物,又不爱喝水,体内火气大。

时间久了,关节也出现了红肿热痛的症状。

这热邪会灼伤津液,导致关节红肿疼痛。

除了外感六淫邪气,情志失调也是个重要原因。

我曾经碰到一位阿姨,因为家里琐事烦心,长期心情郁闷。

结果不仅肝气不舒,还出现了关节疼痛的毛病。

中医讲,情志不舒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导致风湿病的发生。

再说这病机。

风湿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就好比一个国家,如果自身实力不强,外敌就容易入侵。

人体也是一样,如果正气虚弱,无法抵御外邪,邪气就会在体内捣乱,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筋骨失养。

而且,风湿病的发生还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肾主骨生髓,如果肾虚了,骨头就得不到滋养,容易出现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等症状。

肝主筋,如果肝气不舒,筋脉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痰瘀互结也是常见的病机之一。

就像道路上有了障碍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阻碍交通。

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相互勾结,阻塞经络,也会加重风湿病的病情。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疾病。

风湿性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痹症,由人体肌表、经络因感风寒湿邪引起。

因人体肌表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血气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病。

其中外邪入侵,即风、寒、湿邪是引起本病的外界因素。

故长期生活在潮湿严寒地带或长期水中作业者,日久易致风寒湿邪侵入肢体。

《素问》中以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痹。

”《类证治裁》中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压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侵入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风湿性疾病也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皮肤、肺、胃、肠道、肾、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

其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性发作的特点。

在西医中风湿性疾病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风湿病学这门学科,但是它仍然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然而中医学对痹症更早有研究。

中医学中以为人体因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

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若素为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

又若行痹、痛痹、着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一般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活络为主。

因各邪之偏胜不同,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侧重。

一、行痹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治疗风湿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治疗风湿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治疗风湿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风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时,常常从调理气血入手,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病情甚至治愈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常见的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等。

患者常常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中医为什么认为气血失调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呢?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

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情况时,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就会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风湿病中,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血亏虚。

由于长期的劳累、久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人体气血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

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关节,从而出现关节酸痛、无力、麻木等症状。

二是气滞血瘀。

情志不畅、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

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

三是寒湿凝滞气血。

外界的寒湿之邪侵入人体,阻碍气血运行,使得气血凝滞。

患者会出现关节冷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症状。

基于对气血失调与风湿病关系的认识,中医通过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治疗风湿病。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气血失调的类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归脾汤等,以益气养血;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则使用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寒湿凝滞气血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以散寒除湿、温通气血。

中医治疗风湿的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治疗风湿的中药方剂大全

全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医对风湿的认识•中医治疗风湿的常用中药•中医治疗风湿的经典方剂•中医治疗风湿的现代方剂•中医治疗风湿的注意事项•中医治疗风湿的案例分享01中医对风湿的认识风湿在中医中被称为“痹症”,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导致气血痹阻,经络不通,关节疼痛,甚至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的一类疾病。

痹症的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痹症可分为风痹、湿痹、寒痹、热痹等。

风湿的中医定义中医认为,风湿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邪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而引起的。

中医对风湿病因的认识六淫致病中医强调,人体正气不足是风湿发病的内因,包括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

正气不足中医认为,外邪入侵是风湿发病的外因,包括风、寒、湿、热等邪气。

外邪入侵祛邪通络中医治疗风湿强调祛邪通络,即通过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方法,祛除风寒湿热等邪气,疏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调理脏腑功能中医治疗风湿注重调理脏腑功能,特别是脾胃和肝肾的调理,以恢复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风湿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对风湿治疗的理念02中医治疗风湿的常用中药祛风除湿类中药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

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秦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

雷公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清热解毒类中药01金银花02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03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1 2 3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补益肝肾类中药01熟地黄02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03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用于肝肾亏虚,腰膝酸软,遗精滑精。

补益肝肾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⒈引言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中医学认为,风湿病是由于外邪(包括风、湿、寒等)入侵人体,导致经络堵塞,气血循环不畅所致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⒉风湿病的病因风湿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因虚损、脾胃湿浊等。

外感湿邪是最为常见的病因,通常由于过度受寒潮湿环境、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等引起。

内因虚损是指人体正气不足、阳气虚弱等内在因素引起的风湿病。

脾胃湿浊则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停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⒊风湿病的病机中医认为,风湿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

湿邪容易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影响关节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功能。

同时,风湿病也有一定的内因,如脾胃湿浊导致的体内湿气积聚,进一步加重病情。

⒋风湿病的症状风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具体症状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还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中医将风湿病根据症状和发病部位分为寒性风湿和湿性风湿两种类型。

⒌风湿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风湿病,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象等综合判断。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祛风、祛湿、活血化瘀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选择针灸、中药煎汤、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

⒍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临床案例以及中医方剂的制备方法等。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事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文中标注有注释说明。

风湿病中医辩证

风湿病中医辩证

04
风湿病的日常护理与预防
饮食调理
01
02
03
饮食宜清淡
风湿病患者应保持饮食清 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 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病 情。
增加营养摄入
风湿病患者应保证摄入足 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 物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食用过敏食物
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 过敏的食物,以免诱发或 加重风湿病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缓解疼痛和恢复 关节功能的目的。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熏烤,以温 通气血、散寒止痛。
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对患处 及周围肌肉进行按摩,以缓解关节僵 硬和肌肉疲劳。
拔罐疗法
利用罐具吸拔患处,以排出体内湿气 和瘀血,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触诊
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等部位,了解温度、湿度、弹性等情况,判断体内是否 有热、湿等病邪。
03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药酒等外敷于患处,以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如狗皮膏、麝香 追风膏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可以发 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症 状,缓解疼痛,减轻西药副作 用。
中医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方法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僵硬 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西药治疗风湿病过程中可能产生药物 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手术治疗风湿病适用于病情严重、 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但手术风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以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风湿病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风湿病是由于风邪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不通所致。

风湿病的发病与气候湿热、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受伤等因素有关。

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局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方法1. 针灸手法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主要手法有温针、冷针、刺血等。

温针适用于寒湿病证,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冷针适用于热湿病证,可通过冷疗作用降低组织温度,减轻炎症反应。

刺血则可以通过放血疗法调节体内湿热病邪,改善体内环境。

2. 穴位选择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常用穴位包括巨阙、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等。

巨阙穴位于腿部内侧,是调节气血的要穴,可舒筋活络,缓解关节疼痛。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阳陵泉位于足部,是通经活络的重要穴位,可缓解关节肿胀和僵硬。

太溪穴位于脚背,是调节气血的关键穴位,能够舒筋活络,促进血液流通。

3. 辅助疗法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温肾祛湿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疼痛。

拔罐则是通过负压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和疼痛。

三、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多项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风湿病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治疗风湿病属于个体化治疗,疗效因人而异。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并告知病情、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医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表现心悸, 气短而喘 , 肢节疼痛 , 脉象细弱或结代等症是其特点。
五脏痹
2. 肺痹

肺痹为皮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 舍于肺 , 而引起的肺气闭阻的病变。

临床表现除了关节肿痛、皮肤 麻木等外 , 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喘满 之症是其特点。
五脏痹
3. 脾痹
• 脾痹为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脾 , 而致脾气虚衰 , 失其健运的病变。 • 临床表现 肢体疼痛麻木,脘痞腹胀 , 饮 食不下 , 四肢怠惰 , 或肢体废软无力、 恶心呕吐等症是其特点。
• 著痹即着痹 ,“ 着 ” 言其症状以重着 难去为特点。
4. 周痹
• 表现为全身肢节疼痛的痹证。 • 临床特点:疼痛走串,无定处,休 作更替,无有终时。
5. 历节 ( 历节风)
• 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 • 临床特点:关节肿痛,疼痛难忍 , 游走不定 , 昼轻夜重 , 甚则肿大 变形 , 屈伸不利 , 活 动受限。
4. 热痹
1. 因感受热邪或温热之邪 , 或风寒湿邪 入里化热 。 2. 临床特点:‘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 , 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 象滑数。 常兼有红斑、结节 , 口渴便干。这种 风湿病疼痛显著 , 关节不能屈伸。
5. 燥痹
1. 以感受燥邪为主 , 或由于阳热之邪化 燥伤阴 ,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 而致的一类痹证。 2. 临床表现特点;肌肉酸削 , 关节不利 , 口鼻干 燥 , 双目干涩等症为主。
6. 湿热痹
1. 湿热痹属于热痹。 2. 临床表现以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热痛、 有重着感。 伴发热 , 口渴不欲饮 , 溲黄 , 烦闷不安。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濡数或滑数。
外感六淫邪气
11
7. 风寒湿痹
1. 风寒湿邪兼夹而至 , 为 “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 之本义。 2. 临证常见有以风、湿为主者,称为 “ 风湿 痹 ”; 有以寒、湿为主者,称为 “ 寒湿 痹 ”; 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 “ 风寒湿 痹 ” 名之。 3. 临床表现风寒湿三邪致病特点兼有。
五体痹
3. 脉痹
• 脉痹是指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脉 络之中 , 引起血络痹阻 , 脉道不 通,而引发的痹证。 • 临床症状以皮肤黯紫、麻木不仁、 肢体疼痛等,并可兼有心悸气短为 主要特征
五体痹
4. 筋痹

筋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滞留于筋 脉 , 使筋失所养 ,脉络痹阻而引发 的痹证。

临床表现以筋脉拘孪、屈伸不 利、肢节疼痛等症为主要特征。
五体痹
5. 骨痹
• 骨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深入于骨 , 阴阳 不和 , 骨失所养而引起的痹证。 。 • 表现以骨节沉重、活动不利、腰脊酸软、 关节变形主要特征。 • 多影响到肾, 严重者出现 " 尻以代踵 , 脊以代头 " 的症状。
五脏痹
1. 心痹
• 心痹为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 心 , 引起心脉痹阻的病变。
2.寒痹
1. 以阳气不足 , 感受寒邪为主因 。 2. 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 遇寒 加重 , 得热痛减或缓解。 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 紧等。
3. 湿痹
1. 以感受湿邪为主 , 湿邪留滞于肢体、关 节、肌肉之间 。 2. 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 木为特征。 多兼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 苔腻、脉濡缓等。
按病位分类
五体痹
皮痹 肌痹 脉痹 筋痹 骨痹
五脏痹
心痹 肺痹 脾痹 肝痹 肾痹
五体痹
1. 皮痹
• 皮痹是指风寒燥湿等邪气侵袭皮腠 而引发的痹证 。 • 临床症状以皮肤麻木不仁 , 或肤紧 发硬 , 兼有关节不利为主要特征
五体痹
2. 肌痹
• 肌痹为风寒湿邪滞留于肌腠之间 , 肌肉失于濡养 而引发的痹证。 • 临床症状以肌肉疼痛酸楚 , 麻木不 仁 ,渐至肢体萎软无力 , 关节活动 不利为主要特征
风湿病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 按病位分类
• 按临床特点分类 • 按证候分类
按病因分类
1. 风痹 2. 寒痹 3. 湿痹 4. 热痹 5. 燥痹 6.风寒湿痹 7.湿热痹
1. 风痹
1. 以感受风邪为主 , 外邪侵犯肌肤、关节、 经络 2. 症状特点:疼痛走串 , 游走不定。 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 , 伴有恶风、 汗 出之表现。
五脏痹
4. 肝痹
• 肝痹为筋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肝 , 出现肝之气血不足 , 疏泄失职的病证。
• 临床表现以 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关节 疼痛 ,兼少腹胀满、夜卧易惊、胁痛 腹胀、 腰痛足冷等症为其特点。
五脏痹
5. 肾痹

肾痹乃骨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 于肾 , 引起肾气虚衰 , 腰脊失养 , 水道 不通的病证。 临床表 现以严重的关节变形 , 四肢 拘孪疼痛 ,屈伸不利,步履艰难 ,,或有 面色黎黑、水肿尿少 等症为其特点。

按临床表现分类
1.行痹 2.痛痹 3.著痹 4.周痹 5.历节 6.鹤膝风 7.漏肩风 8.顽痹 9.尪痹
1. 行痹
• 行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疼痛部位走串不定。
2. 痛痹
• 痛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以疼痛为著 。
3. 著痹
• 著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 "
6 .鹤膝风
• 鹤膝风属于风湿痹证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病变。
• 临床特点: 关节肿痛显著 , 肌肉瘦 削枯萎 , 臂胫股部 细小 , 或仅膝关节 肿大 , 屈伸不利 等。
7. 漏肩风 (肩凝风)
• 病位特点 :以肩部疼痛凝滞不爽为 主症 。
• 临床特点:肩部疼痛 , 活 动不利,肩 肘无力 , 上举后旋受限为主 , 疼痛以 夜间为重,活动后减轻。
精品课件
内容题要
• 定义 • 分类
• 病因病机 • 常见
• 常用中药
中医风湿病定义
风湿病是由于人体营卫气血失和, 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肌肤经络筋骨经脉, 邪正相搏,气血痹阻,出现的以肢体关 节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变形、僵 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累 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包括了中 医传统的各种痹症。
8.顽痹
• 顽痹多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肌肉筋 骨间,深入脏腑,正虚邪恋,反复 发作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