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说课稿4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了解到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限于表面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业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难点: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和互动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业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农田、农作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同时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3.讨论:提出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如“农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农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农业》说课稿5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初步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认识仅限于日常生活,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难点:农业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发展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表解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导入新课。
2.农业概述: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础知识。
3.我国农业发展: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问题。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发展问题。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农业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活动•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重要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农业发展•发展现状:产量提高、结构优化、科技支撑•问题:耕地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态环境恶化案例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一起来看看地理农业的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二、说教法: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三、说学法: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设计意图: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一种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3、填图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五)知识技能运用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呢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2、米饭的原料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3、面食的原料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说课稿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对农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业现代化等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2.难点: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的成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农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新知: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类型、区域差异、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说课稿

《农业》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资料图片等学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因地制宜的定义,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3、通过对土地资源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学习,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观念,进一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发展的关念三、教学重点读图了解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2、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四、说学情虽然本节内容比较概括,但都与学生生活和日常所感、所见关系密切,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各部门间横向联系、对比,纵向发展上多探究,并找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空泛的知识堆积。
五、说教法、学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活动讨论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③图表分析法:阅读图表、归纳分析。
④答问竞赛法:抢答问题,提高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因为我所教学生来自乡镇,对农业比较熟悉。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说课稿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的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的构成、农业的地区差异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以及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农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农业的理论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学生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农业的区域差异、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农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业的区域差异,分享各自的见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农业”这一单元。
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农业的学习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的分类及其在全球和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业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农业分布的原因,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的定义:介绍农业的概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 农业的分类:根据生产对象和方式,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3. 农业分布的全球概况: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我国农业的分布与发展: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及其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5.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农业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业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情况,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 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说课稿

《农业》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资料图片等学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因地制宜的定义,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3、通过对土地资源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学习,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观念,进一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发展的关念三、教学重点读图了解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2、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四、说学情虽然本节内容比较概括,但都与学生生活和日常所感、所见关系密切,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各部门间横向联系、对比,纵向发展上多探究,并找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空泛的知识堆积。
五、说教法、学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活动讨论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③图表分析法:阅读图表、归纳分析。
④答问竞赛法:抢答问题,提高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因为我所教学生来自乡镇,对农业比较熟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
第二次 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 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
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
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而理解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 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 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 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 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
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 )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 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启发引导 一►总结评价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 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导入新课』庆节,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济南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去体验乡村生活,展示活动图片,让学生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展开新课:
强调了它的重要
教法:创设情境 学法:感知案例 •小组合作
归纳原理
创设情境:根据课本图 4.13和4.15两幅图,学生分为2大组分别为北方组和南方组,
假想这是他们的家乡,
水源
(因为本节课面对的是长清学生,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
环节二:
情境:长清位于济南的西南部,东靠泰山,西临黄河, 大部分属于山区。
活动内容:结合长清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谈一谈下列现 象是不是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呢?并说明自己 的理解和看法。
现象一:济南佳宝乳业的奶源设在了长清。
通过活动一“家乡我规划”和活动二“科技进我家”
,来为家乡农业规划与发展献计献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i
活动一:家乡我规划
教学设计
环节一:
情景:老师角色扮演“农产品推销员”,提供一些农作 物比如:小麦、水稻、苹果、柑橘,以及鱼类、牛羊畜 种等图片。
学生扮演农场主的角色,模拟农业规划。
活动内容: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根据南北方的自然 环境特点,采购适合生长的农产品。
以贴图的形式,把 它们布局在地图上。
2、小组派代表阐释选种以及农业布局的依据。
目的:通过两组学生的选种,能够发现他们的选择有差 异,主要是考虑了南北方光热水土的不同,自然而然的 总结出地形、气候、水源等是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自然 因素。
通过两组学生对农业进行的布局,发现虽然区域不同, 但是在布局上却有共性,比如山上发展林业,草地发展 畜牧业,江河湖海发展渔业等,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的原则,即“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宜 渔则渔”。
学生板书归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评价量规
★ ★★能够全部选对农产品,
并会合理的农业
布局,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和人 文因素。
表现很棒啊
★ ★能够选择2-3种农产品,基本知道分布原 贝y,
能简单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一:r 才
现象二:长清双泉镇,果树很少见,但是核桃树满山。
现象三:五一劳动节期间,长清张夏镇举办了首届油菜 花节。
目的: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农业生产现象,从 自然条件来看,好像并不完全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其 实这样的布局,不仅是结合当地地形、土壤、气候等自 然环境要素,还考虑到了济南的交通状况、市场需求, 长清的经济效益与政策引导等社会经济条件。
从而让学 生更全面的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则,不仅要符合自然 规律,还要综合考虑人文因素。
然后学生板书归纳影响农业的人文因素。
活动二:科技进我家
需要加强喽 活动一总结:通过两个环节的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而且理 论联系实际,体现了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学地理服务生活”的教学理念。
地形 -目然 条件
社会经
交谊
继续努力呀
★只会选择1种农作物或者只会简单的布局, 但不
能清晰的理解其原因。
自我评价为(
)星级
评价量规
环节一:选一选
情境:老师扮演“科技特派员”的角色,进行科技推广。
学生扮演“农场主”模拟引进。
主要包括:
新品种:甘蔗品种--粤糖(高产高糖、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蜜柑好品种一一苏柑(皮薄易剥,肉汁鲜美,抗病虫害)高维C 大酸枣一一鲁枣(皮薄质脆,肉厚核小,有营养和保健价值)玉米新品种一一鲁玉(籽粒饱满,产量高,抗倒性强)新技术:无土栽培、滴灌喷灌技术、地膜、大棚技术、生物技术防虫害。
新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免耕播种机等
活动内容:北方组和南方组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机械模拟引进,并简单说出引进的原因,以及这些科学技术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好处。
比如:在新品种上南方组的同学可能会选蜜柑好品种,因为它适合在南方生长,产量大,糖分高,有市场价值等。
在新技术上北方组的同学可能会选地膜大棚技术,因为北方气温相对较低,地膜大棚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带来生产条件的改变。
目的:通过模拟引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会,更接近生活,比老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 ★★能够说出3种以上的新技术的作用,并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农的重要意义。
表现很棒啊
★★只能说出2种新技术的作用,能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环节二:比一比:
情境:用“变化发展”来验证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强农之路。
活动内容:1、餐桌上的变化:通过照片,我小时候冬季蔬菜品种
单一,和现在学生冬季餐桌上食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鲜明的对
比,体会科技强农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变。
2、产量的变化:通过数字对比,袁隆平杂交前后水稻产
量的变化,(由4500到12000千克/公顷),以及2004 年至2010
年我国粮食产量七连增,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的对
比图,体会科技强农带来了农业的高产。
继续努力呀
★ 只能说出1种新技术的作用,简单了解新技术给中
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54*41
sasjii
™Lxll
I J I + P.
■
3、生产力的变化:通过视频资料,对比以往纯人力的播种收
割与现代化机械生产,体会科技强农带来了农业的咼效。
目的:通过比一比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科技强农不仅 保障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还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 需求,同时加快了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 伐。
需要加强喽
活动二总结:当活动二结束时,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出一种爱国情怀,那么我们所 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就实现了。
个美国人曾经质疑“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只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我们就 通过老
师的精心备课和实际的教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
自我评价为(
)星级
结束语 可以自豪的 “我们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
板书总结
地形 市场
气候 自然条件 交通 河湖
政策
科技强农
社会经济条件
4^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