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十二讲中古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合集下载

02古今语音的异同

02古今语音的异同

• (三)分析形声字: • 上古造字时代,形声字是以它的声符表音的。 • 清代段玉裁有一著名论断:“凡同声必同部” 。 (声符相同则韵部相同) • 逢、蓬;房、旁。
• (四)分析古代的双声叠韵字:原来是双 声或叠韵关系,现在没有双声叠韵关系了。 • 叠韵就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 音和韵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如“辗 转”“崔嵬”“婵媛”“薜荔”“蹉 跎”“须臾”等等。 • 但有不少古代的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 并不叠韵了。如“鸧鹒”“芣苡”等。
• 以前的音韵学家只给古音的声、韵分类, 不能构拟音值。 • 上世纪20年代起,从瑞典人高本汉开始, 研究古音(包括中古、上古)都既研究 “类”又构拟“值”。如: • 帮滂并明 // [p] [pʰ] [b] [m] • 端透定泥来// [t] [tʰ] [d] [n] [l] • 见溪群疑 // [k] [kʰ] [ɡ] [ŋ]
上古音简说
一、上古音系统 •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用先 秦的《诗经》音为代表。
• 明代陈第明确提出语音的变化理论,在理论 上彻底推翻了“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进入 一个崭新阶段。 • 清初顾炎武《音学五书》把古韵分部研究引 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并奠定了古韵研 究的坚实基础。
• 顾炎武系联《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韵脚字, 离析《唐韵》,得出上古韵10部。 • 继顾炎武之后,清代古韵研究进入兴盛期, 江永分13部;段玉裁分17部;戴震分9类25 部,舒声16部,入声9部;孔广森分18部, 阴声9部,阳声9部;江有诰分21部;章炳麟 分23部;黄侃分28部。王力晚年分11类30部。 • 古韵分部至此基本定型。
•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彷 彿”“参差”“踟蹰”“蝃蝀”“蒹 葭”“栗烈”等。零声母的如“伊 威”“逶迤”“犹豫”“鸳鸯”等。 • 但有不少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 并不是双声了。如“缤纷”等。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普通话语音是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继承和发展,这与中古音对上古音的继承一样,都是汉语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古音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关系从中古音到普通话语音,声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变化:1)中古全浊声母一律清化,变成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变为送气清声母,仄声变为不送气清声母。

2)中古禅、邪二母为擦音,禅母为舌尖后擦音,邪母为舌尖前擦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禅、邪二母各有一部分变成同部位的塞擦音。

3)影、喻、疑、微合流,除个别字外,都变成零声母。

4)见、溪、群三母分为两类,开口呼、合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齐齿呼、撮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同样原因,精、清、从、心、邪也分为两类,一类为[]、[]、[],一类为[]、[]、[]。

就是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来源于中古的见、溪、群和精、清、从、心、邪两组声母。

5)知、彻、澄与照、穿、神、审、禅合流,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2、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关系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简化。

许多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母都合并为一个韵母了。

当然,也有中古一个韵母分裂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几个韵母的情况。

中古有61个四声相承的韵类,90个韵母(入声不另立,与相配的阳声合而为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为39个韵母,由此可知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总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粗略地说,从中古汉语语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最明显的变化有以下五点:1)中古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变成相应的阴声韵。

2)中古收[]韵尾的韵母,全部变成收[]韵尾的韵母。

普通话[]韵母是中古音没有的,它来自中古歌、戈、麻、齐、微等韵的一部分字。

普通话[]韵母来自中古支、脂、之韵的一部分字。

5)中古音只有开、合两呼,普通话有开、齐、合、撮四呼。

普通话四声和古四声的关系 (五分钟内容)讲解

普通话四声和古四声的关系 (五分钟内容)讲解

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
二、清浊、全浊和次浊
学习古今四声必备的基本概念
清浊:
清:指的是声母是清辅音;浊:指的是声母是浊辅音。
何为“清”(清辅音)?何为“浊”(浊辅音)?
判断依据:声带是否震动。
声带不振动的是清辅音,声带震动的是浊辅音。
bpmf dtnl g k h ng j q x z c s r zh ch sh



入(原来的四个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新增的调类(阳调)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中古后期,全浊辅音全部清化

浊辅音产生 Nhomakorabea的
全浊 辅音
清辅
新调




由于全浊辅音原来分布于四个声调中,故清化后,“平上去入”四个声 调也分别产生一个新调类。为有别于原来的四个声调,所以将新增的 四个声调命名为阳调,本来的四个声调也就成为了阴调。
普通话四声和古四声的关系
学习内容:
一、古今“四声”的不同内涵
二、清浊、全浊和次浊
三、古今声调演变的对应规律
一、古今“四声”的不同内涵
普通话四声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āá ǎà
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
古四声
汉语的语音和声调从 古至今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因此
普通话四声和古代四 声虽然都被称作“四 声”,但内涵不同。
谢谢观赏!
全浊和次浊:(浊辅音声母) 全浊声母是指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浊声母是指声带振动的 鼻音和边音(m,n,ng,l) bpmf dtnl g k h ng j q x z c s r zh ch sh 在普通话里,除了r,全浊辅音已经全部清化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1)古 一 二 四
(2)居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三十六字母-1
音 特 征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带音的塞 带音的鼻 的塞音、 的塞音、擦音 音的塞音 音、擦音 音、边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半元音
发音部位
今名
双唇音 唇 音 音 前音 前音 前音
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音 舌头 舌上 齿 齿头 音 正齿
帮 非 端 知 精 心 照 审
19
见 影 晓

群 匣

舌根音 喉
舌面中音
(半元音) 半元音)
喻 半舌音 半齿音 来 日
9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字母、三十六字母
【字母】 字母】
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 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传统音韵学归纳了 声类之后, 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 这一声类的名称, 泥等。 这一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 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音韵学家 依据发音部位 划分的声母类 别。包括 —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11
七音
(宋元时 分出)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全浊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带音的塞音、 带音的塞音、 擦音、 擦音、塞擦音
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
古今语音的异同
1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 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 语有所不同, 汉语有明显的差别。 汉语有明显的差别。 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 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 三部分组成, 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 三个方面。 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 扶伏而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战国 策·秦策三》)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古 代的声母应该相同(都属于重唇并母字)。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季氏》) 《经典释文》记作“郑本作封内”。《释 名》:“邦,封也。”
• 古书中“伏羲氏”又作“庖牺氏”。
•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中,齐国大将“陈忌”有时写作“田忌”。 陈,澄母字;田,定母字。
• 《左传》中的人名“陈完”,在《史记》 中写作“田完”(“陈”属澄母而“田” 属定母)。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战国策·魏策》)
“直”应读为“独”(或“特”)。上古 “直” “特”属定母、职部字。
• 《诗经·鄘风·柏舟》:“实维我特。” 《韩诗》“特”作“直”。
• 中古“见”母字在现代北京话(北部)、 苏州话(中部)、广州话(南部)的读音




(开口呼) (合口呼) (齐齿呼) (撮口呼)
北京话 kan kuan ʨian ʨy
苏州话 kø kuE ʨiɪ
ʨy
广州话 州话: • 蚕[ts’a:m] 餐[ts’a:n] 撑[ts’a:ŋ] • 杂[ts’a:p] 擦[ts’a:t] 拆[ts’a:k]
乎:鱼部) 南宋·朱熹《诗集传》:第一个“家”:叶音谷(以入
“屋”韵);第二个“家”:叶各空反(以入“东”部); 第三个“家”,叶古胡反(以入“鱼部”)。 按朱熹的说法,“家”除了正字音(鱼部)外,又有两种 读音。

方言语音的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方言语音的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第四章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
• 一些学者曾提出,普通话音系的基本单位是声、 韵、调,不是音位。我以为,从汉语音节的直接 组成成分来看,声韵调是基本单位。但韵母无论 从结构还是从语音上考虑,都还可以进一步切分。 从线性音段的最小单位着眼,音位是最小的单位。 而从非线性的角度看,音位不过是联系若干共时 发出的区别特征的一个时间格。韵母、音位、区 别特征是音系中层次不同的单位。……因而是描 写普通话音系不可缺少的。

王洪君1994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
• 方言调查报告写作内容的要求。 • (1)序言 • (2)语音分析 • (3)同音字表 • (4)比较音韵 • (5)词汇和语法例句 • (6)标音举例
语音分析
• 声韵调表及其说明
按照一定格式排列声母表、韵母表和声调表,例举例字时应注意兼顾方音和 标准音、古音的差异,例如ts组下例举“之、支、资”等字,在ing韵下例 举“金、今、京”等字,使人对方音的特点一目了然。声韵调若有特殊的 音值,需要对发音特点作出描写。比如:ts组靠后。
作为语音结构单位的音节,在音系学中也是一种初 始单位。
例子 说明音节是方言音系的初始单位
汉语音节的常见构成模式

声调


韵头 韵腹 浊
声母
韵尾
汉语音节的常见构成模式
V元音 C辅音 V啊 C+v他 C+v+v、太 C+v+v+C、田 C+v+C、谈 C节的十四种结构模式
北京 苏州 福州 广州
• 根据这十四种结构方式,可以把汉语方言音节 结构归纳成以下框架:
• (C)+(V)V(V)+(N,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第十二讲中古音系与 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2020/9/19
竹山 张鹏飞 《汉语音韵学》
1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1、全浊声母的全部清化
• 《广韵》35母的全浊声母有“并、定、澄、群、 从、崇、船、邪、禅、匣”10个,这些全浊声母 发展到元代,在北方方言中一个不剩地全部变成 了清音,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当然也 就没有全浊声母了。
“浊音清化”是普世性的音变规律
• 江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论证“浊音清化”是普 世性的音变规律,他说:“浊音阻塞音不是最理 想的语音材料,因此会随着表达内容的精细化和 丰富而逐步被排斥”,因为“从语音材料组织方 式上看,浊音清化符合人类发音机理对语音材料 的优化选择,剔除不可调控性要素而优选可调控 性要素也是语言表达内容逐步丰富而必然出现的 结果”
古全浊声母清化的路径大致是:浊塞音变成清 塞音和清塞擦音;浊塞擦音绝大部分变成了清塞擦 音,少数变成了清擦音;浊擦音绝大部分变成了清 擦音,极少数变成了清塞擦音。
具体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演变为今普通话塞 音、塞擦音声母的,古平声字今读送气清音,古仄 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也就是很重要的“平声送气 仄声不送气”规律。
方言中的古音残留:
• 分不分尖团音,是区别不同方言语音特征的标志 之一。在官话方言区内,不分尖团音的占80%以 上,如北京话不分尖团音,而山东有些地方话还 分尖团音。南方不少方言还分尖团音,如鄂东南 隶属赣语系统的通山话“津、酒、想”等字的声 母至今还念[ts、s]。
尖音与团音:
• 所谓“尖团音”,是针对见、晓组和精组的区别而
5、韵母的分化
• 从中古韵母系统到现代普通话韵母系统的演 变,整体上合并是主要趋势,但单个韵母的 分化现象也是较多的,主要的分化有:
• 1)止摄“支、脂、之”三韵的韵母分化 • 2)果摄的韵母分化 • 3)假摄的韵母分化
1.《广韵》的调系
• 《广韵》调系的结论:

调类:4个

调名: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入声韵的消失
入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入派四聲:
中古
清 入聲 次濁
全濁
現代普通話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2、鼻音韵尾的简化
咸摄 覃、谈、盐、添 咸、衔、严、凡
[-m]
山摄 删、山、寒、桓
[-n]
[-n]
2、鼻音韵尾的简化
深摄 侵
[-m]
臻摄 真、谆、臻 文、欣、魂、痕
[-n]
[-n]
3、等呼的简化
全浊声母清化与音变构词
• 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还能看到大量用清浊声母变换的 方法来区别词义、词性的单字音变构词材料,其中清声母破读为 浊声母的切语就有1823见次,浊声母破读为清声母的切语有688 见次,如“见”的本读是清声见母表示“看见”义,破读为“贤 遍反”就是浊音匣母表“显现”义而后造“现”字以区别。后来 声调变换构词法超过了清浊声母变换构词法,再后来词汇双音化 构词取代了单字音变构词法,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或推动中古全 浊声母清化的重要因素。

调型:平、升、降、促

调值:?
• 《广韵》调系的证据:
• 《广韵》卷目
2.平分阴阳
中古
平声
全 次

全 次

现代普通话
阴平 阳平
平分阴阳:调类和调型的变化
中古
调类: 平声
调型: 平调
现代普通话
变化 阴平 变化 阳平
保持 平调 变化 升调
3.浊上变去
中古
清 次浊 上声 全浊
现代普通话
上声 去声
言的:“团音”是指见、晓组声母在细音前读j、q、 x的音;“尖音”是指精组声母在细音前没有变读 为j、q、x而仍读[ts、ts‘、s]的音。
3、轻唇音声母[f]的独立
ʐ
隋唐
宋代
元代 現代
知組 ȶ
莊組 ʨ 章組 ʧ
知組ʨ 照組 ʧ
照組 ʧ
翘舌音
5、零声母字的大量增加
• 零声母字在《广韵》中只限于“影”母, 发展到普通话,零声母字大量增加,除中 古“影”母外,普通话的零声母字还有五 个来源:“喻”母(喻四/以类);“匣” 母中的于类即“喻三”;由“明”母分化 出来的“微”母;还有“疑”母和“日” 母。
• “汉语历史上的浊音清化分别依据声调平仄 派入送气与不送气。泰语仍然保留浊音,但 清化的路子很可能与汉语无异。英语浊音尚 处于清化之中,预计完成时将形成送气与不 送气的对立,与汉语相同。”
2、从“见、精、晓”三组分化并合流出腭化 音



ʨ


ʨ‘
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ɕ



分化的时期:
• 见、晓组分化出j、q、x比精组早,在明代 中期就有些地区已经把见、晓组细音字读 成j、q、x声母了。精组完全分化出j、q、 x则是清代的事情,乾隆癸亥年(1743) 存之堂编成一部《圆音正考》,专门讨论 “团音”和“尖音”的区别,所以后人也 称该书为《团音正考》。
一等
開口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等
合口
二等 三等
四等
開口呼
齊齒呼
明代晚期
合口呼 撮口呼
等呼的简化 开口呼 合口呼
洪音 齐齿呼 撮口呼
细音
4、主要元音的归并
• 中古音的韵母系统复杂,《广韵》有142个韵母。 从现代学者的拟测情况看,这些韵母要用很多不同 的主要元音来进行区别,主要元音的个数多了,其 音值的相近度就大,区别度就相对小一些。中古音 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韵母中音值相近度高的主要元 音一般都合流了,主要元音的个数减少了,这也是 普通话韵母系统比《广韵》大大简化的重要原因之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