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蒙培元)
[敬畏生命毕淑敏原文]中学课文敬畏生命原文
![[敬畏生命毕淑敏原文]中学课文敬畏生命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4200d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c.png)
[敬畏生命毕淑敏原文]中学课文敬畏生命原文《敬畏生命》是以解读生命价值意义为内容的散文。
同名散文也不少,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下。
《敬畏生命》张全民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的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
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
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
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
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
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大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
敬畏之心

“敬畏”融入生活造就高尚[导读]人们对生命本身缺少敬畏,在身体和物质等方面的放纵,最终用欲望伤害了自己。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而缺乏对自己的敬畏则失去“人和”。
翻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碎片,我们发现,敬畏之心有利于社会和平与稳定。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欲望的开掘比过去更甚,人们很容易迷失在欲望的汪洋里。
重建我们时代的敬畏感,今天是如此的迫切。
对自然缺乏敬畏,导致紧张从多个层面多角度解读“敬畏”,首先是对自然的敬畏。
他结合道德价值谈到:道德不仅是乐于助“人”,也要求我们对自然有所帮助,而不是一味向自然索取。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却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肆意进行不友好的破坏,导致人际环境、自然环境都处于断裂。
没有敬畏、信仰,我们无法获得内心的享受和快乐,却只能带来紧张,比如环境恶化,空气阴霾,这种紧张无处可逃,自然被破坏了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家里的空气也不好。
失去信仰,就是精神的残废人,神明不会关照我们,这是人类给自己带来的灾难。
出生于青藏高原,对西藏文化有深刻体验。
他谈到,在西藏的土地上到处都存在对自然的敬畏,西藏人认为河流、山脉中都有神明居住,他们将敬畏生活化,在很多生活习惯中有所表现,比如靠近水源的地方不可以吐痰和大小便,司机开车也会远离水源,这是他们对河流中神明的敬畏,实际是对自然的尊重。
对生命缺乏敬畏,失去人和人们对生命本身缺少敬畏,在身体和物质等方面的放纵,最终用欲望伤害了自己。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而缺乏对自己的敬畏则失去“人和”。
西藏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来世,他们尤其尊重生命。
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他们也用施舍去拯救别的生灵。
西藏有很多朝拜,这是表面的敬畏,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更多体现在生活细节。
对精神缺乏敬畏,信仰崩塌精神上的信仰告诫人要一生行善。
西藏人信仰佛教,他们相信要使自己脱离六道灵魂,到达神界,不仅需要为自己祈祷,还要为别人祈祷,使自己的精神高度得以提高。
西藏人祈祷天下幸福吉祥,为全世界、全人类祈祷,这是敬畏造成的高尚。
给孩子补上“敬畏”这一课

记 得 幼 时 ,一 次 与 几 个 小 伙 伴 出于 好 奇 ,用 铁 丝 做 成 刀 和 锤 在 田间 捕 捉 青 蛙 ,然 后 进 行 残 忍 的解 剖 。 当 时母 亲 见 了 大 为 惊 恐 , 对 我 们 说 : “ 们 这 是 害 命 啊 ,青 蛙 死 你
孙 子 也 来 做 客 ,那 孩 子 如 孙 猴 子 一 般 翻 上爬 下 ,闹 的 主 人
由此 可 见 , 当代 教 育 ,无论 是 家 庭 教 育 ,还 是 学 校 教
育 都存 在着 关 乎 生命 的 “ 缺失 ” 。血 的教 训 提 醒 我 们 该给 孩 子 们 补 上 “ 畏 ” 这 一 课 了 !那 么 ,我 们 要 给 中 小 学 生 敬
补 上哪 些 “ 敬畏 ”之 课 呢 ?
、
客 人 坐 卧不 安 ,这 时 ~ 位 朋 友 忽 然 问 那 孩 子 : “ 怕你 你
爷 爷 吗 ?” “ 怕 ! “ 爸 爸 妈 妈 吗 ? ” “ 不 怕 ! 怕 不 ” 怕 也 “
了 ,它 的 灵 魂 还 会 找 你 报 仇 的 ” 。 听 完 母 亲 的 这 番 话 ,再 看 看 被 我 们 肢 解 的 尚在 微 微 颤 动 的 青 蛙 肢 体 ,每 个 人 的心
畏 他 们 的坚 韧 顽 强 ,敬 畏 生命 因 “ 一 ” 而 宝 贵 ,敬 畏 因 唯
性 ,让 人 成 为 畏 首 畏 尾 的怯 懦 者 ,但 笔 者 所 说 的敬 畏 不 单
是 “ ” ,其 实 是 “ 惜 、尊 重 与 约 束 ” 。 怕 珍 最 后 ,我 们 还 得 呼 吁 ,给 孩 子 补好 “ 畏 ” 这 一 课 , 敬 这 比补 钙锌 铁 更 重 要 ,这是 我 们 医 治 “ 伤痛 ”的 妙 方 。 ●
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常怀敬畏之心小时候,看见闪电,妈妈会把我们揽在怀里,温柔地说:“孩子,做好人,就不用怕打雷!”那时,我们对雷鸣闪电心怀敬畏,它教人反省:不要做坏事——这是民间最质朴本能的敬畏,若剔去迷信成分,它不失为一种神圣的力量,可以约束矫正我们参差不一的心灵。
人,不可以没有敬畏的心。
因为没有敬畏,所以恶搞经典成风。
因为没有敬畏,所以洞房花烛也能笑场。
因为没有敬畏,所以崇高贬值。
因为没有敬畏,我们的人生不再神圣……现在,据说最流行最广泛的新骂人“三字经”是“鄙视你”。
第一回合就“鄙视”,所以不用开战;内心、表情写满“鄙视”,所以没有仰望,也没有尊敬。
“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面带鄙夷,内心一定会慢慢卑俗黯淡。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敬畏,在他墓碑上刻着: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以此表明自己对天的敬畏之情;孔子强调的是要“知天命”,就是心存敬畏,并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
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人很渺小,因为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反而让我们内心清澄而庄严。
万物众生,都值得我们敬畏。
从一朵向阳的花、一棵跳舞的草,到一只蚂蚁的力量、一位母亲在产房里挂满汗珠与泪珠的笑容……听课的学生如果对老师没有敬畏,就容易打瞌睡;拿俸禄的官员如果对人民没有敬畏,就容易贪污腐化;袁隆平因为敬畏水稻,在稻田里梦想成真;黑人阿里因为敬畏每一个对手,成长为一代拳王……而你我,如果对自然对生命缺乏虔诚和敬畏之情,就不会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善与生活的幸福。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谈到对老师的敬畏,让人动容!他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
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以敬畏之心,共筑和谐世界

以敬畏之心,共筑和谐世界在这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时常沉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对职业的热爱,对道德的恪守。
然而,正是这份敬畏之心,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共同构筑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敬畏生命,方能珍视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的叮嘱,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他深知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因此不愿让任何生命因自己的离去而遭受无辜的伤害。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深刻反思: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关注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我们是否应更加珍视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灵魂的存在?敬畏自然,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日本施工单位在清理场地时,对每一颗树都给予珍视与尊重,这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他们明白,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敬畏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自然之美永驻人间。
敬畏职业,方能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高迪建筑师倾尽毕生心血建造圣家族大教堂,他的敬业精神和卓越追求让我们深感敬佩。
他深知,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因此,他对待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将工程打造得尽善尽美。
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让我们明白:只有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敬畏道德,方能坚守人性底线、树立良好风尚。
方孝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正是对敬畏道德的最好诠释。
他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对道德的敬畏之心,恪守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坚守底线、不为所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与坚定,成为道德的守护者与实践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些敬畏之心。
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忽视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可能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可能忽视了职业的敬业精神;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我们可能忽视了道德的底线。
敬畏之心阅读理解答案

敬畏之心阅读理解答案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
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
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
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
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敬畏生命小故事

敬畏生命小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李先生在树林里散步。
他的脚步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地响,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
突然,他注意到前方有一只小鸟躺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李先生走近一看,发现小鸟的翅膀受伤了,无法飞行。
李先生顿时生起了怜悯之心。
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这只小鸟很可能会在寒冷的雪地中死去。
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鸟捧在手中,带回了家。
在李先生的照顾下,小鸟的伤口愈合了,它开始重新学会飞行。
每当李先生看到它在屋子里快乐地飞翔时,都会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和满足。
然而,当春天来临,小鸟的伤完全好了的时候,李先生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知道,虽然小鸟在他的照顾下过得很好,但真正的家是广阔的天空和森林。
于是,他决定让小鸟回到大自然。
当他打开窗户,让小鸟飞向天空的那一刻,李先生流泪了。
他敬畏生命的力量和伟大,也为自己能够尊重和帮助生命而感到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尽我们所能去帮助和保护它们。
敬畏生命的故事

敬畏生命的故事生命,是宇宙中最珍贵的礼物。
它的存在让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它的意义让人们感到无比敬畏。
敬畏生命,并不仅仅是指对自己生命的珍惜,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敬畏生命的故事,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故事一,一位医生的敬畏。
在医院里,每一位医生都在默默地守护着生命的奇迹。
我有幸认识一位医生,他叫李医生。
李医生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他每天都要面对生死存亡的手术。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患者因心脏病需要紧急手术。
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患者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情况非常危急。
李医生没有丝毫犹豫,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李医生说,“每一次手术,我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这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
”。
故事二,一位志愿者的敬畏。
在社会上,有一群人默默地为生命奉献着自己的爱。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志愿者活动,那是一家敬老院的义工活动。
我遇到了一位叫王阿姨的志愿者,她已经在敬老院工作了十年。
王阿姨告诉我,她每天都会和老人们聊天、陪伴他们做运动、唱歌跳舞。
她说,“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生命,他们曾经奉献过自己的青春,现在我们就应该用我们的爱来回报他们。
”王阿姨的敬畏生命之心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与我相遇的人。
故事三,一位农民的敬畏。
生命的敬畏并不仅仅存在于医院和社会志愿者中,它还存在于农田间。
我认识一位农民,他叫张大爷。
张大爷家里的农田受到了连年干旱的影响,庄稼都快要枯萎了。
但是张大爷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都会早早起来给庄稼浇水,他说,“这些庄稼也是生命,它们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
”最终,张大爷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庄稼长势喜人,收成也非常丰收。
张大爷的敬畏生命之心让他成为了农田里的守护者。
敬畏生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
它让我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让我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无论是医生、志愿者,还是普通人,只要我们怀着敬畏生命的心,就能让世界充满温暖和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蒙培元
我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一个至今难忘的真实故事。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下。
那里有河有原又有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
下面是一条小小的河谷,河谷两侧便是高原,高原之上又有延绵不断的高山(属陇山山脉)。
河谷和原上是耕地,山上则是灌木丛林。
家乡交通不便,缺少燃料。
当地农民只能靠烧柴做饭、取暖。
我幼年时经常上山打柴。
所谓“上山”,其实是到原上的田间草地去割草,并不是真到山上去。
只要不拔掉草根,很快又会长出新草,第二年仍有草可割。
但割草的人多了,田间草地常常被人割过,就要找有草的地方去割,经常是走很多路仍找不到更好的草。
可见,农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有一次,我跟随一位堂兄到原上去割草,走到离山不远的地方,眼看就要到灌木丛了。
我心想,如果进了灌木丛,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捆,满载而归,岂不甚好。
但是,再看看堂兄,他却头也不抬,毫无上山的意思,只是继续在原上寻找。
我忍不住便问:“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和草,能去砍吗?”堂兄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我好奇地问:“山上有狼吗?”堂兄说:“没有。
”其实家乡是有狼的。
但是,大白天谁也没有见过狼,何况山下的原上,到处都有人在地里干活,我们即便是上山,也只是到山、原接壤的边缘地带,狼是决不会出来的。
我相信堂兄的话是真的。
于是我又问:“那为何不去?”
堂兄只说了一句:“这山不能去!”表情是严肃的。
我继续问,他就再也不回答了。
堂兄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我想,堂兄是一位不识字的青年“老农”,未必能回答我的问题。
但是,他又为何如此坚定,说话带有一种命令的口气,告诫我“这山不能去”呢?我当时已经读小学了,接受的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信神。
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当堂兄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敬畏感,使我为之一震,不由自主地受到一种感染。
就是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我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了。
此后,我虽然到原上打过无数次柴,并且每次走到山下,总有一个问题在心中闪现,但是,和堂兄一样,我一次也未曾上过山。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宁可受困,也不到山上砍下一根枝条呢?我总想找到其中的答案,但是很长时间未能找到,后来也就不去想它了。
原来就在这座山下,有一条深谷,谷里有几处喷泉,十分壮观。
泉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清澈透明,汇成溪流。
这些泉水算是当地的小小一景,偶尔还有人去观赏游玩。
其中有一处位置较高的泉水,便是附近村子男女老幼的饮用水。
家乡的人就是靠这些泉水生存的。
不过,就我当时所学的那点知识,还不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山下为何出泉?泉水从何而来?”我只知道,水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大概自古如此,将来永远如此吧!
沿着河谷小平原顺流而下,两侧山谷有很多这样的溪流,这些溪流穿过高原,汇入河中,最后流入渭河。
每个山泉的周围都有村
庄,互相连属。
而每座山峰,都是郁郁葱葱、云雾缠绕。
正因为泉水源源不断,河水也就四季长流。
到了冬天,地上是一层厚厚的积雪,河水结成一条“冰川”,可到上面去滑冰;一到夏天,雨量充沛,河水盈满,可到里面去游泳。
那时,我在县城里上学,从我们村子到县城有三里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S形的两个河道,由于当时没有桥架,只能淌水而过。
记得夏天经常在晴空当日之时,突然从山顶上升起乌云,布满天空,接着是雷声大作,大雨降临。
雨过天晴之后,大地又是一片生机,空气格外清新舒适,鸟儿昆虫竞相歌唱。
这时,我们便跑到原上去采蘑菇。
到了秋天,也有阴雨连绵的时节,记得最多时一连下四天四夜的雨。
这时,农民们不能下地干活,有的人便到附近的瓜棚里去聊天、吃西瓜。
但是,“文革”前后,在“战天斗地”、“向荒山要粮”的口号下,这座山和其它的山一样,统统被开荒种地了。
从此再也看不到莽苍苍的灌木丛了,所看到的只是一块块光秃秃的黄色坡田。
耕地面积扩大了,但是,山顶上长出来的庄稼却很稀少,一眼望去,便能清晰地看到麦田里露出的黄土地。
更可怕的是,气候一年年恶化,雨水越来越少,冬天也很少看到雪了。
据家乡的人说,七十到九十年代,那里经常发生旱灾,不仅山上,就连原上和河谷地带,庄稼收成也受到严重影响。
旱情严重时,连续几年不降雨,种在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不收。
除了旱灾,还有洪涝。
有一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走了好几个村子,我家附近的一个村子只好全村搬到原上去住了。
80年代,胡耀邦同志亲自到我们家乡去考察,提倡种草种树,恢复生态,情况
开始有了好转,但是,很快又停止了,已经长到拳头粗的柳树被砍掉盖房和烧柴了。
泉水干涸了,河滩上只剩下沙石。
村里人只能在谷口入河处凿一个小坑,储一点水,再从坑里取水饮用。
坑里的水尚能维持部分人的生活之用,但是已没有多余的水流进河里了。
有的人则打深井取水。
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变化竟有如此之大,真是始料所不及!如果这一切都是由于纯粹的自然原因造成的,那么,自然界的变化就太快了。
这使我又一次想起堂兄讲过的话。
堂兄为什么说“这山不能去”?这分明是当地农民自觉遵守的一道无形的“禁令”。
这道“禁令”既不是法律条文,也不是某种契约,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这样的行为准则,显然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天人之际”的问题,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核心便是孔子的“畏天命”。
奇怪的是,当我们谈到传统文化时,总有人说,那是写在书本上的过时了的东西,与人民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与社会进步和变革更是格格不入。
上面的真实故事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词句,也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农民们在一代一代的生命传承和同自然界相处的生活实践之中,深深懂得,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他们未必相信天上真有神,或者山就是神,但是他们却深信,自然界确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和神圣性,自然界是不能任意破坏的,如果随心所欲地进行掠夺,就会受到惩罚!因此,他们对自然界有一种亲近感和敬畏感,并且将“不上山砍柴”作为一种“自律”来约束自己。
从堂兄的谈话
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古人说:“天人之际甚微。
”良有以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是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一句格言。
我们家乡的人就是靠山吃饭的。
但是,他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却知道如何去保护它,爱护它。
这里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是不能随便逾越的。
他们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并不知道孔子讲过什么,但是,他们却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以此来面对生活。
这也许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吧!但是,这里所说的“知”,无非是指那些多少被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知识”,这是圣人和思想家们的事。
但是,古人还说过,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有仁心、良知,有些事则是圣人不能而“愚夫愚妇”能之者。
圣人和思想家们的“知”,并不是悬在空中的,他们所讲的,本来就是“百姓日用”中的道理,可谓“卑之无甚高论”。
这些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渗透到人民群众之中,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变成了行为准则,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能违背。
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实,所谓“圣人”,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并没有什么特别神秘之处,但是却包涵着深刻的生态意识及其宗教精神。
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就是以此为“安身立命”之地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要“分析”,要“分解”,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在我堂兄和许多农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在今日的生态建设中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保护和发扬。
现在,家乡的交通问题解
决了,燃料问题解决了,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
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后,那里的生态开始恢复了,人们又能看到山上的绿色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机,也是西北大开发的基础。
发展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也要转变人们的观念。
在向自然索取的时,要不要有一个“界限”,要不要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不要保护和发扬人民身上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优良传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无数事实证明,正是那些善良的农民保护了野生动物,也正是那些正直的农民,不怕吃苦,上山种树,绿化家园。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农民是欢迎的,是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应当坚持下去。
关键是要用持久的法律措施保证农民的利益。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20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