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畏: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展现了中华民族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

而“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同样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成功法宝。

青年人应当采取怎样的生命状态?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南粤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生活中,我们既需要自信自强,但有时也需要有所敬畏。

关于敬畏你有哪些经历和体会?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4.作文人常常因为不懂得敬畏而犯错。

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学会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敬畏”的思考。

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说中国人民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展现了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其中慎独慎微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自我约束的精神,是指在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放纵、不逾矩,真正将自我约束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同时心存敬畏,心中有戒,这是工作之基、必守之责,此句意在表明要从根本上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自律。

心存敬畏 方能行有所止 做 权威 父母 很有必要

心存敬畏 方能行有所止 做 权威 父母 很有必要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做权威父母很有
必要
作为父母,我们时刻要牢记“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原则。

只有我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威地位,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成长。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一观点。

一、心存敬畏,不断修正
我们作为父母,拥有很高的权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
随意做出决定或者对孩子发号施令。

相反,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领导作用。

二、行有所止,不过度干涉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过度干涉他们的
行为。

虽然我们拥有权威,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界限,让孩子
有空间去探索和学习。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

三、尽量做权威,不断学习进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权威。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
任我们,为我们的教导买单。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更好地
发挥自己的权威地位。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心存敬畏,方能行有
所止”的原则。

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一、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

从字面上看,“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慎,谨慎,不懈怠”之意。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关于敬畏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

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三思后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

这也和我们现在正在在提倡的“底线教育”相契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有儒家、道家和佛家。

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

过去多把“畏”解释为“怕”或“恐惧”,把“大人”解释为天子诸侯等“居于高位的人”。

如此一来,“君子三畏”便成了很多人攻击孔子的证据,说儒家要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官僚的畏惧,自然不值得认真对待。

其实,这是对儒家的重大误解之一。

对孔子所说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就是天命。

用现代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规律。

那什么叫“大人”呢?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何谓“圣人之言”呢?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
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

曾国藩仰
任具体的职务。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

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

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

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

”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

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
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

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
尽瘁。

蔡礼旭:孔子说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

蔡礼旭:孔子说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

我们接着看二百二十二句,我们念一下:【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

『畏』就是恐惧,不敢违背。

第一是敬畏『天命』。

这个「天命」也是自然的规律,就是因果报应的真相。

这个教诲在经典当中都有提到,比方《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而且人深刻去体会天命这个自然法则,他会细到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任何一个念头都有因果,他就懂得敬畏了。

可以具体举一些例子,让人去体会。

像宋朝卫仲达先生,他起个念头为全国百姓着想,他这个善的力量超过了他一辈子的恶行。

那人知道了,怎么会不慎重自己的念头?另外古代有一个李生,他要去考进士,结果遇到客栈的老板。

客栈老板说:他作梦有人说到明天会有今年一个考上进士的官人,会来你这里住,你好好接待他。

结果他到的时候,这老板非常的殷勤,他也很纳闷,怎么对他这么好?就告诉他,他今年会考上。

他很高兴,终於这么多年的苦读有结果了。

但是当天晚上就想着,我考上进士,要当大官,我这个太太是还很贫穷、不发达前娶的,又嫌妻子不够美丽,看不上自己的妻子,就动了这个念头,想说考上以后要换太太。

结果后来他去考试,这个客栈的老板又梦到人家告诉他,这个考生还没考上就想着换太太,这一念把他的福报折掉了,他考不上了。

果然回来的时候没考上。

老板告诉这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羞愧到也不敢住了,就走了。

所以一念就把自己这么大的福给折掉,因为对不起自己的糟糠之妻,太太跟自己同甘共苦,一富贵了就想要换掉,这是薄福之人。

这是「畏天命」。

所以当老师跟当父母的,教导孩子敬畏因果报应是非常重要,他才不敢做恶。

我们要多读一点故事才好,随时可以藉一些机缘引导他,决定不可以起恶念,更不能做恶的行为。

『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或者是处在高位的人。

第三是『畏圣人之言』,敬畏圣人的教诲。

而有德之人,或者是处高位的人,以至於是圣人的教诲,一定都是跟天命、跟因果报应这些教诲是相应的。

君子有三畏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有三畏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有三畏【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1),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3)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注释】(1)大人:居高位者。

(2)狎:惯见而轻视之。

(3)伍:戏玩。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评析】敬天敬神是自古以来的美德,而古圣先贤或明君所遗留下来的典范也藉由代代传承而得以延续,甚或造就中华五千文明的博大精深。

然而公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却给神州大地带来空前的浩劫。

「文化大革命」的确是在革中国文化的命,「破四旧」的烈火烧遍中华大地。

寺院、道观、佛像和名胜古迹、字画、古玩等成为红卫兵们的主要破坏对象。

如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顶有一千尊琉璃浮雕佛像,经「破四旧」,竟然都五官不全,无一完好。

而中国的历史上,巩固人类道德水平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革中也难以幸免,中共打倒了知识分子,毁坏书籍和庙宇,向人们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让人们放弃了对儒、释、道三家的信仰和遵从。

宗教与文化的庄严神圣感被破坏殆尽。

这直接导致了文革后中国人道德水平的迅速下滑。

看到现今惨遭蹂躏的神州大地,水患、矿灾、沙尘暴等等年年不断,不由得对孔子几千年前的先知卓见而感慨。

人类若学不会谦虚,若不知天高地厚,违逆天意而行,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延展】1、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请说明所持的理由为何。

2、有些古圣先贤的话对于个人言行举止具启发性,请举一句影响你最深刻的话和大家分享。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作者:福延中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21期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无不将“敬”作为持而守之的修身法则,修德与读书合一。

“敬而能畏”,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行有所止方能学有所成。

而今天的学生普遍缺失“敬畏”之心——不害怕、不感恩、不相信。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育更应该传承发扬古人修身之精华,激发学生内心“敬”的情感,让学生把敬畏感变成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

一、传承儒风是现实的需要近年来,中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一些校园暴力视频不断在网络上曝光;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根本算不了什么”,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敬,对教师的管教极易反感;平常的管教也可能演化成激烈的冲突;学生当众顶撞、辱骂教师,甚至大打出手的行为也并不新鲜;有些学生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在子女面前也丧失了传统的尊严,对子女的管教力不从心。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对师长、亲友的大不敬让学生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变成了可怕的、没有教养的人。

“敬畏”是德育的一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智”与“德”平衡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补上“敬畏”一课。

二、传承儒风是继承传统的需要在古代,读书、做学问是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在《论语》中,“敬”字出现了21次。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敬之一字,孔子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意思是“敬”这一个字,孔子以此教育后人,春秋时士大夫也常常提及,到了程颐、朱熹则千言万语不离这个宗旨。

内心纯净专一,外表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

胡居仁深感“笃敬是孔门第一等工夫”,并终生勤而行之。

他认为:“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

”胡居仁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主诚敬以存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白鹿洞学规》的补充。

敬畏之心-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

敬畏之心-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

敬畏之心: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避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之态。

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敬畏之心,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理当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教师应该敬畏什么呢?一、敬畏崇高的事业教育事业是崇高的。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兴衰荣辱。

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师承担着庄严而神圣的育人使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才可能干好自己的事业,才可能不辜负光荣的使命与重托。

教师的职业,是事关学生的生命和心灵健康成长的职业,事关学生未来的成才、成功和成就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振兴与繁荣的职业,事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职业,事关家庭幸福、和谐和希望的职业。

教育是船,育人是舵,教书是桨。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高尚事业,必须心怀敬畏之心。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和成功的大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启明星,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教师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师,将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呵护着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教师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面对如此崇高的教育事业,教师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二、敬畏高尚的道德才智是人的力量,德行是人的灵魂。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德行是航标灯,是护卫舰,没有好的德行,对自己对社会都将是一个重大损失。

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地人,一种是最笨地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生地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b5E2R。

畏天命
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地思想有一个中心.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地天命.p1Ean。

畏大人
这里所说地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地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地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地.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地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地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地从容和淡定.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地话,那会一无所成.DXDiT。

畏圣人之言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文人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地抱负,他们“敬”先贤地人
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种引人向上地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地感召.我们中国,时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地人多呢,还是无敬畏之心地人多呢?我们对于自然、真理,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又有多少敬畏?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地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地内心道德底线.RTCr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