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溶解》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溶解》教案三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溶解》教案三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溶解》教案三篇【篇一】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溶解》教案活动目标: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个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水平。

活动准备:1、杯子若干、筷子若干。

2、实验材料:白糖、小米、盐、沙子、红糖、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东西”导入。

故事内容:有一只小鸭子非常懂事,老是帮妈妈干活。

有一天,鸭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和一袋米,小鸭子答应了。

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和小米,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装糖和装米的袋子弄破了,糖和米都撒到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不过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但是小鸭子找到了米。

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白糖找不到了,米还能找到?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一)教师示范实验观察糖和米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老师做实验,小朋友们观察。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教师拿出一杯清水让一位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2)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3)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4)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米,让幼儿观察米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解)(二)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出示(盐、红糖、小石子、沙子图片)这些东西会不会溶解呢?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将小朋友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的实验材料都是不一样的。

每组小朋友都有一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杯子、一根筷子。

幼儿园奇妙的溶解科学教案实验

幼儿园奇妙的溶解科学教案实验
会增大。
03
溶剂种类
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物质的溶解 能力不同。例如,食盐易溶于
水,但难溶于乙醇。
溶解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01
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
溶剂中的溶解度。
02
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 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
生活中溶解现象举例及应用
实验步骤
1. 向幼儿展示洗衣粉、洗洁精等清洁用品,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与溶 解现象有关。
2. 让幼儿思考并列举生活中其他与溶解现象相关的例子,如冲泡饮料、 溶解药品等。
生活中溶解现象举例及应用
3. 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在生活中 的应用,如清洁、烹饪、医疗等领域 。
4. 通过实验或演示,展示醋或水垢清 除剂如何利用溶解现象去除水垢或污 渍。
垫。
实验目的和意义
01
02
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感受溶解现象,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培养幼儿动手实验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现象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观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到科学探索对于人类生活的 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并记 录实验现象。
微观解释
从微观角度来看,溶解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克服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分散到溶剂 分子中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即溶剂化物。这种 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稳定存在。

幼儿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溶解

幼儿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溶解

幼儿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溶解幼儿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索溶解的奥秘导语: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石,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次幼儿中班科学公开课将以“溶解”的实验为主题,通过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溶解的奥秘。

一、引入:神奇的溶解实验在幼儿面前摆放几个透明的杯子,每个杯子里放入不同的物质,如盐、糖、石灰粉等,并加入相同的量的水。

引导幼儿观察每个杯子中的物质是否完全溶解在水中,为什么有的溶解了,有的没有溶解。

二、实践操作:探索物质的溶解性1. 实验现象观察让幼儿将一小勺盐、糖、石灰粉分别加入三个杯子中的水中,并观察每个杯子中的物质是否完全消失,有的溶解了,有的没有溶解。

2. 探索原因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的不能够溶解。

引导幼儿探索溶解性与物质的特性有关,如颜色、硬度、形状等。

3. 实验探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溶解的原理,接下来让幼儿进行实验探究。

将不同颜色的彩色糖果放入不同杯子中的水中,观察糖果溶解后水的颜色变化。

然后让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够溶解在水中。

4. 总结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幼儿总结结论:只有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这些物质被称为可溶解物质,而不可溶解的物质则称为不溶解物质。

三、拓展活动:创意体验1. 玩具溶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溶解的理解,可以将一些小玩具(如彩虹泡泡、果冻等)放入杯子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溶解在水中,而其他的物质却不能?2. 制作糖果水果冰棒在小组活动中,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和水果,将其切成小块放入冰格子中,注入足够的水。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糖果和水果能够溶解在水中。

3. 探索其他溶解物质引导幼儿在家庭环境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其他可溶解物质,如洗发水、洗碗液等。

并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什么作用。

四、反思与评价通过本次科学公开课,幼儿能够较好地理解了溶解的概念,并能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物体在液体中分散的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1. 物质:盐、糖、味精、胡椒粉等。

2. 容器:玻璃杯、碗、勺子等。

3. 实验材料:热水、冷水、透明胶带、记录表等。

4. 教学课件:溶解的定义、溶解过程的图片等。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物体在液体中分散的过程。

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神奇的水》,引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的过程。

3. 实验一: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二:比较糖、味精、胡椒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5. 实验三:探究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6. 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7. 拓展:让幼儿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分享给大家。

五、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科学区投放相关的溶解游戏,让幼儿自主探索。

2. 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观察家庭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并分享。

3.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溶解主题墙,展示幼儿的作品和实验结果。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方法1. 实物操作法: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故事《神奇的水》,引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奇妙的溶解》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基本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认识溶解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溶解现象,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杯子、搅拌棒、食盐、糖、沙子等)、投影仪、PPT。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杯水慢慢加入糖,糖逐渐消失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溶解的概念,通过PPT展示食盐、糖、沙子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例子,让幼儿理解溶解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描述溶解现象,讨论溶解的规律。

6. 创意展示(5分钟)利用彩泥制作溶解实验的模型,让幼儿动手操作,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溶解》2. 内容:溶解概念溶解现象例子溶解规律溶解实验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答案:如盐在水中的溶解、糖在牛奶中的溶解等。

2. 作业题目: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个溶解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

答案:自选实验,如溶解水果糖、溶解肥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其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溶解现象,进行家庭实验,分享实验成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二、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溶解的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可溶性物质(如糖、盐、面粉等)和不可溶性物质(如沙子、铁粉等)。

2. 准备一些容器和工具(如杯子、勺子、滤网等)。

3.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展示溶解的现象。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溶解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将糖放入水中,观察糖的溶解过程。

2. 观察和实验:让幼儿观察和操作不同的溶解实验,如将盐放入水中,观察盐的溶解过程;将面粉放入水中,观察面粉的溶解情况等。

3. 讨论和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总结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4. 延伸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个溶解实验,使用不同的物质和工具,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评价他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幼儿的实验记录和分享内容,评价他们对溶解特点和条件的理解。

六、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溶解实验,使用不同的物质和工具,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继续探索和体验溶解的现象。

2. 环境探索:带幼儿去户外,观察自然界中的溶解现象,如雨水溶解土壤中的盐分等。

3. 艺术创作:让幼儿利用溶解现象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画纸上撒上盐或糖,喷上水,观察溶解后的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一个包含溶解现象图片、实验步骤和问题讨论的教学PPT,方便教师在进行活动时展示和引导。

2. 实验材料包: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材料包,包含适量的糖、盐、面粉、沙子、铁粉、容器、勺子、滤网等实验工具。

3. 溶解现象图片:收集一些展示溶解现象的图片,如糖溶解、盐溶解等,用于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八、安全注意: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避免受伤。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符号S表示,单位为克(g)。例如,在20℃时,食盐 的溶解度为36g,即表示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36g食盐。
影响溶解度因素探讨
01
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物质溶解
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氢氧化钙。
实验结果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测量结果 进行浓度计算,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浓度概念在日常生活和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
05
拓展延伸:其他溶解现象探讨
乳浊液和悬浊液简介
乳浊液
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 一种与其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混合 物。如牛奶、豆浆等。
学生理解了溶解是指物质在水 中均匀分散,形成透明溶液的
过程。
溶解的条件
学生掌握了溶解需要满足温度 、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 等条件。
溶解现象的观察
学生学会了观察物质在水中溶 解的过程,并能够描述溶解现 象。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了解了溶解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如洗涤、烹饪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例如,打开
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03
溶剂性质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但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
实例分析:生活中溶解度应用
烹饪
在烹饪过程中,食盐、糖等调味品的添加量需要根据食材 的量和口味进行调整。如果添加过多,会导致溶解度过大 ,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溶解》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溶解》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溶解》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到溶解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实验,探究材料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溶解的概念及实际应用2.材料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原因3.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溶解情况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玻璃杯、勺子、水、盐、糖、沙子、食品染色液等2.实验台布置:清洁干净的实验室桌面,准备好实验所需物品3.相关教具:幻灯片、画板、讲义等四、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用幻灯片、画板等教具向幼儿介绍溶解的概念,简单介绍溶解的应用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实验环节(30分钟)1.老师让幼儿自行选取盐、沙子、糖等材料,探究其是否可以溶解,同时结合幻灯片、画板等教具讲解材料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原因,并带领小班幼儿完成相关实验。

2.老师现场演示食品染色液的溶解情况,引导幼儿思考不同材料溶解的原因和方法。

3. 总结(10分钟)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今天的重点内容,让幼儿回答在实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验。

同时,鼓励幼儿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

4. 反思(10分钟)1.教学中的亮点:教具丰富,实验设计有趣。

2.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验前准备不充分,耗费时间过长。

3.改进方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物品,缩短实验时间。

五、教学后记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我对幼儿如何学习科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实验中,幼儿能够自己探究材料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原因,同时,在幼儿的实践中学习知识,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不过,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中,需要更加充分,以提高课程的效率和幼儿的学习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教课堂设计
中班科学《奇妙的溶解》
教师:***
日期:***
XX幼儿园
活动目标:
1、通过孩子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使孩子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这个词的含义。

2、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倾听他人的能力。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绿豆、米、盐、糖、果珍、搅拌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部分
1、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请吧。

2、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轻轻地走回来,坐好,乖。

谁愿意举手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大胆猜测材料的溶解性
1、老师:猜猜,这些东西分别放到水里会怎样?
老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等会再试试。

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杯水里有什么东西?
2、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谁愿意来试试。

好,你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