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既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以提高水体的景观效益,使得水质净化和园林美化两者合二为一,逐渐被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运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人工湿地技术的原理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技术。

人工湿地分为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两种类型,其中水生湿地指植物生长在稳定的水中,陆生湿地指植物在浸渍状态下生长。

水生湿地和陆生湿地的工作原理可分别概括为水文、植物生理、微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过程。

1.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主要包括水体对污染物的吸附、沉淀、稀释和扩散等物理化学过程。

水生湿地通过水体的水动力和地形结构,以及多孔的植物和根系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负荷。

陆生湿地则通过土壤的渗透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进行分解和降解。

2. 植物生理过程: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吸取和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使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在水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多孔茎叶等结构本身具有过滤和吸附的功能,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生物膜等污染物。

在陆生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和地下茎等结构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实现污水的降解和净化。

3. 微生物和土壤过程: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降解和分解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降解和稀释。

土壤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代谢的场所,同时也具有吸附和沉淀污染物质的作用,从而净化水体。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两类。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后处理系统或者进行雨水径流的净化处理。

在工业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小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或者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与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天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来处理废水的工程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雨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体净化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讨论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一、人工湿地的原理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和根系吸收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借助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和消除废水中有害成分的目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吸附作用、根际区域降解和沉积作用。

1. 吸附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周围土壤可以吸附废水中一些有害成分,例如重金属离子等。

2. 根际区域降解:植物根部排出的氧气可以提供给周围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呼吸代谢,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3. 沉积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水流速度较慢,能够使悬浮物质沉淀下来,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浊度和悬浮物含量。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废水特性、系统规模、植物选择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废水特性:在设计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时,需要充分了解废水来源及其特性。

包括废水的污染物种类、浓度、pH值等。

有些废水可能含有高浓度或有毒有害的物质,需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预处理。

2. 系统规模:根据建筑施工项目对废水处理的需求,确定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规模。

通常来说,可以根据每日产生的排放量来估算所需人工湿地面积,然后结合具体场地条件进行调整。

3. 植物选择:在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及能够耐受底泥富营养化和涝水的植物。

常见的选择包括芦苇、菖蒲等。

4. 水力条件:合理设计人工湿地系统的水力条件,包括进水方式、流速、停留时间等。

这些参数对于废水的处理效果至关重要。

5. 附属设施:除了湿地本身,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还需要考虑一些附属设施的设计,如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排污系统等。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过程,涉及到前期准备、装配与组合、调试等环节。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是难题,人工湿地处理技 术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建 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和农业废水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方法主要包括稳定塘和 垂直流湿地。稳定塘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净化废水 ,而垂直流湿地则通过植物、微生物等净化废水 中的污染物。
应用领域的拓展
农村污水处理
针对农村地区分散性、规模小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人工湿 地处理系统,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工业废水处理
针对不同工业废水特点,研发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技术 ,降低废水排放标准。
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净化与利用,减轻城市排 水压力,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技术创新与改进
高效藻类水处理技术
01
通过优化藻种和环境条件,提高藻类对污染物的吸收效率,降
低处理成本。
纳米技术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02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提高湿地填料的吸附性能和微生物活
性,增强污水处理效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人工湿地的实
时监测与智能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处理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一。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和工
业废水,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水环境。
输标02入题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优势在 于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同时还能美化城市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01
03
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去除 COD、BOD、SS、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满

《人工湿地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札记

《人工湿地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札记

《人工湿地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人工湿地的定义与特点 (3)1.2 人工湿地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 (4)二、人工湿地设计要点 (5)2.1 水源与水质 (7)2.1.1 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7)2.1.2 水质的监测与控制 (9)2.2 土地选择与利用 (10)2.2.1 土地的类型与特性 (11)2.2.2 土地的规划与布局 (12)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2.3.1 生物栖息地的构建 (15)2.3.2 生物物种的选择与引入 (17)2.4 景观设计与文化融入 (18)2.4.1 人工湿地的景观风格与特点 (19)2.4.2 文化元素的融入与表达 (20)三、人工湿地案例分析 (22)3.1 国内外典型人工湿地案例介绍 (23)3.1.1 国内人工湿地案例 (24)3.1.2 国外人工湿地案例 (25)3.2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27)3.2.1 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借鉴 (28)3.2.2 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启示 (29)四、结论与展望 (30)4.1 人工湿地设计的成果与价值 (31)4.2 对未来人工湿地设计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要本书介绍了人工湿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它强调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关键作用。

书中阐述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设计的要点,这包括选址分析、设计原则、设计流程等方面。

选址分析强调了综合考虑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设计原则部分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等核心理念。

设计流程则具体介绍了从规划到施工、运行及后期维护的整个过程。

书中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人工湿地设计的实践应用。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包括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净化系统、污水处理工程等。

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工湿地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湖泊旁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实例

湖泊旁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实例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3月第23卷第6期湖泊旁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实例陈媛媛,郑晨,孙慧玉(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釆用旁路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某河道水体,处理规模为10000m3/d,设计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MGB3838-2002)地表水IV类标准。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旁路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良好,各项出水指标稳定达标,出水COD、TN、NH3—N远远优于设计出水要求,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旁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垂直流人工湿地;湖泊治理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6-0118-031引言人工湿地是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山。

人工湿地具有成本低、运转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氮磷去除能力强、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以及兼具美学价值等优点旳。

目前,人工湿地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处理来自化粪池、养殖场、造纸厂、油田、煤矿、富营养化湖泊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等⑵。

2项目概况武汉市某湖泊面积239.1hn?,蓝线长度9.4km,容积399.6万n?,主要水域功能为雨水调蓄,水域功能划分为地表水V类标准,现状水质为地表水V类标准,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该湖泊常水位18.65m,蓝线对应最高水位19.15m,平均水深1.7m,最大水深2.3m o 根据调查,该湖泊周围共有26个排水口,其中有污水排口4个,雨污混合排放口4个,雨水排口18个。

区域排水现状以雨污分流为主,但还是存在污水管线与雨水管线的错接、乱接和漏接现象,导致部分排口存在雨污混排的现象。

针对排口污染问题,已对该湖泊周边排口按照雨水排口、合流排口、污水排口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排口,采取了不同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采用护堤措施 , 以确保沉淀池底部的安全性 . ()过渡区( 3 去除叶子和有机物质) 因湿地处理区的枯枝落叶层不能满足设计 的需要 , . 所以, 在进入湿 地前考虑设置过渡区, 主要用来 去除叶子和其它有机物质 , 降低有机物质在湿地进行厌氧分解的可能性 . 过度 区设计要求如下 : 石料( ① 直径为 7 m) 5 a r 顺水流方向呈 z字形排列 , 使水曲折流到湿地植物区; ② 设计应该用一些 凸起 的挡板( 土墩)高度不超过 10 m)并与水流呈 4 。 ③ 湿地植物形成箭尾形模式 , ( 0 m , 5角;
化环境 .
( )功能设计 . 2 功能设计在详细设计之前 准备并完成 . 人工湿地 的功能在于降低雨水 中现存 的污染物
质。 以便和城市的发展相匹配 . ( )详细设计. 3 湿地详细设计包括所有与湿地有关的技术说明, 这些说明将在湿地建设 中使用 .
2 湿 地 建设
湿 地 处理 系统主 要有 三个 部分 : 预处理 区 、 水 区和 湿地处 理 区 . 进
并 与凸起 的挡 板平 行 ; 下 游设 置多 孔渗 水 的砾 石墙 以减 弱流动 . ④
()湿地处理区( 4 去除未分解的细小污染物)湿地处理区的 目的是去除直径不小于 15 t 的微粒和未 . 2 k m
分解 的污 染物 .
湿地处理区设计要求如下 : 贮水量深度应与 ① 湿地体系的植被要求相一致 . 建议深度 比正常最高
收稿 日期 :0 5一O 20 5一l . 1
作者简介 l 朱蛊荚 (92 , , 18 -)女 吉林省公主岭市人 , 在读磺士研究 生
・ 建设郝科 技开发碱 目【42 6 】 o ._ 7 . 0
维普资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发布 20××-××-××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目次 (Ⅰ)前言 (Ⅱ)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水量和水质 (5)5 总体设计 (6)6 工程工艺及人工湿地设计 (9)7 主要设备及材料 (14)8 检测与过程控制 (15)9 辅助工程 (16)10 施工与环境保护验收 (17)11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9)12 运行与管理 (19)附录 A(规范性附录)符号 (22)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与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雨水处理及河流、湖泊水质改善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简介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简介

公共建筑物的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广场、绿地等地的雨水收集起来。
雨水处理
经过过滤、消毒等处理过程,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
雨水景观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水池、喷泉等水景,改善环境质量。
工业企业的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生产车间、厂区等地的雨水收集起来。
雨水处理
经过过滤、消毒等处理过程,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
工业用水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冷却、洗涤、生产等用途,减少工业用水的 需求。
雨水的中水回用
1 2
雨水收集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小区、学校等地的雨水收 集起来。
污水处理
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 化。
3
中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冲刷厕所、浇灌植物等用途 ,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
技术瓶颈
01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创新。
资金投入
02 雨水回收利用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
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社会认知度
03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尚未普及,社会认知度不高,需要
加强宣传和推广。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技术创新
未来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创新,提高回收效率和降低成 本。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和气候变化应对。
展望
01
02
03
未来,雨水回收利用技 术将进一步发展,实现 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
续的水资源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雨 水回收利用技术将更加
重要和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5-111 作者简介:朱宝英(1982~),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2004级研究生. 3建设部科技开发项目[04222067]1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3朱宝英 赵立辉 董 婵 崔玉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021)摘要: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雨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雨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虽然已有雨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工程,但设计理念受传统思想束缚,与欧美等该技术发源国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就国外对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进行总结,介绍设计中的内容和理念.关键词:人工湿地;雨水处理;设计中图分类号:X 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288(2006)0120006203 我国地域辽阔,年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应及时进行处理,否则会加重地表水的污染.各国研究表明,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人工湿地投资低廉,管理简单,且基本不需要运行费用,同时可增加绿色面积,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并能为某些特定的生物物种提供固定的栖息地.近年来,该技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发展很快,并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国际上,人工湿地系统已经成为解决暴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措施.暴雨处理,主要是利用湿地去除雨水中的氮、磷、悬浮固体物质和重金属.1 设计程序 (1)设计目的.设计目的对湿地设计起引导作用.设计目的包括:湿地处理性能、保护当地植物群落和美化环境.(2)功能设计.功能设计在详细设计之前准备并完成.人工湿地的功能在于降低雨水中现存的污染物质,以便和城市的发展相匹配.(3)详细设计.湿地详细设计包括所有与湿地有关的技术说明,这些说明将在湿地建设中使用.2 湿地建设 湿地处理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预处理区、进水区和湿地处理区.(1)预处理区(去除粗大的污染物).将粗大的污染物从湿地中清除,既繁重又困难,因而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设计要求如下:①可截留大于20mm 的物质;②为了减小清除频率,预处理区要具有一定的贮存能力,一般每年最多清除4次.(2)进水区(消能和沉积).沉积物太粗大或水流速度过大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以下方法也可达到去除粗大沉积物质的目的:①在预处理区设置枯枝落叶层;②利用进水区去除粗大沉积物;③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使直径大于125μm 的微粒去除率达到95%;④应该具有贮存沉积物达5年的能力.进水区设计要求如下:①沉淀池的长宽比例在5∶1和10∶1之间,能有效地消能,将水流速度降至110m/s 以下,以助于沉淀;②沉淀池最大深度应比正常水位低115m ~210m ;③沉淀池必须确保斜坡和栅栏的安全性;④进水区和沉淀区的最高水位线应该比下游大型植物区的正常水位线高015m ;⑤采用能够减弱水流的超越设施,将标准水位降低015m ,以便于建立植物的维护通道;⑥当清除所收集到的沉淀物时,必须 第23卷 第1期2006年3月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Vol.23 No.1Mar 12006 采用护堤措施,以确保沉淀池底部的安全性.(3)过渡区(去除叶子和有机物质).因湿地处理区的枯枝落叶层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所以,在进入湿地前考虑设置过渡区,主要用来去除叶子和其它有机物质,降低有机物质在湿地进行厌氧分解的可能性.过度区设计要求如下:①石料(直径为75mm )顺水流方向呈Z 字形排列,使水曲折流到湿地植物区;②设计应该用一些凸起的挡板(土墩)(高度不超过100mm ),并与水流呈45°角;③湿地植物形成箭尾形模式,并与凸起的挡板平行;④下游设置多孔渗水的砾石墙以减弱流动.(4)湿地处理区(去除未分解的细小污染物).湿地处理区的目的是去除直径不小于125μm 的微粒和未分解的污染物.图1 典型人工湿地的示意性流程湿地处理区设计要求如下:①贮水量深度应与湿地体系的植被要求相一致.建议深度比正常最高水位高400mm ~600mm ;②湿地的表面必须平滑,不会因为存在小水坑造成蚊蝇滋生;③植物区和沉淀池之间应有一通道,以便于维护;④采用多孔渗水的砾石排水,减弱流动,确保持续排水;⑤所有的设置及其结构都要以正当性和安全性为前提;⑥用于混合和调节控制的物质必须耐用;⑦建议不使用电器调节装置、自动门和电子管系统.图1是典型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流程图.(5)最大设计流量.一般的人工湿地系统要求对洪水进行科学管理,避免收集到的污染物被冲散或对湿地生物的毁坏.一般来说,当湿地水位已经达到最大标准水位时,要采用旁流将多余水排出湿地.3 湿地安全性考虑 任何湿地建设都需包括风险评估,其由专业人员完成.风险评枯要考虑到湿地的建设和运行阶段对公众的不利影响.下面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设计标准:(1)水的边缘到任何边界最小距离为15m ,有后围栏,没有人行通道或距离为25m ~30m ,有人行通道;(2)任何水体不得被堤坊或陆地覆盖使其处于阴暗;(3)通道斜坡的纵向与横向比不超过1∶5;(4)所有木板路、墩、桥和栏杆必须与设计要求及洪水的安全标准相一致;(5)如果露天水域的深度超过019m ,就要求第二安全长板为019m.这是根据第一安全长板的坡度和露天水域的最大深度而定的.当湿地水体超过350mm 深时,植物之间使用临时栅栏;(6)深水区的安全长板不能满足宽度标准,因而,考虑使用永久栅栏、组合栅栏及密集型植物.同样,潜在的危险构筑物也应考虑使用永久栅栏、组合栅栏及密集型植物,因为这些区域的大流速水流可能交汇;(7)由于此地安全设施不完善,因此,维护通道区域应标有记号、设栅栏,以防止有人进入.4 生态学和环境美化相结合 建设湿地的主要目的是对雨水进行处理,同时,它还兼具美化及创造生活环境的作用.如果详细设计能将两个目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湿地能够容纳雨水及集水,同时,还可对其水质进行处理.这样的湿地既可以处理暴雨中的污染物,也为易受环境影响的物种提供了繁殖的机会.在湿地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以增加其环境美化和生态学价值.7 第1期朱宝英,赵立辉,董 婵,崔玉波: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8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23卷(1)考虑现存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的持续性,提高对例如树木及其它自然植物的重视.这些都是重要的资源,要引起当地群众的重视,有助于创造独特的环境.(2)模仿天然湿地的重要物理性质,根据天然湿地的形状、深度、边缘坡度的水体进行改造.湿地的形状和边缘坡度有助于植物生长.平缓的边缘坡度使植物区最大化.(3)湿地植物中优先选择本土物种,确保湿地特征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本土的陆地植物例如树木、灌木等能满足湿地动物必要的生活要求,如鸟类筑巢的场所、青蛙越冬的场所.创造复杂的湿地植物结构,有助于生态多样性和环境美化.植物的生命形式包括自然生植物、水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水上和陆地杂草进行综合控制.如果控制好,将会使本土物种的再生达到最大化.5 植被与维护 湿地植物区与水流方向垂直.其中,水深及物种的选择可以增加系统的成功率.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无论是水生植物或陆地植物,应是本土的或本土起源的.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及水蒸汽散失严重的地区,湿地植物应有一定次序,以确保有充足的水深及湿地区域.为了确保湿地系统操作的成功和可持续性,开发者必须有维护计划,确定维护任务和周期,并向相关部门分配维护责任.维护计划包括指定的示意性场所的设计:确定所有的结构、植物、开放空间、水体和通道.责任进度表包括湿地及周围区域的维护要求和负责部门的详细说明.维护设计于详细设计之前完成.湿地维护计划执行期一般为3年,同时,确保沉淀池在沉淀物被外运进行最终处理之前处于最佳状态.沉淀区和进水口收集到的污染物应适时清除.6 结论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重金属、氮和磷均具有理想的处理效果,加之人工湿地系统投资低廉、运行维护管理方便,有利于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因而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新型雨水处理技术.参 考 文 献 [1] Auckland Regional Council.Storm water management devices:design guidelines manual.Auckland Regional Council,New Zealand,2002. [2] 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ew South Wales.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Manual.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Conser2 vation New South Wales,1998. [3] Storm water Committee.Urban Storm water:Best Practi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delines.CSIRO Publishing Australia,1999.System Design for T reating R ain w ater With Constructed WetlandZHU Bao2ying,ZHAO Li2hui,DON G Chan,CU I Yu2bo(School of M unicip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ilin A 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Changchun 130021)Abstract:Constructed wetland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rainwater treatment.This new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in some south areas of China.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thoughts,our design idea is differ from that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n countries from which the technology is originate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foreign technology for treating rainwater with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ocess design.K eyw ords:constructed wetland;rainwater treatment;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