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

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一、方案背景和目标•西藏林芝地区地处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湿地资源匮乏。
•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亟需建设人工湿地。
•本方案的目标是设计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工湿地方案,增加湿地面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方案内容1. 人工湿地选址•西藏林芝地区高程起伏大,选址时应尽量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形。
•选址应考虑周边水资源供应情况,避免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建设。
•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湖泊、河流等水域资源,优先选择可改造的区域建设。
2. 人工湿地设计湿地类型选择•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要求,选择适宜的湿地类型,如沼泽湿地、湿地草甸等。
•结合当地地质条件,确保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植被配置•根据湿地类型和当地植被资源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湿地植被。
•优先选择当地具有抗逆性的湿地植物,如香蒲、莎草等,同时引入其他适宜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湿地功能区划•按照湿地功能需求,划分湿地功能区,如生物净化区、生态保护区等。
•根据功能区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人工设施建设,如生物滤池、固碳设施等。
3. 方案实施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建设时间、流程和材料等。
•合理安排施工队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施工过程管理•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生态的影响。
完善运营管理•建成后,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确保湿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定期检测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三、方案预期成果•增加西藏林芝地区的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增加物种多样性,推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提升当地生态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四、方案实施顺序1.人工湿地选址调查和评估。
2.制定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3.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公众参与。
4.完善建设方案及预算。
5.开展人工湿地建设。
6.完成建设验收及环境监测。
7.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
人工湿地设计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通气孔
作用:
向系统内部充氧,并保证 池内气体排出,防止产生臭味。 常设置在填料层底部,与排水 管,穿水管连接。
2019/8/5
定期的进行人工湿地的维护, 包括清洗基质,换基质,收割植 物,给系统富氧等等
国内人工湿地应用实例
• 以处理污水量60000m3/d计,在建造污水处理厂前对各种处理流程进 行了经济技术比较。
工程名称
特点
工程投 运行费用 处理成本 耗电量 占地面 资(亿元) (万元/a) (元/m3 ) (kw.h)/m 3 积(hm2 )
AB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率高
0.73
876
0.4
0.36
14
氧化沟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率高Fra bibliotek0.58
700
0.32
0.33
22
传统活性污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泥法
率低
0.66
788
0.36
0.40
14
芦苇湿地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大
0.21
164
0.08
2019/8/5
5.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进水的预处理过程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介绍 预处理措施中核心技术多为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大幅度降低来水中 有机物含量,减少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负荷,避免了湿地易堵塞的现象, 延长了湿地运行时间,可以使污水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人工湿地,即由人工构建的可以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主要包括规模确定、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和操作管理等内容。
下面是一个关于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的1200字以上的示例:一、规模确定人工湿地的规模主要根据处理水量和所需处理水质来确定。
根据项目的需求,初步确定该人工湿地项目规模为每天处理500立方米废水。
考虑到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厌氧和好氧处理两个阶段,初步确定人工湿地的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二、工艺流程1.预处理:将原水进行初步过滤和去除大颗粒杂质。
采用格栅、细砂过滤和沉淀池等工艺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后续的处理负担。
2.厌氧处理:通过将预处理后的水进入厌氧区域,通过厌氧发酵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沼气可以回收利用。
在厌氧处理过程中,要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混合比例和水力停留时间。
3.好氧处理:在厌氧处理后的水进入好氧区域进行二次处理。
通过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使废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得到去除。
在好氧处理过程中,可以加入氧气来提高处理效果。
4.澄清:在好氧处理之后,水体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因此,需要进行澄清处理,通常采用沉淀池和过滤器等工艺来完成澄清过程,使水质更加清澈。
5.排放或回用: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处理后,废水可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消毒工艺进行消毒后进行排放,另一路水可用于灌溉或冲洗等非人体接触的用途。
三、设备选型根据规模确定,可以选用适当的设备来实现人工湿地项目的处理要求。
主要设备包括格栅、细砂过滤器、沉淀池、好氧区和厌氧区等。
设备的选型要根据处理水量、水质特征、工艺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操作管理为了保证人工湿地项目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合理的操作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监测:定期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COD、氨氮、悬浮物和水质透明度等指标,以确保其达到排放或回用要求。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一杯咖啡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人工湿地的设想。
本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湿地工艺,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项目目标1.提高水质,满足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
2.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3.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三、工艺流程1.预处理:对进水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漂浮物等杂质,保证后续工艺的稳定运行。
2.好氧池:将预处理后的水送入好氧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
3.缺氧池:将好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缺氧池,利用微生物的厌氧代谢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物。
4.厌氧池:将缺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厌氧池,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产生沼气,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5.沉淀池:将厌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悬浮物,提高水质。
6.沉淀池出水:将沉淀池处理后的水送入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填料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
四、人工湿地系统设计1.湿地类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主体工艺。
2.填料:选用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填料,如沸石、活性炭等。
3.植物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耐污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4.湿地床体结构:采用防渗漏材料,确保床体稳定,避免污染物渗透。
5.水力停留时间:根据污染物去除要求,合理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保证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五、项目实施与运行1.项目实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人工湿地系统的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运行调试: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运行调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运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人工湿地提升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提升工程设计方案一、选址及背景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湿地,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选址于某市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湿地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因此,本设计将依托现有的人工湿地,进行提升工程,旨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湿地水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净化水体的功能。
二、设计目标1. 提高湿地的污水净化能力,实现对水质的持续改善;2. 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3. 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湿地的观赏性和可利用性;4. 实现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保持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2.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 社会效益原则:充分利用湿地景观的资源,提高其观赏性和可利用性,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四、设计内容1. 增加湿地水生植物目前湿地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种类较少,为了提高水质净化能力,设计中计划增加水生植物的种植比例。
选用一些对水质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如茅蓬、鸢尾、芦苇等,适当调整湿地植被结构,增加湿地中不同类型植物的比例,达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的目的。
2. 建设滞留池在湿地区域内设置滞留池,对进入湿地的水进行初步过滤和净化。
滞留池建设采用地下渗水池和地表塑料滞留池相结合的方式,地下渗水池对水进行初步过滤,地表塑料滞留池对水进行二级过滤和净化。
这样既保障污水的初步净化,又能减少污水进入湿地后的冲击。
3. 增加观赏桥梁在湿地区域内增加观赏桥梁,提高湿地的观赏性和可利用性。
观赏桥梁的设计采用木质结构,与湿地环境相协调,让人们在休闲娱乐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欣赏湿地的美景。
4. 水质监测系统在湿地区域内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对入湿地的水体进行实时监测。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人工湿地是指人工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通常用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以处理城市污水和河流污染物。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许多地区的湿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建设人工湿地成为了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应用人工湿地技术,旨在解决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二、调研分析1.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该市区域内的水体存在着显著的富营养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浑浊、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河道淤积问题由于长期的污水排放和不良的河道治理措施,导致了该市区域内河流淤积的问题较为严重,河道通航受阻,导致水患风险增大,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威胁。
3. 人工湿地建设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调研发现,人工湿地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势,同样适用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
三、工程方案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评估,制定了下述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1. 工程总体设计(1) 选址:选择在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问题严重的区域进行人工湿地建设;(2) 设计规模:根据该区域水体的面积和淤积程度,确定相应的人工湿地面积和处理能力;(3) 工程布局:合理安排人工湿地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
2. 湿地建设工程(1) 建设步骤:首先进行淤泥清淤工程,清除河床上的淤泥和杂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深度;其次,在河道内部利用沉水植物等建设人工湿地;(2) 材料选用:选用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功能的芦苇、莲藕等湿地植物,用以吸附和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3) 建设周期: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建设周期,保证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3. 运行与维护(1) 运行管理:确保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定期监测和调整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2) 维护管理:加强对人工湿地的日常维护工作,保持湿地植被的健康生长,保障湿地的处理效果;(3) 收益回馈:利用处理后的水资源,开展适度的水产养殖等产业,增加湿地的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方案1.引言人工湿地工程是通过人为配置和管理的湿地系统,旨在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达到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人工湿地工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某城市区域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人工湿地工程的相关方案。
2.项目背景某城市位于南方地区,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型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成为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规划建设了一座新的污水处理厂,并计划利用人工湿地工程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提高处理效果和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3.目标和意义本人工湿地工程的目标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城市污水进行二次处理,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保证排放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加局部的生物多样性。
(3)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4)实现“净水工程”,改善城市水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
4.工程规划(1)选址人工湿地工程选址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下游适当距离内,确保污水稳定流入湿地系统。
(2)湿地系统设计湿地系统包括前池、植物区和后池。
前池主要用于初步净化水质,植物区用于植物生长和吸收富营养物质,后池则是最后的水质净化区域。
(3)设施建设在湿地系统中,需要建设生化池、植物滤池、固体拦截池等设施,确保污水能够有效流经各个部分,并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4)植被配置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吸收能力,对植物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5)水流控制对湿地系统内的水流进行合理的调控,确保水体能够充分接触植物和微生物,从而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5.工程实施(1)土地准备对选址的土地进行平整和改良,确保湿地系统的土壤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个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
1. 规划设计:根据河道的地形、水质、河流流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规模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
可以将河道分区,设立多个人工湿地,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2. 植物选择:根据湿地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生长在湿地环境的植物。
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良好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3. 湿地构建: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地构建方式。
常见的湿地构建方式有人工湿地槽、竹炭过滤池、湿地过滤墙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湿地构建形式进行组合使用。
4. 水流控制: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水流的控制问题。
可以设置堰坝、引流渠等措施,使水流能够缓慢通过湿地,并充分接触植物和湿地介质,达到最佳的水质净化效果。
5. 养护管理:人工湿地的养护管理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和清理,清除积水中的杂质,保持湿地的通畅和水质的稳定。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具体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CW—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处理技术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
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
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1.选址考察地质、地貌、水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关法律及公众意见。
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水、降低投资,另一方面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处理要求和所处理污水的性质来确定。
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综合式。
3.确定水力负荷根据文献或经验而定。
4.选择植物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生长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和美观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有芦苇、席草、大米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最为常用的是芦苇,插植密度为1~3株/m2。
5.计算表面积 As=Q/a:As—表面积;Q—进水流量;a—水力负荷。
6.确定长宽比(1)表面流湿地:长宽比10:1或更大,根据地形来考虑,底坡降0%~1%。
(2)潜流湿地:根据达西定律Q=Ks*A*SS—水力坡度;A—湿地床横截面积;Ks—潜流渗透系数。
或厄刚公式As=5.2Q[LN(So-Se)],So—进水BOD 浓度;Se—出水BOD浓度;As—湿地床表面积。
7.结构设计(1)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
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5m。
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2)填料的使用:湿地床由三层组成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
表层土钙含量在2~2.5kg/100kg 为好;砾石层粒径在5~50mm,铺设厚度0.4~0.7m。
(3)潜流式湿地床的水位控制:当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当接纳最小流量时,出水端不能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有利于植物生长,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可能均匀。
8.编制施工计划9.修改设计根据出现的问题对设计进行相应的修改。
10.施工11.试运行12.竣工交付使用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 , P , SS , 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
(2)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CO2 , H2O。
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
一些人工湿地属预处理型,在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自然水系,保护水体;还有些湿地属于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源。
三、人工湿地的分类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将人工湿地划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 2、挺水植物系统;3、沉水植物系统。
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
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 , 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
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
国内外学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如图1所示。
在流动的过程中废水得到净化。
水深一般0.3~0.5米,水流呈推流式前进。
污水从入口以一定速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发或渗入地下。
近水面部分为好氧生物区,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生物区。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但是由于传输能力十分有限,故人工湿地大部分采用潜流式湿地系统。
图1表面流人工湿地示意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2)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大,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直方向流动, 氧供应能力较强, 硝化作用较充分, 占地面积较小, 可实现较大的水力负荷长期运行。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于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垂直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高约1 m 左右的圆形或方形构筑物如图2 所示,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垂直流湿地的缺点是对于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处理能力不足,控制相对复杂,夏季有滋生蚊蝇的现象。
具体参见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图2垂直流人工湿地示意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4)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Composite streaming undercurrents artificial wetland)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有及专利技术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技术(以水平流为主与上升式垂直流结合),示意图如图6。
与其它类型人工湿地相比,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大,对BOD5、CODCr、SS、氮磷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而且没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现象,特别是能有效解决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运行问题,同时解决了湿地项目的尖端难题,即通过设置倒膜系统、各种级配的填料,解决湿地的堵塞问题。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优缺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②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③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处理;④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⑤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和。
但也有不足:①占地面积大;②易受病虫害影响;③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加大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另外,据已有数据,当上下表面植物密度增大时,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率提高,在达到其最优效率时,需2~3个生长周期,所以需建成几年后才达到完全稳定的运行。
因此,目前人工湿地技术最大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
总得来说,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处理污水的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
人工湿地布水的一般原则湿地污水传输系统一般包括管线和泵站,水控制结构如分离器、溢流堰和水槽,以及砾石收集装置等。
输水系统可以建于湿地外,通过管道输入到湿地;也可以完全建于湿地内。
污水向湿地处理系统的输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压力管线或重力管线输送;另一种是通过明渠输送。
利用水的重力自然流的方案比用泵的方案的要好。
3.人工湿地进出水系统的一般设计3.1进出水系统布置人工湿地进水系统的设计应尽量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或三角堰等。
多孔管设于土壤表面上或埋于土壤表面以下,埋于土壤表面下的缺点是配水调节较为困难。
多孔管设于床面上方时,应比床面高出0.5m左右,以防床面淤泥和杂草积累而影响配水。
同时应定期清理沉淀物和杂草等,保证系统配水的均匀性。
系统的进水流量可通过阀门或闸板调节,并采取溢流、分流措施应对突发性的流量变化应有溢流、分流措施。
人工湿地出水系统采用沟排、管排、井排等方式,合理的设计应考虑受纳水体的特点、湿地系统的布置及场地的原有条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