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

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

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西藏林芝地区人工湿地设计实施方案一、方案背景和目标•西藏林芝地区地处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湿地资源匮乏。

•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亟需建设人工湿地。

•本方案的目标是设计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工湿地方案,增加湿地面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方案内容1. 人工湿地选址•西藏林芝地区高程起伏大,选址时应尽量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形。

•选址应考虑周边水资源供应情况,避免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建设。

•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湖泊、河流等水域资源,优先选择可改造的区域建设。

2. 人工湿地设计湿地类型选择•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要求,选择适宜的湿地类型,如沼泽湿地、湿地草甸等。

•结合当地地质条件,确保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植被配置•根据湿地类型和当地植被资源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湿地植被。

•优先选择当地具有抗逆性的湿地植物,如香蒲、莎草等,同时引入其他适宜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湿地功能区划•按照湿地功能需求,划分湿地功能区,如生物净化区、生态保护区等。

•根据功能区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人工设施建设,如生物滤池、固碳设施等。

3. 方案实施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建设时间、流程和材料等。

•合理安排施工队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施工过程管理•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生态的影响。

完善运营管理•建成后,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确保湿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定期检测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三、方案预期成果•增加西藏林芝地区的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增加物种多样性,推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提升当地生态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四、方案实施顺序1.人工湿地选址调查和评估。

2.制定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3.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公众参与。

4.完善建设方案及预算。

5.开展人工湿地建设。

6.完成建设验收及环境监测。

7.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

人工湿地设计

人工湿地设计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通气孔
作用:
向系统内部充氧,并保证 池内气体排出,防止产生臭味。 常设置在填料层底部,与排水 管,穿水管连接。
2019/8/5
定期的进行人工湿地的维护, 包括清洗基质,换基质,收割植 物,给系统富氧等等
国内人工湿地应用实例
• 以处理污水量60000m3/d计,在建造污水处理厂前对各种处理流程进 行了经济技术比较。
工程名称
特点
工程投 运行费用 处理成本 耗电量 占地面 资(亿元) (万元/a) (元/m3 ) (kw.h)/m 3 积(hm2 )
AB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率高
0.73
876
0.4
0.36
14
氧化沟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率高Fra bibliotek0.58
700
0.32
0.33
22
传统活性污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泥法
率低
0.66
788
0.36
0.40
14
芦苇湿地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大
0.21
164
0.08
2019/8/5
5.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进水的预处理过程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介绍 预处理措施中核心技术多为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大幅度降低来水中 有机物含量,减少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负荷,避免了湿地易堵塞的现象, 延长了湿地运行时间,可以使污水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人工湿地,即由人工构建的可以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主要包括规模确定、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和操作管理等内容。

下面是一个关于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的1200字以上的示例:一、规模确定人工湿地的规模主要根据处理水量和所需处理水质来确定。

根据项目的需求,初步确定该人工湿地项目规模为每天处理500立方米废水。

考虑到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厌氧和好氧处理两个阶段,初步确定人工湿地的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二、工艺流程1.预处理:将原水进行初步过滤和去除大颗粒杂质。

采用格栅、细砂过滤和沉淀池等工艺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后续的处理负担。

2.厌氧处理:通过将预处理后的水进入厌氧区域,通过厌氧发酵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沼气可以回收利用。

在厌氧处理过程中,要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混合比例和水力停留时间。

3.好氧处理:在厌氧处理后的水进入好氧区域进行二次处理。

通过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使废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得到去除。

在好氧处理过程中,可以加入氧气来提高处理效果。

4.澄清:在好氧处理之后,水体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因此,需要进行澄清处理,通常采用沉淀池和过滤器等工艺来完成澄清过程,使水质更加清澈。

5.排放或回用: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处理后,废水可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消毒工艺进行消毒后进行排放,另一路水可用于灌溉或冲洗等非人体接触的用途。

三、设备选型根据规模确定,可以选用适当的设备来实现人工湿地项目的处理要求。

主要设备包括格栅、细砂过滤器、沉淀池、好氧区和厌氧区等。

设备的选型要根据处理水量、水质特征、工艺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操作管理为了保证人工湿地项目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合理的操作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监测:定期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COD、氨氮、悬浮物和水质透明度等指标,以确保其达到排放或回用要求。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一杯咖啡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人工湿地的设想。

本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湿地工艺,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项目目标1.提高水质,满足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

2.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3.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三、工艺流程1.预处理:对进水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漂浮物等杂质,保证后续工艺的稳定运行。

2.好氧池:将预处理后的水送入好氧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

3.缺氧池:将好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缺氧池,利用微生物的厌氧代谢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物。

4.厌氧池:将缺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厌氧池,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产生沼气,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5.沉淀池:将厌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悬浮物,提高水质。

6.沉淀池出水:将沉淀池处理后的水送入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填料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

四、人工湿地系统设计1.湿地类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主体工艺。

2.填料:选用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填料,如沸石、活性炭等。

3.植物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耐污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4.湿地床体结构:采用防渗漏材料,确保床体稳定,避免污染物渗透。

5.水力停留时间:根据污染物去除要求,合理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保证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五、项目实施与运行1.项目实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人工湿地系统的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运行调试: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运行调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运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人工湿地提升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提升工程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提升工程设计方案一、选址及背景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湿地,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选址于某市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湿地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因此,本设计将依托现有的人工湿地,进行提升工程,旨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湿地水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净化水体的功能。

二、设计目标1. 提高湿地的污水净化能力,实现对水质的持续改善;2. 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3. 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湿地的观赏性和可利用性;4. 实现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保持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2.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 社会效益原则:充分利用湿地景观的资源,提高其观赏性和可利用性,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四、设计内容1. 增加湿地水生植物目前湿地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种类较少,为了提高水质净化能力,设计中计划增加水生植物的种植比例。

选用一些对水质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如茅蓬、鸢尾、芦苇等,适当调整湿地植被结构,增加湿地中不同类型植物的比例,达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的目的。

2. 建设滞留池在湿地区域内设置滞留池,对进入湿地的水进行初步过滤和净化。

滞留池建设采用地下渗水池和地表塑料滞留池相结合的方式,地下渗水池对水进行初步过滤,地表塑料滞留池对水进行二级过滤和净化。

这样既保障污水的初步净化,又能减少污水进入湿地后的冲击。

3. 增加观赏桥梁在湿地区域内增加观赏桥梁,提高湿地的观赏性和可利用性。

观赏桥梁的设计采用木质结构,与湿地环境相协调,让人们在休闲娱乐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欣赏湿地的美景。

4. 水质监测系统在湿地区域内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对入湿地的水体进行实时监测。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人工湿地是指人工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通常用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以处理城市污水和河流污染物。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许多地区的湿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建设人工湿地成为了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应用人工湿地技术,旨在解决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二、调研分析1.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该市区域内的水体存在着显著的富营养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浑浊、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河道淤积问题由于长期的污水排放和不良的河道治理措施,导致了该市区域内河流淤积的问题较为严重,河道通航受阻,导致水患风险增大,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威胁。

3. 人工湿地建设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调研发现,人工湿地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势,同样适用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等问题。

三、工程方案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评估,制定了下述的清淤人工湿地工程方案:1. 工程总体设计(1) 选址:选择在某市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淤积问题严重的区域进行人工湿地建设;(2) 设计规模:根据该区域水体的面积和淤积程度,确定相应的人工湿地面积和处理能力;(3) 工程布局:合理安排人工湿地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

2. 湿地建设工程(1) 建设步骤:首先进行淤泥清淤工程,清除河床上的淤泥和杂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深度;其次,在河道内部利用沉水植物等建设人工湿地;(2) 材料选用:选用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功能的芦苇、莲藕等湿地植物,用以吸附和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3) 建设周期: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建设周期,保证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3. 运行与维护(1) 运行管理:确保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定期监测和调整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2) 维护管理:加强对人工湿地的日常维护工作,保持湿地植被的健康生长,保障湿地的处理效果;(3) 收益回馈:利用处理后的水资源,开展适度的水产养殖等产业,增加湿地的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方案

人工湿地工程方案1.引言人工湿地工程是通过人为配置和管理的湿地系统,旨在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达到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人工湿地工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某城市区域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人工湿地工程的相关方案。

2.项目背景某城市位于南方地区,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型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成为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规划建设了一座新的污水处理厂,并计划利用人工湿地工程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提高处理效果和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3.目标和意义本人工湿地工程的目标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城市污水进行二次处理,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保证排放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加局部的生物多样性。

(3)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4)实现“净水工程”,改善城市水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

4.工程规划(1)选址人工湿地工程选址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下游适当距离内,确保污水稳定流入湿地系统。

(2)湿地系统设计湿地系统包括前池、植物区和后池。

前池主要用于初步净化水质,植物区用于植物生长和吸收富营养物质,后池则是最后的水质净化区域。

(3)设施建设在湿地系统中,需要建设生化池、植物滤池、固体拦截池等设施,确保污水能够有效流经各个部分,并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4)植被配置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吸收能力,对植物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5)水流控制对湿地系统内的水流进行合理的调控,确保水体能够充分接触植物和微生物,从而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5.工程实施(1)土地准备对选址的土地进行平整和改良,确保湿地系统的土壤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推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个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
1. 规划设计:根据河道的地形、水质、河流流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规模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

可以将河道分区,设立多个人工湿地,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2. 植物选择:根据湿地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生长在湿地环境的植物。

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良好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3. 湿地构建: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地构建方式。

常见的湿地构建方式有人工湿地槽、竹炭过滤池、湿地过滤墙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湿地构建形式进行组合使用。

4. 水流控制: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水流的控制问题。

可以设置堰坝、引流渠等措施,使水流能够缓慢通过湿地,并充分接触植物和湿地介质,达到最佳的水质净化效果。

5. 养护管理:人工湿地的养护管理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和清理,清除积水中的杂质,保持湿地的通畅和水质的稳定。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的推荐,具体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升镇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对SS: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

对有机物: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对N、P: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一、污水水质(一)、作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主体工程。

按照城镇生活污水水质一般范围,可认为东升镇生活污水水质状况如下:COD 250—350mg/l(项目取中间值300 mg/l,需监测核实);BOD 150--250 mg/l(取中间值200 mg/l);SS 200--300 mg/l(项目取中间值250 mg/l); NH3—N 30--40 mg/l(取中间值35 mg/l),P 8--10mg/l(取最大值10 mg/l);水量按照5000m3/d设计。

(二)、作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后续工程。

一般镇区均需要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如东升镇二级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则污水处理厂出水应执行广东省《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中的二级标准:COD 60mg/l;BOD 30 mg/l;SS 30 mg/l; NH3—N 15mg/l,P 1mg/l;水量按照5000m3/d设计;作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后续工程,人工湿地的处理压力要小得多,且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处理效果不如垂直流人工湿地,本项目暂不深入分析此项。

二、出水要求东升镇生活污水最终出水预计进入北部排灌渠,按照《中山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规定》(中府[1997]115号)的功能区划,该渠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要求,因此人工湿地出水应执行广东省《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中的二级标准;为:COD 100mg/l;BOD 30 mg/l;SS 30 mg/l; NH3—N 15 mg/l,P 1 mg/l。

三、处理效率东升镇(拟)采取以挺水植物系统为主的潜流湿地类型,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染去除率为:COD>80%;BOD 85--95%,可达到10 mg/l;;SS <20mg/l; NH3—N>60%,P>90%,农药及细菌>90%。

因此东升镇生活污水流经人工湿地后,其水质为:COD<72mg/l;BOD <20 mg/l;SS <20mg/l;; NH3—N <14 mg/l,P 1 mg/l,符合广东省《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中的二级标准。

四、处理工艺考虑到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普遍不高,预处理可不设稳定塘,只设格五、参数设计(一)、多孔管基本参数多孔管可采用管式五孔管(φ25×5/76),单孔孔径25mm,有效孔径76mm,可有效防止堵塞。

(二)、集水井基本参数集水井设计规模为5000m3/d,约折合208.3m3/h,按水力停留时间HRT 为1.5h计,集水井容积应为312.5 m3,考虑到集水井进水口应高于地面20—50cm,集水井初步设计为L×B×H=10m×8m×5m。

(三)、泵参数型号125-230C,流量237.6m3/h,两台,一用一备。

扬程7.3m,转速1480(r/min),功率11KW,效率74%,工作时间24h/d。

(四)、人工湿地基本参数1、湿地表面积的预计计算公式:As=(Q×(lnCo-lnCe))/(Kt×d×n)其中As为湿地面积(m2)Q为流量(m3/d),假定流量为5000 m3/d。

Co 为进水BOD(mg/l),假定进水BOD为200mg/l。

Ce为出水BOD(mg/l),假定出水BOD为20mg/l。

Kt为与温度相关的速率常数,Kt=1.014×(1.06)(T -20),T假定为25,则Kt=1.357。

d为介质床的深度,一般从60-200cm不等,大都取100-150cm,项目取120cm。

n为介质的孔隙度,一般从10-40%不等。

表5—1 人工湿地面积计算表可见,填料床孔隙度的大小对人工湿地面积的影响较大。

一般项目预计介质的孔隙度为30%,则人工湿地面积约为23567m2,其中,水平湿地面积为20167m2,垂流式湿地面积为3400 m2,2、水力停留时间计算计算公式:t=v×ε/Q 其中t:水力停留时间(d)v:池子的容积(m3),容积为V=23567 m2×1.2m=28202.4 m3,ε:湿地孔隙度,湿地中填料的空隙所占池子容积的比值,需实验测定;本项目按30%计, Q:平均流量(m3/d),假定流量为5000 m3/d。

则:水力停留时间(d)=1.697d=40.7h。

3、水力负荷计算计算公式:HLR=Q/AsQ=5000 m3/d。

As=23567 m2。

则HLR=0.2122m3/ m2.d。

4、水力管道计算计算公式V=πR2×S=Q/tV:流量R:管径S:流速,0.5m/sQ:总流量,Q=5000 m3/d。

t:停留时间,t=1.697d=40.7h。

可以计算出R=0.1474m,可用D30的水利砼管管道,也可以用D30的不锈钢管。

5、平面设计(1)水平潜流湿地水平表面流湿地一般长宽比约为10:1,而水平湿地面积约为20167 m2,As1=L×B=10B×B=20167m2,B=44.91m,取45m;L约等于449.1m,取450m,As1=L×B=450m×45m。

(2)潜流湿地潜流湿地面积约为3400 m2,可用下式计算:AS= Q×(ln C0—ln Ce) / ( K t×D n)2但由于整个湿地系统是按照整体计算,无法用BOD的初始浓度和出水浓度单独进行计算,潜流湿地床长度过长,易造成湿地床中的死区,且使水位难于调节,不利于植物的栽培,L:B一般控制在1—3之间,为便于管理,潜流湿地最好与水平=L×B=80×45=3600 m2。

流湿地同宽,因此B=45m;则L=75.6m,取80m,As26、结构设计(1)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

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5m。

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2)填料的使用:水平表面流湿地床由两层组成,表层土层,厚0.4m,砾石层铺设厚度0.2m,总厚度0.6m;潜流湿地床由三层组成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碎石),钙含量在2~2.5kg/100kg为好;土层0.4m,砾石层铺设厚度0.5m。

下层铺设厚度0.3m,总厚度1.2m,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见表5—2:人工湿地填料分析表(3)潜流式湿地床的水位控制: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可能均匀。

表5—2 人工湿地填料分析表10mm7、植被选择(1).选用原则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困难。

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①抗冻、抗热能力②抗病虫害能力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1.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1.6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由于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可以考虑其综合利用。

(2).配置分析 2.1根据植物类型分析 2.1.1漂浮植物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2.1.2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这类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等。

2.1.3挺水草本植物类型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

根据这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它们即可以搭配种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也可以种植于表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

2.1.4沉水植物类型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质清洁的环境,其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湿地系统中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加以应用,以提高出水水质。

2.2 原生环境分析根据植物的原生环境分析,原生于实土环境的植物如美人蕉、芦苇、灯心草、旱伞竹、皇竹草、芦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长有向土性,可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和潜流湿地土壤中;如水葱、野茭、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于其生长已经适应了无土环境,因此更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

2.3 养分需求分析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情况分析,由于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填料之间的空隙大,植物根系与水体养分接触的面积要较表流式人工湿地广,因此对于营养需求旺盛、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数个萌发高峰的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水莎草等植物适宜栽种于潜流湿地;而对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生长缓慢,一年只有一个萌发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芦苇、茭草等则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

2.4 适应力分析一般高浓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湿地工艺的前端部分。

因此前端工艺部分一般选择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末端工艺由于污水浓度降低,可以考虑植物景观效果。

表5—3 水平表面流——潜流复合型湿地植物选择及搭配表(3)、植被选择投资分析本项目采用水平表面流——潜流复合型湿地系统,植被包括漂浮植物、根茎、球茎、挺水植物等,其中以挺水植物为主;植物种类包括水葫芦、浮萍、芦苇、睡莲、荷花、芦苇、美人蕉、灯心草、菖蒲、水葱、纸莎草等;其分配及投资分析如表5—4:表5—4 水平表面流——潜流复合型湿地植物分配及投资分析表由以上可以看出,湿地植被需投资27.2万左右(浮萍可就地获得,未计入总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