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用法.doc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 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 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着(地)”或 不 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 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 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 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 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说》)
“他”(他们)、“它”(它们)。
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
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
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