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用法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一、引言文言中的“之”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其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补充说明、加强语气或表示关系等功能。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之”的用法、含义以及意思。
二、作为代词1. 代指事物:在句子中,“之”可以代替前文提到的事物或物体。
例如:“斯为茂也,嗜欲深而不犁之田。
”(《左传·昭公元年》)解读: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修养不够的一种表述,其中的“之”代指孔子所未能实现的目标。
2. 表示人: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指人。
例如:“俗士闻人之死,则以为甚矣;圣人闻人之死,则以为虽轻乎其微矣。
”(《论语·述而》)解读:这里,“之”指人,突出了俗士与圣人对待生死问题截然不同的观念。
三、作为连词1. 表示因果关系:“之”可以连接两个复合句并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里仁》)解读:“之”在这里起到了连接作用,将“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达得更为紧密。
2. 表示时间顺序: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顺序。
例如:“至于八年,乃大告成。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这里的“之”表示了事情的先后顺序,指出了在过去八年中完成了某项工作。
四、作为介词1. 表示目的或结果:在句子中,“之”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君亲之骨灭而精神锐者也。
”(《管子·封氏篇》)解读:“之”在这里表示了目的,并强调君主为对国家安危负责。
2. 表示被动关系:有时,“之”还可以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引绳承缰,形外见象者;物壅而不行,愚而复见者。
言无文以彰智,则智人不肖矣。
”(《老子·系世》)解读:这段话中,“之”与“被”的功能相近,强调物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五、作为助词1. 表示加强语气:在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句子中,“之”可以用于加强语气。
例如:“曷为其然也?人衰而后巧。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它可以取代人、事物和事物。
大多数世代都是第三人称。
翻译成“他”(他们),“它”(他们)。
作为对象或兼职,而不是作为主题。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自然点。
(说服,即为事行事,是一种并行语言。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示近指代。
它可以翻译为“this”,通常用作回指属性。
例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为助词,它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如果我们能和吴越人同中国竞争。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粒子,补语的符号。
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使用,可以翻译成“得”。
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介词的符号。
在高级宾语之后和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使用,在翻译中应该省略。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粒子。
当主谓短语用作句子中的主语、宾语或从句时,主语和谓语之间使用“直”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在翻译中也可以省略。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凶猛的官员来到我们村,大喊大叫。
(捕蛇者)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它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词之间,使其变成四个词。
它只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
这是没有意义的,翻译时应该省略。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比一百万个三寸舌头的老师强。
(自我推荐)。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虚词之一,掌握“之”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掌握它的三种词性:代词、助词、动词。
1. “之”作代词,一般用于动词之后,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送给秦国;力亏:力量亏损;破灭之道:毁灭的道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之美我者:赞美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也:想要向我请求什么。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之不知:不懂得断句;惑之不解:不理解;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向老师请教,或者不向老师请教。
)
2. “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脑袋;又数刀毙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它。
)
3. “之”表示第一人称,我。
例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慌张地想去哪里?)。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返回
(二)助词
1.定语的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或不译。
同的一组是( )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C项“之”均为代词,他,代罗提督。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返回
“之 ”字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物、事、处所等,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她、
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 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文言常考虚词
(一)代词 (二)助词
(三)动词 (四)例题
返回
真题回顾
1.(2008.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B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在考题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 并不多见。A.动词,去。B.代词,代周访,否定句中代词作 宾语,宾语前置。C.代词,代杜弢。D结构助词,宾语前置 的标志,,不译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不译
4、助词,的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返回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 之事》)
返回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答案:BF
(A这;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往,到……去; D助词,补语标志,不译; E取独; F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
返回
2.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 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 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 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返回
3.(2010.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关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4.(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
①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3.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2.(2009.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B.发兵捕之,久不得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逃兵;第二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