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 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2. 作动词,表示“到……去”。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表示“到广陵去”。

3. 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之”表示“的”。

4. 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 作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怅恨久之”中的“之”就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概述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虚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表示宾语或者定语,也可作为介词,引导状语或者补语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讨论“之”的多种用法。

二、“之”作为代词的用法1. “之”作为宾语在文言文中,“之”常常充当动词的宾语,一般表示人或物。

例如:“夷易近使天下大通”,其中的“天下大通”就是动词“使”的宾语,“之”指代整个事件或情况。

2. “之”作为定语除了充当动词宾语外,“之”还可以充当名词或形容词修饰成分。

例如:“纣罪己弗能逃于死”,其中的“己弗能逃于死”,表示自己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起到修饰整个句子的作用。

三、“之”作为介词的用法1. 引导定状补在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介词“以”加上动词的目标对象(一般是人),构成一个介词短语,例如:“以尧千载为前”,其中的“以”和“为前”之间的“即”就是一个定状补。

2. 引导时间地点补充文言文中,“之”也可以引导时间或地点的补充,用于进一步说明这些概念。

例如:“五十年之后,汉朝亡于曹操之手”,其中“五十年之后”就是由“之”引导的时间补充,“曹操之手”则是表示曹操成为亡国的原因。

四、“之”的其他用法1. “之”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在某些情境下,“之”可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出现,表示一种语气上的缓和或婉转。

例如:“吾闻其知人而后安生,乃言其用事也”,其中的“闻其知人而后安生”,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听说他了解人情才会安心生活”。

2. “……之一”在古代汉语中,“……之一”的结构常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强调该部分在数量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随大溷同,趋类呈华兰”,其中的“华兰”,作为善良品质中屈指可数的代表,用“之一”来表示特指。

3. “……之以”在文言文中,“之以”常用来引出一种推理、原因或者解释。

例如:“家有牛五十,而无牸策之以耰”,其中的“策之以”可以理解为“利用这种方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更是理解的云里雾里,那
今天小编就以虚词“之”的用法为例,给大家整理其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高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