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学年语文下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03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三单元,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能够仿写简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包括《春的消息》、《燕子》、《荷花》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燕子和荷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语文园地:学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进行句子仿写,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综合性学习:围绕“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开展调查、观察、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能够仿写简单的句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学习: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旨。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练习巩固:进行词语理解、句子仿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春天来了》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
第二课:《植树造林》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植树的意义和环保的重要性。
第三课:《我的家乡》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环保意识的培养。
难点1. 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天来了》1. 导入:通过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4.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植树造林》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植树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造句,提高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写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社会、人类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生字、新词:本单元共出现个生字,个新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拼读、理解并运用。
2. 课文内容:本单元包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学习写作方法。
3. 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个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造句,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作业本、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 内容: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课文主题,写作方法等。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春夜喜雨》2. 记叙文《我不能失信》3. 诗歌《花钟》4. 习作:围绕“家乡的景物”写一篇习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春夜喜雨》的意境,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学习《我不能失信》一文,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3)通过学习《花钟》,了解花钟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围绕“家乡的景物”写一篇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春夜喜雨》的意境理解。
(2)理解《我不能失信》一文中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家乡的景物,将其融入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习作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景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春夜喜雨》:(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3. 学习《我不能失信》:(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
4. 学习《花钟》:(1)教师讲解花钟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动手制作花钟,体验创作的乐趣。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学生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学生备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词是什么及其重要性;
2. 研究《指路明灯》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3. 研究《指路明灯》中的古诗词,理解其含义;
4. 能够朗读课文和古诗词。
教学重点
1. 研究《指路明灯》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 研究《指路明灯》中的古诗词,理解其含义;
3. 能够朗读课文和古诗词。
教学难点
1. 研究《指路明灯》中的古诗词,理解其含义;
2. 能够朗读古诗词。
教学方法
1. 呈现法:通过图片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 分组阅读法:小组内互相交流,理解课文意思;
3. 朗读法:师生朗读古诗词。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 呈现法,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分组阅读法,小组内互相交流,理解课文意思;
4. 整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掌握古诗词;
5. 结合图片,讨论诗句含义。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2. 课后作业:默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3. 期中、期末考试:朗读课文和古诗词,理解课文意思和古诗词含义。
教学资源
1. 课件;
2. 图片;
3. 教学工具书。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范文】第一章: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1.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解析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文本解读、重点字词句解析、难点问题分析等。
1.3 教学方法本章着重介绍针对第三单元内容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并说明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第二章:课文讲解与练习2.1 课文讲解本章对第三单元的每篇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课文背景、作者简介、课文主题、结构分析等,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参考。
2.2 课文练习针对每篇课文,本章提供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作文等类型,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章:作业设计与评价3.1 作业设计本章根据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各类作业,如课后阅读、抄写、练习题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2 评价方法本章介绍针对第三单元作业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4.1 教学活动设计本章提供第三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环节,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4.2 教学资源整合本章介绍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第三单元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支持。
4.3 教学实施建议本章针对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出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集体备课交流与反思5.1 集体备课交流本章提供一个集体备课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分享第三单元的教学心得、经验和建议,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2 教学反思本章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本章将探讨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加强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写作技巧的培养和练习。
词汇和语法的巩固和扩展。
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口语表达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和难点。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进行写作练习,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第四步: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和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练习机会。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三单元,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成语、句子结构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第三单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古诗两首、散文一篇、童话故事两篇、语文园地等。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
2. 散文一篇:《荷花》。
3. 童话故事两篇:《去年的树》、《小鸟和牵牛花》。
4. 语文园地:主要包括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子练习、口语交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散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本单元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课文学习:逐篇学习课文,讲解生字词、成语、句子结构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练习: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3. 课后思考:要求学生思考本单元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画》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学习目标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2~3课时10.纸的发明………………………………………………………………………2~3课时11.赵州桥…………………………………………………………………………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3~4课时教法与学法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四、诵读感悟。
(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再读悟情。
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纸的发明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赵州桥课题赵州桥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
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观看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
最后通过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做纸桥明白建造一座桥的不易,特别是在识记生字时,更让学生体会到坚固的含义。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
(师生)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1.自读课文,交流回答问题。
2.课件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子。
图文对照,欣赏图案的精美。
3.对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1.读最后一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相互交流我国闻名世界的建筑。
板书设计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四、总结全文,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2.你们喜欢过节吗?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节日)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展示成果完成习作)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
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
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
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
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
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
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
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
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
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
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出示流程图: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2.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这是什么制作过程。
(蔡伦造纸的过程)3.对照这样的流程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5.小组讨论一次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1)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讨论一种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有同种爱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组成小组。
(2)各小组交流自己组的活动流程图。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流程图,全班评议是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