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脾、骨髓等淋巴组织中。

由于淋巴瘤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在鉴别诊断淋巴瘤时,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症状的表现和发展过程等。

特别是询问有无淋巴结肿大、晚间发热、进行性贫血等症状。

2. 体格检查淋巴瘤的患者常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无痛等特点。

在体格检查中,应重点观察淋巴结的体积大小、质地、是否有粘连、是否可动、局部有无压痛等特征。

3. 影像学检查3.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和其他疾病。

在超声检查中,淋巴瘤通常显示为混合回声、均匀的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晰、质地坚实等特点。

3.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

在CT检查中,淋巴瘤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等特点。

4. 实验室检查4.1 血液学检查淋巴瘤患者的血常规常可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异常。

此外,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常可检测到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等异常细胞。

4.2 生化检查淋巴瘤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通常会显示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如乳酸脱氢酶(LDH)等。

5. 活检检查对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组织活检检查。

通过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等方法获取组织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类型和分级,从而确诊淋巴瘤。

综上所述,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活检检查等多种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 都 大 学 附 属 医 院放 射 科 , 成 四川 成 都 6 0 8 ) 10 1
论 著
【 要】 目的 探 讨原发性 胃淋 巴瘤 的多层螺 旋 c 摘 T表现特征 及诊 断价值 。方 法
对 l 经病理证 实的原发 性 】例
胃淋 巴瘤 患者 的 多层 螺 旋 C T及 临 床 资 料 进 行 回 顾 分 析 。结 果 l 例 均 为 B细 胞 起 源 非 霍 奇 金 淋 巴 瘤 。 原 发 性 胃淋 巴 1

l6 ・ 2期 ) S ha & unM
e ia o ral2 0, o. , . 2 dc lJ un ,01 V 131 No 1
● 影像 医学 ●
原 发 性 胃淋 巴瘤 的 多层 螺旋 C T诊 断 价 值
陈云 涛 , 朱 丹 , 晓红 , 涛 谢 彭
瘤按 c T表现分为弥漫增厚型、 节段增厚 型、 局限增厚型及混合 型, T表现特征 主要 有 : 多灶分 布和广 泛、 c ① 显著 胃壁增
厚; ②病 变沿长轴侵犯有 一定柔软 度 , 胃腔无 明显 变形 ; 病 变区胃浆 膜面 多清楚 , ③ 胃周脂 肪无 明显受侵 ; 胃粘膜广 泛 ④
粗 大 伴 多发 的 浅 溃 疡 。 结 论 原 发 性 胃淋 巴瘤 的 多层 螺 旋 C T表 现 特 征 对 诊 断 和 鉴 别诊 断 有 一 定 价 值 。
【 关键词 】 胃; 巴瘤 ; 淋 多层 螺旋 C T
【 中图分类号 】 R 3. ; 1.2 752 R84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0 (00 1. 6- 040 121 )21 00 5 8 3

D ic sng t ppl ato o ulisie C T n ag sng pr m a y g s rc l pho a.C s us i he a i in fm t・ l c c i di no i i r a t i ym m HEN u t ZH U Y n—oo Dan, E XI

CT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CT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1 . 3 胃肠 道 肿 瘤 的 定 位 与诊 断
在消化 系统 中 , 胃肠道肿瘤是 一种多发 性 的常见 病 , 目前有
向年 轻化人群 的发展趋势 . 且发病几率 逐年增长 。早 发现 、 早治
疗对 病患 的预后 以及生活质量都 有关键性意 义。在诊 断 胃肠道 肿瘤 的转移 、 浸润 、 大小等 内容 时 , 由于受到诊断方法 的影响 , 还 存在很 多局限性 , 随着检查方 法的逐渐 改进 , 胃肠 道肿瘤 的诊断 也有 了相 应 的提高 , 目前 , C T诊断 技术发展迅 速 , 有效 的解 决 了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 ; CT诊 断 ; 临床价值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7 3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7 4 2 ( 2 0 1 4 ) 0 1 ( a ) 一 0 1 7 3 — 0 2
要 由经验丰富 的主治 医生 以及副 主治 医生共 同研究分析 。
肿瘤 的直径较大或是 正处在进展期 ,这 时诊 断的正确性大 幅度 升高。
2 结果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在 该 院使 用 C T诊 断进行 影像诊 断 的 胃肠道 肿瘤病 患 1 0 8例 , 其 中男 7 0例 , 女3 8例 , 年龄 在 2 6 ~ 8 2岁之 间 , 平 均年龄 为( 5 1 . 1 + 2 . 9 ) 岁 。临床的主要表现症状 为腹痛 、 消化道 出血 、 腹 部 肿块 、 体重减轻 、 胃肠梗 阻 、 肠套叠 等 , 一些病患在 临床 中没有表 现出上述症状 , 在体检时才发现 。这些病患经诊断均符合 胃肠道
结增 大。间叶源性肿瘤 : 肿瘤的大小不一样 , 通常 良性肿瘤较小 ,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宋丽萍;张学斌;邓怀慈
【期刊名称】《国际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3
【摘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其组织发生、病理形
态和生物学行为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新的分类、分期标准有助于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其治疗和预后与结外淋巴瘤及胃肠道癌不同.治疗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和非手术综合治疗,对于Ⅰ、Ⅱ期原发性胃淋巴瘤首选手术还是放、化疗尚存在争议,回顾分析近年来PGI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资料,对不同病理分型、分期患者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总页数】4页(P214-216,240)
【作者】宋丽萍;张学斌;邓怀慈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虞雪梅
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吴俊铠;陈燕萍;罗淑仪;邓白茹
3.CT及MRI联合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准确性分析 [J], 梁彩玲; 韦利娥
4.61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J], 张晓艳;李作安;刘利敏;李剑萍;陈平
5.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效能 [J], 王金周;凌盈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部肿瘤的CT检查及诊断

胃部肿瘤的CT检查及诊断

胃部肿瘤的CT检查及诊断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有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胃为实质中空器官,依其充盈程度不同而形态及胃壁厚度变化较大,过去,在胃疾病检查时,CT不是主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不断提高、改进及人们对胃解剖、病变深入了解,使CT诊断胃肿瘤的地位得到肯定。

CT胃十二指肠扫描除能显示胃病变本身的全貌外,尚可观察病变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临床和手术提供更可靠、更准确地参考。

检查技术:腹部平扫常规准备,患者检查前15分钟肌肉注射肌松剂 654-2 20mg,喝水800-1000ml后腹部扫描,观察胃轮廓显示情况,胃壁是否清晰以及和周围脏器的关系。

(1)胃肠腔内充液扩张:胃肠道是一个连续的中空肌性器官,常处于不同的收缩状态下,胃肠壁的厚度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了能判断胃肠壁的真实厚度及发现异常的病理改变,CT检查时必需服用一定量的对比剂使胃肠腔充分扩张,或灌注一定量的液体使结肠腔扩张。

高密度对比剂(含2-3%碘溶液)与胃肠壁之间的分辨能力下降,还会遮蔽部分胃肠壁组织,使其壁显示不清,难以判定其确切厚度和形态,效果不佳。

但它可用以标记小肠的存在。

低密度对比剂(温水)与胃肠壁组织间无论在平扫或增强时都能十分清楚地加以分辨,且不会产生伪影,是胃肠CT检查时理想的腔内对比剂。

正常情况下,胃肠腔被温水充盈均匀扩张后,胃肠壁的厚度仅为1-2mm。

我们认为传统CT书上所写的常规采用高密度碘液作为胃肠腔内对比剂以及>5-10mm作为胃肠壁异常标准的提法都是不恰当的。

(2)应用低张药物:胃肠道是运动着的器官。

CT检查时用东莨菪碱(654-2)20mg肌注后,可暂时性地抑制其蠕动,减少运动伪影,对提高图像质量有好处,且低张后的胃和肠也能使患者容易耐受胃肠腔的被动扩张,对病变的显示有利。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王守安,吴晶涛,陈文新,孙 骏,董 颖(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 要】 目的 提高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平扫+增强表现。

结果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均为非霍杰金淋巴瘤,12例为B细胞来源,3例为小淋巴细胞型,1例为T细胞型。

10例为胃壁肿瘤,5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结肠肿瘤。

13例表现为弥漫增厚型,3例表现为溃疡型。

增强扫描后15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

结论 CT/MRI对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体曾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5.2;R814.42;R 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2)07-1110-03CT/MR diagnosisi of primary gastriointerstinal malignant lymphomaWANG Shou-an,WU Jing-tao,CHEN Wen-xin,SUN Jun,DONG Yin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Subei Peoples Hosi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001,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T/MR diagnostic level of primary gastrointerstinal malignant lymphoma.Meth-ods Imaging data and pathology or opertative results of 16patients are erview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ll patientswere non-hodgkin lymphoma,of whom 12were B cell,3were small cell,1was T cell.10located in stomch,5in intersti-nal,and 1in colon.13patients were well thickening type,and 3were ulceration type.15patients were homogeneously en-hanced after inter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1patient was heterogensis enhanced.Conclusion CT/MR have highdiagnotic value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lymphoma.【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CT;MR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胃肠道肠壁内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约占结外淋巴瘤的30%~45%[1],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5%,临床表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类似,但预后却明显优于后者,与节内淋巴瘤相比,预后也比较好。

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2 胃肠淋 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 巴瘤 , 中弥漫性大 B细胞淋 巴瘤 1 , 3例 其 6例 间变型大 B细胞淋 巴瘤 2例 , 肠病 型 T细胞淋巴瘤
4例 , 滤泡性淋 巴瘤 1 。发生于食道下段 者 1例 , 生于 胃者 1 例 发 2例 , 发生 于肠 道者 1 0例 。发生 于 胃的淋 巴瘤 中 , 弥漫型 5
C ia ) hn
[ bta t Obet e i sv n ocp n aim ea nt na o m nmoa ts o ed goi o at it t A src ] jc v Dg tee dsoyadbr xmiao r cm o dli rh i ns f s o e i i ei u i e ie f t a s g r n s—
[ 摘要] 目的 消化 内镜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诊 断 胃肠道原发性淋 巴瘤 的常用方法 , 明确病变 的性质及 范 围, 不能 可 但
提供关于病变是否伴有淋 巴结及其他器官受累 的信息 。多层螺旋 C T在 一定程度 上弥补 了上述不 足。文 中探讨 胃肠道 原发 性淋 巴瘤 的多层螺旋 C T影像 学表 现。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经病理 证实 的 2 3例 胃肠道 淋 巴瘤 的 C T检查 资料 。 结果
1 i l ofm dgs o t t a l p o a. Reut A lh 3cssw r u dt b o- o gi s y p o o c l cni e at i e i ly hm s g ay r r n sn m sl l te2 ae e f n ennH d k m hma( H ) n s eo o n l N L ,i
Mutlesi l Tfrtedan s f ato tsn ly h ma lsc pr o h ig oio s i et a lmp o ii aC s g rn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18~28周的孕妇。

该种检查方式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泌尿系统、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非常高。

在神经管畸形诊断中,产前超声能在孕12~13周就可较易发现胎儿露脑畸形以及无脑畸形问题;通过辨别脐带与胎儿前腹壁之间的关系,能发现腹裂、胎儿脐膨出等腹壁畸形问题;超声检查还可通过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扫查方式,测量胎儿骨骼长度、肢体与手足位置关系,从而分析是否存在致死性骨发育不良问题;通过超声检查可从四腔心切面以及左右室流出通道切面观察胎儿瓣膜情况、房室间隔情况以及心脏位置,明确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问题。

通过本文研究证实,100例新生儿缺陷者,产前超声诊断检出90例,诊断率90.0%,其中胎儿六大畸形76例,产前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六大畸形诊断率高达100%。

若在孕中期接受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出胎儿畸形,可通过选择性引产方式,来提升新生儿质量。

本文研究还发现,100例新生儿缺陷者,产前超声诊断微小畸形14例,漏诊(均为微小畸形)10例,其对新生儿微小畸形诊断率58.3%。

对于手指、足趾、肛门以及五官等部位的微小畸形,在超声图像形态上变化不显著,这也是导致产前超声微小畸形检出率低的重要原因。

在超声检查中,脚趾、手指的显示率比较低,部分胎儿握拳,无法显示远节指骨,只能显示扇形排列的掌骨,故而容易导致检查盲区。

产前超声无法清晰显示软腭情况,故而对于唇腭裂的检出率也比较低。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三维超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可通过三维超声成像对胎儿情况进行多侧面观察,表面模式对于唇腭裂的检出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消化道闭锁的胎儿,羊水会通过瘘管直接进入,这就导致肠管无法扩张,再加上超声检查下胃内充满羊水,这就容易造成漏诊。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筛查对降低新生儿缺陷率的作用显著,对六大胎儿畸形的检出率高达100%,但对于微小畸形的诊断不明显,漏诊率较高。

从理论角度分析,可通过超声切面以及对孕周的合理选择,再加上对三维超声技术的运用来提高产生超声检查对微小畸形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1]祁艳征.超声诊断在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9):182-183.[2]万梅.超声诊断在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6):647-648.[3]王淑媛,洪春辉,孙辉,等.产前诊断对围产期出生缺陷儿转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1):3893-3895. [4]袁亚楠,赵悦淑,张展,等.河南省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儿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3):177-180.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1],约占淋巴瘤的30~45%[2]。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若能早期明确诊断,对病人的后续精准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而胃肠道淋巴瘤的检出有赖于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多层螺旋CT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越来越多。

本文收集了12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分析总结其CT特征性表现,目的在于深化对该疾病的CT影像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收集祥云县人民医院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

共计1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为30~79岁(中位数:62岁)。

1.2 CT检查方法检查前患者禁食6~10h,扫描前1h内常规口服800~1000ml清水充盈肠管,扫描前再口服300~500ml清水以充盈胃腔。

采用Siemens128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为全腹扫描,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1mm,螺距0.8:1,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s。

12例患者均进行了CT动态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以2.5~4ml/s 的流率注射浓度为300mgI/ml的碘海醇60~100ml,动脉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刘 敏1,肖允艳1,何 琴1,杨 琳1,任坤红1,曹玉娇1,刘 玉2(1祥云县人民医院CT室 云南 大理 6721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11)【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30~79岁(中位数:62岁)。

结果:胃肠道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发病部位为:胃淋巴瘤6例,胃及小肠同时受累的2例,小肠1例,回盲部及回肠1例,回盲部及右半结肠1例,乙状结肠及直肠1例。

病灶CT多表现为胃肠道管壁的广泛增厚11例,其中3例伴有肠腔扩张,仅有1例表现为胃肿块;密度呈软组织密度,较均匀,未见钙化,增强后较均匀轻中度强化。

所有患者伴有病灶邻近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结论: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动态增强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胃肠道;淋巴瘤;X线体层摄影;对比增强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3-0133-04期及门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

1.3 CT图像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密度、有无钙化、强化方式、周围毗邻关系、以及病灶邻近及腹膜后是否存在肿大淋巴结。

由两个影像科医生共同商讨决定。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9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年龄及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分析中位数及百分比。

2 结果结果见附表。

2.1临床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临床主要症状: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等,2例为体检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

12例中9例行消化内镜检查,其中5例怀疑淋巴瘤,4例误诊为癌或间质瘤。

2.2 CT表现2.2.1发病部位 12例患者中发生在的胃淋巴瘤6例,胃及小肠同时受累的2例,小肠1例,回盲部及回肠1例,回盲部及右半结肠1例,乙状结肠及直肠1例。

2.2.2胃淋巴瘤 6例胃淋巴瘤中,表现为胃壁广泛增厚的5例,表现为胃肿块的1例(图1),2例淋巴瘤同时累及胃和小肠(图2)。

胃壁增厚或肿块影呈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无钙化,厚度大多超过1cm,部分病灶内缘不光整,呈不规则波浪状或凹陷,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清楚,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楚,增强后病变轻中度均匀强化。

所有患者均伴有病灶邻近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图2),部分肿大淋巴结分布广泛,超过肾门到达肾门以下水平,增强后轻中度较均匀强化。

2.2.3肠道淋巴瘤 肠道淋巴瘤CT影像表现主要为肠壁增厚,可均匀或不均匀,部分肠壁不规则起伏,3例伴有小肠管腔动脉瘤样扩张(图3),病灶密度较均匀无钙化灶,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本组患者均可见临近部位及腹膜后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未见坏死灶。

2.3 病理类型本组12例患者,病理均为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血管母T细胞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

3 讨论胃肠道本身的淋巴组织较丰富,病变常起源于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它既可以是局部的原发淋巴瘤,也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局部侵润[3]。

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大多学者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和人类疱疹病毒(EB)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化学物质、继发性免疫功能异常、高蛋白高脂饮食等有关,认为与HP感染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

3.1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胃肠道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往往多于女性,以40岁~7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平均约为50岁。

本组胃肠道淋巴瘤的男:女比例为11:1,年龄中位数62岁。

该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表现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腹泻、腹部包块、厌食、消化道出血、发热、体重减轻等,少数可有肠梗阻、肠穿孔等症状,但很少出现幽门梗阻[5]。

本组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基本同上,无明显特异性。

3.2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类型按细胞组成分类,胃肠道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种,NHL占绝大多数,HL极为少见。

而在NHL中,大多为B细胞来源,少数则为T细胞来源,成人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1]。

本组病例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8/12;66.7%),与文献[1]报道一致。

3.3 胃肠道淋巴瘤CT表现据文献[6]报道,胃肠道淋巴瘤好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直肠,极少发生在食管,其中胃约44%~75%,主要发生在胃窦部及体部;小肠约20%~30%;结直肠相对少见,约10%~15%,食管极少。

本组胃肠道淋巴瘤亦好发于胃部(6/12;50%),同时可以多节段受累,与附表 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CT及病理病例性别年龄(岁)发病部位CT表现管腔扩张密度强化程度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1男31胃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2男65回盲部、回肠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血管母T细胞3男44胃、小肠壁广泛增厚有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外周T细胞4男79右半结肠、回盲部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5男44胃、小肠壁广泛增厚有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外周T细胞6男65胃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7男79小肠壁广泛增厚有软组织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8男30胃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9男68胃肿块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10男44胃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11男59胃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NHL弥漫大B细胞12女65乙状结肠、直肠壁广泛增厚无软组织密度/均匀中度强化有套细胞淋巴瘤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但发生于胃及肠道的淋巴瘤CT 特点不尽相同。

3.3.1胃淋巴瘤CT 表现:主要为胃壁节段性、弥漫性增厚或肿块形成,范围较广,病变处胃壁可有不规则溃疡形成,使胃腔内的形态不规则,胃周间隙大多清楚。

本组胃淋巴瘤亦多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部分病灶内缘不光整,病灶整体密度均匀,坏死及钙化少见,增强后轻中度强化,胃周间隙清晰,同时伴有邻近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3.3.3肠道淋巴瘤CT 表现:主要累及回肠末段,可侵犯回盲部及结肠,肠壁明显增厚为主要表现,可呈对称性或偏心性增厚,也可多节段受累,病变段肠腔可呈“动脉瘤样扩张”,一般不引起肠梗阻,常伴随临近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晚期淋巴结融合包绕肠系膜血管形成“汉堡征”(如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