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路径分析及反思性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亓青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社会定量模型,结合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1)女性比男性、在婚者比未在婚者更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高。
(2)个人资本对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性影响。
(3)个人能力对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性影响。
(4)对工作满意度高的城市居民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高。
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个人资本个人能力作者简介:亓青,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193-03一、引言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客观衡量和主观认同两个方面,两者既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又有区别。
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以主观评价较为综合,故把人们对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认知与判断作为测量指标。
现有研究在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时多集中于职业或收入,而人们对自己经济社会地位的认知与判断相对来说却比较综合,故本文选取社会经济地位认同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个人资本方面,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布迪厄(2002)认为,不平等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文化机制,而不是经济上的原因。
从社会资本角度,边燕杰(1997)的“强关系理论”认为,中国人通常运用强关系作为桥梁找到掌握社会资源的社会行动者,通过交换人情获得更好的职业与更高的收入。
从与本文的关系看,强关系和弱关系可以分别从交往亲密程度和拜年人数方面得到体现。
此外,还有学者从政治资本结合社会资本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李爽等(2008)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数据考察了党员身份和社会网络对收入的影响,他们发现:党员身份能显著地提高收入;社会网络在国有单位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在非国有单位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影响。
这些研究表明如果非市场力量嵌入到市场体制中,扭曲了市场机制,那么,权势的价值可能借助新生的市场机制来得以“货币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身份认同变迁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身份认同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心理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迁过程中,社会身份认同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
社会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感的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地位和角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城市化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空间变迁、社会流动和文化冲突。
首先,城市化对社会身份认同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空间变迁。
随着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空间资源有限。
这导致了城市中社会阶层之间的空间分隔增大。
在城市中,富裕阶层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住房资源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而贫困阶层则被挤压到城郊地区或者是质量较差的住房中。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身份认同也成为了一个人在城市中是否享有更好生活的一种象征。
当一个人通过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在城市中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时,他的社会身份认同也会有所巩固和提升。
相反,那些因为城市化而被边缘化的人群往往面临着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流动。
相对于农村,城市更具有社会流动性。
在农村社会中,社会地位往往与家庭出身密切相关,许多人的身份认同更多依赖于家族和亲属关系。
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与个人的能力、努力和成就密切相关。
城市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价值,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身份认同。
在城市中,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这对于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城市化的社会流动性不是一刀切的。
城市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障碍和不公平的现象,这可能使得一些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社会身份认同的不平等。
最后,城市化还可能带来文化冲突,进而影响社会身份认同。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群。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浅析新生代城市女性身份认同问题

浅析新生代城市女性身份认同问题【摘要】中国在计划生育国策之下,绝大部分城市家庭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大部分家庭,对女孩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的家庭可以说是把女孩当男孩在养,这些女孩长大以后,产生新的女性身份认同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女性性认识;女权主义一、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认同”(identity)一词在哲学中是指同一性,而在社会学中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人的认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与某种更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这其中获得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等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心理性别认同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一个绝对的他者”,“她的起源和她的目的均在她的配偶哪里。
她是他的补充,和次要者相似”,因此,尽管“她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但秉性顺从”(波伏娃,1994:165)。
波伏娃这段描述表明:长期的男权压制使许许多多女性下意识地接受了“他者”的角色安排,形成了作为“次要者”的心理性别。
一方面,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
在古希腊,“女人从小至死都不得在公开场合讲话。
索福克勒斯写道:‘噢,女人,缄默是女人的盛装⋯;古罗马也同样“禁止女人公开说话”,“如果她们有问题要问,她们应当先告诉丈夫,然后由丈夫在适当的公众场合提出讨论”;同样,“希伯来人禁止妇女在公开场合讲话。
他们的口传律法教导说,‘根据律法,出于对会众的尊重,女人不得(高声)诵读’。
另一本拉比律法宣布男人在公开场合听到女人的声音是‘可耻的’。
还有人教导说:‘宁可让律法书上的话烧毁,也不可向女人传讲⋯⋯男人教自己女儿律法,就好像教她淫荡。
’公元1世纪时的史学家、法利赛人约瑟夫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他说女人不可讲话,因为摩西律法规定如此。
”(施密特,2004:82—86)另一方面,这种心理也是男权压迫下女性一代代自我积淀的结果。
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社会学分析

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社会学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生活定居在大都市。
大都市以其繁忙、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徙。
然而,随着大都市化的进程,人们的身份认同感逐渐受到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一、大都市化与群体身份认同大都市中的不同社群和族群有时候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群体身份认同。
这种群体身份认同常常与居住区、职业、文化特征等有关。
例如,在国外的某个大都市,华人社群通常自称为“华人”,他们通过共同的语言、食物、宗教等方式保持交流和相互支持。
这种身份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在异国他乡中建立情感联系,并形成一个强大的社群。
二、大都市化与个体身份认同然而,大都市化也带来了对个体身份认同的挑战。
由于大都市具有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个体往往面临选择和分歧。
他们需要在不同身份之间平衡,如职业身份、家庭身份和个人兴趣身份等。
面对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个人容易感到困惑和挣扎。
三、大都市化与文化冲击大都市化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人们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这种文化冲击对于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都会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来到大都市后,可能会面临自身传统文化与大都市文化之间的冲突。
他们可能会受到大都市生活方式的吸引,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能会面临着适应新文化的困难。
这样的冲突会给个体带来认同感的危机。
四、大都市化与社会身份认同大都市中的社会层级和阶级差距较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认同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中,商业成功可能成为社会认同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导致了商业和职业身份的崇拜。
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可能会在社会身份认同上感到缺失和不安。
五、大都市化与性别身份认同大都市化也对性别身份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都市中的性别角色更加多元化和模糊化,女性进入职场比例增加,男性的传统角色和期望也受到挑战。
城市居民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城市居民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人们归属、交流和互动的社会空间。
在城市中,居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人的身份认同是基于个体对自身的抽象认知、评价和情感的一种体验。
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是指居民在城市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归属、认同和认知感。
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分为多个层面:地方身份认同、职业身份认同、族群身份认同等。
地方身份认同是指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形成和塑造居民身份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某些城市,居民对其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的认同感较强。
例如,北京的居民对于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背景的认同感较强,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职业身份认同是指城市居民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职业作为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中的人们在成为一名医生、教师、工程师等职业人士之后,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会增强,从而增进了他们对城市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
族群身份认同是指城市居民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同感。
城市中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族群,这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多元社会。
而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族群的人们来说,对自己族群的身份认同也是一种重要的认同感。
例如,重庆的居民中菜系麻辣烫店老板对重庆地球的认同感强烈,而成都人们可能因成都果子狸、火锅的独特性而增加了对成都的身份认同感。
二、城市居民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建立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而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首先,身份认同对社会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居民的身份认同与同一城市的其他居民产生了归属感和共识,进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来自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m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3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基金 项 目“ 城 乡流 动背景 下农村校 外青年 学习需求 与社 会 支持研 究” ( 1 1 Y J C 8 8 0 0 9 7 )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青年项 目“ 社会 分层背景下农村教 育与社会 流动研 究” ( 1 0 C S H 0 0 6 )
6 1 . 6 %, 新 生代农 民 工 已成 为 农 民工 的 主要 力
力 和义 务 。作 为一 个 社会 人 , 必 须 解 决 身份 认 同 问题 , “ 农 民工 ” 是 我 国社 会转 型 时期 城 市 化进 程
中 的产 物 , 本 文 拟从 社 会 认 同 、 制度认同、 自我 认
外 。另外新生代农 民工与市民的交往十分有限 ,
这 两个 群体 之 间有 着 一 道无 形 的鸿 沟 , 形成 两 个
近乎 隔绝 的世 界 。哈 贝 马斯 的交 往 理论 指 出 : 人
人有什么不 同? ” 等问题 的追问 , 探求个体与群体 的自我特性和生存意义 , 并确定与身份有关 的权
排 斥在 城市 社会 保 障 、 社 会救 助 以及 公共 服 务 之
、
新 生代农 民工身份 认 同的现状
社会 学 领域 中 的身份认 同是 指个 人在 感情 和
行为上视 自己为某个群体的一员 , 具有很强 的群 体 归属感 和 相对 的稳 定 性 , 是关于“ 我( 们) 是 什
城市化进程对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和转型给居民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
这种多元化的群体在交流、互动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对人们文化身份的侵蚀、城市对人们职业身份的改变以及城市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塑造三个方面来讨论城市化进程对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的文化身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侵蚀。
在城市中,居民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城市中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复杂的城市生活节奏、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影响等因素,城市居民逐渐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疏远,开始接受和融入来自其他文化的元素。
例如,年轻人在城市生活中,往往受到流行文化、时尚潮流的影响,他们更多地追求个人独特性,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
这使得城市居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认同逐渐模糊,与城市的整体文化融合更为紧密。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人们职业身份的改变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行业和就业机会不断涌现,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流入城市。
然而,这些劳动力往往在城市中从事的是一些低技能、低地位的职业,如清洁工、送货员等。
尽管相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些职业在城市中可能有更好的工资和生活条件,但他们却在职业身份上经历了一种被城市所定义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得这些劳动力无法从事更高级、更有社会地位的职业,给他们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
与之相对应的,一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则通过进入城市从事专业性工作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职业身份得到了肯定和提升,促使他们对城市和自身的认同感更加强烈。
最后,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中,人们往往更多地以个体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而不是以家庭或乡村背景为基础。
城市的人口规模巨大,人们来自不同背景,因此城市居民之间往往以个人能力、社交圈和经济实力为依据进行社会身份的辨识。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影响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影响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集中,它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空间三个维度探讨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经济维度上,城市化使得经济活动更加集中,劳动力更容易流动。
人们抛开原有的农业生活,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然而,城市化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在城市里,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
贫困人口可能陷入城市的底层社会,难以摆脱贫困。
同时,高收入群体也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
经济地位的差异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产生了认同或不满。
在文化维度上,城市化导致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聚集地,各种文化在城市中相互碰撞、融合。
人们从各个地方迁徙到城市,带来了各自的习俗、价值观和信仰。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更多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区特色的文化被商业化、标准化,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
这种文化同质化使得一些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和迷失。
在空间维度上,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联系。
城市空间的独特性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都市化和便利化。
人们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生活设施。
城市里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种疏离感。
在城市中,人们的社会联系变得更加虚拟化和碎片化。
与原生地的亲戚和朋友的联系减少了,人们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来获取社交关系和信息。
这种虚拟化的社交关系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文化上,城市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路径分析及反思性摘要: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是指城市群子城市市民对于自己市民身份的划归和对城市群市民身份的接纳程度。
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有城市群发展评价、政府角色认同度、城市群政策知晓度、城市群发展预期、社会互动。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在政策路径和互动路径下生成,是被建构的社会事实,同时是对社会记忆理性选择的反思性身份认同。
关键词:城市群市民身份;身份认同;社会建构Abstract:The recogni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refers to citizenship identity they belong to and acceptance of their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accep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ar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e degree of citizen support the government,awareness of city policy,expect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ccep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which can be generated by policy and interaction is a constructed social reality. It is also theself-exami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he rational choice of socialmemory.Key words:social Construction;identity;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19(8)1 研究背景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当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的大纽约区、日本的大东京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大小十多个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
2006年4月中央启动中部崛起的战略,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正式确立长株潭作为“中部崛起”城市群的重点城市群之一。
2009年6月三市通信实现升位并网,统一使用区号0731,形成一个群体共享符号。
对生活在城市群中的市民个体而言,城市群的出现不仅是城市间的组合,也伴随城市群市民身份的形成和认同。
身份认同又称身份统一性,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肤色、性别等特征的了解、认可并接纳的一种态度。
身份认同也是一个语境式问题――由于一个人可以属于不止一个群体,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他会选择认同某一身份,也就是归属于某一群体成为他的主要指向。
而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
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国内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弱势社会群体和少数群体,例如宗教群体的身份认同、残疾人的身份认同、农民工的身份认同[1]、移民的身份认同[2]、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等。
反观群体身份认同的研究,由于我国城市群的后发性,现有研究出现了群体身份认同与城市群研究之间的断裂。
群体身份认同研究集中于边缘社会群体(如贫困群体、移民、农民工、少数民族、残疾人),关于城市群的研究偏重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而对于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群体身份缺乏微观和深入的观察,以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偏少,因此在我们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浪潮中,此项研究尤显必要。
2 研究设计2.1 研究框架与理论假设本文主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是,在特定的地方共同体内,城市组合催生的城市群市民身份的转换是否可能?何种因素影响到该身份的构建与认同?在理论的选择上,以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记忆理论范式为分析框架,对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将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作为因变量,以市民的城市群建设政策的知晓度、市民对于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角色认同度、城市群发展评价情况、城市群发展预期和社会互动作为自变量,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和探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基于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主流话语的传播是城市群市民身份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受到市民对城市群建设政策和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角色评价的影响。
市民对于城市群建设的信息关注度越高,对于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角色评价越高,则其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越高。
假设2:建构主义流派中的符号互动论认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在语言沟通的各种模式中确立起来的,社会互动影响城市群市民身份的认同。
市民与其他子城市的社会互动越频繁则越容易形成集体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城市群市民身份的高度认同。
假设3:斯特赖克的身份理论认为,如果某一身份被他人的反应和更宽泛的价值体系积极评价,那么这一身份将使个人的层级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假设,对于城市群发展的良好预期和对当前城市群发展状况的积极评价有助于建立市民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进而形成高度的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
假设4:社会记忆理论认为,个人的记忆事实上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个体之前的社会记忆会影响新的身份的建构。
受个体身份记忆的影响,市民在一座城市的居住时间越长,则越不容易形成对新的城市群市民身份的认同,或者说对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越低。
2.2 概念界定及变量操作化因变量――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指长沙地区市民对市民身份的划归和城市群市民身份的接纳程度。
参考费西贝恩族群(身份)认同的测量方法,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来测量身份的认同程度。
自变量包括“城市群发展预期”(指市民对于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看好程度)、“城市群发展评价”(市民对于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评价状况)、“城市群政策知晓度”(市民对于城市群的建设信息和发展政策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政府角色认同”(市民对于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角色地位的认同程度)、“社会互动”(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社会交往活动,旨在考察市民社会交往范围的变化对于身份认同度的影响)。
2.3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来抽取样本。
具体过程是:首先,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了三个社区,这三个社区是基于其典型性――科教新村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密集型社区;咸嘉新村是湖南省首个按“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模式建设的新型社区,人员特质分布较为全面;望月湖居民小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密集。
其次,在此三个社区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全部回收,经审核,有20份为废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7%,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1。
2.4 数据质量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量化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之前,采用分辨力系数检验和克朗巴哈系数检验方法进行调查数据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分辨力系数检验显示,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量表中各个题目的分辨力系数集中在1.70到2.17之间,问卷量表可以使用。
市民城市群发展评价量表、市民城市群发展预期量表中各个题目的分辨力系数分布同样均匀,量表可以使用。
信度检验显示,克朗巴哈系数检验对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量表的检验中,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题目的克朗巴哈(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34,大于0.8,量表的总的克朗巴哈系数0.934,且剔除每道题目之后的信度系数均未见提高,可见量表的内在信度非常理想,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量表中的各个题目均予以保留。
采用同样方法对城市群发展评价量表、城市群发展预期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城市群发展评价量表可以使用,而自变量“城市群发展预期”中的第一道题当剔除之后量表的信度系数高于克朗巴哈系数,因此该题被剔除。
3 分析结果3.1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总体现状为了解长株潭城群市民身份的认同情况,先分别计算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各维度的得分(每个维度的原始满分为25分,将其换算为百分制),然后将各个维度的得分相加,得到城市群市民身份的总体认同度。
表2中可以看出,长沙市民对于长株潭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较高,总体得分为74.96分、标准差为15.38分。
认知维度上,均值为76.57分,标准差为16.55分;情感维度上,均值为73.68分,标准差为17.02分;行为维度上,均值为73.85分,标准差为16.38分。
3.2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与市民自身因素无关我们将人口变量与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以及相关性检验来分析不同市民的身份认同差异。
由表3可以得出,性别对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0.125,对应的概率P值为0.900,大于显著水平0.05,因此男性和女性在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表4中,政治面貌、职业在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的单因素方差检验可见,在政治面貌上,F检验值为1.184,对应概率P为0.315;在职业上,F检验值为0.492,对应概率P 为0.881。
两项检验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同政治面貌和职业的市民群体,在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中通过计算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年龄、居住时间与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检验,其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0.054、0.004、0.010,对应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水平0.05。
因此市民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水平、年龄、居住时间与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
综上所述,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与市民自身因素无关,其身份的认同乃是基于后天的社会构建。
3.3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分析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将市民对于城市群建设政策的知晓度、对城市群发展的评价、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角色认同度、城市群发展预期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