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影响了河流径流量和泥沙含量。

2. 多种人为因素:水土保持不力,滥伐染江水来源的林木,土地利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污染和沉积物等各种因素也都造成了泥沙减少。

3. 水利工程建设对黄河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堤防、挖掘运河道、河生态调节、梯级水库等,对黄河泥沙量和河道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 黄色土地区域的减产:黄色土地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土地资源,但由于排作物、缺水、人为采挖等因素会导致黄色土地的减产,也将导致泥沙量减少。

5. 生态环境破坏:对山水林田湖泽的生态环境破碎,导致土地、水源和生物破坏,也会导致泥沙量逐年减少。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担负着灌溉农田、供水生活、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沃土与百姓的利益,一系列措施需要被采取。

I. 水土流失问题1.1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黄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风蚀区,在阶梯状地貌和复杂气候条件下易于形成风蚀现象。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放牧、乱伐乱种等行为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1.2 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来减少人为可控的农耕用地和牧场规模。

- 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对抗风蚀的绿化带和林带,并采取植树造林、草原封禁等手段,以抑制风沙的侵袭。

-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和防洪设施,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与保护。

II. 泥沙淤积问题2.1 泥沙淤积的原因泥沙淤积是由于黄河水流速度变缓、输送能力减小以及上游生态恢复不畅等原因导致。

此外,大规模的坝建设也使得泥沙无法有效通过。

2.2 解决泥沙淤积的措施- 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泥沙调控的机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黄河进行泥沙排渍工作。

- 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进行定期疏浚黄河主测道和支流,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拦截与分流结构,帮助泥沙顺利流过。

III. 洪涝灾害问题3.1 洪涝灾害的原因黄河流域地处降雨集中区以及高含沙量区域,加上土地沉降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洪水容易造成灾害。

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也会使得洪涝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3.2 解决洪涝灾害的措施- 加强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发布和监测天气信息,提前采取行动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 加大抗洪工程力度:修建更高大坚固的防洪堤坝、抗漫堤以及流域总干渠等工程来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田产量的破坏。

综上所述,黄河存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等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以及加大抗洪工程力度。

黄河中下游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黄河中下游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716期第十六期2020年6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黄河中下游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翟秋敏1,2宁玉鑫1刘帅1(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直以来,严重的泥沙问题影响着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从黄河泥沙含量变化入手,采用多年均值的方法分析1957年至2017年不同时段黄河泥沙的变化,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视角阐释了水沙变化的原因,探究黄河水沙变化对下游河床、河口三角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提出变废为宝、加强监控、保护三角洲生态的策略。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三角洲;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6-0078-03Analysis of Sediment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in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ZHAI Qiumin1,2NING Yuxin1LIU Shuai1(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0;2.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0)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 a long time,serious sediment problems have affecte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analyzed the sediment chang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1957to 2017by using the method of multi-year average,explaine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downstream riverbed,estuary delta,and on this basis,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put forward to change waste into treasure,strengthen monitoring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delta ecology.Keywords: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delta;the loess plateau“黄河之患,患在泥沙”,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黄河存在的问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给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下是黄河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 泥沙淤积问题:由于黄河源头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更多的泥沙沉积在黄河床漫滩及下游河段,导致河道逐渐上升。

泥沙淤积严重限制了黄河的水位,造成水库蓄水容量减少,进一步限制了沿岸地区的灌溉和供水资源。

2. 河水污染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残留进入黄河。

水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近年来,水污染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3. 水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农田灌溉困难。

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过多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4.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持续的人类活动和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二、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1. 加强泥沙治理: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善流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泥沙淤积。

此外,可以通过建设泥沙分流工程,引导泥沙流向黄海等其他地方,减少对黄河的淤积影响。

2.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的处理和治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质,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执法力度,严格惩处违法排污行为。

3. 实施黄河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实现黄河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调配和输送。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不均衡问题。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黄河流域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和今后泥沙状况分析(李文家)一、实测水沙状况及问题提出实测水量和沙量情况见下表和以下两图。

龙门、华县、河津状头4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919~59年和1956~99年两个系列分别为16.5亿t和12.7亿t,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484.7亿立方米和318.3亿立方米。

在1956~99年系列中的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1990~91年和1995~2004年分别为17.1亿t、13.5亿t、8.0亿t、8.8亿t和6.3亿t,与此相应的利津入海水量分别为512.9亿立方米、304.2亿立方米、290.7亿立方米、131.7亿立方米和105.2亿立方米。

上述数据对比看出,进入黄河的泥沙和利津入海水量,与相当于自然状况下的1919~59年系列相比,1960年以后发生了较大差异,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今后如何变化,关系到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规划减淤工程的建设时机,本文对泥沙变化的原因和今后变化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

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二、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两项。

对于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水沙基金(一)、水沙基金(二)、水保基金综合、水保基金、“八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防洪规划等7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这7项工作有些还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

由于各项成果之间差异较大,现将水保法的平均成果列入下表。

鉴于降雨变化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而河龙间区间多年平均来沙量约占4站沙量60%,本文利用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有关同志对河龙区间历年降雨的变化研究成果,来分析降雨变化情况。

又由于河龙区间汛期来沙约占全年的90%,引起有效产沙的降雨为日暴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和暴雨、以及它们的笼罩面积和落区,本文在水文局同志研究成果中摘出了历年日降雨量大于25mm的累计笼罩面积,历年变化情况见下图和下表。

为了分析降雨变化对来沙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累计笼罩面积和来沙的关系,其关系点呈带状关系,但带状宽度大于汛期水量与来沙量的关系。

得出主要结论是累计笼罩面积小于23.5万平方公里时,年来沙随着累计笼罩面积增加的幅度较小;累计笼罩面积大于23.5万平方公里时,年来沙随着累计笼罩面积增加的幅度急剧增加,其分界点比多年平均值小8.9万平方公里。

从上图和表看出,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河龙间日降雨量大于25mm的累计笼罩面积年代平均值,大于多年平均值,其中50年代最大、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一致,说明这三个年代河龙区间来沙量较大。

90年代累计笼罩面积比50、60、70年代小,与系列平均值基本相同;80年代和21世纪以后的几年远小于整个系列平均值,21世纪以后的几年最小,河龙间来沙也到达80年实测资料各个年代的最小值,甚至还小于1922~1932年的连续枯水段。

从上图中看出,1982~87年和1999~2004年两个6年系列可以引起有效产沙的降雨规律和产沙规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两个系列河龙区间实测沙量分别2.49亿t和2.11亿t。

三、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泥沙还原)1、还原方法及成果鉴于泥沙主要来源于汛期,甚至大部分来源于7~9月份,本文点汇了1959年以前河口镇、河龙间、咸阳、张家山、状头、河津汛期(或者7~9月份)水量和全年沙量关系;然后利用各家采用水保法计算的上述六站各个时段减沙量平均值按照同比例放大相应年份的实测来沙,将汛期(或者7~9月份)天然来水和计算的沙量点汇在1959年以前的水沙关系上;最后对点群以外的个别点按离来沙的最近距离修正到点群内,得到以下6个图,这6个图反映出的汛期(或者7~9月份)天然水量和沙量关系呈带状,表明同样来水,由于降雨落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造成的来沙量不同。

按上述还原后的泥沙见下表。

上6图和上表反映出六站还原的结果表明:(1)还原沙量与实测沙量相比,水利水保措施各年代平均减沙量: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和1990~99年分别为2.14亿t、3.98亿t、5.36亿t和3.93亿t。

与各家利用水保法计算平均值相比,各个年代分别多0.72亿t、-0.97亿t、0.43亿t和-1.38亿t,各家利用水保法计算的20世纪90年代水利水保措施平均减沙减沙量偏大较多,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计算水利水保减沙效益时受20世纪80年代后黄河来沙较少的情况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2)还原沙量与16.54亿t相比,降雨变化减少的来沙量,1960~69年、1970~79年、1980~89年和1990~99年分别少为-2.93亿t、-0.99亿t、3.28亿t和4.02亿t(3) 还原沙量与16.54亿t相比,80年代以来沙量减少的原因,水利水保措施降与降雨变化80年代分别占62%和38%,90年代则分别占49%和51%。

(4)1920~29年和1990~99年两个长期连续枯水段的天然沙量分别为11.62亿t和12.52亿t,1990~99年比1920~29年多0.9亿t,分别比现规划采用五站沙量16.54亿t少4.92亿t和4.02亿t,为降雨较少引起的。

(5)1956~99年(水资源规划采用系列)天然沙量16.20亿t,比现状采用的1919~59年天然沙量16.54亿t少0.34亿t。

若今后规划设计的系列改为与水资源规划采用系列一致,五站沙量为16.2亿t,扣除渭河下游和小北干流淤积0.3~0.5亿t,潼关天然沙量为15.7~15.9亿t,即仍维持目前采用的16亿t。

2、成果合理性分析将各站总图中水沙特点相近的时段抽出来分别进行对比,判断其合理性。

以河龙间为例,将系列分为三组,1950~59年、1960~69年和1970~79年为一组,1921~31年、1980~89年和1990~99年为一组,1982~87年和1999~04年为一组,从上图中抽出,点汇出如下三个图。

上述三组图各次的点群基本集中,即利用河龙间各个时段水保法平均值作为基数、将河龙间实测沙量同比例放大、然后将放大后沙量与天然汛期水量关系点汇到各次的天然汛期水量和年沙量关系图上、对严重偏离天然水沙关系的个别点进行修正的还原方法和得出的天然沙量基本合理。

四、水利水保措施减沙作用预估规划水平年包括2020年水平、2030年水平,并展望长期。

1、2020年水平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预估包括到2020年已有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维持和新增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

利用还原法得到的成果对各家利用水保法计算的水利水保措施各年代减沙量平均至进行校核,结果见下表和以下两图。

现状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的维持:水利措施的引沙继续维持0.51亿t;水利措施的面上水库工程,已建水库已基本淤满,再新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已建水库仍起到抬高侵蚀基准面的减沙作用,减沙量按现状的20%计,即减沙0.26亿t。

水保措施的林、草、田坡面措施,因规划措施大部分是对已经治理过重复治理,即起到维持现状坡面措施,继续维持1.24亿t;水保措施的淤地坝2005年以前建设淤地坝大部分已淤满,抬高侵蚀基准减沙作用按现状的30%计,即减沙0.26亿t。

即现状水利水保措施到2020年维持减沙量2.27亿t。

新增水保措施减沙量:根据水土保持规划,大部分林、草建设安排是过去治过几遍的区域,使林草能够保持下去,新增林、草面积很少,因此,安排的林草建设增加的减沙作用甚微。

近期每年建设骨干坝约400座,到2020年可以建设约5000座,考虑单独立项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一期工程建设1140道坝,总体可以建设淤地坝约6000~7000道,按在多沙粗沙区建设6500道,减沙量2.5~3.0亿t,需要说明的是建设在多沙粗沙区的骨干坝大约占70%,该减沙目标预估略有偏大。

到2020年,水利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沙量4.77~5.27亿t。

2、2030年水平及长期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预估鉴于大部分骨干坝设计拦沙年限为15~20年,到2030年,2011年以前建设的淤地坝全部淤满,2011~2015年建设的淤地坝部分淤满,老淤地坝加高和新建淤地坝投资相当,如果在2021~2030年期间淤地坝建设速度按照2020年以前速度建设,到2030年可以在2020年减沙的基础上增加减沙约1.0亿t,即水利水保措施减沙达到约5.77~6.27亿t。

按照上述速度,2050年淤地坝基本建设完成,2031~2050年水利水保措施减沙维持5.77~6.27亿t。

以后逐步衰减,至2070年左右及其以后,主要靠坡面措施和淤地坝抬高侵蚀基准面减沙,水利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沙约4亿t,以后长期维持在此数。

五、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天然水沙系列采用。

天然水沙系列采用1956~2000年系列,黄河天然水资源量535亿立方米,泥沙16亿t,与水资源规划采用系列一致。

2、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泥沙少的原因。

与16.54亿t相比,80年代和90年代来沙分别少8.65亿t和7.96亿t,泥沙减少的原因是水利水保措施减沙和降雨变化少来沙,这两个的因素,80年代分别为5.36亿t和3.28亿t,90年代分别为3.93亿t和4.02亿t,3、2020年水平、2030年水平和2050年水平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

在坚持现状林、草、骨干坝的建设速度基础上,并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单独立项建设,2020年水平,水利水保措施减沙5亿t,即在现状减沙4亿t基础上再增加1亿t。

2030年水平,水利水保措施减沙6亿t,即在2020年水平减沙5亿t基础上再增加1亿t。

以后20年,水利水保措施减沙维持6亿t。

4、长期黄河泥沙展望。

2050年及其以后,在坚持现状的林、草建设速度的基础上,由于2050年左右淤地坝基本建设完成,随着淤地坝拦沙库容逐步淤满,水利水保措施减沙作用逐步减弱,再20年后,淤地坝仅剩下抬高侵蚀基准面的减沙作用,水利水保措施减沙衰减为4亿t,以后长期水利水保措施减沙4亿t,黄河泥沙为12亿t。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