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空间、能量和物质
物质,能量新概念及物能时空理论-统一论

电荷, 电子 带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荷。 水是由氧 元素和氢元 素构成 的。 氧 当物 质粒子动 能低 到量子力学的最低 点时, 物 质处在最低 的能量状态 , 元素是 由8 个质子 , 8 个 中子和 8 个电子构成 。 氢元素是 由1 个质子, 1 个中 即物 质达 到绝对零度 , 不可能再低。 根据此理论人类推 断绝对零度是 一 子和 l 电子构成 。 当然 质子 , 中子和 电子又是 由更 小的球 形粒子构成 。 最 2 7 3 . 1 5 。 C , 并且 是不可能 达到的 。 然而 , 根据 统一论 的观 点物质具有无 小 的球 形粒子 就是 物质。 也 就是说 人类认 为宏观物 体是 由很 小的球 形 限低 的能量 , 可以预 测物质的最 低温度 不可能 是现在 人们认为 的绝对 粒子的物 质构成 。 随着宇宙科 学的发展, 人类发现宇 宙中可能存在 不与 零度- 2 7 3 . 1 5 。 c , 而 是远远低于 这个温 度, 可以说 无限低的温 度。 总之,
科 专论
物质, 能量新概念及物能时空理论 一 统一论
张永恒 青岛科 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2 6 6 0 4 2
【 摘 要】什 么 是物质, 什么是能量。 什么是时间, 什 么是空间。 它们之 接近干零 , 但不 可能是零。 也 就是说物质的特 征是具 有无限低的能 量。 间有什 么 联系 呢? 我认 为 物质具有无限低的不对称性 , 物质不对称性的特 物质的这 种能量状态 是如 何存在的呢? 也 就是说能量是什么呢? 我认为 征是时间和空间属性。 能量是物质, 能量是物质的不对 称相互作用也 就是 能量是 物质存在的状 态, 是物质的不对 称性相互作用。 物质的不对称性
可 以很 好的解 释人类推测 的反物 质, 暗物 质, 暗能 量, 宇宙学 的黑洞和 虫洞理论 , 宇宙 的大爆炸理论以及推断 出宇宙的未来 即宇宙是轮 回的。 应用统 一论可 以对物 质的最低温 度有 新的 认识 。 人类 目 前 根据 麦克 斯 韦一玻尔兹 曼分布理论 , 推断物 质粒子 动能越高 , 物质的温 度就 越高。
我们的世界---时间、空间和能量

我们的世界---时间、空间和能量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无奇不有。
当我们审视自己,观察他人,社会,自然和仰望宇宙星空的时候,很多人被眼前的景色所迷惑,往往深陷于无穷无尽的镜像观感之中迷失方向。
这里让我们一起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和发现人类、地球、太空和宇宙的奥秘。
从当今现有的科技中我们了解到宏观世界的星系、天体有着无限大的能量空间,微观世界的原子、质子等有着无限小的能量空间。
而所有的这些也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即不同能量体在各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组成的时空能量集合体。
宇宙万物的存在必然有其根本原因,我们这里用平衡思想理论结合对现实生活的发现思考去解答宇宙万物存在及运动的一个规律。
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我们又是什么?这是人类从诞生至今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从古至今很多智者提出了他们的想法,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这里让我们一起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给出我们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时间大家都注意到没有2015年地球的时间将增加1秒钟,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人类的生命都增加延长了1秒。
这是为什么?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地球旋转减慢的原因导致了地球这1秒时间的增加。
对于时间,我们可以从以下疑问、思考和解答中弄清楚时间的本质并给出时间相关定义:那么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时间是指什么?的确,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指年、月、日、时、分、秒等等。
这些时间是从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及地球自转来进行相关定义的,是以地球为根本,以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产生的运动所产生的。
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都一个共同的地球时间?是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能量体其运动速度决定了地球上所有物质其生活生长时间具有共性,即不管是什么样的动植物其地球时间都是相同的。
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每个生物的时间是不是相同?当然不同,每个动植物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有的能活几个地球小时,有的能活几百各地球年。
能量与空间的相互作用

能量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和空间是宇宙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是指物体所具备的产生变化或执行工作的能力,而空间则是指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能量和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1. 能量对空间的影响能量的存在和流动对空间的形态和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能量的存在使得物质具备运动能力,物体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和相对位置的改变。
例如,飞机借助发动机释放的能量可以飞行在大气层中的各个位置,展示出不同的空间分布。
其次,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也会改变空间的特性。
例如,光能的传播使得我们能够看见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电能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在空间中传递和交换信息。
各种形式的能量在空间中的转化和传递,塑造了我们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
此外,能量的集中和分散也影响着空间的分布和利用。
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空间发展。
石油和煤炭的集中分布使得一些地区成为能源富集区,而其他地区则需要从外部获取能源,空间利用的差异因此产生。
2. 空间对能量的约束空间对能量的存在和传递也起着约束的作用。
首先,空间的结构和形态限制了能量的流动路径和传播速度。
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受到自然界的限制,例如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约为30万公里。
其次,空间的范围和尺度限制了能量的有效利用和传递。
在地球上,能源资源的分布和距离限制了能量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用能源。
此外,空间的特性也对能量的储存和传输产生约束。
例如,能量密集物质在空间中的储存需要考虑物质的稳定性和储存方式,以确保能量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3. 利用能量和空间的方法人类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了各种利用能量和空间的方法。
首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
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空间位置获取能源,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空间和能量和时间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空间和能量和时间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空间、能量和时间的概念,并提出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述部分内容如下:引言空间、能量和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
空间是指存在的位置和范围,能量是指物体具有的做工能力或者体现出的活力,而时间则是指一切事物变化和运动的顺序性。
这三者在物质世界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本篇文章将探讨空间、能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我们将探索空间如何影响能量的传播和转换,空间如何影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以及能量如何影响时间的变化和节奏。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生活所处的时空环境。
本文旨在揭示空间、能量和时间之间的深层关联,探讨它们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有望拓展对宇宙和时间本质的认识,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展望。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首先定义空间、能量和时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并展望它们对于未来研究的潜在发展方向。
在探索空间、能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时,请持续关注本文的后续部分,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空间、能量和时间的关系,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为什么探究空间、能量和时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需要解答。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空间与能量的关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能量与时间的关系。
在每个部分中,我们将定义空间、能量和时间的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地说,我们将研究空间如何影响能量的传播和转换,空间如何影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以及能量如何影响时间的变化和节奏。
空间.能量,物质

空间.能量&物质作者:天津大港油田李新民摘要:本文不凭借任何假设和猜测,而是以人们现有的实验和认识为基础,给出了空间的构成,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空间是由能量形成的,即:空间是能量存在的形式,能量是产生空间的必然,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空间。
运动不是固有的,是由能量提供的。
揭示了宇宙有限和永恒,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既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能量是有别于物质的另一个客观存在。
一时间和空间什么是时间和空间,这是贯穿人类整个科学发展过程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是两个困惑的概念。
在牛顿理论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物理概念。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僵化,根据相对论的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结合成一个新的概念——时空,并认为它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现代科学都没有说明时空是什么,更没有说明它的构成或定义。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组合为一个新的概念,它是相对论的需要,并不代表它是客观的存在和需要。
时间是一个描述量,时间即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分为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主管时间是人为设定的时间,客观时间是客体的运动周期,客体的不同时间也不同。
空间,即真空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却是科学至今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也是科学最根本的问题。
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真空都存在什么,真空由什么组成的,以此为组成的运动形式。
真空普遍存在光和电磁波,充满了热辐射。
弄清光,电磁波和热辐射是什么,是物质还是能量,是认识空间的第一步。
二能量——有别于物质的另一个客观存在光的问题一直是与科学理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争论不休的问题。
光是什么,是物质,还是别的,其它东西,或者是能量。
如果光是能量,那问题就大了——1科学正在错误的道路上发展着,也就是科学以物质这一条腿走着。
2唯物主义认识观是错误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和能量的。
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原子释放的能量(光,电磁波和热),物质辐射的热,以及空间存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和物质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动能和势能等不同的。
空间性质的哲学内涵及作用量规律表述

空间性质的哲学内涵及作用量规律表述_物理学_理学论文发布: 2010-1-17 10:21 | 作者: gowod | 查看: 10次为物质存在背景有自外于物质存在边界的证明,也即是其存在本质性的证明。
这也造成这样的存在状态:除电磁辐射外物质与能量总是以相互伴生的面目出现。
而且由于物质不能脱离能量存在的规定性使这种依存关系表现得极为明显,常使人将两者看作是相互平等且相互作用的物理对象。
空间和物质的关系可由空间和能量、能量和物质的逻辑从属关系获得解释,显然物质不可以独立于空间存在,空间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
总而言之,空间、能量、物质的依存关系可以表述为:物质和能量不能脱离空间而独立存在,空间能够脱离物质和能量独立存在;能量能够独立于物质,但不能独立于空间存在;物质不能脱离空间和能量而独立存在。
所以存在独立性与本质性在这里是内涵相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均源于创生关系。
对自然界三态存在形式的关系进行实际的考察,不难取得三态依存关系理论的有效和直接的事实证据。
自然界空间不断地转化成能量,进而转化成物质这种生成秩序维持着宇观系统、微观系统的能量支出及其结构的稳定性。
光子的运动若没有这种生成秩序作为其不向空间方向转化的保证就不会保持稳定,存在着自动消解为空间的可能性;物质如果没有能量增生维持着电子自旋等结构稳定的需求就会向能量方向转化而解体。
在三态转化的过程中,空间是最为活泼的存在状态;而物质是终态存在形式,是空间和能量运动的结果,也就是最为稳定的存在形式。
对于存在形式的动态系统而言,质量和能量的守恒都是对各自形态封闭层级上稳定性的一种表述,超出这种封闭的系统,意味着能量和物质都不会守恒——质量有可以观测到的增加,能量则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中。
空间和物质相互关系在这里提供了的能量和物质质量的定义,它是以空间为背景或计量起点的空间聚集量的同意语。
可以说由此我们得出的能量和质量概念是绝对能量和绝对质量的概念。
对于三种的存在状态而言,主要有三个可以描述的特征:①连续性:指空间域内任选点间均可以找到不超出该域的路径相连通的特性。
空间与物质的哲学思维

空间与物质的哲学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论空间和物质。
空间是我们存在的背景,而物质则是构成我们和世界的基本要素。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可能会发现空间和物质的本质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空间和物质是哲学思维中一个极其有趣的领域,本文将探讨空间与物质的哲学思维,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个话题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空间。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是一个容纳物质的框架。
然而,对于哲学家来说,空间是更加复杂的概念。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容纳物体的地方,它还具有一些本质的属性。
其中一个关键的属性是无限性。
空间没有边界,没有限制,它如同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种无限性给了我们一种深远的思考,即空间在我们的存在中起着何种作用?在一些哲学家的思考中,空间被看作是人类存在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条件,而没有空间,物体无法存在。
类似地,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背景。
他在他的《物理学》中指出,如果没有空间,物体将无法相对于其他物体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空间是物质的必要先决条件,没有空间,物质也就无法存在。
然而,在现代哲学思维中,有一些与此相反的观点。
克劳斯·佩特瑛指出,空间并不是物质存在的条件,而是通过物质的排列和变化而存在的。
他认为,空间只是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认知,使我们重新审视空间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物质。
物质是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它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只是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的结果呢?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哲学家的讨论。
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他认为思维是他存在的证据。
他将物质分为可见和不可见的两种。
可见的物质是通过感觉所触及到的,而不可见的物质则是通过思维所能够体验到的。
这种观点认为,物质是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来感知。
然而,唯心主义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物质只是我们的感觉和认知的结果,没有真正的独立存在。
物质与空间的关系的看法

物质与空间的关系(仅代表个人看法)有时也看看现今物理、天文学的一些信息,总会发现自己不懂数学的缺陷,那些公式对我来说太多时候都只像个图像,仅此而已。
也几次努力去学习数学,但没办法,脑子就是学不来,那就只能扬长避短了,也许这个扬长避短的说法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每次看到那些东西都会自卑,没办法啊!但我也一直在让自己去挑战他们,想利用自己对图像的优势去指出他们显而易见缺陷——至少对我来说是缺陷,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
昨天晚上看了有关生命在我们这个星球存在是多么*100以上的不容易,是无数的巧合所构成的一次非常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我的印象当中,一个事情如果太极端太复杂,他是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机会那么地小,也许是我们对生命的概念太极端的反应吧,或许生命的概念要比我们现今所定义的要广泛得多,那这个就平衡了。
光速的不变性,这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出发所提出的?一个物体速度加到接近光速,他所需要的支持其运动的能量就会趋于无限大,他的质量也会随着大起来?理解1是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束,接近光速时,所加在物体上的动能就会转化为质量;理解2是空间在那时不能提供出那么多的空间给这个运动的物质,这是空间的阻力造成的,但不同的空间的给空间能力也许会有差别。
昨晚看了视频才发现原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物质具有的吸引其它物质的能力这个论断在爱因斯坦那里已经被否定掉了,爱因斯坦说这是大物质让空间形成一个凹陷,力是直的,所以在他旁边的物体就会沿着这个凹陷的圆作圆周运动,这里讲的不是引力吸引上他,而是他被困在一个凹陷里头了,这个与我的看法有一致性,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是同性的,不存在相互吸引力(有存在也极微弱),也许是刚好套上了吧。
还有,这个也许并不只是个凹陷,而是个被被子紧紧包住的球,当然那个绕着地球转的月球也是一样被包在这个被子里头了,那这个也是我的想法,空间对物质的所存在着相吸之外的那一点点空间与物质同质性而产生的斥力,正是所谓引力的真正力量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空间、能量和物质》摘要:本文结合《易经》的阴阳图对宇宙的构成做进一步的描述,阐述了电场、磁场生成的原因和微观粒子除电子和质子外都是能量粒子。
关键词:阴阳图、正能量、负能量、电子、质子、能量通道、能量粒子。
本文作者已在《空间,能量和物质》一文中对空间的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给出了一个初步框架。
宇宙空间存在的能量包括:1. 物质辐射和释放出来的能量(如太阳光,地球热辐射,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释放的热)。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3. 基态的零点能量。
如果我们将1和2定义为宇宙的正能量,将3定义为宇宙的负能量,则正负能量相互转化是守恒的,这是宇宙最基本的守恒定律,由此可以得出;物理学中放出四海皆准的"能量守恒定律"需做出如下修改:在理想化的空间中,物质运动所携带的能量是不变的,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势。
但当空间能量不可忽视时,能量对物质运动有阻尼作用,和能量的转化作用,定会对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破坏。
(注:本文提及的能量皆指空间存在的能量,而非指物质携带的能量,建议应这两种能量以不同的命名和定义)。
宇宙是一个永恒的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运动系统,不存在宇宙的开始与终结。
宇宙起源的问题,是现代物理对宇宙认识不足带来的,是认识论和世界观的问题。
由于物质的运动,使宇宙中的能量运动起来,宇宙正能量是朝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方向发展,负能量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正负能量互补,使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正负能量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
由于宇宙中物质总量是不变的常量,使得宇宙中正负能量也保持在一个不变常量的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
宇宙正能量或负能量体积的大小,决定着宇宙的大小,由于正负能量是重叠在一个宇宙空间中,因此只要我们知道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能量的总量是多少,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半径和体积。
正能量的运动是体积膨胀、频率降低、波长被位长的能量运动,负能量的运动是体积收缩、不显示频率与波长的能量运动。
能量的运动是有一定的动量和惯性,它们动量表现为对物质运动的阻尼作用,它的惯性表现为地球朝着阳光的一面是白天,背着阳光的一面是黑天。
对于体积一定的正能量运动,能量密度高的正能量快于能量密度低的正能量达到波动传播形式。
正能量密度高时,它膨胀就快,当达到和某一正能量密度低的值时,它的能量传播已获得了一个大于低能量密度时正能量传播能量运动的初速度。
由此可以得出:热水比冷水冻的快。
对于某一物质A的DNK来说,它的DNK膨胀作用于周围的DNK和物体,由此产生反作用力作用于A,使A运动。
火箭燃烧,在火箭尾部形成其DNK的快速膨胀,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高空。
炸弹爆炸,子弹射出枪堂,都是其DNK膨胀的结果。
一个被烧红的铁块,它的DNK不断向四周膨胀,并作用于地面形成一个反作用力,致使被烧红的铁块比没被烧的铁块轻。
这是重庆学者冯劲松展示的实验结果。
宇宙是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运动系统。
简单是指它的组成,复杂是指它的变化无穷。
宇宙是由正能量、负能量,电子和质子组成的,借助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图更能形象的说明宇宙的构成,运动和能量转化。
阴阳图是圆的,宇宙是圆球形的。
如果将阴阳图上方的阳鱼代表正能量,鱼眼代表电子;阴阳图下方阴鱼代表负能量,鱼眼代表质子,则可表示正负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电子和质子可以不断结合和分离。
这证明了《易经》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才能产生运动,阴阳互动才生生不息,才有生命力的道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是孔子对《易经》的解释。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宇宙,二是能量和物质,三是电子,质子和能量,无穷是自然。
质子吸收GNK(负)能量,使GNK产生收缩,GNK的收缩又产生引力(包括:核力,弱作用力和万有引力)。
在原子系统中,电子是吸收质子释放出来的正能量,但是在电子单独存在时,电子是吸收宇宙背景辐射能量的,将其转化为更高频的能量。
电子或质子吸收能量是通过能量通道进行的,能量通道及方向就是它们的电力线及方向。
当某一能量通道缺失能量时,电子或质子就向这一方向靠近形成电场力,当电子或质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即加速运动,它们的能量通道遭到破坏,对外辐射能量从而产生辐射(如电磁波)。
能量通道不是封闭的,它是电子或质子将它周围的能量按不同的频率进行有序化的排列后进行吸收或释放形成的,当电子或质子静止时,能量通道是球对称的,符合平方反比关系;当它们运动时球对称的能量通道发生变化,其能量通道改变成类似艏波的形状,使能量通道在空间疏密均匀和对称发生改变,从而使能量通道表现出磁(极)性,即产生磁场。
当一定数量的电子或质子定向运动产生电流时,电流周围形成无数个艏波形的能量通道,使得电流周围的磁场形成轴对称的形式,即右手定则。
当电子和质子相遇时,它们的能量通道自动连通,形成质子直接向电子输送能量的通道,这时它们相互吸引。
当电子和电子或质子和质子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能量通道相互排斥。
由此得出:当电子或质子单独存在时不存在电场力,只有当它们相遇时才形成电场力。
由于电子不吸收GNK(负能量),其万有引力是单向和被动的。
也就是说,与质子质量相等数量的电子其万有引力是质子万有引力的一半。
自然界存在两种最基本的作用力,一个是DNK的膨胀力,另一个是GNK的收缩力。
而GNK的收缩力按作用范围又可分为核力,弱作用力和万有引力。
作用力是能量运动作用于物质后表现的,正能量产生膨胀力,负能量产生引力。
电子和质子是产生能量运动和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其他粒子都是能量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粒子,由于能量是有别于物质第二个客观存在之物,因此能量粒子也是客观存在的。
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具有某些物质特性,如惯性和动量等。
由无线电技术我们知道,由一系到简谐波可以叠加成波包,这种波包具有一定的动量和惯性。
能量波包虽然没有质量,但是它在能量传播过程中极象某些物质粒子。
波包还具有自旋,有时它还和某些能量进行能量交换。
现代粒子物理主要是以动量和能量宽度去寻找和区别粒子。
如果用这种方法测量到一个能量波包的动量或能量宽度,就认为它是某种物质粒子,这样做会造成人们认识的错误和假象。
在能量运动过程中,特别是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能量粒子,它们不稳定,寿命短。
现代粒子物理所发现的大量粒子,除电子和质子外,其余的都是能量粒子。
在电子和能量的作用下,在电子外壳可以屏蔽一定的能量,形成了一个由能量包裹着的电子。
它除了动量大以外。
其他性质和电子一样,µ子就是一个由能量包裹的电子。
能量粒子有时不是由几份不变的能量组成,而是由流动的几份能量组成,这样形成的能量粒子可产生象电子或质子一样的能量通道,从而显示出带电性。
能量和物质一样即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
能量是空间存在之物,它不能由物质产生和转化,能量只能在物质的作用下,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如果宇宙中的质量和能量能相互转化,那么宇宙将是一个不停颤抖的世界,打破了宇宙和谐有序的结构。
所以说质量和能量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两个基本量。
也就是说宇宙中能量的总量,电子和质子的总量及大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常量。
由此还可以得出;宇宙是有限的。
波与不确定关系摘要:本文对能量波和粒子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同时对不确定关系的适用性作出界定,给出了"波粒二象性"的实质。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波函数。
波是能量运动的一种形式,个体的物质运动不存在波的运动形式,但是大量个体物质的集体行为也表现为波的形式,例如,水波、麦浪和沙浪等,质子释放的一份能量子,好像是粒子,好象不显示波的行为。
但是,不管这份能量如何小,它总是存在一定的频率和能量密度,它是不断的膨胀,波长不断的被拉长,最后转化为宇宙背景辐射。
所以,质子释放的能量是能量的最小单位,它仍然是以波动的形式运动着。
而一个电子或质子不表现为能量波动运动这种行为。
电子的波动行为是通过电子的干涉和衍射实验来证明的,其干涉和衍射图象是由多张实验照片叠加出来呈现波的图像,不是电子连续运动的图像。
一条光线是由一份一份的能量子组成的,每一份是光线不同的能量子,即光线是由无数个不同的光能量子组成的。
它不是一个光能量子的运行轨迹,而是由无数个光能量子集体运行的图像。
电子波是一个电子运行的轨迹,或是一个电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子波与光波有本质的区别,电子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或是用波可以进行描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揭开量子力学真是面目的关键。
大庆石油学院物理系数齐绩发现了如下矛盾,对于某一粒子E= 1 Mv2=1pv=1 hv=1hひ2 2 2 λ 2这显然和E=Hひ相矛盾,也说明光波和粒子波是不同的。
在量子力学中,对粒子运动的描写采用不同于经典的,全新的波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是将粒子运动的轨迹化为波函数的形式对其做微观近似的,它的指导思想是以离散粒子大量出现的概率行为化作连续的波函数对其进行近似描写或逼近的,这样的指导思想同微积分以直代曲的求和思想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用波函数进行逼近固然是个好方法,如果把它当作微观世界的真实表现,不加选择的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环节,必然造成认识的错误,偏离真实世界,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物质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存在状态,粒子性是物质的存在形态,波是能量的存在形态。
能量波是用波函数可以进行描写,如无线电波。
而粒子显然不能用波函数进行描写,但是,如果将一个粒子的运动,看成是由大量粒子的集体运动,如将一个电子的圆形轨道看成是大量电子组成的一个圆形的波动轨道,去近似逼近一个电子的真实轨道,这就是粒子的"波粒二修象性"的实质。
既然量子力学将一个粒子的运动化为波函数,所以粒子的物质运动特性完全消失,从理论上用波动性代替了粒子运动性,粒子化为波进行描述,它就受波动支配。
我们知道,任何波或波包进行叠加,要确定其位置就要损失其波长;要确定其波长就无法叠加而确定其位置,这是所有波的共性,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的真实含义。
当我们不用量子力学或不用波或波函数对粒子运动进行描写时,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就不能适用,它只能对波行为进行负责和评判。
这也是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实质---量子力学是波动力学,是微世界的唯象理论,是近似理论。
对微观世界研究中,不加区别的滥用海森堡不确定关系,必然造成理论的不真实,甚至背离真实世界,有时还会走上唯心主义的认识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