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特点,我们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尽。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哪几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哪几种 一、着力基础,对现有教材的重组与选择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对字、词、句、段、篇巩固和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并能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社会交流,为将来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进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表达的意义。 二、着眼发展,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是宽广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着眼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真正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分类总结,掌握中心思想并积极地联想与其他事物关联的内容、扩展思维。 三、以训练为主,加强学生的顺连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必然的抉择。如在进行语文阅读

教学时,我尝试并采用了以下措施: 首先,保证训练的时间。平时,一般的学生阅读及练习的时间仅约10分左右,因此,需加大力度,保证学生阅读及练习的时间达到每节课时的一半以上。其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在训练过程中,切勿盲目追求训练的数量,应有针对性、有效性地训练,侧重在听说读写方面训练。再次,训练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训练到位,有层次,重点训练分步实施,训练过程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最后,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训练,让其在训练过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上措施,不但增强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时,要做到及时反馈信息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较合理的评价,在教育环节中,我们要大量地、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而确保反馈信息发挥高效性。在此方面,我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一节课都应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二是促使信息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作用,让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增加信息反馈的量与机会,增强学生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特点,我们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尽。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邹运礼 一、用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习历史课只要把知识点背熟就行,学生对它的难度认识不够,所以对它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精心设置问题外,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因为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准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在课上我会先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提问就不会再胆怯,而且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 二、用讨论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或者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阐明一个问题时,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讨论、彼此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锻炼了口才,更突出了主体地位,其思维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 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中包含了前人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我们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把这些经验和教训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作为我们行事参谋和借鉴的对象,让历史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就是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凡是经济发达、出现盛世局面的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得到更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5:21.01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乐丽萍 [导读]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中学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几种新教学方法

几种新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1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2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3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就初一学生来讲,年龄较小,都在十二、三岁。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直接观察力较强,间接观察力较弱,记忆能力及无意注意力较强,而有意注意力、思维能力及依靠思维能力而形成的想象力较差,同时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强化学生身心因素中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抑制那些不利的因素,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具体化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鉴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点尤为重要。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如讲故事、放幻灯片、录像资料,等等。这些在教参中部分有光盘,也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乃至实地考察,等等。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正是利用了初一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征,以满足其兴趣的需要,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讲到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生活时,如果只凭文字讲述,恐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播放光盘来帮助完成的。在光盘中向学生展示数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等。 形象化是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要把这句空洞的话变得形象具体,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第128页的《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表中详细准确地列举出了各项数据。如 首航时间,郑和是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 87年。从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200多艘,光大型宝 船就有62艘,航行船长151.8米,宽61.6米,随航人数浩浩荡荡,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以趣引学,奏好预习、听课、复习三部曲。 (一)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浏览教材;②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 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④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 (二)课堂听课。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所谓“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下面简介几种常见的阅读教材的方法: (1).“语文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 (2).“提纲式”阅读法。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自己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即利用有关教辅用书或教师颁发的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的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从而提纲挈领地把握有关历史知识。 (3).“问题式”阅读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可转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4).“地图式”阅读法。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和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就是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在阅读“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一问题涉及到“三角贸易”时,我们利用地图把欧洲殖民者的出程、中程和返程的出发地、携带的物品一一对照,就能形象、直观而且容易掌握这一知识点。 (5).“线索式”阅读法。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来叙述的,按这一线索来阅读,能快速的完成阅读。比如阅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兴趣特点方法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李 虹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李虹 教学是一项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 卓有成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汲取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由基本教训活动系列 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具有更高综合程度的教学活动系列,即“教学方法”。但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 身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科不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结合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我个人认为历 史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 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 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 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当作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 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 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 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 习氛围,而且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 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认真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 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 浏览教材;2、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3、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4、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 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本 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 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

2019年新的教学方法总结

新的教学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干课程。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较少的矛盾,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内辅导”的路子,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架构 根据学科特点和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笔者按以下教学架构设计教学: 由于师范生和在职小学教师都经过多年的文化课学习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因而课外自学具有可能性。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检查、启发引导、组织讨论和针对性指导等工作,学生主要进行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和相互讨论等学习活动。这样,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自学方法指导 1、综合串联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学习它,不仅要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还要以政治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为指导。所以,教学必须根据它的性质,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寓自学指导于课堂教学中。为此,笔者运用综合串联法分析研究教材、设计自学提纲和检查提纲等,渗透自学方法的指导。

备课时,笔者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找准教学内容与语文、政治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联系(串联),编写学生自学提纲,设计检查提纲及启发引导学生的教学语言等(综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思考、质疑、讨论,变单纯的教师讲授的注入式为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的启发式,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学方法指导的目的。 自学提纲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少问“是什么”“有哪些”。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如“为什么字的音、形、义要结合?”一问,涉及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汉字的构成,以及识字心理等知识。理解了“为什么”,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怎么办”。 检查提纲的设计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少而精。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同时,需注意习题形式不能单一。可用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如上例,笔者设计了两道检查题: (1)选择题:()需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A同音字,B多音字,C多义字,F形近字。 (2)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三步走”的理解。 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自学中可能存在的一问(难点),设计好突破难点的方法。如,学生对怎样使小学生纠正“鸟”漏写一点发生争论。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心理角度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以斯霞老

课堂教学新方法: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课堂教学新方法: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 ——洋思中学经验给我们的启示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们的做法是——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

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学校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和“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校长蔡林森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批名校长,1996年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许多外地区、外省市的家长都慕名把孩子送到这所农村学校就读。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洋思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全校每个学科的每一个教师都是这样教学,这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启示1: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把经念歪了。有的学

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遇到的问题与解决 方法 【摘要】历史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详细的说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历史教学,意义非凡,小到一个学生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其中中学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学历史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牢记历史,事实上历史的本质意义和对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只是浅谈一下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做进行一些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思维情感态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38-01 我是一个经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人,至少对我那个时期的历史教学有深切的体会。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历史只是为了中考为了高考,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要信誓旦旦地说句类似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类的话可能别人就要嗤之以

鼻了,我认为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悲哀。真正的历史教学,教师不仅要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应把历史的文化内涵、风俗人情、个人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中学历史教学是需要一定方法和探究的,下面将做出进一步分析。 1 学生心理因素 这是一个确实存在而又不容易引人注意的问题。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偏向于喜欢文科,有的学生偏向于喜欢理科,在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这种现象根源在于基因遗传,再确切地说是学生左右脑先天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个心理因素是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比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同学、老师或家长对历史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历史产生不重视或排斥心理。我把以上两个因素归结于影响历史教学的心理因素,这也是历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但是现实是很少有教师注意这个问题。教师课堂上往往注重于完成教学进度,而缺乏对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了解。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但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多他们做出后天改变。对此,教育工作者就要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被教育者对历史学习的具体情况,了解哪些学生厌学历史,哪些学生对历史比较积极,最好是对每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