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试题解读
【高考写作】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提示及参考标题

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提示及参考标题01.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参考标题: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0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0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高中作文:高考多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高考多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领航】多则材料作文的材料关系:相同型。
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同法。
一、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领航】多则材料作文的材料关系:相反型。
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分歧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异法五、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讲解

例2、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 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 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 ‚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 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 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 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 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 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 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 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 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 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只要放下即实地‛、‚学会‘放 手’‛等立意及命题了。
提示:
上面材料的主旨是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 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从鸟的传说方面可这样立意:①超脱出 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②有顽强的意 志.才敢挑战生恬中的荆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 顽强。 从材料中的议论部分可这样立意:①最 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②以生 命作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 的一种爱。
例4、《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营造共赢 的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共同的风景)/你 也是一道风景(欣赏你)
四、感情倾向法
例1: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无数好事之徒 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 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 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 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新材料高中作文题目分析

新材料高中作文题目分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高考新材料作文简析ppt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 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 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 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 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 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 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 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 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 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 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 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 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 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 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 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 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 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三、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运用
[解析]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 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 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 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 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 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 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 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 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危机与忧患催人奋进,狼带来的生机,人要 有压力。
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 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 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 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 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 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 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 得普遍的赞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一、文题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
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
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
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
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
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
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
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
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
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
例如: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2篇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2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政策实施的鲜明信号。
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进行了巧妙类比。
作文题目分为材料语、任务语和要求语三部分。
一、材料语材料谈的是下围棋的奥妙所在。
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和评价,是解读作文题目的一把钥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提示所在。
第一、二句提出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并对其进行概念解读。
其中“本手”强调规范、入格、中规中矩,本手是基础。
“妙手”强调跳出常规,不落窠臼,标新立异,勇于创新。
妙手是创造,是最高境界。
而“俗手”是最次的下法。
我们是成为妙手,还是变成俗手,都与本手有关。
做好本手,才有可能成为妙手;反之,则可能沦为俗手。
第三句是对初学者的建议及理由陈述。
对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练习,因为“本手”是基础,“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才有可能成为妙手。
第四句是从反面说,一些初学者好高骛远,不重视打基础,不肯脚踏实地,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基础的“本手”。
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解读及范文

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解读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
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浙江卷的这题作文材料读起来感觉容易把握,材料都是围绕人才的问题展开的,一则材料,分为两段,前面是总说,中心是浙江省施行的人才工程,揭示“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原因,关键词是人才。
后面是举例,列举的是浙江的“青年人才”“青年团队”他们“勤奋努力”“刻苦勇敢”取得了创新鼎级的成就,让我们考生从中悟出启示。
在发卷后开考前的五分钟里,初读这个作文题,心中有个底,今天的作文是考人才了,关于这方面的素材积累,平常应该是准备得比较多,待会做题过程中脑子里可能陆续冒出一些平常积累的相关素材,随手在草稿纸上简单写几个字提示自己,待正式作文时,需认真审读材料,记住审题的总体原则啊,从题目中找答案,向材料要论点,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我们的“天才作文法”,这个思维很重要,很重要,用熟了,用好了,会帮你轻松应对哪怕是刁难的考题!(一)审读材料1.审读材料明中心,找论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单则材料的作文,初读的时候就有印象了,里面有多次出现的词语“人才”、“创新”等,很明显这道题应该用“找关键词法”来审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新材料作文试题解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单从材料内容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
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
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寓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
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材料中小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那就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所以从肯定乌鸦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20XX年为54.2%,20XX年为51.7%,而20XX年为48.7%,首
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XX年为18.3%,20XX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这里提供的是一组对比性材料:图书阅读率走低与网上阅读率走高。
适宜针对这两方面或某一方面去写作。
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36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读]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一、距离产生美。
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
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
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
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三、理想和现实。
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
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
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