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
论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之建构

把新世纪“ 底层文学” 这个特指变成了一个泛指, 使人们无
底 层话 语 的变化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 底层先被叫做“ 国民” 后来变成 , “ 无产阶级 ”再后来变成“ , 人民” 现在叫做 “ , 底层” 。由于 对底层原用名的不同追溯 , 底层文学精神便有了多种称谓 ,
_
理 论 探 索 ・当 代 文 坛 ・ 1. 201 4
2 底 层文 学 的描 写 对 象是 谁 ?3 底 层 文学 写给 谁 看 , 谁 . . 为
许多学者认为, 作家必须抛弃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自己 把 转变为底层来写作。按照这个思路 , 多批评家都反对知 许 识分子高高在上的“ 代言 ” 写作方式, 例如: 进入文学空间 “
判话语。或者说, 正是由于苦难话语方式的集束式出现 , 才 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苦难话语方式彰显 自身的底 层叙事出现之后 , 其边界反而 E益模糊暧昧 。“ l 底层文学 ”
概念 暧昧 的主 要原 因 , 由于 “ 层文 学 ” 念被 提 出之后 是 底 概
现为“ 为底层” “ 和 如何为底层” 这两个问题。“ 为底 层” 被
的 民工 、 市 、 城 乡村 却大都 是一 种简 单化 的想 象性 表述 。居 高临 下的文学 视 角造成 的打工作 品难 以真 正地 走进 底 层生 活, 因而 缺乏审 美的哲 思和艺 术 的批判 。 ⑩ 谓 “ 高临下 ”所 居 的视 角” 暗示 了对 底层文 学的 精英立 场的批 评 。南 帆等人 , 的讨论 , 虽然 也 曾被 指 为 “ 术 黑 话 ” 但 是 南 帆 仍 然 对知 学 ,
论 底 层 文 学 的 理 想 形 态 之 建 构
底层文学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政治学层面 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 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经济层面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文化层面 无充分的话语权, 无充分的话语权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2、何为“底层文学” 、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 打工诗歌” 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 3、20世纪 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 世纪 年代的“乡土文学” 世纪20年代的 4、左翼文学 、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葛兰西 Classes(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3、争论焦点: 苦难问题 与纯文学的关系 现代性的思考 警防止“底层写作”变成“主流性写作”、“残 “ 酷叙述”、“仇恨叙述”,以及追求政治正确 酷叙述” 仇恨叙述” 的“功利叙述”(邵燕君) 一些描写苦难、描写底层的作品中存在“美学脱 “ 身术” 身术”的问题(陈晓明) 底层的作品存在“单向度写作 ”的问题(李建军) 单向度写作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孙培云(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底层文学,也被称为“底层写作”、“底层叙事”。
是新世纪以来引起文坛热切关注、并在诸多文学刊物引发热点讨论的一种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有关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阐述。
关键词:底层;底层文学;底层意识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引发评论界的讨论和命名的热情,是在2004年。
当时。
《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表述”的文章.引发了对“底层”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此“底层”成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
毫无疑问.当提出“底层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
文学“是其最根本的限定.而“底层”则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表述内容和言说对象。
底层”概念最早来自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
用来指前资本主义结构中的意大利南部农民。
在中国当前批评话语中.或许是为了区别耳熟能详的。
无产阶级”.“底层”的概念放普遍使用。
底层不只是“话语”和“建构”,更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l、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底层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与中国近些年来的市场化及现代化改革进程有关。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最初的设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由于市场的介入.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穷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的概念再次产生。
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摘要:新世纪以降,底层文学大量涌现,它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实的变化紧密相关。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本文从谁为底层?何为底层生活?底层应该怎样生活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底层文学新世纪以降,出现了大量的底层文学创作,底层文学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是中国文艺新的形势下的新发展,这种发展关联着中国现实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文学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可以看作是左翼文学传统的延续。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底层文学”的概念或内涵,“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1]一些评论家对底层文学写作的出现欢欣鼓舞:“它不仅要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而且要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2]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底层文学的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特点,但是我们深入细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的。
一、谁是底层?在底层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曹征路以下岗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罗伟章则主要写农民工,刘庆邦的小说大多是“矿难”题材,陈应松以“神农架”地区民众的生活为主,我们可以说下岗工人是底层,农民工是底层,矿工是底层,作家创作就是要敢于直面这种底层人的生活,感受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

2012.03学教育29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吴著斌(湖北理工学院高职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摘要]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条件,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要。
本文阐释了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重点从总体上归纳出底层文学“叙写切身的生存体验、表达深切的现实情感、抒写真切的心灵世界”的三大特征。
[关键词]文学评论;底层文学;特征一、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创作形式,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底层文学和当前的“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不同,它是作家的独特创造,描写底层生活,表达底层利益诉求,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并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
底层文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内容方面,它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以底层人的生活场景、经历命运以及生存现状作为话语的焦点;在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写作态度上,以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在对待传统上,继承了左翼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现状“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权力阶层、富裕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居于社会的顶端。
重建改革的共识,要依靠普通人的共同认同和支持,要贴近中国的现实,要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这为底层文学的生长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在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纯文学”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纯文学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形式与技巧,力图探索创新叙述方式;注重表达个人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和情绪,较少直面社会现实和矛盾。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1底层文学的发展变化“底层文学”主要就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这样一种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表出他们的声音,是这样的一种文学的形式。
具体说来,“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不一样的是,“纯文学”是不描写现实生活或只描写中上层生活的,而“底层文学”描写的是底层生活;“底层文学”与通俗文学不一样的是,通俗文学是模式化的,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大众在幻想中逃避现实,而“底层文学”则是作家的独特创造,它不是要迎合而是要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之对真实的处境有所认识与反思;“底层文学”与主旋律文学不同的是,主旋律文学对现实秩序及其不公平之处加以粉饰,使之合理化,而“底层文学”则对现实有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希望引起大众对不公平、不合理之处的关注,以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底层文学作为近年来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真实世界里万物变迁的社会面貌,其实底层文学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所展现,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出现了一个分化的阶段,而以这种形式的分化主要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思想路线。
比如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部分文学分离了与社会同步的对应关系。
但90年代以后,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的合法性逐渐被承认,过去潜伏“地下”或“半地下”的流行文化迅猛地走向前台,几乎占据了消费文化的全部空间。
现在被普遍认同的文学的“底层化”,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现实的。
大部分底层文学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不能代表底层人说话,这是不是有可能,因为你是知识分子了,可能别人就说你跟底层人关系不大,但是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单纯从概念的层面来讨论底层文学比较困难,而且它还在发展中,像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在“存在”中,在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发展中,才能创造出它的“本质”,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底层文学和跟它相对应的其他文学不太一样。
2叙事手段上的想象性表述底层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叙事手段上,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既有着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也在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是一种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形式,与“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或“商业文学”相对。
它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与精神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与心灵,在新世纪最初十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底层文学”的发展过程最初大多集中于社会问题,在对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中发现问题,他们描写农民、下岗工人、打工者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将其经验与情感呈现出来,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底层文学”的进一步展开,作家也在进行不同方向的拓展与创新,有的作家将对底层的关注与个人的艺术特性结合起来,开始探索新的艺术方式;有的作家将笔触从农民、下岗职工、打工者等常见题材宕开,开始关注城市贫民、“新穷人”等较边缘化题材,不断拓展表现的范围;有的作家突破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尝试将现代主义的形式、技巧与对底层的关注结合起来,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底层文学”在当前的文学形态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作用在于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
它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底层文学”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追求。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
盾,而且唤起了人们对底层的关注和同情。
在新世纪的社会背景下,“底层文学”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引领人们重新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3、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4、左翼文学
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1、谁在表述 A、知识者的表述(代言式、启蒙式的表述) 俯视、隔膜、癔想、虚妄的同情 体贴、悲悯、艺术化、文学性 B、底层的自我表述
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柳冬妩的《人在屋檐下》、《跳槽》 谢湘南的《农民问题》、 张守刚的《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 张绍民的《比较》 周崇贤的《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 部落》、《都市盲流》、 盛可以的《北妹》《道德颂》、《水乳》 王十月的《无碑》《31区》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Classes(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现象描述:
刘庆邦的《神木》、《哑炮》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 《太平狗》、《母亲》等) 尤凤伟的《泥鳅》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
曹征路的《那儿》、《霓虹》
胡学文的《行走在路上的鱼》、《命案高悬》 罗伟章的《变脸》、《大嫂谣》 荆永鸣的《创可贴》、《北京侯鸟》、《外地 人》《大声呼吸》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 李铁的《工厂的大门》
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 夜晚》 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 《春风夜》 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民工刘建华》; 《富萍》、《遍地枭雄》 方方的《万箭穿心》、《中北路空空荡荡》、 《水随天去》《奔跑的火光》 贾平凹的《高兴》 残雪、阎连科、莫言……
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 孩》、《被雨淋湿的河》,《苏通之死》、 《大年夜》
刘继明的《茶叶蛋》、《放声歌唱》、《我们夫 妇之间》
刁斗的《哥俩好》
东西的《目光愈拉愈长》 林白的《去往银角》《红艳见闻录》、《妇女闲 聊录》
北北的《寻找我的妻子古菜花》
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我们 在北京相遇》、《把脸拉下》
吴玄的《发廊》
巴的《阿瑶》 映川的《不能掉头》 李师江《廊桥遗梦之民工版》
2、如何表述 A、悲惨遭遇;精神境遇 B、批判(防止被意识形态收编) C、悲悯、温暖、敬意
D、艺术性、审美性
3、争论焦点: 苦难问题 与纯文学的关系 现代性的思考
警防止“底层写作”变成“主流性写作”、“残 酷叙述”、“仇恨叙述”,以及追求政治正确 的“功利叙述”(邵燕君) 一些描写苦难、描写底层的作品中存在“美学脱 身术”的问题(陈晓明) 底层的作品存在“单向度写作 ”的问题(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