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doc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作者:高见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 争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3-02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1000余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的翻译,对我国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经译者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并形成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时期的道安便是其中之一,“在译论上的贡献是杰出的”(陈福康,2000:9)。
在他诸多译论当中,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钱钟书在《管錐编》中赞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序中写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一失本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角度提出翻译须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能为中国读者理解,而不能逐字翻译,使读者困惑;二失本意识到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翻译中必须加以文字修饰,才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通常都有反复,重述,总结或者解释,在翻译中应当删繁去冗,达到疑问简洁明了。
“五失本”反映了道安作为译者对翻译两种不同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差异的认识,在翻译时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对于重复繁锁之处可以进行删减。
翻译补充资料

一,五失本,三不易这是晋朝的译经大师道安总结译经的心得:将佛经从胡话(梵文)翻译成汉语有五种情况让翻译后的文字丧失掉原文的精髓和本质。
有三种原因造成翻译过程非常不容易。
“五失本”的情况是:(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总之,翻译时,遇到达五种情况,译文在形式上绝不会与原本一致,道安允许这五种“失本”的情况,实际上是要求译文应该比较接近于汉文的规范。
“三不易”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令时,不易做到。
第二种情况是要把佛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
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
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
二,十条八备“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笑厌恶。
(三)“签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道安生平及翻译思想

生平
释道安(约312/314-385), 东晋、前秦时高僧,俗姓卫, 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 (据《高僧传》载:魏晋沙门 依师为姓,而道安认为“大师 之本,莫尊释迦”,所以改姓 释氏,僧侣以“释”为姓这一 主张也为后世所遵行)。
二十四岁在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
Joss Merlyn smiled…
---《牙买加客栈》
译文1:窗外伸进来一张脸,那人长着一头 缠结的头发,像流苏一样垂落下来。他瞪 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张着嘴唇,露出白白 的牙齿。他把提灯举到窗口,灯光照进车 内。他一只手举着提灯,另一只手抓着还 在冒烟的枪管。他有一双长长的、细细尖 尖的手,很漂亮,很优雅,只是有些泥土 粘在了圆圆的指甲上了。
+ 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
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约三失必本有也遗
+ 道安不赞成“斥重省删,务令婉便”
+ 钞经删削,所害毕多。委本从圣,乃佛之 至诫也。
+ 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 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 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之 上 微 言 , 传 使 合
, 圣 人 叵 阶 , 乃
, 一 不 易 也 。
俗, 有覆 易面 ,所 而演 删, 雅圣 古必
然 《 般 若 经 》 ,
。
+ 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 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 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
+ 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 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 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 很不容易;
对道安_五失本_三不易_翻译观的新认识

2009年12月(总第224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2009(Cumulatively,NO.224)一、引言提到道安及他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人们想到的可能是道安的翻译观就是逐字对译,死译,直译。
其实,直译的翻译方法只是道安在其翻译观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观内涵十分丰富。
道安除了主张直译的翻译方法外,在翻译标准,作者,读者与译者之间关系,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语言文化观等方面还有着相当先进的论述,这些论述对现代的翻译理论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事实上,这些方面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道安的翻译观,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分析“五失本,三不易”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我们对道安的翻译观有一些新的认识。
二、道安及其“五失本,三不易”的内容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其译论大多是关于佛经翻译的。
“五失本,三不易”就取自于他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五失本”的具体内容为:“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1]。
”其意思是说,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的内涵:一是经文的词序对汉人来说是颠倒的,翻译时将其改为汉语的语序。
二是经文质朴,汉文文采好,翻译时加以修饰。
三是指经文里同一意义的论述,特别是颂文,往往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
四失本,说的是经文中类似汉语乱辞(汉语韵文中最后的总结部分)的“义说”,即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的部分,内容重复,有的一千字,有的五百字,翻译时被删去。
道安“五失本”中的文质思想

道安“五失本”中的文质思想道安(312年-385年),字子期,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五失本”是其代表作之一,内容包括“失自然、失义理、失人情、失诗礼、失风俗”。
在道安的“五失本”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质思想。
文质是指文化的内涵与品质,思想则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在文化品质和思想观念上有着许多失衡和偏颇之处,因此提出了“五失本”的概念来批判和反思。
道安认为失自然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过分崇尚功利和物质追求,追逐金钱和权力,忽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失义理是指人们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偏离。
道安非常关注人们的道德和精神追求,他认为人们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但在现实中,人们的道德标准普遍降低,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居多,这导致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异化。
失人情是道安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类情感交流的担忧。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真诚和温暖的联系,人们常常虚伪和冷漠,对待亲友和他人的态度也十分冷淡。
他呼吁人们要推崇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以人情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失诗礼是指人们对于文化传统和仪式礼仪的遗忘和忽视。
在当时的社会中,文化逐渐贫乏和单一化,人们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道安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无论是诗歌、音乐、绘画还是礼仪制度,都应该被重新重视和传承。
失风俗是指社会风气的恶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
在当时,社会风气严重腐败,社会道德逐渐崩溃,人们追逐享乐和个人欲望的行为居多。
道安认为人们应该以正统的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社会的风气。
从道安的“五失本”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刻担忧和思考。
他在反思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修正的方法,旨在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新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浅谈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道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道安在译论方面亦有颇高建树,他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颇为繁多,但是最著名的要数载于《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的“五失本三不易”一说。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亦曾写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由此可见,道安本人及其这一理论在翻译史上地位之重。
3)关联性:“五失本”和“三不易”二者紧密相连。因为译经“不易”,所以译文不仅要“审得本旨”,准确传译,还要“因本顺旨。。。敬顺圣言”,不能随意删减原文内容,否则就会“失本”。这是我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的比较系统的翻译论点,在我国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
四、 影响
道安第一次真正从语言翻译的角度,相对系统化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五失本”和“三不易”,主张译文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这是我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的比较系统的翻译理论,开“等值”论之先河。
至于道安所讲的三、四、五失本,所讲的都是翻译删繁就简的情况,实则可归为一点。而”三不易“,道安认为这主要是由古今不同以及”愚智天隔“所造成的困难,这些应该主要是出于对他佛教的虔诚以及对圣人的无限崇敬,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不应该是构成”不易“的原因。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言:”后世谈译学者,咸征阴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M]/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摘 要:在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中,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并从道安的文质观、文体观和文化观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
4 第三讲 道安与 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 易”源自 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无
宗”的代表。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 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 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he)钵(bo) 罗若波罗密经钞序》。钱钟书认为,“吾国翻译术 开宗明义,首推此篇”;而之谦的《法句经序》“仅 发头角”而已。此序距《法句经序》一百五十多年。
意义:道安的“五失本” “三不易”说虽有不足
之处,但在当时及后世均有重大影响。梁启超说: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 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翻译文学 与佛典》)鸠摩罗什译经时,就认为他的老师道 安在译经理论上具有开拓之功,奉其“五失本” “三不易”之说为指针。至隋代彦宗,在写《辨 证论》以总结译经理论时,仍首引道安的“五失 本” “三不易”,把它看成了不起的学说,认为 他“独禀神慧”,“开通后学”,“详梵典之难 易,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五失本”“三不易” (原文):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 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 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 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 千五百,刈(yi:cut)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 将更傍义,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 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 人叵(po)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 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 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 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如法者 勇乎?斯三不易也。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的指导意义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25期总第673期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的指导意义摘 要:释道安,我国古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于公元383年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着重对佛经翻译的语序、文质以及详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佛经翻译的三种不容易,对后世的佛经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失本、三不易”是我国古代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尝试从“一失本”“二失本”“三不易”三个方面解读道安翻译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佛经翻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作者简介:喻立,首都师范大学。
释道安,生于312年,卒于385年,常山郡扶柳县人,是我国东晋、前秦时期著名高僧、佛学家以及翻译家。
道安自幼博闻强识,熟读精通《诗》《书》等儒家典籍,一生著作颇丰,促进佛学与儒学的融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是魏晋佛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公元383年,道安在自己创作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道安在“五失本”中详细论述了将梵文佛经翻译为汉文的过程中出现的翻译现象,他认为在五种情况下汉译经典会丧失梵本本来的面貌并解释了原因;在“三不易”中,道安又从社会时代、读者受众以及译者方面谈到了三种情况下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对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了许多著名翻译学者的推崇。
例如,隋朝著名高僧释彦琮在其所著的《辩证论》中就引用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彦琮认为其“详梵典之难易,铨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此外,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也对道安的翻译思想评价极高。
他坦言,“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由此可见“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在我国古代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时间: 2009 年 11月 5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李龙泉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等老师以及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主题: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主讲人:张英陈述部分:一、道安其人道安 (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佛经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扶柳 (今河北冀县西南 )人。
幼聪敏,十二岁出家。
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
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
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
1.貌丑聪颖《祐录》之《高僧传·释道安传》称:“释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至陋,不为师之所重,驱使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漆道人,惊四邻” 。
2.千军一人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 年),前秦将苻丕攻陷襄阳,道安被致之长安。
道安到长安后,秦主苻坚说:我以十万之众攻襄阳,结果止得了一个半人,“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是如何推崇。
二、佛经翻译贡献1、道安对佛经翻译的主要贡献有:注经作序、纂辑佛经目录、主持译事、“五失本,三不易” 。
“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虽未尝自有所译述,但苻秦时代之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定。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道安一生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佛教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后来称为“本无宗” ;一是宣传佛教和培养弟子。
(邓宏烈,道安佛经翻译与注疏略述)道安在对赵政讲述译经之事宜时有言:“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改适今俗,此正所不取也。
何者?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
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
”道安、赵政主持翻译佛经,恒务存原义。
如巧削原文,使读者感到轻松方便,却是掺杂了译者个人的意思,其为道安斥为“葡萄酒被水” 、“龙蛇同渊,金鍮共肆”者也。
1、“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 ,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 ,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三者 ,胡语委悉 ,至于咏叹 ,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 ,胡有义说 ,正似乱辞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五者 ,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 ,三达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愚智天隔 ,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 ,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 ;今离千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 2、解读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做了简要的评论:安公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 。
五失本者:(一)谓句法倒装。
(二)谓好用文言。
(三)谓删去反复咏叹之语。
(四)谓去一段落中解释之语。
(五)谓删去后段覆牒前段之语。
三不易者:(一)谓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二)谓佛智悬隔,契合实难。
(三)谓去古久远,无从询证。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
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
马祖毅: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第四、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除;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再开始,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这是他对佛经翻译的总结。
3、评论一者 ,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①道安赞成他在《比丘大戒序》中说:“于是案梵文书,唯有言倒时而从顺耳。
”②钱钟书先生评论说:“‘改倒’失梵语之‘本’,而不‘从顺’又失译秦之‘本’ 。
安言之以为‘失’者而自行之则不得不然,盖失于彼乃所以得于此也,安未克圆览而疏通其理矣。
”③王宏印:这里讲的其实就是翻译忠实(于原作思想内容)与(译文语言本身)通顺的关系。
二者 ,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①梁启超:“好用文言” 。
这里的“文” “质”对立,很明显这里的“文”是指“文采”的“文” ,不是“文言”的“文”因此,梁启超先生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②钱钟书:“译者以梵之‘质’润色而为秦之‘文’自是‘失本’,以梵之‘文’损色而为秦之‘质’ ,亦‘失本’耳。
”梵文和秦文都有内容(质)和形式(文)两个方面,极其二者和谐平衡的统一体的问题。
4、“文”与“质” :“文”“质”是我国佛经翻译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朱志瑜等认为,所谓“质”也说“朴”,是照原文直译,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的特点,甚至包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的成分;“文”也称“饰”、巧,与质相反,是使译文接近汉语的习惯。
其次,佛经原文重复很多,汉语简洁,按原文完全不变的是质,尊重汉语习惯删减重复的是文。
安世高:我国佛经创始人。
僧祐曾评其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平衡。
支谶:道安说他“因本顺旨,转音如己,敬顺圣言,了不加饰” —质支谦:慧皎“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文鸠摩罗什:文慧远:道安的弟子《大智论钞·序》“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
以质应文,则悦者寡。
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
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文质并重。
注意!“质”“文”不等于“内容” “形式”。
“质”作为“事物的原质”,与朴野、厚实、自然乃至古拙等习性相关联,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内容,相应的,“文”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有自身的意蕴需求,不能与单纯的形式画上等号。
“质”“文”不等于“直译” “意译”前者是翻译风格,后者是具体的方法。
此外,古代讨论译文“烦简”,有时也用“文质”二字。
按原文完全不变的是质,尊重汉语习惯删减重复的是文。
对于这两种方法,今天大概不会用直译意译来区别。
三者 ,胡语委悉 ,至于咏叹 ,叮咛反复 , 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及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钱钟书:“‘失本’之三、四、五皆指译者之削繁删冗,求简洁明了。
”陈福康:译文随意减损,自是“失本” ;然而入在译文随意增益,同样也是“失本” 。
认为道安在归纳时未能发挥隅反之意,将道理说得更透。
然《般若经》 ,三达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 ;所谓“三不易” ,就是说,圣人是按当时的习俗来说话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时,很不容易 .以上古典雅之思想,换用今日通俗之语言来翻译能否表达佛经深奥的义理,值得怀疑,即所谓求真与喻俗的矛盾难以处理。
这是言意之辩的问题 .雅 VS 俗,这是所谓言与意的基本矛盾,也是翻译的基本矛盾。
愚智天隔 ,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此其二;就原作者和今日读者的关系而言,今日读者群众之智力未必可以达到昔日佛陀的思考水平,即读者之理解力不足,而又要前者来俯就后者,乃接受性上一大矛盾。
智VS 愚,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智力(知识)差距问题。
阿难出经 , 去佛未久 ,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 ;今离千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释加牟尼死后,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非常慎重,现却要出平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此其三。
今日之译者,难比当年直接聆听过释迦牟尼教诲高僧,高僧尚且难以尽数原作的思想内容,何况今日的译者又无从去直接询问作者,岂能不难?此为作者与译者不能直接磋商而造成的差距问题。
古 VS 今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问题。
5、重要性“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 ,当推此篇 ( 即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
(钱钟书,管锥篇)祝朝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
王宏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重要的翻译本体论意义。
“梁启超已天才地猜测到其中所包含的翻译不可能论的萌芽”三、众口皆碑晋孝武帝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征绩兼着。
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
”鸠摩罗什称赞他为“东方圣人” 。
东晋文学家孙绰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近代梁启超评论说:“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为大国,吾盖不敢言。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本引文出自梁《僧传》卷五〈释道安传〉。
为东晋名士习凿齿,向宰相谢安推荐道安法师之时所赞法师之言。
《高僧传·释道安传》记载:“自汉魏暨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记。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
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道安广泛搜寻流行的经典,加以整理编录。
公元 374 年(东晋宁康二年),作《综理众经目录》,确定年代,注明译者,辨别真伪,简评优劣,开创体例,为后代经录所效法。
道安的经录不仅是对我国佛教发展史的宝贵贡献,而且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释:《小十二门注》、《大十二门注》、《安般守意解》、《阴持入注》、《大道地经》等这一类注本。
序:《安般注序》、《阴持入经序》、《人本欲生经序》、《了本生死经序》、《十二门经序》、《大十二门经序》、《道行经序》、《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增一阿鋡经序》、《地道经序》、《十法句义经序》、《阿毘昙序》、《十四卷鞞婆沙序》、《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序》等。
四、参考文献陈福康 .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可培 . 道安的“直译”观之我见——与梁启超、马祖毅等人的评断商榷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6(5).马祖毅 .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4.王宏印 .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 [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夏廷德 .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祝朝伟 . 传事以尽 ,尚质而无斫凿 ;委本从圣 ,求真勿令有失——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说源流考及现代诠释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11).讨论部分:张英同学做完陈述之后,李龙泉老师再次让大家看到PPT 中的“五失本、三不易”部分,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