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三讲 道安与 五失本三不易

合集下载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一道安其人道安(314-385)又称“释道安”,南北朝时期的名僧,师从佛图澄。

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南)人,出身士族。

十二岁时出家受戒。

公元364年后南下襄阳,居十五年,专门讲习般若,与名士习凿齿相遇。

晚年劝苻坚迎鸠摩罗什来长安,鸠摩罗什在西域也闻道安之名,称他是“东方圣人”。

可惜这两人始终未见过面(鸠摩于公元401年到达长安)。

对佛教的贡献:一、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戏学说;二、确立成规;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四、整理了新旧译的经典,编出目录(《综理众经目录》,第一部经录,已佚,但在梁僧佑作《出三藏记集》时已将其内容全部收入)。

二道安译经的历史文化背景道安是译经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前秦。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其原本既有梵本,也有“胡本”(即转译的西域文本)。

公元383-395年,前秦苻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支谦时译经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的),官方主持人是秘书郎赵政。

赵政主张直译法:“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识辞趣而,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而。

”道安也同意这一观点。

关于译文的“文”“质”问题,他们采取这样的原则,即经文的文质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译大乘经可以“文”一些,译戒律就非“质”不可了。

至于毗昙一类,有一定的格式,不能删略。

三“五失本”与“三不易”《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作者:高见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 争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3-02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1000余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的翻译,对我国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经译者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并形成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时期的道安便是其中之一,“在译论上的贡献是杰出的”(陈福康,2000:9)。

在他诸多译论当中,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钱钟书在《管錐编》中赞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序中写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一失本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角度提出翻译须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能为中国读者理解,而不能逐字翻译,使读者困惑;二失本意识到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翻译中必须加以文字修饰,才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通常都有反复,重述,总结或者解释,在翻译中应当删繁去冗,达到疑问简洁明了。

“五失本”反映了道安作为译者对翻译两种不同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差异的认识,在翻译时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对于重复繁锁之处可以进行删减。

翻译补充资料

翻译补充资料

一,五失本,三不易这是晋朝的译经大师道安总结译经的心得:将佛经从胡话(梵文)翻译成汉语有五种情况让翻译后的文字丧失掉原文的精髓和本质。

有三种原因造成翻译过程非常不容易。

“五失本”的情况是:(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总之,翻译时,遇到达五种情况,译文在形式上绝不会与原本一致,道安允许这五种“失本”的情况,实际上是要求译文应该比较接近于汉文的规范。

“三不易”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令时,不易做到。

第二种情况是要把佛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

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

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

二,十条八备“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笑厌恶。

(三)“签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道安生平及翻译思想

道安生平及翻译思想
+ 生平简介 + 五失本,三不易 + 译经思想 + 评价
生平
释道安(约312/314-385), 东晋、前秦时高僧,俗姓卫, 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 (据《高僧传》载:魏晋沙门 依师为姓,而道安认为“大师 之本,莫尊释迦”,所以改姓 释氏,僧侣以“释”为姓这一 主张也为后世所遵行)。
二十四岁在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
Joss Merlyn smiled…
---《牙买加客栈》
译文1:窗外伸进来一张脸,那人长着一头 缠结的头发,像流苏一样垂落下来。他瞪 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张着嘴唇,露出白白 的牙齿。他把提灯举到窗口,灯光照进车 内。他一只手举着提灯,另一只手抓着还 在冒烟的枪管。他有一双长长的、细细尖 尖的手,很漂亮,很优雅,只是有些泥土 粘在了圆圆的指甲上了。
+ 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
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约三失必本有也遗
+ 道安不赞成“斥重省删,务令婉便”
+ 钞经删削,所害毕多。委本从圣,乃佛之 至诫也。
+ 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 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 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之 上 微 言 , 传 使 合
, 圣 人 叵 阶 , 乃
, 一 不 易 也 。
俗, 有覆 易面 ,所 而演 删, 雅圣 古必
然 《 般 若 经 》 ,

+ 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 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 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
+ 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 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 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 很不容易;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doc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doc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时间: 2009 年 11月 5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李龙泉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等老师以及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主题: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主讲人:张英陈述部分:一、道安其人道安 (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佛经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扶柳 (今河北冀县西南 )人。

幼聪敏,十二岁出家。

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

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

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

1.貌丑聪颖《祐录》之《高僧传·释道安传》称:“释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至陋,不为师之所重,驱使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漆道人,惊四邻” 。

2.千军一人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 年),前秦将苻丕攻陷襄阳,道安被致之长安。

道安到长安后,秦主苻坚说:我以十万之众攻襄阳,结果止得了一个半人,“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是如何推崇。

二、佛经翻译贡献1、道安对佛经翻译的主要贡献有:注经作序、纂辑佛经目录、主持译事、“五失本,三不易” 。

“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虽未尝自有所译述,但苻秦时代之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定。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道安一生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佛教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后来称为“本无宗” ;一是宣传佛教和培养弟子。

(邓宏烈,道安佛经翻译与注疏略述)道安在对赵政讲述译经之事宜时有言:“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改适今俗,此正所不取也。

何者?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

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

”道安、赵政主持翻译佛经,恒务存原义。

如巧削原文,使读者感到轻松方便,却是掺杂了译者个人的意思,其为道安斥为“葡萄酒被水” 、“龙蛇同渊,金鍮共肆”者也。

最新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浅谈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最新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浅谈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圣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场的过程中.根据译经实践和译经者的见解,总结了前人译经的经验,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序》提出了佛经翻泽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论点。
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泽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泽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3)原典常有反覆重述的情形,翻泽时容易被随意删削,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点。(4)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汉泽时若被任意删除,同样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征。(5)佛经有自己独特的语体,它在说完一事再接叙它事之时,常有重述前文的情形,汉译时多省略重覆的部分,所以会失去原文的语体特征。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理论系统阐述了佛经翻译中遇到的难题。他认为佛经翻译在物种情况下会失去其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不易,因此必须慎之又慎。所谓“五失本”即:1、佛经是梵语,其词序在我们看来是完全颠倒的,汉译时被强行改从了汉语语法;2、经文质朴无华而汉语辞藻华丽,追求文采,为了迎合广大读者,译文有了一定的修饰成分在内;3、佛经论述往往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繁就简;4、经文有”义说“类似于汉语总结性的”乱辞“,内容重复,或千字,或五百字,翻译时也被删去;5、佛经原文中在讲完一事,另述他事时,会前话重提,而这些话,也未保留。而所谓的”三不易“则是指:1、经文是按照当时的说法来的,如今时代不同,改古适今,颇为不易;2、”圣人“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并非凡夫俗子可以企及,要把圣人的微言大义讲给后世普通大众,很不容易’3、佛祖之后,其大弟子阿罗汉等人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如今由普通人来译经,谈何容易。

对道安_五失本_三不易_翻译观的新认识

对道安_五失本_三不易_翻译观的新认识

2009年12月(总第224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2009(Cumulatively,NO.224)一、引言提到道安及他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人们想到的可能是道安的翻译观就是逐字对译,死译,直译。

其实,直译的翻译方法只是道安在其翻译观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观内涵十分丰富。

道安除了主张直译的翻译方法外,在翻译标准,作者,读者与译者之间关系,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语言文化观等方面还有着相当先进的论述,这些论述对现代的翻译理论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事实上,这些方面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道安的翻译观,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分析“五失本,三不易”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我们对道安的翻译观有一些新的认识。

二、道安及其“五失本,三不易”的内容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其译论大多是关于佛经翻译的。

“五失本,三不易”就取自于他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五失本”的具体内容为:“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1]。

”其意思是说,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的内涵:一是经文的词序对汉人来说是颠倒的,翻译时将其改为汉语的语序。

二是经文质朴,汉文文采好,翻译时加以修饰。

三是指经文里同一意义的论述,特别是颂文,往往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

四失本,说的是经文中类似汉语乱辞(汉语韵文中最后的总结部分)的“义说”,即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的部分,内容重复,有的一千字,有的五百字,翻译时被删去。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作者:金晶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接受理论的东进西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接受理论,国内的一些学者们便开始运用接受理论研究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主体作用、翻译文本与译者和译本读者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等,为翻译研究开创了新思路、新方法。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来探究中国翻译理论史的开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亦欲尝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读“五失本,三不易”说。

【关键词】美学理论道安一、潜在读者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在接受美学中,“读者”这一术语备受青睐,因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必须通过读者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将其生气灌注于作品,赋予作品以潜在的文学性。

然而,只有当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后,作者的主体性才能对象化,作品的潜在意义才能具体化,文学的创作目的才能实现。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同时也是译作的创造者。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两次接受活动:译者与原作的交流;译者同原作者一样,对译文可能的读者进行预设,预测译文读者的参与和接受。

同理,译文读者也会对译文的产生造成影响。

然而,所有的读者,包括译者在内,受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文化能力的影响,在进入阅读时,心理上就已经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个结构图式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与接受,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前结构”。

姚斯认为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前结构”,而是审美认识活动,因而将“前结构”发展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

无疑,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他们阅读和接受的基本走向。

二、“五失本,三不易”新解一般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始于佛经翻译。

经佛经翻译的实践,东晋时期的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提出了著名的具备译论价值的“五失本,三不易”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五失本,三不易”说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

道安写道: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 易”源自 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无
宗”的代表。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 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 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he)钵(bo) 罗若波罗密经钞序》。钱钟书认为,“吾国翻译术 开宗明义,首推此篇”;而之谦的《法句经序》“仅 发头角”而已。此序距《法句经序》一百五十多年。

意义:道安的“五失本” “三不易”说虽有不足
之处,但在当时及后世均有重大影响。梁启超说: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 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翻译文学 与佛典》)鸠摩罗什译经时,就认为他的老师道 安在译经理论上具有开拓之功,奉其“五失本” “三不易”之说为指针。至隋代彦宗,在写《辨 证论》以总结译经理论时,仍首引道安的“五失 本” “三不易”,把它看成了不起的学说,认为 他“独禀神慧”,“开通后学”,“详梵典之难 易,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五失本”“三不易” (原文):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 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 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 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 千五百,刈(yi:cut)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 将更傍义,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 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 人叵(po)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 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 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 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如法者 勇乎?斯三不易也。

所谓“五失本”是: 一、经文乃外语,其词序在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顺从汉





译语法习惯加以改动; 二、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广大读者,译文作了一 定的修饰;三、经内论述往往不厌其烦,尤其颂文更是反复再三, 翻译时被删简; 四、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称为“义说”,类似汉人 韵文最后总结的“乱辞”,内容重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 被删去; 五、经文中讲完一故事,告一段落,要转说他事时,又将前话重 提,然后再往下说,这些话也被删除。 所谓“三不易”是: 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 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 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 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三、释迦牟尼死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 兢业业,而今却要由平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 道安是在说明,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 事决定了风景翻译之难,因此必须慎之又慎。显然他是在指出他 认为不理想或不正确的五种译法,而不是赞同这些译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