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合集下载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一道安其人道安(314-385)又称“释道安”,南北朝时期的名僧,师从佛图澄。

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南)人,出身士族。

十二岁时出家受戒。

公元364年后南下襄阳,居十五年,专门讲习般若,与名士习凿齿相遇。

晚年劝苻坚迎鸠摩罗什来长安,鸠摩罗什在西域也闻道安之名,称他是“东方圣人”。

可惜这两人始终未见过面(鸠摩于公元401年到达长安)。

对佛教的贡献:一、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戏学说;二、确立成规;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四、整理了新旧译的经典,编出目录(《综理众经目录》,第一部经录,已佚,但在梁僧佑作《出三藏记集》时已将其内容全部收入)。

二道安译经的历史文化背景道安是译经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前秦。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其原本既有梵本,也有“胡本”(即转译的西域文本)。

公元383-395年,前秦苻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支谦时译经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的),官方主持人是秘书郎赵政。

赵政主张直译法:“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识辞趣而,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而。

”道安也同意这一观点。

关于译文的“文”“质”问题,他们采取这样的原则,即经文的文质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译大乘经可以“文”一些,译戒律就非“质”不可了。

至于毗昙一类,有一定的格式,不能删略。

三“五失本”与“三不易”《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作者:高见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 争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3-02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1000余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的翻译,对我国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经译者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并形成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时期的道安便是其中之一,“在译论上的贡献是杰出的”(陈福康,2000:9)。

在他诸多译论当中,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钱钟书在《管錐编》中赞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序中写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一失本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角度提出翻译须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能为中国读者理解,而不能逐字翻译,使读者困惑;二失本意识到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翻译中必须加以文字修饰,才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通常都有反复,重述,总结或者解释,在翻译中应当删繁去冗,达到疑问简洁明了。

“五失本”反映了道安作为译者对翻译两种不同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差异的认识,在翻译时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对于重复繁锁之处可以进行删减。

翻译补充资料

翻译补充资料

一,五失本,三不易这是晋朝的译经大师道安总结译经的心得:将佛经从胡话(梵文)翻译成汉语有五种情况让翻译后的文字丧失掉原文的精髓和本质。

有三种原因造成翻译过程非常不容易。

“五失本”的情况是:(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总之,翻译时,遇到达五种情况,译文在形式上绝不会与原本一致,道安允许这五种“失本”的情况,实际上是要求译文应该比较接近于汉文的规范。

“三不易”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令时,不易做到。

第二种情况是要把佛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

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

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

二,十条八备“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笑厌恶。

(三)“签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道安生平及翻译思想

道安生平及翻译思想
+ 生平简介 + 五失本,三不易 + 译经思想 + 评价
生平
释道安(约312/314-385), 东晋、前秦时高僧,俗姓卫, 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 (据《高僧传》载:魏晋沙门 依师为姓,而道安认为“大师 之本,莫尊释迦”,所以改姓 释氏,僧侣以“释”为姓这一 主张也为后世所遵行)。
二十四岁在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
Joss Merlyn smiled…
---《牙买加客栈》
译文1:窗外伸进来一张脸,那人长着一头 缠结的头发,像流苏一样垂落下来。他瞪 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张着嘴唇,露出白白 的牙齿。他把提灯举到窗口,灯光照进车 内。他一只手举着提灯,另一只手抓着还 在冒烟的枪管。他有一双长长的、细细尖 尖的手,很漂亮,很优雅,只是有些泥土 粘在了圆圆的指甲上了。
+ 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
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约三失必本有也遗
+ 道安不赞成“斥重省删,务令婉便”
+ 钞经删削,所害毕多。委本从圣,乃佛之 至诫也。
+ 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 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 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之 上 微 言 , 传 使 合
, 圣 人 叵 阶 , 乃
, 一 不 易 也 。
俗, 有覆 易面 ,所 而演 删, 雅圣 古必
然 《 般 若 经 》 ,

+ 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 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 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
+ 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 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 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 很不容易;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doc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doc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时间: 2009 年 11月 5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李龙泉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等老师以及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主题: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主讲人:张英陈述部分:一、道安其人道安 (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佛经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扶柳 (今河北冀县西南 )人。

幼聪敏,十二岁出家。

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

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

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

1.貌丑聪颖《祐录》之《高僧传·释道安传》称:“释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至陋,不为师之所重,驱使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漆道人,惊四邻” 。

2.千军一人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 年),前秦将苻丕攻陷襄阳,道安被致之长安。

道安到长安后,秦主苻坚说:我以十万之众攻襄阳,结果止得了一个半人,“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是如何推崇。

二、佛经翻译贡献1、道安对佛经翻译的主要贡献有:注经作序、纂辑佛经目录、主持译事、“五失本,三不易” 。

“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

虽未尝自有所译述,但苻秦时代之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定。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道安一生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佛教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后来称为“本无宗” ;一是宣传佛教和培养弟子。

(邓宏烈,道安佛经翻译与注疏略述)道安在对赵政讲述译经之事宜时有言:“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改适今俗,此正所不取也。

何者?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

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

”道安、赵政主持翻译佛经,恒务存原义。

如巧削原文,使读者感到轻松方便,却是掺杂了译者个人的意思,其为道安斥为“葡萄酒被水” 、“龙蛇同渊,金鍮共肆”者也。

赵老师翻译简史课堂内容小结1

赵老师翻译简史课堂内容小结1

赵⽼师翻译简史课堂内容⼩结1在本次翻译简史课上,赵⽼师主要介绍了⼀位中国东晋时期的佛学翻译家:道安。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

⼗⼆岁出家,到⼗五岁时,对于五经⽂义已经相当通达,所以转⽽学习佛法。

此后主要组织翻译事业,进⾏了很多佛学著作的翻译。

同时他也著有五失本,三不易等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此次课上赵⽼师选取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作为课堂学习重点。

以下是《五失本三不易》原⽂: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者,胡语尽倒⽽使从秦,⼀失本也;⼆者,胡经尚质,秦⼈好⽂,传可众⼼,⾮⽂不可,斯⼆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以异,或千、五百,刈⽽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覆⾯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删雅古,以适今时,⼀不易也;愚智天隔,圣⼈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死⼈⽽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原⽂理解:1.胡语指的是少数民族使⽤的语⾔。

可以理解为外国语⾔。

2. “秦”指的是中国话。

对应到英语中的Chinese3. “三者”中的“委悉”意思为“表述很具体”;“咏叹”意为“反复强调”;“或三或四”意思为“使⽤不同的措辞表述相似的意义”;4. “有义说”和“乱辞”都是指“conclusion”;“向语”指的是“introduction”“刈⽽不存”是指rewriting.认为翻译就是改写。

5. “将更傍及”是指“说其他的”; “反腾前辞”是指“再重复introduction”6. “雅古”是指当年勇的词。

课堂译⽂: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inappropriate.First, change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to fit the target language usage. That is inappropriate;Second, target language focuses on quality, while source language aims at words polishing. If translators take the reader orientation, and change content into word-centered, misappropriation occurs.Third, user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pply exact words to explain in details for emphasis. They use similar words to repeat their one meaning three or four times. The translator gives all these repetitions up, which is inappropriate.译⽂分析:在经过赵⽼师讲解后发现译⽂中的严重问题是将胡语和秦译为了source language和target language是不合适的。

对道安_五失本_三不易_翻译观的新认识

对道安_五失本_三不易_翻译观的新认识

2009年12月(总第224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2009(Cumulatively,NO.224)一、引言提到道安及他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人们想到的可能是道安的翻译观就是逐字对译,死译,直译。

其实,直译的翻译方法只是道安在其翻译观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观内涵十分丰富。

道安除了主张直译的翻译方法外,在翻译标准,作者,读者与译者之间关系,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语言文化观等方面还有着相当先进的论述,这些论述对现代的翻译理论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事实上,这些方面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道安的翻译观,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分析“五失本,三不易”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我们对道安的翻译观有一些新的认识。

二、道安及其“五失本,三不易”的内容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其译论大多是关于佛经翻译的。

“五失本,三不易”就取自于他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五失本”的具体内容为:“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1]。

”其意思是说,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的内涵:一是经文的词序对汉人来说是颠倒的,翻译时将其改为汉语的语序。

二是经文质朴,汉文文采好,翻译时加以修饰。

三是指经文里同一意义的论述,特别是颂文,往往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

四失本,说的是经文中类似汉语乱辞(汉语韵文中最后的总结部分)的“义说”,即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的部分,内容重复,有的一千字,有的五百字,翻译时被删去。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

关于道安“五失本”的争论摘要: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 争论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1000余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的翻译,对我国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经译者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并形成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时期的道安便是其中之一,“在译论上的贡献是杰出的”(陈福康,2000:9)。

在他诸多译论当中,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钱钟书在《管錐编》中赞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序中写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一失本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角度提出翻译须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能为中国读者理解,而不能逐字翻译,使读者困惑;二失本意识到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翻译中必须加以文字修饰,才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通常都有反复,重述,总结或者解释,在翻译中应当删繁去冗,达到疑问简洁明了。

“五失本”反映了道安作为译者对翻译两种不同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差异的认识,在翻译时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对于重复繁锁之处可以进行删减。

“五失本”指的是在佛经翻译中,存在着五种和原文形式、内容、语体、风格韵味等不一致的情况(刘长庆,2010:177)。

对于“五失本”的争论集中于“失本”在翻译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一道安其人
道安(314-385)又称“释道安”,南北朝时期的名僧,师从佛图澄。

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南)人,出身士族。

十二岁时出家受戒。

公元364年后南下襄阳,居十五年,专门讲习般若,与名士习凿齿相遇。

晚年劝苻坚迎鸠摩罗什来长安,鸠摩罗什在西域也闻道安之名,称他是“东方圣人”。

可惜这两人始终未见过面(鸠摩于公元401年到达长安)。

对佛教的贡献:一、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戏学说;二、确立成规;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四、整理了新旧译的经典,编出目录(《综理众经目录》,第一部经录,已佚,但在梁僧佑作《出三藏记集》时已将其内容全部收入)。

二道安译经的历史文化背景
道安是译经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前秦。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其原本既有梵本,也有“胡本”(即转译的西域文本)。

公元383-395年,前秦苻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支谦时译经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的),官方主持人是秘书郎赵政。

赵政主张直译法:“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识辞趣而,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

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而。

”道安也同意这一观点。

关于译文的“文”“质”问题,他们采取这样的原则,即经文的文质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译大乘经可以“文”一些,译戒律就非“质”不可了。

至于毗昙一类,有一定的格式,不能删略。

三“五失本”与“三不易”
《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本,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
(注:马祖毅的引文中用的是‚梵‛而不是‚胡‛。


理解:(参教材P11)
补充:曹明伦在《“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一文中列出了对这一翻译思想理解的四种意见,六种说法: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梵文经典,有五种情况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马祖毅‚‘五失本’显然是指他(道安)认为不理想或不正确的五种译法,而不是赞同这些译法的‛——陈福康
‚实际上,道安的‘五失本’是他通过比较研究而总结列举出的梵汉两种与文之间的五对矛盾,既不是标准,又不是原则,也不是方法‛——刘超先
‚简单说来,有五种情况是不能与原本一致的:第一,语法上应该适应中文结构;第二,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文字上必须做一定的修饰;第三,对于颂文的重复句子,要加
以删略;第四,删掉连篇累牍的重颂;第五,已经说过了,到另一问题时却又重复前文的部分,这也要删。

‛——吕溦
‚然依安公之意,梵语文轨,或有不合中文法式这,自不能胶执,全依原本译之。

(一)梵语倒装,译时必须顺写。

(二)梵经语质,而不能使中国人了解者,则宜易以文言。

(三)原文常反复重言,多至数次,译时须省节。

(四)原文中每杂以语句之解释,均行译出,亦嫌重复,并宜删去。

(五)梵经中常后段复引前段,删之实不失原旨。

凡此五事,虽失本文,然无害于义。

‛——汤用彤
‚‘五失本’的意思是,在用汉语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

‛——季羡林
四译界对其评价
姚秦时僧叡非常推崇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评价说:
‚予既知命,迂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仼,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


隋代彦悰在其《辨证论》中赞美道:
‚详梵典之难易,论译人之得失,可谓洞人幽微,能究其隐‛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做了简要的评论:
安公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

……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

钱钟书:‚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五从客体和主体角度解读——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翻译的客体及对文本的认识
翻译的客体指的是需要进行翻译的话语、文本;笔译的客体指的是文本。

道安的翻译思想中明确地指涉了“文本”,尤其是在“五失本”中他从“梵本”(胡本)语言与汉语的异质性说起,总结了五种失本的情况。

之前的“文”“质”只是笼统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待翻译,而这里道安则从源语和译入语语言分析入手,这是道安的过人之处。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两大类:有效文本(valid text)和有缺陷文本(deficient text)。

纽马克认为,有效文本在原则生应“受到尊重”,有缺陷文本则“不可能是神圣”的,译者可以酌情作出必要处理。

(孙致礼,2007:15;Andrew&Rogers, 2003:58-59)这一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承认文本的“缺陷”,从而颠覆了原文本“拥有权威”的神话,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客观基础。

2 翻译的主体及译者主体性
以现代阐释学为基础,许均提出(1999:351):“……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与读者当做广义的翻译主体。

”其中,译者无疑是翻译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

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甚至译者与文本中的“人”构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关系。

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的主体性。

根据穆雷的发现(2008:140):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其主动性中,还体现在其受动性中。

3 中国译学传统中的“主体问题”
根据刘宓庆的研究,中国译学传统彰显的是“主体决定论”,早期的佛经翻译更是如此。

前面我们说过道安是赞成赵政的“直译法”的,那么道安是否完全偏离了中国的译学传统而完全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从主客体角度作一细致的分析。

4 对“五失本、三不易”中主、客体关系的理解
(1)“五失本”所承认的有“度”的译者主体性
简单地说,道安在这里总结了前人翻译中出现的五种“失本”现象,但是如前所述,人们对“五失本”的理解仍存有异议:到底是道安所不支持的五种译法,还是他允许“失本”的五个限度,亦或是他所提出的佛经翻译的指导性原则?对这一问题我们很难下定论,而三种可能的回答分别体现了道安可能持有译者立场:译者“不能”改变原文本,译者“可以”改变原文本,译者“必须”改变原文本。

但是根据曹明伦的研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结果道安在删减问题上作出让步,但仍然坚持了‘言倒是从顺耳’”。

(2006:53)因而说他坚持“不能”改变原文似乎不妥。

另外根据《僧伽罗刹集经后记》记载:“时竺佛念笔受诸经,常疑此土好华,每存莹饰。

安公深疾,穷校考定,务有典骨。

许其五失梵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

”(陈福康,2008:14)这说明道安是允许改变原文的,只是存在着“可以”或“必须”的“度”的问题。

而据陈福康和马祖毅的观点,道安显然是赞同赵政的“直译法”的,那么“必须”似乎也难站住脚跟儿(据两人研究,道安只认同“一失”为不得已之事)。

(陈福康,2008:12,13;马祖毅,1998:38)如此,“可以”改变原文应该是切合道安翻译思想的,即以本为本,但可“酌情折衷”。

这样把“五失本“看作是道安所允许“失本”的五个限度”更有说服力。

表面上看来这一思想体现主体与客体的妥协,而实质上是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在发挥作用,其实质仍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三不易”所承认的有“度”的译者主体性。

“三不易”其实揭示了翻译的几个特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根据许钧的观点,翻译的这些特性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定是要受到这些特性的制约的。

这种制约也属于“受动性”因素之列,因而仍然是承认译者的主体性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安的翻译思想一方面冲出了我国传统译论“主体决定论”园囿,能认识到文本因素,另一方面也没有死守原语文本的规范,而是能够认识到主、客体的辩证的关系,并且在我国译学还在起步阶段就预设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本人在我国翻译学上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陈福康:《中国译学史稿》(第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8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第2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穆雷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刘超先:“道安—我国翻译批评的先驱”《中国翻译》1993,第卷,51-54
曹明伦:“‘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国翻译》2006,第1期,51-54
孙致礼:“译者的职责”《中国翻译》,2007,第4期,1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