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学院工作室情况

合集下载

大连民族学院首个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通过省教育厅结题验收

大连民族学院首个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通过省教育厅结题验收

[]阮成 江 , 佩 , 景 文 , 海 滨 锦葵 种 子成 分 分 析 2 钦 陈 等.
[ ] 作物学报 ,04,0 9 :0 — 0 . J. 20 3 ( )9 1 9 5 [ ]郭予琦 , 3 田曾元 , 赵福 庚 , 耐盐能 源植物海 滨锦 葵 等. ( otekavgnc ) K s l y rii 再生体系 的建 立 [ ] 南京大 学 ez i a J.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0 74 ( ) 17—13 20 ,3 2 :2 3. [ ]杨庆利 , 4 禹山林 , 秦松. 临界 C 流体萃取海滨锦葵 超 O
[1 1 ]郭予琦 , 田曾元, 赵福庚 , 海滨锦葵 的组织培养和植 等. 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 , O ,32 : 7— 1. J. 2 74 ( )3 38 0 1
[2 1 ]张宝红 , 李秀 兰, 付广 , 棉花茎尖 分生组织培养 李 等. 再生植株 [ ] 中国棉花 ,9 34:3—1. J. 19 , 1 6 [3 1 ]李进进 , 许继勇. 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生长发育 中的作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O ,( )1 1. J. 2 54 3 : 0 0— 2
籽油的工 艺条 件 优 化 [ ] 农业 工程 学 报 ,0 9 2 J. 20 ,5
( )2 3— 5 . 5 :5 2 7
[4 李贵 , 志辉 , 1] 李 童方平 , . 叶花椒组织 培养及植株 等 椿
再生 [ ] 中国农学通报 ,0 82 ( )4 4 . J. 20 , 6 : 4 4— 7
K s lzy i ic [ ] C i B l B t20 ,4 9 ote kav gn a J . hn ul o,0 7 2 :14 et r i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中图分类号 :620 G 4 . 文献标 志码 : A
Th mpr v m e to eI o e n f“t t r uo
— —
t t r s wo ks p’ u o r ho ’Sy t m o ud n fa r se f r St e s Af i
A a e s d fDe a t n fC vlE gn e i g o a in Nai n l is Un v ri c s t y o p rme t i i n i e rn fD l t ai e ie s y u o a o t t
力 量 的缺 口 , 为 “ 细化 学 生 管 理 ” 力 的组 织 成 精 有
保障。 目 , 前 另一个 不能 回避的事实是毕业生 就
其直观的表象却很单纯 , 那就是 , 毕业生拥有社会 竞争力才是硬道理。因此 , 建立“ 导师工作室” 从 , 技 术 专业 角度 来 构 建 相对 内聚 的学 生 群 体 , 成 形 “ 班导 师 +导 师工 作 室 ” 的学 生 管 理 工 作 制 度 , 是 种具 有 明显 针对 性 的应 对策 略 。 大连 民族 学 院 土木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 以下 简 称 本 学 院 ) 过 一 年 多 的准 备 后 , 20 经 于 09年 9月 在 全 院 开始 实 施 本 科 生 “ 导 师 +导 师 工 作 室 ” 班 制 度 。该 制度 是 在学 校 “ 导 师 ” 作 制 度 基 础 上 , 班 工 结 合 土 建 学 院 实 际 情 况 发 展 而 来 。其 核 心 内 容
i mplme th v e n d s u s d. e n a e b e ic s e Ke r :u o ;su e taf i ;t tr’ r s o y wo ds t t r t d n a r u o S wo k h p f

太阳鸟——大连民族学院报告厅及教学实验楼设计

太阳鸟——大连民族学院报告厅及教学实验楼设计
划布局 尚可
乌 的背景元素 , 舒展的敢肩 , 如一道屏障 . 抵 在一层顶部罔边恳跳白色构架, 主立面采用小网
费所做的 太阳乌 方案在设计中关出和强 挡着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坚实而庄重。 调了报告厅在学校的中- 位 地 在立意上以毛泽
东主席 。 习 生时
架钢化玻璃雨篷, 丰富光影变化。 在面对学校主
如果说 太阳乌 隐喻着莘莘学子为祖国的 ^口的西北方向.以局部凸出的灰绿色板坡屋 作为点睛之笔 表达着对现有建筑的拒绝与 来来而埋头苦读, 厶教学实验楼则是老师对学 顶, 弼,
讲话 为出发点, 结
认同— — 样的色彩 相似的屋面、 切断的山花,
在回应历史的同跗从材质和形式上叉以崭新的姿 态面向未来。而立面上点缀的锶柱装饰. 不仅是 造型的需要,同时亦枵屋面雨水管道藏匿其中,
太阳鸟大连民族学院报告厅及教学实验楼设计姜寒春侯永莉大连民族学院占地367石平方米规划总把1o0座报告厅设计成乌的形状头册恰好指建琉面积万平方米现已建成投善142万平方米早期建筑以绿色屋糖白瓷砖墙面建筑为主后期建筑如图书馆等墙面渐渐变成暖色码划布局尚可主民族学院整体规费所做的太阳乌方案在设计中关出和强调了报告厅在学校的中地位在立意上以毛泽东主席
经过反复论证及多方案比较, 最后果 方米 早期建筑以绿色屋糖白瓷砖墙面建筑为 起.报告厅看去仿佛一只迎着朝阳振衄欲飞的 课题。 门
主,后期建筑如图书馆等墙面渐渐变成暖色码, 太阳乌 。 钢结拘的最翼, 轻盈 飘逸、 空灵, 在 平饰带以及深 丰和的校同氛围 羊
而教学实验搂作为 太阳 主 民族学院整体规 地面抛冠出斑斑阴影。
维普资讯
太 阳鸟
— —
大连 民族 学院报告 厅 及 教 学实验 楼 设 计

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

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

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一、引言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是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的一座现代化图书馆,为大连民族大学师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学术支持。

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在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建筑特色、服务功能和使用指南。

二、建筑特色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外观设计独特,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整个图书馆分为五层,拥有宽敞的阅览室、自习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等多功能区域。

图书馆的一楼是接待区和借阅区,设有自助图书借阅机,使借书变得更加便捷。

二楼是主要的阅览区,提供了安静舒适的环境,供同学们学习和阅读使用。

三楼是电子阅览室,配备了大量计算机,并提供了高速网络,方便师生进行电子资源的查询和学习。

四楼和五楼主要用于期刊的存放和阅览。

图书馆内的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装修风格,色彩搭配和谐,空间布局合理。

在室内照明方面,采用了自然光线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设计,让人感到舒适明亮。

此外,图书馆还配备了空调系统,确保师生在夏季和冬季都能享受到宜人的温度。

三、服务功能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致力于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除了拥有丰富多样的图书和期刊资源之外,图书馆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学术支持和服务功能。

1. 图书馆藏书丰富齐全。

图书馆收藏了多种类型的图书,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业书籍等。

学生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自助借书,也可以在阅览室自由阅读。

2. 电子资源丰富可靠。

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这些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检索和下载。

3. 图书馆培训课程。

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图书馆使用指南、图书检索技巧等培训课程,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4. 阅览空间和设施完善。

大连民族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简报2006年第17期(总第22期)迎评促建工作

大连民族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简报2006年第17期(总第22期)迎评促建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简报2006年第17期(总第22 期)大连民族学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9.16 ============================================================== 本期导读:●学校召开评建工作会议部署近期评建工作●喜迎教师节扎实迎评促建●学生感恩老师感动师生携手迎评促建●我校《高等数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开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我校在辽宁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立项中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管理学院召开专业建设自评汇报会●我校聘任王光兴教授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特聘教授和学科建设顾问评建动态学校召开评建工作会议部署近期评建工作根据学校评建工作总体部署,全校各部门假期进行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

为了对假期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本学期工作,学校评建工作领导小组于9月5日在综合楼A704召开了评建工作会议。

会议由学校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蔡明德院长主持。

刘玉彬副院长、赵铸副院长、评建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评建办公室人员出席会议。

评建办公室三位副主任白日霞、何韶君、宋敏分别就材料工作、督察与宣传工作及教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对下一阶段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

评建办主任刘玉彬副院长作了整体评建工作总结。

最后,院长蔡明德做了四点强调:一、经过假期与开学初一段时间的有效工作,成果是显著的,但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找准问题,明确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和不足,深化已取得的成绩;二、理顺工作思路,保持工作状态,各部门要紧密配合,互相支持;三、要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评建工作的关系,保持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状态;四、各部门要根据学校评建工作总体工作进展,按要求做好下一阶段工作,要有所准备,有所组织,有所规划。

(何宏伟)喜迎教师节扎实迎评促建九月的滨城秋高气爽,师生们还沉浸在刚刚迎来汇聚56个民族的三千多位朝气蓬勃的新同学的喜悦之中,又迎来了全国教师们的节日——第22个“教师节”。

7.2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一、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7.2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一、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7.2 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一、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学校在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由人事处、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中心、国有资产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

其运行机制涵盖了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贯穿了学校专业、方案、课程、教师、课堂等主要教学环节,衔接了教师、学生、专家督导、领导、同行及校友多个群体。

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我校建立健全了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评价,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围绕教师教、学生学,重点对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要求、考试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等环节进行评价。

多年来,学校制定和实施了《大连民族学院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通过定期的专业评估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提升;通过落实《大连民族学院课程评价指标体系》[2]、《大连民族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3]、《大连民族学院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4]、《大连民族学院工作室课程评价指标体系》[5]、《大连民族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6]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的有效提高;通过执行《大连民族学院考试管理办法》[7]、《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条例》[8]、《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9]、《大连民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办法》[10]等质量管理办法,考试环节、实验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与提高。

三、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学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重视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通过反馈机制,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逐年提升。

多年来,学校形成和完善了质量调控与反馈机制,通过《大连民族学院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大连民族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设置调整情况[11]的大规模调查,出台了《大连民族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12],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提升,提高了专业、课程整体水平。

大连民族学院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介

大连民族学院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介

论 文10 O 余篇 ,其 中S I 录论 文2 余篇 , C收 0 主编 或参编 出版 学术专 著2 余部 。 目前研 0 究所 正在主持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面上项 目 4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 五 ”重 大项 项 十
目子专题 1 ,国 家 重点基 础 研 究发 展 计 项 划 ( 7 计 划)项 目子专 题2 ,省 部级科 93 项 研 项 目6 。此 外 ,研 究所 还 与 英 国、 意 项
设和科 学技 术发展 的前 沿领 域 ,尤其是 少 数 民族地 区的生 物资源 和 生态环境 建设 的
需要 ,积极培 养 高素质 的科技 人才 ,强 化 基础理 论研 究和 高科技 成果 转化 意识 ,为 国家经 济建设 和科 学技 术发展服 务 ,努 力 将研 究所建设 成 为具有 我校 民族特 色和在
国内具有重要 影响的研究机 构。
自20年 以来 ,研 究所 的有关研 究人 00
员己在上述 研 究方 向主持 和完 成 了国家、
省 部级及地 市 级科研 项 目1余 项 ;获得省 0
部级科 研奖励3 ,地 市级科 研 奖励5 : 项 项 在 国内外 学术 期刊及 有关 学术会 议上 发表
敬帅神 精睁研究 开 - : 态栅划研究
大利、 比利 时、加拿 大 、 日本 及韩 国 等开 展国际交流 与合作项 目 项 。 6
英嘲国际应用 物科 学『 心真菌 学家P u 『 1 a】 C M0 博士来校访问.井破聘 请为客度教授 a n
化等 问题进行
研究 生在进行 分予生物学研 究
维普资讯
深入 和 系统的科 学研 究 ,进 而充分 、合 理
地利 用和保 护生 物资 源 ,保 持 生态环境 平 衡。 同 时,研 究所将 紧 密围绕 国家经 济建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校本特色课程研究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校本特色课程研究
标、 基本要求、 课程 内容 、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 考核指标等内容 , 同时总结了自设立 “ 创新3 - . 作 室” 课程 以来所取得的学生成果 , 以期为 大学生创新实践 能力培养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创新工作室; 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 环境工程
作者简介: 崔玉波 ( 1 9 6 8 一 ) , 男, 内蒙古林西人 , 大连 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教授 ; 呼冬雪 ( 1 9 8 1 一 ) , 女, 黑龙 江铁 力人 , 大连 民 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 讲 师。( 辽宁 大连 1 1 6 6 0 0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大连 民族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的研 究成果。
四、“ 创 新 工作 室”教 学 方 法和 手 段
对环境污染控制技 术有比较全面的理 解 ; 掌握 常规 的检测
“ 创 新工作室”课程顺 应时代需 求而产生 , 其教学方 法和 手段也有别于传统的课 程。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 创新工作室” 课
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 . 现 场 观 摩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0 7 9( 2 0 1 3 ) 2 8 — 0 1 2 4 — 0 2
为 深入 贯彻 落 实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革和 发展规 划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 根据 《 教 育部 关于 全面提 高 高等 教育质 量 的若 干意见 》( 教 高[ 2 0 1 2 1 4 号) , 为进 一步提 高教学质量 , 大 连 民族学 院启动 了2 0 1 3 年度 课 程建 设 工作 。 其 中校本 特色 课 程建 设 是 以学 校在长期 教育教 学实践 中形成 的以特 色为 基 础进 行 的课 程 开发 , 通过 建立一种 以教 师为本位 、 学生 为主体 的课 程 设 立机 制 , 使课 程 能够从 多层 次适 应 社会发 展需 要 , 满足学 生需 求 。 校 本特 色课 程 的建 设 重点 是促 进实践 能力 和 创 新能 力培养 , 通 过课 程 向人 才培 养主渠 道渗 透 的工作 室类 课 程 建 设 。目前创 新 教育 已成 为 我 国高等 教育 的核心 目标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民族学院的工作室情况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学生工作室是以教学辅助及学生互动为主要目的,同时建设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数据库等内容的学生实践平台。

是图书馆互动式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

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对图书馆每周借阅、利用情况、进馆人次、电子阅览室使用率、期刊分类使用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切实达到教学辅助目的。

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学生工作室搭建了以文化活动、学生工作、图书荐购、图书馆黑板报等主要模块为主的整体网站,其中图书馆黑板报在推荐优秀图书、文章等方面办得有声有色,深受读者好评。

图书馆学生工作室还负责制作图书馆新生入学说明以及电子资源使用说明,包括电子杂志、纸质小册子两种形式,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使用馆内资源,体验图书馆的现代化优良服务。

与此同时,图书馆学生工作室还进行图书馆每年工作大事记的制作,包括纸质和网上两种记录形式,并承担图书荐购工作,时刻收集学生对图书馆的建议以及意见,并集其有益意见努力改进。

同时着力进行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数据库的建立,打造一个民族文化洋溢的多姿的平台。

此外,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工作室还协助图书馆相关活动的举行,如电子资源讲座、图书荐购的说明等,其中已经成功协助图书馆举办了读秀数据库讲座,包括宣传、接待、照相、善后等工作,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此后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相关活动的进行揭开了良好序幕。

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基地(创新工作室)十年前,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要走创新教育之路大连民族学院1993年开始招生办学,1997年经国家批准正式建校,1999年即成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

这在当时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自主创新教育还仅仅是设想时,学校便敏锐地意识到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更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校长亲自牵头挂帅的创新教育基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成立之初的创新基地,不过是一间不大的教室,仅有15名感兴趣的学生。

师资不足,设备仪器少,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管理也无从谈起,师生都有些茫然。

“走出去,把经取回来。

”负责基地管理的老师带领15名学生就近来到成立创新基地较早的大连理工大学。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师生们眼界大开。

他们把理工大学创新中心下设的研究中心、创业中心、硬件中心、软件中心、网关、建模中心、多媒体中心等等机构、工作室,走了个遍,看了个全。

这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体制、工作管理条例、人员流动制度,以及充足的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给师生们带来了震动,也憋了一股劲儿。

返校后,师生坐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大家认为,通过此次参观,看到了明显的差距。

加之学校创新基地成立时间短,与大工所进行的硕士博士层面的创新工作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理工大学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创新实践教育的可行。

对于本科生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憋着的劲提升为信心。

师生们都认为,怨天尤人、强调客观不算好汉,只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新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创新中心全体师生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那一刻,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之后,师生们投入到工作中,定方向,订制度,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实战演练,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十年间,创新教育十年风雨路:痛并快乐着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之路一走十年,他们就像逐日的夸父,跑掉了鞋子,跑散了筋骨,但心中拥抱太阳的梦想格外坚定。

各族学子在参赛征程中勇敢前行转眼两年过去了,参与基地草创时的同学有的已毕业,但他们留下了一种气韵,那就是基地的理念:启迪创新智慧、倡导创新精神、推动创新研发、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后来者坚持不辍,创新基地一步步在发展壮大。

2001年,基地组建了第一个参赛团队,目标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始于1994年,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该项竞赛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参赛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

这项竞赛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类学科持续时间最长、竞赛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当时的大连民族学院毕竟是一所太年轻的“小兄弟”学校,从能力到经验,都无法与国家重点学校相提并论,这次的参赛没有拿到奖项似乎师生早有了心理准备。

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气馁,“这次比赛让我们开了眼界,同时也展示了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勇气。

”“创新基地”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它的吸引力在增强,“创新基地” 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熟知。

许多学生来到这里,自由组成团队,把创新基地当成了钻研的乐园,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

除了上课时间,他们围在一起动脑思考,动手设计,一干就是一天。

在这里,同学们开始第一次接触科技创新,第一次动手参与创新设计;在这里,实践创新是使命,是自我要求,是前进动力;也正是在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走到了国际、国家、省市各类设计、实践、创新的赛场。

“创新教育中心”引领创新教育一个只有10余年历史的新学校为什么会有这么浓厚的创新氛围?获得国际数学建模一等奖的孙峻峰自豪地说:“因为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心为各族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这里有先进的设施,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是让我们放飞思想,超越自我的地方。

”2004年,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创新教育中心”。

原教务处副处长白日霞走马上任,挑起了“创新教育中心”主任这个重担。

“上任之后压力很大,如何带领这些个性差异、文化差异很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创新教育这条荆棘之路上冲出来,我心里也没太大的把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日霞还是无限感慨,“对于当时来说,由于建校时间短,发展创新教育十分艰难,但学校这一步迈的很坚决,显示了校党委的远见。

”白日霞知道,接过了担子,就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

她提出了学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亮点与规模协调发展。

亮点:中心每年必须培养出10人以上的国际性可比人才(如获国际大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等);在国家级最可比的大赛中得一等奖;规模:中心每年必须实现100人以上的全国性可比人才(如在国家级竞赛中夺魁等);必须实现500人以上的省级可比人才(省级获奖500人以上)学校专门为创新中心投资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进行创新教育试点。

建立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把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创新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切入点,在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各方面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服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校领导更是率先垂范,党委书记黎树斌教授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研究,亲自主持完成了“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课题;原院长蔡明德教授也勇于承担重任,亲自主持完成了“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在学校领导的影响下,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都纷纷投身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来,整个校园呈现出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火热局面。

短短几年,学校创新教育佳音频传,有30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2005年获国际数模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数模一等奖;2007年获机器人世界杯仿真3D足球赛一等奖;2008年获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第二名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创新教育的历练终于让各族学子们展翅高飞了。

于2008年先获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全球第二名(巴黎总决赛)的计算机学院郭鹏同学说:“是大连民族学院培养了我,我的每一个成绩都得益于这里的老师、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创新的平台,我所取得的任何荣誉都属于大连民族学院!”白日霞介绍,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竞赛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创新教育中心也以此作为检验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学校创新教育中心老师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非指导,真正使学生在科研中感受到学科间交叉和学科渗透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由“知识接受型”提升为“知识输出型”。

八年“电子设计竞赛”之路,赢在执着学校创新教育中心给学生们提供了先进的设施和广阔的舞台,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他们在这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创新,并瞄准一切机会参与到省市、国家、国际等种类竞赛中去,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子同台竞技。

同时,比赛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比赛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能够让每一个参与者在心智、技术等层面快速地成长,也将选手们快速学习、迅速地用理论解决困难的能力很好地激发出来。

2009年9月28日,对于发展了十年创新教育的大连民族学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由2006级学生艾青楠、宋海波、金成宰三人组成的团队经过辽宁省赛区推荐、国家组织的理论考试和复测等环节,在近九千个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了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从2001年首次参赛到今年夺魁,历经八年。

消息从竞赛组委会传来,大连民族学院的校园沸腾了,八年的比赛之路风雨兼程,如今,阳光在风雨之后露出了笑脸。

这次参赛的艾青楠、宋海波、金成宰三匹黑马都是从大二进入创新教育中心电子设计部,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却因为彼此配合默契,组成了Golden group团队。

他们组成团队以来,多次参加各类各级的比赛,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拿到最高的奖项。

说起比赛历程,他们苦苦地笑了,“每次我们都默默地努力着,但是……”暂时的失败并没有磨灭勇士们对于巅峰的向往。

在今年9月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他们通过层层的理论考核和复测,进入了武汉大学的决赛现场。

在选择了唯一的一道控制类题目——《声音导引系统》后,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比赛当中。

整整三天三夜,为了得到一个好点子而绞尽脑汁,他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吃饭在讨论方案,休息时思考下一步,只有在疲惫得坚持不住的时候才睡上一小会。

宋海波激动地对记者说:“最忘不了的就是队友们满眼血丝,还要振作精神奋斗。

我们真的在用心付出了,无论结果怎样都无怨无悔。

”然而优异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同学们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付出,也饱含着老师们的点点心血。

几年来,许多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不计报酬,默默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