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整理
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我们经常会用到,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百发百中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
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
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
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
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
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2、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
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
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
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
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
"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
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3、包藏祸心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
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
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
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成语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事一:鹬蚌相争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故事二:画蛇添足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故事三:羽扇纶巾周瑜和诸葛亮都曾经被诗人用“羽扇纶巾”来形容过:《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
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故事四:锦囊妙计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有关于“锦囊妙计”的精彩故事。
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
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1.简短成语故事:铁杵成针 有⼀天,李⽩在做功课,外⾯来了⼀群⼩朋友,李⽩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会⼉再说。
”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
师⽗发现了,叹息道:“哎,孺⼦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点就通,可惜⼼不在学习上⾯啊。
”于是,有⼀位师弟想出了⼀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依旧⼼不在焉。
趁师⽗不注意,李⽩朝伙伴们做了⼀个⿁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见了,⼀掌就把李⽩打倒在地,不容李⽩解释,师⽗就撵⾛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想:“我也不想学,师⽗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
”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句我⼀句,可是李⽩两⽿如同⽣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收拾⾏李⾛了。
其实这⼀切都在师⽗的安排之中。
师⽗把这⼀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个⽼奶奶去处理了。
李⽩在回家的路上,⼝渴了,看到前⾯有个亭⼦,就绕进去了,问:“⽼奶奶,可不可以给我⼀碗⽔喝。
”⽼奶奶说:“可以,在桌上。
”李⽩这时发现⽼奶奶在磨⼀根铁杵。
天⽣的好奇⼼让李⽩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奶奶答到:“我想要⼀枚针。
”李⽩就更不明⽩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问⽼奶奶:“值得吗?”⽼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了。
”李⽩的好奇⼼来了,说:“能给我磨⼀下吗?”⽼奶奶答道:“你这细⽪嫩⾁的恐怕做不了!”李⽩⽓匆匆地⾛了,当他⾛到门⼝时,⽼奶奶⼜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顿了⼀下,琢磨了⼀下这句话,懂得了⽼奶奶的⽤意。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17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招的解释及造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1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
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
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2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4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
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
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着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5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6《安居乐业》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

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千千万万的成语,以下是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一)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二)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三)亡羊补牢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1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
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
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
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己,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
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
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
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
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
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
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
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
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经典成语故事2一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声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脖子,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
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从此再也不吃饭了。
经典成语故事3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
这时,他己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诺千金yīnuòqiān jīn【出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解释】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近义词】言而有信【反义词】言而无信【谜语】最贵的承诺【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季布十分仗义,凡答应的事情一定办到。
西汉建立后,刘邦对季布十分痛恨,下令捉拿未成功,经汝阴侯夏侯婴劝解,刘邦启用季布为官。
势力小人曹邱生恭维季布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成语例举】◎对孩子、对朋友、对长辈都要一诺千金,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履行诺言。
2、今非昔比3、比比皆是4、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
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处】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5、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释义】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
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近义词】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北辕适楚【相反词】如出一辙、并驾齐驱【谜语】向后转跑;青牛背老子去也【邂逅语】张果老倒骑毛驴【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季梁在出使途中得知魏王要出兵进攻赵都邯郸后,立即折返拜见魏王,声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成的车夫驾驭一匹千里马向北去目的地楚国,魏王大笑他背道而驰。
季梁借机劝谏魏王对赵休兵【成语例举】◎"父亲,我是和你背道而驰的,你对于我的希望,早已成了泡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吧。
"6、持之以恒7、横冲直撞8、壮志凌云9、芸芸众生10、生龙活虎12、二三其德13、德高望重14、归心似箭15、见异思迁jiàn yìsīqiān【解释】迁:变动。
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相近词】三心二意【相反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谜语】这山望着那山高【邂逅语】这山看着那山高;秋后的野鼠【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为国家的强盛做出重要的贡献,齐桓公问管仲是如何使民众安居乐业?管仲说把民众分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分开居住,使他们便于学习与钻研本行业的技能,而不会“见异物而迁”,这样可以安居乐业16、千方百计17、记忆犹新18、心中有数19、束手无策20、侧目而视cèmùér shì【释义】侧:斜着。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相近词】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怒目而视【相反词】目不斜视【谜语】焦;偏见【歇后语】独眼龙看书【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大说客苏秦游说连横之策没有成功,穷困潦倒地回到家里,妻子不理睬他,嫂子看不起他。
他潜心学习,学问大增。
后游说赵王合纵抗秦,一举成名,衣锦还乡。
妻子吓得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侧目而视,嫂子跪拜谢罪◎看见他们侧目而视的样子和匆匆走过的身影,我们都会忍不住发出一阵大笑,在笑声中,我们也多少得到了一点满足。
21、三思而行:【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
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
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典故】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南齐书·公冶度》【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22、行之有效23、笑逐颜开24、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成语故事】宋太宗赵匡义喜欢阅读文学及历史书籍,他命令李昉等编撰一千多卷的《太平御览》,并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
有时因为政务繁忙而没读,第二天必须补读。
手下劝他注意身体,他说:“开卷有益,我还不觉得劳累。
”【典故】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25、意在笔先26、先睹为快27、快马加鞭28、鞭长莫及29、急中生智30、智勇双全、31、四海为家:【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经过几年征战,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命令相国萧何建设新都城长安。
公元前200年,新都建成,皇宫修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刘邦见皇宫金壁辉煌,十分生气,萧何说:“皇上以四海为家,宫室修得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严雄伟,可以使四方臣服”。
【典故】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汉书·高帝记》【解释】原指帝王占有全国。
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32、家喻户晓33、小题大做:xiǎo tídàzuò【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很不争气,喜欢独断专行,经常贪小利而受大害。
燕国与赵国发生冲突,燕国任命高阳军为统帅率10万大军攻赵,赵孝成王认为赵国无大将,就以50座城池为代价请齐国的田单为大将。
马服君气愤地对平原君说赵王是小题大做。
34、坐失良机35、积少成多36、多多益善37、善始善终:shàn shǐshàn zhōng【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家境贫寒的陈平爱好道表法里的黄老之术,他担任过魏王咎的太仆,项羽的都尉,刘邦的军中尉。
他献计使项羽疏远谋士范增,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他能应付各种情况并能善始善终。
38、终身大事:39、视而不见40、见识多广41、五彩缤纷42、纷至沓来43、来之不易44、易如反掌45、掌上明珠46、珠联璧合47、何乐不为48、为所欲为49、惟纱惟肖50、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长安提炼金银的宗某与卖烧饼的陈敬瑄十分要好,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反目成仇。
两人绝交后,陈敬瑄当上了四川节度使。
长安发生叛乱,宗某随逃难人群到蜀地锦江。
他四处游荡,隐姓埋名,准备销声匿迹,结果在内江还是被陈敬瑄所杀。
出处】语出《艺文类聚》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51、六神无主52、煮豆燃萁:zhǔdòu rán q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典故】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53、奇珍异宝54、饱经风霜55、双管齐下:【成语故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燥,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燥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燥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56、下笔成章:xiàbǐchéng zhang【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
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己能言出为论、下笔成文,可以当场作文。
他们游览完毕铜雀台,曹植很快就写出《铜雀台赋》受到曹操的夸奖。
【典故】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57、张冠李戴58、待人接物59、物极必反60、反客为主61、七手八脚62、脚踏实地63、地大物博64、博学多才65、才疏学浅66、浅尝辄止67、只争朝夕68、息事宁人69、人才辈出70、出口成章:chūkǒu chéng zhāng【成语故事】远古时期,舜生下时眼睛就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看东西比一般人看得透,看得远。
一只眼睛实际就是两只眼睛重叠,光亮强烈,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明白,做起事来都合乎道义,说出话来就是一篇文章。
【出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诗经·小雅·都人士》71、八面威风:【成语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
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
船主是一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成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大祖。
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成语出处: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于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释又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72、风云人物73、物尽其用74、用兵如神75、神通广大76、大声疾呼:dà shēng jí hū【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25岁中进士,到了28岁还没有官职。
他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能得到任用。
等了19天还没有音信,就又写《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救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
【出处】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77、呼之欲出78、出类拨萃79、脆而不坚80、坚持不懈81、九霄云外:82、外强中干故事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外强中干”形容貌似强大,实质脆弱。
多用于贬义。
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
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
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
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
大夫庆郑劝晋惠公说:“古时祭祀和出征打仗这一类大事,必须乘骑本国出产的马,因为本国的马容易理解主人的心意,而且熟悉道路,使用起来能随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