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本文将选择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进行解读,从中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一、成语故事解读1. 饮鸠止渴故事背景: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围攻,国破家亡,楚王十分愤懑,决心要报仇雪恨。

于是,楚王派使者去找齐国借兵,齐国君王答应了帮助楚国。

故事内容:在楚军去齐国的途中,途经一片狼藉的旷野,马匹无法获得水源。

这时,楚军的大臣百里奚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北方有个鸟儿名叫鸠,在旱季时,它常常用嘴巴衔一丝丝草飞回巢里,蘸在水里,再滴在渴虎的口里,让渴虎饮水解渴。

”寓意:成语“饮鸠止渴”意为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采取的应急办法,虽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但能暂时缓解困境。

2. 舍近求远故事背景: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将姜尚,他手下有一位得力干将名叫养由基,养由基非常胜任他的职务。

姜尚非常满意养由基的能力,但是他总是去看望跟自己关系远的人,而忽视了一直在自己身边为他付出的养由基。

故事内容:有一天,姜尚在都城外举行宴会,他邀请了很多宾客。

而就在宴会举行的时候,养由基带兵出征、立下大功,姜尚心知肚明,却并未中途离席去见他。

养由基征战归来后感到很不满,他对姜尚说:“将军这样对待我,将来会造成朋友离心。

请派遣我到韩国。

”寓意:舍近求远意思是放弃了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或事物,去追求关系远的人或事物。

3. 守望相助故事背景: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火种,居住在洞穴中的人们常常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

一天,突然闯进了一只狼,狼的目标是洞穴中的小孩。

大家情急之下,都拿出自己的石器来抵挡,最终把狼击退。

故事内容:这一幕被另一个部落目睹了,当地的首领非常感动,他带领着自己的部落人民前来寻找这个勇敢的部落。

两个部落最终联合起来,成为互相守望相助的盟友。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寓意深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来源,通过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有个人名叫杞梁,他总是过分担忧天塌下来。

一日,杞梁在修筑家中的墙壁时,忽然听见有人呼叫:“天要塌了!”杞梁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奔跑回家,他告诉妻子家中发生了变故,说天要塌下来了。

妻子听后大笑并责备他“杞人忧天”。

从此,人们因此而得出“杞人忧天”的成语,形容那些过分焦虑和担忧的人。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才子出门游玩,看到一条蛇在草地上来回蜿蜒。

他觉得这幅景象非常美丽,于是决定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才子画了蛇的蜿蜒身躯,但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不经思索地在蛇的身上画了两只脚。

这样,本来是传神生动的蛇画成了怪物。

所以,后人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徒劳无益的事情,多此一举。

三、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叫董卓的将军身上。

当时,董卓带兵征战,一路上水源枯竭,士兵们口渴得快要垂涎三尺。

就在此时,董卓发现远处有一片绿树,猛然间感到非常渴望。

他告诉士兵们那是干渴时“望梅眼”引起的幻觉,他告诉士兵们通过“望梅止渴”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减轻口渴的症状。

于是,士兵们在董卓的带领下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找到了水源。

后来,“望梅止渴”一词便用来形容人通过想象或者心理暗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源自中国春秋时期,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农民。

这位农民在田地中砍伐树木时,不小心砍到了一只野兔。

他非常庆幸地发现这只野兔不仅身形肥硕,而且肚子里还装满了好看的玉石。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在中华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寓意,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相传,齐桓公在楚国生活时,受到了逼迫和侮辱,深感屈辱之后,他返回齐国,立志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君主。

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齐桓公决定不忘过去的屈辱,用薪去刺激自己,以此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卧薪尝胆成语的含义是指通过自我磨炼和苦难的经历来激发斗志,以战胜困难和克服挑战。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志训》。

相传,有个人特别善于画蛇,他画得非常逼真。

后来,他看到一幅毕氏的画,画上的蛇形态优美,但是没有画上蛇的脚。

为了帮助毕氏完善作品,这个人不自量力地给蛇画上了四只脚。

结果,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成语的含义是指不识趣地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增加多余的东西,反而使其变得瑕疵。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多嚼不烂。

三、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耿秉传》。

相传,耿秉是一个韩信麾下的将领,他曾经因为察觉到杯弓的倒影而疑神疑鬼,以为有敌人在附近。

从此以后,杯弓蛇影成为了一个形容人过分警惕、疑心太重的成语。

杯弓蛇影成语的含义是指因为过于敏感或太过戒备,对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忧。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理智、淡定地面对事物,不要被杞人忧天所困扰。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

相传,有个农夫无意间砍倒了一株大树,树上的兔子被砍死了。

农夫发现,兔子一直在这株树下觅食,因此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然而,他等了很久,没有再碰到其他的兔子。

守株待兔成语的含义是指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努力,寄希望于一时的运气和侥幸。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2023年了,成语作为汉语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常用的成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意义,其来源也各有来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1. 守株待兔据传,古代有一个愚蠢的农夫,他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根旁边。

他决定守在树旁,认为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然后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兔子。

最终,他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等到兔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运气,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蒙蔽,舍本逐末。

2. 拔苗助长古代有一个农夫,他心急如焚想让自己的庄稼尽快长高。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庄稼拉出来,从底下拔掉一些,认为这样可以让庄稼更快的成长。

结果,庄稼因为受伤变得更差。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从基础打起,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 杞人忧天据传古代的杞国,有一个杞人一直在担忧着要天塌下来。

但是,天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什么不妥。

大家都认为他是多虑,并没有在意他的忧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瞎想、杞人忧天,要以实际情况来判断事态发展,不要过度猜测。

4. 走马观花据传,古代有一个文人因为急于赶路,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马不停蹄地匆匆走过,没有好好地欣赏美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一些事情被人随意匆忙地带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心急功夫大,只顾得到事情的表面,而忽视了其中的真谛、精髓。

5. 同舟共济据传,古代有一个人乘船过河,遇上了一场暴风雨。

仅凭一条小船,随时可能沉没,人们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划船才能过河。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要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才能超越困难。

6. 守口如瓶据传,古代一个灰心丧气想放弃的人到了一个人生导师那里求助,导师告诉他把心中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便会减轻负担,结果导师的儿子把事情暴露出去并加以恶意的扭曲解读,结果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
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注音】jiān zhǔ zì dào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杨炎因家族以孝出名而被唐德宗选拔为宰相,他上任把个人恩怨看得很重,引起朝中ん臣的不满,宰相卢杞寻机报复,把他的私宅购作官署,弹劾他“强迫官吏代卖私第,高估房价,同时还监守自盗。

”唐德宗下令处死杨炎。

【出处】杞怒,谪晋衡州司马,更召他吏绳之,曰:‘监主自盗,罪绞。

’《旧唐书·杨炎传》
【解释】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同“监守自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盗窃自己看守之物
【相近词】监守自盗
【相反词】以身作则
【成语举例】我们要坚决打击监主自盗的现象。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王罴任华州刺史,修筑城墙加强防御。

神武派韩轨、司马子如率军前去偷袭华州,王罴丝毫也没有发觉,敌人爬上城墙时他还在睡觉。

见有动静,王罴赤身裸体拿起大棒迎敌,大声喝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出处】罴除华州剌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
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北史·王罴传》
【解释】比喻猛将镇守要塞。

【用法】作宾语;指猛将镇守要塞
【近义词】老熊当道
【成语举例】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
【注音】qiān jīn mǎi xiào
【成语故事】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便命令点燃了告警的烽火,于是各诸侯王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

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

周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

”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

【出处】齐讴秦吹卢女弦,千金雇笑买芳年。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
【解释】花费千金,买得一笑。

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纵情声色
【近义词】千金一笑
【成语举例】苏小小,张好好,千金买笑,今何在玉容花貌?元·张可久《春思》
【注音】yī tuán hé qì
【成语故事】宋代洛阳理学家程颢倡导“主敬存诚”的观念,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实际上兼采佛老之学,他死后,文彦博给他题墓碑“明道先生之墓”,他的信徒谢显通描写程颢的形象是:“明道终日坐着,好像泥塑的人,但他接待客人时却是一团和气。


【出处】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卷三引《上蔡语录》【解释】本指态度和霭可亲。

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不讲原则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平易近人
【相反词】凶神恶煞、凶相毕露
【其它使用】
◎我不想再为这些书卷之争同他吵架,损失眼前的一团和气,傲慢而又慢地嚼着一枚随身自带的陈皮梅,放弃了回嘴的时机……然后,舒适地用热茶一冲了事。

◎他是笑嘻嘻"一团和气"踏进了农村。

【注音】jiā jī yě wù
【成语故事】东晋武将庾翼与王羲之一样都能写一手好书法,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与侄子不学他的书法改学王羲之的书法,心中十分不满,说儿子与侄儿不爱家鸡爱野鸡,要与
王羲之比高低。

后来他见了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后就心服口服了。

【典故】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诮,后乃以为伯英再生。

宋·苏轼《跋庾征西站》
【释义】晋人庾翼以家鸡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喻王羲之的书法。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

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风格各异
【近义词】家鸡野雉
【成语举例】谁都能看出这家鸡野鹜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