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解析

合集下载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国家遭遇了连年的干旱,百姓们生活困苦,饥饿难耐。

国王听闻百姓的苦难,便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大臣们纷纷建议出兵抢夺他国的粮食,或者向邻国求援。

然而,国王却深知这样做只会引发战争,百姓们将会更加痛苦。

于是,国王决定找寻一种更加明智的解决方案。

国王在朝廷上宣布,愿意奖赏那个能够给出明智解决方案的人。

这时,一个叫做张三的普通百姓站了出来,他说,“国王陛下,臣有一计,或许能够解决百姓们的饥饿之苦。

”国王听了,便让张三说出他的计策。

张三说,“臣有一计,不知国王是否肯试一试?”国王点头示意他继续。

张三说,“臣听闻有一种名为‘画饼充饥’的成语,意思是用幻想来填饱肚子。

臣想请国王陛下允许臣在城中张贴悬赏,招募有画技的人,让他们在城中的墙壁上画出各种美味的食物图案,让百姓们看到后,或许能够缓解他们的饥饿之感。

”。

国王听后,觉得这个计策非常奇特,便同意了张三的提议。

于是,城中张贴了悬赏,很快就有许多有画技的人前来应征。

他们在城墙上画出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图案,有烤鸭、糕点、糖果等等,栩栩如生,让人垂涎欲滴。

当百姓们看到这些美食图案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和满足,仿佛嗅到了真实的美食的香味。

他们纷纷驻足观看,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虽然他们的肚子依然饥饿,但至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些慰藉。

他们开始相互交谈,分享着对这些美食的向往和美好的幻想,慢慢地,整个城市充满了欢声笑语。

国王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感到非常欣慰。

他决定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讨解决方案。

大臣们议定,国王应当尽快派人到周边国家购买粮食,以解决百姓们的实际问题。

同时,也应当继续在城中张贴美食图案,让百姓们心情愉悦,不至于陷入绝望之中。

最终,国王的这一决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姓们在国王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安宁。

故事结束了,画饼充饥的成语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虽然幻想并不能填饱肚子,但它却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

成语典故之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官员,名叫卢毓(yù)。

他出身书香门第,博学多才,在朝中备受尊敬,并逐步担任了重要职务。

卢毓为人正直公正,深受魏国皇帝的信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

在当时的魏国,国家正处于巩固政权、扩展领土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真正有才能的官员为国效力。

然而,朝中推荐的许多官员大多是有名气但无实际才干的人。

虽然他们名声在外,但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却缺乏足够的能力。

这种现象引发了皇帝的担忧,因为国家的未来必须依赖于那些既有智慧又有行动力的人,而非靠空有其名的人占据重要岗位。

一次宫廷的重大人才选拔活动中,众官员纷纷向皇帝推荐了许多在社会上声名显赫的人。

面对这些推荐,魏国皇帝心生疑虑,他并不满足于只看名声的表面,而是渴望能挑选到真正有能力的人。

于是,皇帝决定找卢毓来帮助他把关,进行人才的筛选。

面对众多被推荐的名人,皇帝对这些虚有其名的人提出了批评。

他对卢毓说:“我不需要那些只是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虽然看起来美好,却不能真正用来充饥。

”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了皇帝对空名无实之人的不满。

画出的饼虽然逼真,却终究无法满足人的饥饿,就如同虚名不能帮助国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形象的比喻不仅点出了皇帝的见解,也为后世留下了“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那些只靠名声、没有实际才干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延展,成为了对那些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计划,而不采取行动的人的一种批评。

卢毓深知,仅靠名声不足以让国家强盛,必须找到真正具备才能、能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人。

因此,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选拔人才不仅要依靠推荐,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考核,结合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做出公正的任命。

这个建议深得皇帝的赞同。

为了确保选人不再流于形式,皇帝采纳了卢毓的建议,规定以后每次选拔人才时,除了要考察他们的名声外,更要通过实际的考试来判断他们的真才实学。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吃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关于吃的成语故事一画饼充饥:注释: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

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

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关于吃的成语故事二饥不择食解释: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成语故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

初习儒学。

将入长安应举。

方宿于逆旅。

忽梦白光满室。

占者曰:”解空之祥也。

”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

”曰:”选官去。

”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

”曰:”选佛当往何所。

”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

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

”遂直造江西。

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

马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

”遽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

石头曰:”著槽厂去。

”师礼谢入行者房。

随次执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佛殿前草。

”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镬铲草。

独师以盆盛水净头。

于和尚前胡跪。

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

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

便往江西,再谒马师。

未参礼,便入僧堂内。

骑圣僧颈而座。

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

马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

”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

”因名天然。

马师问:”従什么处来。

”师云:”石头。

”马云:”石头路滑,还弛倒汝么。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

画饼充饥典故及造句导读:画饼充饥的典故: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反义词】名副其实【灯谜】饼干图画饼充饥造句:1)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2) 画饼充饥无法解决问题,让我们立即行动吧!3)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4) 尽管画饼充饥,所有人还得装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模样。

5)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谁都会,昆仑弟子画了一个饼,其他的让各个散人各自发挥了。

6) 看这小子的样子还真无意中做了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作用,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7) 看罢,这个男人居然在为她画饼充饥。

8) 要改成画饼,画饼充饥啊!老大就是老大啊!9) 杨潇心想,虽然不能吃,心中想想,也强如画饼充饥。

10) 一阵的画饼充饥,吴望感觉全身都有了力量,不断的朝前面冲去,脚下的落步声,应和着肚子里面的唧咕声,在静静的山洞中,响得很远。

11) 件件桩桩皆有证,到归齐,画饼充饥竟落空!此事叫我如何办?就是神仙也不能。

12) 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13) 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像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14) 你那样做不过是画饼充饥,实际上于事无补。

15)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16) 对那种不讲实际、画饼充饥的.想法,我们必须反对。

17) 无论才华、知识多么卓着,要是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18) 这种做法无异于指天射鱼,画饼充饥,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饼充饥寓言故事的:画饼充饥的故事画饼充饥的故事【汉字】画饼充饥【读音】huà bǐng chōng jī【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画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示例】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名副其实典故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

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

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选自《三国志·魏志》“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

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

《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1] (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国家遭遇了连年的灾荒,百姓们饥寒交迫,生活艰难。

国王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大臣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有的说应该减少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有的说应该减少税收,让百姓有更多的积蓄;还有的说应该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但是国王却认为这些方法都不够解决根本问题。

国王想了一想,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画饼充饥”,他觉得或许可以从这个成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国王决定向百姓们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饿得不行,他在马路边看到了一个人在地上画了一个大饼,年轻人走上前去,想要拿起那个大饼吃。

但是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大饼其实是一幅画,根本就没有实质的食物。

年轻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觉得这样的行为太欺骗人了。

国王讲完了故事,对百姓们说,“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好比那个年轻人遇到的画饼一样。

我们不能靠空想和欺骗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

”。

国王告诉百姓们,他已经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决定动用国家的积蓄,购买大量的种子和农具,然后组织百姓们一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国王说,“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饥荒问题。

我们不能再画饼充饥了。

”。

百姓们听了国王的话,纷纷表示支持和配合。

他们在国王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劳作。

经过大家的努力,荒地逐渐变成了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最终,国家的饥荒问题得到了解决,百姓们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画饼充饥”的道理,明白了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故事讲完了,国王希望百姓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不再寄望于空想和欺骗,而是要脚踏实地,通过勤劳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百姓们纷纷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决心放下幻想,踏上了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国王成功地启发了百姓们的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到了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历史故事画饼充饥的内容
当人饿的时候,看见类似食物或者可作为食材的东西时会不知不觉的分泌唾液,但是这并不能止饿,只会让人更饿。

画饼充饥能不能奏效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画饼充饥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

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

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画饼充饥的成语解释
相关成语拓展:望梅止渴。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摘要:1.介绍画饼充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2.分析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3.提出如何运用画饼充饥策略来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4.总结:画饼充饥成语的教益和启示正文: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陈蕃的官员,他非常廉洁,为民造福。

有一天,一位名叫王实甫的商人向他赠送了一块精美的饼,但陈蕃却拒绝了这份礼物。

王实甫不死心,又将饼画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陈蕃看到这幅画后,心生欢喜,便收下了这幅画。

然而,实际上这幅画并不能充饥,只是一个虚幻的饼。

后人便用“画饼充饥”来形容那些渴望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或者用来安慰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时,或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借助画饼充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这种心理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同时,画饼充饥也可以用来安慰自己,当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可以借助画饼充饥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然而,画饼充饥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如果过分依赖这种心理策略,我们可能会陷入幻想的泥潭,忽视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运用画饼充饥策略时,我们要把握好度,既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又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地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一切。

同时,我们还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画饼充饥既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手段,也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区分现实与幻想,既要追求美好,又要立足现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结】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教益和启示在于,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要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面对不切实际的幻想时,我们要学会区分现实与幻想,避免陷入幻想的泥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及解析
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扩大大家的知识面,小学频道提供了画饼充饥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学!
【注音】huàbǐngchōngjī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灯谜】饼干图
【成语举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其它使用】
◎赵丹走过去一把抢过那画,扮了个鬼脸道:"有什么好笑,画饼充饥嘛。

"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