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1【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破题,首句扣“春山”,次句扣“夜月。
“多胜事”是因,“夜忘归”是果。
二句提纲挈领,且设下悬念,开启下文。
B. 颈联紧承“夜忘归”,亦是颔联的自然延伸。
此二句写“赏玩”“胜事”后的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
C. 尾联上接“欲归”二字,写归途中的所闻所见。
写得有声有色,动中有静,意境深远迷茫。
末句以景结情,情意悠长,怀恋之意,依稀可见。
D. 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15. 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又为写景佳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
答14. B B项,“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错。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的意思是“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惜芳菲”是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花草,不是“山花即将凋谢”,当然也就不是表达诗人的惋惜之情了。
故选B。
15. 1.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2. 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
3. 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4、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形又传神,堪称神来之笔。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
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高考语文_二轮高频题型强化训练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新高考版)(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龙宫滩①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②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注)①龙官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宵残:天亮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触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写出了滩水的浩渺和水声的时高时低。
B.颔联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疑”和“似”两字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C.诗歌前两联写龙宫滩之险奇,颈联则写诗人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感情。
D.尾联写诗人梦醒之后与他人的谈话,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宵残②雨送凉”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意解析此字的含义。
【答案】1.A2.“凉”字好。
①指天亮之前天气之“凉”。
②诗人含冤遭贬,心情郁闷难消的“悲凉”。
③诗人幸遇大赦后心境的“凉爽”(爽快)。
【分析】1.A项,并非“触觉和听觉”,而是“视觉和听觉”。
“滩水的浩渺”是看到的,属于视觉。
故选A。
2.“宵残雨送凉”一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
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
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
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
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
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所以这句中“凉”字用得好。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宋代〕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1)。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1)九方皋,即伯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12.如图所示,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源电压恒为4.5V,R1可选用5Ω、10Ω、20Ω的电阻,滑动变阻器R2规格为“25Ω0.5A”,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流表(量程为0~0.6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R1由10Ω换成20Ω,应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
B.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解析】
【详解】[1]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气压增大,内能增加,水火箭飞向空中时,瓶内气体 内能转化为水火箭的机械能。
[2]水从水火箭中喷出,是里面的气体对外做功,相当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4.如图所示是电热水壶、电烤箱和电饭煲正常工作时通电时间t和所消耗电能W的关系图。他们都利用了电流的________效应,正常工作时,________的功率最大,通过________的电流最小。
B.内能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所以竹筒将水从河里输送到上方农田中,水的内能不变,故B错误;
C.高转筒车和水电站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故C正确;
D.运动的水流冲击水轮机使水轮机转动,水流的一部分动能转移为水轮机的动能,然后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C。
9.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如图甲、乙分别是某汽油机的某冲程及能量流向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不放重物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电路的总电阻最小,由 ,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于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5A,所以在保证电路安全的情况下,电路的最大电流为0.5A,此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4V,则不放重物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为
郑州市2024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物理试题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高考语文专项提升训练7-扩展语句

高考语文专项提升训练7-扩展语句一.扩展语句要点1、组词成句:这类题一般是提供三五个词语,要求将这些词语或短语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有字数要求。
2、使语句具体丰满:这种类型的扩展,一般原句只有主语、谓语、宾语几个主干成分,为了使语句更加具体丰满,答题就要添加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但添加的成分要符合一定的情景或情形。
3、使语句具体生动。
这类扩展题,原句一般只有对事件的概括的交代,没有作细致的生动的描绘,要求答题者进行生动的描绘,或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之情境化,使之更加真实感人。
4、使语句具体明白。
这类扩展题的原句,一般是说明文字或带说明性质的语句。
扩展这样的语句,需要把原句中模糊概念“数据化”——用具体的材料来体现这个概念的意思,使之更加清楚明白。
5、扩展诗句:这类扩展题就是列出古诗文中的佳句,主要是写景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意境,用散文语言展开,使之更具体、动人。
6、补充连接性扩展:这类题一般留几处空缺,让学生依据前后文或全段内容,补充恰当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使文段连贯一气,且语意更丰富、具体、形象。
7.添枝加叶法在只有句子主干的情况下,添加附加成份(定语、状语和补语)。
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份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句子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份的作用。
【例题】扩展下面语句,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答案】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纷凋凌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解析】从题目要求来看,应抓的扩展点是梅花“怎样地”开放了。
为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可以添加状语加以修饰限制,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梅花怎样地开放了。
8.人物描写法即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例题】原句:二女儿王海棠扮演“扫北”里的公主。
【答案】二女儿王海棠真像一株海棠似的袅娜,她扮演“扫北”里的公主,有一种女英雄的轩昂气概,含嗔带怒里蕴藏着微笑,眉宇间又透露着脉脉的深情。
唐诗赏析-《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春山夜月》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春山夜月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一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
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1)胜(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 诗歌鉴赏(过关训练)【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诗歌鉴赏(过关训练)一、(黑龙江省大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钜鹿赠李少府高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释)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
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
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
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答案】C【解析】 C项,“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错误。
“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②内容“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分析,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故选C。
)1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
(6分)【答案】①慷慨大方。
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②射艺高超。
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③潇洒不羁。
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解析】这是一道鉴赏人物形象的试题,答题的思路是先总后分,先概括后解释。
比方说:慷慨大方。
是从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要具体地分析诗句,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间接描写有其他人物的衬托和对比,以及环境的衬托等。
二、(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4~15题。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解析版)(2021春·江苏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甲】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①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
①蔡洲:江中洲名;①幕府:山名。
1.下面是小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你觉得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B.乙诗颈联转而抒情,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示警当世: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C.甲诗中“犹唱”凸显诗人对统治者悲愤之切,乙诗中“不堪”表达诗人对歌者的同情之心。
D.乙诗尾联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
此联即脱胎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读完乙诗后,小志问: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你可以帮我分析分析吗?小梦:嗯,好的!___________【答案】1.A2.①对比。
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跟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
①情景交融。
山川景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青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乙诗颈联转而抒情”表述有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所以乙诗中颈联是议论;C.“乙诗中‘不堪’表达诗人对歌者的同情之心”表述有误,乙诗中“不堪”表达诗人对唐代的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的担忧;D.“此联即脱胎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述有误,刘禹锡是中唐诗人,杜牧是晚唐诗人,时代要比刘禹锡晚,此联即脱胎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对;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2.春山夜月的阅读答案
3.《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4.春山夜月阅读赏析及答案
5.《春山夜月》唐诗鉴赏
6.暮春山间阅读答案
7.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
8.曾臻黄山夜月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