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性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涌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生物技术,将一个基因带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性,便于获得更高效、更安全、更有营养价值的食品供消费者食用。
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时常受到争论,且政策法规的监管不利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总体上受到很大压力。
在基因工程中,转基因修饰的生物体,其遗传和生理特性会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中添加的新基因可能会引发其他未知风险,因此,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特别是在某些包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中,消费者可能会饮食有害物质,可能会造成健康损害。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持保守态度,其中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政策规定特别严格,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评估等均要求严格,且对转基因产品的标注也要求严格,希望能够向消费者披露转基因产品信息。
此外,转基因食品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转基因作物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转基因作物所衍生物质可能会对普通作物造成污染或者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对野生植物造成破坏,造成植物多样性的锐减,影响种群的平衡,损害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无论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还是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都要有效地得到解决。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流程及产品有充分的把控,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应当全面推行转基因食品的溯源和标识系统,向消费者充分披露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实状况,减轻消费者的心理负担。
至于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应当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的跟踪研究,加强转基因作物标准管理,减少或者抑制转基因作物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确保转基因作物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总之,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高效、安全、有营养价值的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当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管,实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及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有营养价值的食品。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我们是否应该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1953 年沃森等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自此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全新领域得以开创。
基于此理论,体外重组DNA 技术得以实现,新生物技术即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转基因产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基因导入作物细胞使得基因得以表达,从而获取新的特性。
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借助于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手段生产出来的食品。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一争论集中在导入外源基因是否会产生无法获知的恶劣特性,如毒性、营养缺失性等,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和损伤;其二,转基因食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这一争论聚焦在转基因作物的消耗是否会导致基因污染,是否会破坏原来生物群的平衡与多样性等。
通俗地讲普通大众最担心的就是三个问题:一是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有毒,二是长期食用会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会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而对下一代产生影响,比如导致畸形儿之类的事情发生等。
而学者们更多的会关心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呢?如果从单一的技术原理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只是从别的生物中移植过来的,而这种基因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而并非人为造出来的,而我们知道特定基因控制着特定性状的表达,因而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性状也是大自然中的正常存在。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产量、口味、蛋白质、营养成分等性状也应该是正常而安全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3 年提出实质等同性原则,具体内容是:如果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传统的食品或成分大体等同,则认为它们同等安全,就没有必要做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随着人类对农作物需求的不断增长,为了满足需求以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应运而生。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来自其他物种的DNA序列插入到目标生物中,使目标生物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或性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
转基因生物的引入,确实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对其安全性问题充满了担忧和质疑。
那么,转基因生物的真正安全性如何呢?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呢?一、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转基因生物还存在着环境安全问题,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多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可能有更强的抗除草剂和杀虫剂等性质,对于其他植物和昆虫等其他生物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同时,转基因生物的杂交现象也可能会对其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二、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转基因生物中也有非常多的研究。
由于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食品安全不仅仅涉及到人体的健康问题,还牵涉到环境健康和食品质量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相关监管,确保人们能够食用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三、转基因生物的遗传污染问题转基因技术所引发的遗传污染问题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杂交现象的存在,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可能会对传统作物产生遗传污染,特别是在野生母体的存在时,可能会对野生种群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四、转基因生物的社会影响转基因生物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农民群体的影响;二是市场竞争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而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如果对农民群体的支持不充分,则转基因作物的推广难度将会很大。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影响也是转基因生物的一个重要问题。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指使用基因技术,向植物或动物细胞中加入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从而获得某种期望的性状或生产特定的农产品。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农业生产,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议。
许多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
然而,还有很多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还有助于解决全球食品短缺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自1996年以来,经过20年的时间,世界范围内已有许多研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一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安全性相当,这是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过程非常严格。
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管程序,以确保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性。
此外,欧盟还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强制标识和追踪制度,以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详细的食品信息。
其次,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有助于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转基因作物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像黄金大米这种改变了稻米营养成分的转基因品种,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人口的营养水平。
这些优点说明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明,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遗传污染、生态扰动、对天然毒素和拟受体的过敏反应等。
此外,转基因技术和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发了一些关注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可能加剧种子垄断和寡头垄断,这将影响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综合上述内容,虽然转基因食品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争议问题,但我们认为,在强有力的规管体制下,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论文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转基因技术在当前社会被人们广泛应用。
其安全性也被人们所关注,转基因食品也被人们所认可,文章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过程,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等方面进行讨论,使人们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科学性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
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1]2、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
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2)抗病性。
1986年华盛顿大学Powel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了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3)抗虫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植物抗虫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蛋白基因——Bt基因。
至1 997年初,在80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有2 1种是转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马铃薯、棉花为主。
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完全不喷杀虫剂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国产棉,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4)抗逆性。
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热等。
2000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4%。
据日本《农业技术》报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将小麦过氧化氢酶用电击法导入水稻(尤加拉、松马埃)中培育成耐低温水稻,与正常水稻相比,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5。
C时约提高4.5倍,在5。
生物辩论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生物辩论会论据论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简述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是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
现在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二、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简述:如果贸然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投放到大环境,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粮生产环境中去,就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
长期下去,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粮食安全。
现有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一问:过于匆忙地推广转基因植物是否可能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流窜”到相近的野生植物品系中去,使之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而难以控制。
二问: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可能引起的生态不平衡问题怎么解决?三问:如果基因逃逸,将会造成大面积基因污染,怎么解决?由于转基因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基因逃逸,通过花粉和种子,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
容易发生转基因逃逸,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
三:对人类的影响一问:转基因植物DNA重组后合成对人体有害的Pr怎么办?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
转基因农作物所表达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伤害,食用者在过了若干年或者一两代之后,问题才显现出来。
二问:出现新的过敏原怎么办?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也许大多数人食用后没事,但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源。
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
实例: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S清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本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
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一.关于转基因转基因最早是由欧盟提出来的,想以此为借口来限制美国农产品,以防止美国农产品对本地区农产品的冲击,保护本国的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没有本质区别,是杂交技术的延伸,转基因技术同杂交技术一样是安全的。
转基因食品在降低生产成本、防治病虫害、增强作物抗逆境性、提高食品营养成分及品质、延长食品的贮藏和保鲜、解决粮食短缺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无疑具有大多数传统食品不具备的优点。
在我国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目前我国只有棉花和番木瓜获得商业化生产。
我的市场上流通的大豆主要来自进口,一般进口的大豆是转基因的。
以大豆为例,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将其他作物上的抗病基因通过生物手段转到大豆的基因序列中,待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达抗病基因,从而减少病害,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这对于减低生产成本,防治病虫害,提高食品安全与品质。
这与杂交育种的原理是类似的都是通过一定的生物手段,从其他植物中获取本植物没有的目的基因来弥补该植物生长发育、品质、储运甚至销售过程的一些不足。
转基因弥补了杂交育种的远缘物种杂交不亲和性的问题。
转基因对于改良物种的性状是比较显著的,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生物育种手段。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随着转基因工程的研发及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公众提出了潜在性危险疑虑,主要是:(1)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可能,转基因食品中由于转入外源基因的表达,食品成分中可能含有新的蛋白质,从而引起过敏,这对于高敏感人群显得尤为突出;(2)转基因食品的毒性可能,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产生一种新的毒素;(3)抗生素抗性风险问题的可能;(4)营养品质改变的可能;但是我们要科学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正方辩论稿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正方辩论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此,为了探讨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转基因食品。
刚刚出炉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900万公顷的农田正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
那么,我们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首先,转基因食品具备肯定的价值。
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变得更加抗病虫害、耐旱涝、更富含营养素,从而提高农作物生产水平并提高粮食产量。
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之间,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人口的增加和粮食的需求。
此外,在农业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保护环境并减少农业对耕地的需求。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少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量的优势,从而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一些国际组织和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估。
多个国际机构已证实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等都已发表声明表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并且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它们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长期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并未发现任何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质疑已经变得没有根据。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反对者的声音。
他们说转基因食品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危害大,甚至可能引发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还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等。
但是,这些论点缺乏科学基础和实验证明。
换句话说,这些意见可能只是一种猜测,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明来支持。
总之,我们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具有多种优点。
我们相信,转基因技术已经证明自己在农业生产和推动粮食生产方面的作用。
除了这些,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帮助应对食品供应的短缺以及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减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最后,我们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公正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给予它以科学的和客观的评价,并允许它成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性有关基因工程改造过的农产品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人坚决反对,也有的人认为只要使用得当就能为人类造福。
那么基因工程改造过的作物产品对人类到底有没有危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转基因。
所谓转基因,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而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张卫,2014),也就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蔡翠霞,2012)。
转基因作物复合了许多功能:延长果实储藏期(耐储藏转基因番茄、耐储藏转基因河套蜜瓜);改良作物的品质(金大米、降低过敏原的转基因花生等);可以作为生物反应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抗乙肝转基因番茄);提高农药肥料的利用率以及缓解资环约束,改善环境等(解除TNT炸药的转基因烟草、吸收地下水污染的转基因白杨等),使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耐涝等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国家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2011),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加工制成的转基因食品也具有增产、控熟、高营养、保健、高品质的优点和潜能。
鉴于此,有不少学者认为发展转基因食品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缓解饥饿和贫困及拓展食品功能(张俊祥和李晓峰,2011)。
然而,向红(2009)认为,转基因产品在食品安全、生态影响、基因污染、生物富集、药食关系、机遇泡沫及全球监管这7个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和应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生危害,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环境风险,特别是转基因作物、食物和饲料,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陈婉宁,2013):1转基因作物本身能演变为农田杂草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
若被推广种植,这些转基因作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因其又具有野生植物没有的各种抗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杂草。
例如,加拿大商业化种植具有抗除草剂及自播种特性的转基因油菜,仅几年后,其农田便发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包括草甘膦、固杀草和保幼酮等)具有耐抗性的杂草化油菜植株。
据专家预言,这种杂草化的转基因油菜,将成为加拿大草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野草。
2通过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种内,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基因漂流。
例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墨西哥玉米污染事件,即在墨西哥偏远山区的野生玉米受到了转基因玉米DNA片断的污染,且污染比率高达35%。
转基因作物中的一些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抗性基因就有可能通过花粉杂交等途径向其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转移,使其获得转基因生物体的抗逆特性,对其他作物构成严重威胁的“超级杂草”。
而自然界生物间的协同进化或生物与非生物抑制因子间的对抗最终会出现适应或淘汰的结果。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大规模种植可能使目标害虫或非目标害虫对毒素蛋白的适应在群体水平上产生抗性,有可能产生侵染力、致病力更强的“超级害虫”,造成更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第一、第二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铃虫已对该转基因棉产生了抗性。
3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它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墨西哥玉米事件的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玉米起源中心地区的玉米生物多样性资源,玷污了墨西哥“玉米妈妈的圣洁”。
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害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4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源。
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
例如,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S清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本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
即便表达蛋白为非已知过敏源,但只要是在转基因作物的食用部分表达,则也需对其进行评估。
5抗生素标记基因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作物中,用于帮助在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
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其在基因水平上有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如抗生素标记基因有可能转移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中,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6转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此外,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可能对人畜健康有害,因为含有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的叶片、果实、种子等,既然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就有对人畜产生类似伤害的可能性。
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及其同事(2009)发现给老鼠喂食三种孟山都(Monsanto)公司转基因玉米三个月后,其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巴西坚果中有一种合成清蛋白的基因,科学家们把这种基因转到农作物中以期提高农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高品质,结果发现,蛋白质含量虽然提高,但有些人对这种新加入的蛋白质过敏,在这个例子中转基因食品的副作用是明显的,人们很快就能看到后果,因而也比较好预防。
而前面两个例子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并不是短时间可看到的,例如在“基因工程”中提到的杀棉铃虫的毒素蛋白基因,它对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毒害作用目前没有看到,又有谁能肯定它没有长期效用呢?用含有这种毒素蛋白的棉花织成布,穿在人身上,整天在身上蹭来蹭去,是不是还没有害呢?这些问题没有长期的实验观察恐怕就无法予以完满的回答,要知道,在历史上就有很多事例说明,有些副作用是人们难以在当时发现察觉的,如DDT农药,如使用四环素造成的四环素牙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虫、抗病和耐除草剂等类型的转基因作物在美洲地区一些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商业种植,产品大量出口。
1994年,转基因番茄FlavrSavr的商业化生产标志着人类已经大规模地利用转基因生物。
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70万hm2,到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高达1.75亿公顷,包括大豆、玉米、棉花等十多个品种(李鹏,2014;周慧,2012)。
1996-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519亿美元;仅2010年和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的市场价值已分别达到112亿和132亿美元(James,2010,2012)。
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了转基因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
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
再加上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本身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及其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环境监测、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管理、转基因生物的进出口贸易、转基因技术相关安全教育等。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呢?首先,建立完善公众、媒体与科学家的沟通机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首先是增强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更主要的是科学家主动跟公众互动。
关乎民生、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应该被公众尽可能多的认知,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科学家在我国公众心目中值得尊重和信赖,更应该秉承“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也要理解公众”的理念,可以通过与媒体合作,投稿、发表文章或微博,给公众提供充分的GMF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其次是增加政府以及媒体与科学家的互动。
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和主力军,政府和媒体应该努力发挥桥梁作用,利用资源优势,深入公众,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准确的将科研成果、专业解答等信息用传递和反馈给公众。
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均设置有专门进行GMF风险沟通的机构的,这些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与公众的风险交流和沟通可以通过这些专门机构独立进行,我国可以以此作为借鉴。
沟通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解决GMF信息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切实提升转基因科普的水平当前,我国专门针对GMF的科普类活动还较少,广大公众对科普也不够关注,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转基因科普的水平。
一是政府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并且不断加大科普活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完善转基因科普活动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强科普队伍建设,相关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普能力。
记者或传媒工作者需要加强转基因知识的学习,科技人员需要提升对公众传道解惑的素质等;三是要完善科普活动的形式,除了在数量上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应适应公众的需要。
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原理说明,而是深入浅出的知识传递,不拘泥于单纯的讲座或咨询。
灵活多样的科普形式(图片展览、动画展播、视频讲解、街头咨询、社区计划等),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与一体的内容更符合公众的信息诉求。
科普活动应该以生物技术知识为基础,为公众揭开疑团而不是增加迷雾(张莉侠和韩亮亮,2009)。
再次,规范信息传播管理,保证客观、科学、准确、及时地为公众传递信息在对GMF的报道中,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处理将对公众产生很大影响。
是否进行客观、合理的报道影响着公众能否对GMF形成科学的认知。
一味地报道GMF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或者片面地报道GMF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宜的(赵琳等,2011)。
虽然当下公众对媒体的信息具备了一定的郵别能力,不再盲从媒体的导向,有了更多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但不可否认的,公众了解GMF 的信息仍主要依赖传统的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并且网络传播的作用和优势也円渐显现,因此对GMF信息传播的管理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