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简介
五四运动(英文简介).doc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as an anti-imperialist, cultur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growing out of student demonstrations in Beijing on May 4, 1919 protest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weak response to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especially the Shandong Problem. These demonstrations sparked national protests and marked the upsurg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 shift toward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away from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a move towards populist base rather than intellectual elites.The broader use of the term "May Fourth Movement" often refers to the period during 1915-1921 more usually calle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BackgroundFollowing the Xinhai Revolution in 1911, the Qing Dynasty was overthrown. This marked the end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powerful imperial rule, and theoretically ushered a new era in which political power rested with the people. However, the reality was that China was a fragmented nation dominated by warlords, who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own political powers and private armies than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hinese Beiyang government was occupied with suppressing internal affairs, and did little to counter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imperialist foreign powers. The Beiyang government made various concessions to foreigners in order to gain monetary and military support against their rivals.Leader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responded by questioning Chinese values which they now defined as "traditional." Defeats by foreign powers and the presence of spheres of influence only further inflamed the sense of nationalism among the emerging middle class and cultural leaders.Cause and outbreakChina had entered World War I on the side of the Allied Triple Entente in 1917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all German spheres of influence, such as Shandong, would be returned to China. That year, 140,000 Chinese labourers (as a part ofthe British army,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were sent to France. Instead o f rewarding China for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Allies’ victory, the Versailles Treaty of April 1919 awarded German rights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Japa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th the following requests:the abolition of all privileges of foreign powers in China, such as extraterritoriality;the cancelling of the "Twenty-One Demands" with the Japanese; andthe return to China of the territory and rights of Shandong, which Japan had taken from Germany during World War I.The Western Allies dominated the meeting and paid little heed to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demands. Britain and France we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punishing Germany.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promoted Woodrow Wilson's utopian Fourteen Points and the ideals of self-determination at the conference, Wilson abandoned most of these ideals in the face of stubborn resistance by David Lloyd George and Georges Clemenceau. American advocacy ofself-determination at the League of Nations was attractive to Chinese intellectuals, but the fail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follow through was seen as a betrayal. Chinese diplomatic failure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became the incident that touched off the outbreak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became known as the "Shandong Problem".ProtestOn the morning of May 4, 1919,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thirteen different local universities met in Peking and drafted five resolution s.Opposed the granting of Shandong to the Japanese under former German concessions.Draw awareness of China's precarious position to the masses in China. Recommend a large-scale gathering in Peking.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Peking student union.Hold a demonstration that afternoon in protest to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On the afternoon of May 4th over 3000 student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schools gathered together in front of Tiananmen and held a demonstration. The general opinion i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s "spineless". They voiced their anger at the Allied betrayal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s inability to secure Chinese interests in the conference. A boycott of Japanese productsduring this period was advocated, which boosted the domestic Chinese industry slightly. Throughout the streets of China, students packed the streets to protest China’s concession to Japanese demands. During these demonstrations, students also insisted on the resignation of three Chinese officials involved in these proceedings. After burning the residence of one of the three despised officials, student protesters were arrested and severely assaulted.They shouted out such slogans as "Struggle for the sovereignty externally, get rid of the national traitors at home", "Do away with the 'Twenty-One Demands'", "Don't sign the Versailles Treaty".The next day, students in Beijing as a whole went on strike, and students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responded one after another. From early June,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students' struggle, workers and businessmen in Shanghai also went on strike. The center of the movement moved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In addition to students, a wide array of different groups also publicly displayed disagreement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lower clas s was also very angry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such as mistreatment of workers and perpetual poverty of small peasants. Chancellors from thirteen of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itiated the rescue of student prisoners. Congregations such as media outlets, citizen societies, and chambers of commerce offered their support for these students. Merchants further illustrated support for the students by resisting tax payments if China's government remained obstinate. In Shanghai, these May Fourth events culminated into general strikes by merchants and workers that nearly devastated the entire Chinese economy.Under intense public outcry, the Beiyang government had to release the arrested students and dismiss Cao Rulin, Zhang Zongxiang and Lu Zongyu from their posts. Also,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in Paris refused to sign on the peace treat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on the initial victory. However, this move was more symbolic than anything else. Japan still retained control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it had obtained during World War I. Even though these protests and marches did not manage to achieve all their objectives, the partial success of the movement exhibited the ability of China's various social classes to successfully collaborate, an ideal that would be admired by both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Historical SignificanceScholars rank the New Culture and May Fourth Movements as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s, along 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in 1905 and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archy in 1911. Participants at the time, such as Hu Shi,referred to this era as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because there was an intense focus on science and experimentation.The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however, was also met with strong opposition, especially from Chiang Kai Shek's Nationalist Party. From their perspective, the movement destroyed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 and placed a heavy emphasis on direct political actions and radical attitudes,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emerg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munist Party viewed the movement more favorably, although remaining suspicious of the early phase which emphas ized the role of enlightened intellectuals, not revolution. In its broader sens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radical intellectuals who went on to mobilize peasants and workers into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ga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that would solidify the success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山东五四广场导游词

山东五四广场导游词山东五四广场是中国青年的圣地,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之一。
作为济南市的标志性建筑,五四广场见证了中国青年在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山东五四广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更多关于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
一、五四运动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想革命运动。
此次运动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目标。
这次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国际条约的签订。
由于中国在会上的表现太过于妥协,许多学生和年轻人们对此感到极度不满。
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
二、山东五四广场简介山东五四广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标志和精神象征。
广场中心竖立着一座高达26米的五四纪念塔,为“中国五四青年节”的主要纪念建筑之一。
这座纪念塔采用了新艺术运动和欧式风格的结合,塔底浑厚,塔身修长优美,寓意着中华民族青年的热情和奋斗精神。
除了五四纪念塔,山东五四广场还有座五四运动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展示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展览包括五四运动展开的背景、五四运动的行动和后果等方面。
馆内还有一件珍藏品——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张家声的亲笔信和短笛笛头,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五四运动宣传了新的理念和思想,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起人认为传统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应该尊重现代科技和文化思想,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五四运动提倡了新的民主和平等观念,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五四运动呼吁废除帝制,成立民主政府,并且推广普选权和民主选举。
这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
再次,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革命。
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思想和新文化,激发了青年人的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文化革新和社会进步。
这次运动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简介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下面,让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四运动吧。
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从而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过程1919年的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③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目标。
这从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和第122页《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等资料都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实质是爱国。
这同以前各种运动显然是有区别的。
②五四运动的力量。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成了运动的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正是由于运动的力量区别于以往一切运动,才使这场运动具有坚决性,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不但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影响面大,它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群众发动的广度和深度上看,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发动和依靠了群众的力量,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四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的有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历史趣谈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
导语: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还包括整个五四运动的经过,五四运动是发生在中国1919年5月4日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还包括整个五四运动的经过,五四运动是发生在中国1919年5月4日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主要地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我国无外交,软弱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并未取得任何权益,反而连自己合法权益都要被欧美等强国霸占了,当时中国是作为战胜国出席的,但是一些欧美列强根本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不仅把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全部转让给了日本,更是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事情一传回到国内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学生第一次组织有效的反对政府宣传示威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整个时间历时一年半左右,从1919年5月4日开始北京的一些学生就联合起来走上街头,他们纷纷罢课,主要工作就是到处向人们宣传五四运动的纲领,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政府表达心中的不满,后来上海广州的一些先进学生分子纷纷响应,在各地组成了学生罢工大潮,后来济南杭州武汉南京的学生也加入这个队伍,开始了五四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当时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他们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中华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思想进步,是五四运动绝对的主力人员。
揭秘五四运动目的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那么你了解五四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五四运动的简介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面,有很多的事情是值得大家记住的,其中就包括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出现,让学生、年轻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让年轻人发出“救国救民族”的声音。
那么,五四运动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呢?关于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学生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的五月四日,北京的学生们发出了反帝爱国的声音,随后全国学生都受到了影响,自动参与到这一次的运动当中来。
首先要先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这么多的年轻人之所以会发出救国的声音,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凡尔赛会议,在凡尔赛会议上面,中国代表团所提出的“废除21条不平等协议”被否定了,众多的中国人感到不满和失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国家和民族感到危难的时候,年轻的学生们充当了先锋,他们喊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等等口号。
在五四运动中,抗议的学生当中有八百人入狱,这些人的遭遇让众多的同胞感到失望。
就是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众多的中国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多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来了。
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成功,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平条约上签字。
提起五四运动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那些爱国的年轻人,因此国家也将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一场民主启蒙运动,其意义非凡。
五四运动的结束时间五四运动的结束时间是1919年6月28日,在这一天,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包围了中国代表的驻地,要求中国代表不在合约上签字。
中国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到此结束。
五四运动结束时间离开始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在五四运动结束那天,巴黎的很多中国侨胞和学生联合起来,准备武力逼迫中国代表团不在合约上签字。
虽然最后并没有动武,但是可以看出在巴黎的中国人为了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费了很大力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的简介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从而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
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过程
1919年的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夺回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
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进行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抗
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
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
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同时,上海各界商人也罢
市,坚决不进日货,对五四运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
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XX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
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面对强大压力,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合约上签字。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
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
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国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
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
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二十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
”
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