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合集下载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

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直中肯綮地说:“中国文化是向内的”。

旨哉斯言。

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

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也,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

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笔者热爱太极文化,曾有幸忝列太极拳名家李经梧先师门下习陈、吴式太极拳,虽习练经年,而水平所限,有辱师门。

艺术之业余,常自揣摩拳道,或有所得一二,录出以奉有道高明。

然惕厉不安者不免在心:昔我师武功高超,拳臻应物自然之化境,而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好学不倦,毕生谨守“述而不作”之古训,得大道而寡言,执中道而从容,竟以70余年武学历练86岁人生仅留《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一编在世,然斯著亦谨守“述而不作”之旨,传套路讲练法而不及一字于“道”,惑者以为不解也,浅见者以为不深也,笔者亦曾以愚见窃想之。

今人生望五之年,日日觉今是而昨非。

师乃知者不言,其不言者恰古语所谓:圣人者行不言之教。

师非不能言,师不欲言。

衡诸当世,以不知而强做解人者比比皆是,以浅解、误解而误导世人者亦不乏见,美言、伪言、虚言、花言、妄言者时见,令人想见修为之不堪,此正见先师之与众不同。

师功艺在身,而深藏若虚,所谓“君子不器”。

师归道山已近十载,笔者敢献浅见一二于世人者,谨作学习心得而已。

一、形与意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的外形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

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动作的规范与优美。

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1912-1997)是我国著名武术家,精通陈式和吴式太极拳,对孙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也有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2010年,其子李树峻、其徒梅墨生为纪念李经梧先生98周年诞辰,二人合力编著了《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一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李经梧所传太极内功,从练功方法、功法结构、功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李经梧的太极内功心得,是研究太极拳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本书还收录了李经梧先生珍藏的《太极拳秘宗》,由其弟子、书画家梅墨生先生亲自毛笔抄写,字体工整圆润而又有大家风范。

梅墨生先生还撰写了《太极拳秘宗》笺注,对此抄本进行了诠释,网络上有,喜欢的读者不妨搜索一下。

这个手抄本的文本,网络上流传很广。

很喜欢梅墨生先生的字,梅先生曾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在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

现将此手抄本一一拍照,分享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喜欢。

梅墨生手抄《太极拳秘宗》,下同
梅墨生手抄《太极拳秘宗》。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三)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

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

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

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

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

我们所说的“守静”是“守一”和“身静”加“心静”的合称。

所谓“守一”,即《庄子·在宥》中所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我守心(这里的“心”字不是指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意识)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

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

这里的“守一”,说的即是“守窍”,亦即通常所说的“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太极拳走劲与对拉无处不在,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不能没有对拉。

没有走劲的对拉是空洞的,不是完整的。

没有对拉的走劲就会感到无可适从,会失去重心,没目的地,无定向,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劲。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

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

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

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

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

整体形象高大挺拔。

然后以意领劲。

使两臂两掌坠肘下落。

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

好像长高了许多。

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

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

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肩井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

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

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

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

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

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

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

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推荐文章太极拳教学:内功修炼的七层功法热度: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热度:怎么样掌握和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热度:赵堡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热度:杨式养生内功心法太极拳有哪些热度: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太极拳的功法说明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先师讲,师爷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编的蒲团上练静功以养神意气.还曾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要注重内气的培养,内气不足则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也达不到气势之“圆”,气势不圆满,精神就提不起来。

初时我们不解其意,动作气势散漫,因而老师经常批评我等内里没有东西。

1984年春,我们师兄弟邀请老师游香山公园,那天,老师特别高兴,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

我想给想给老师拍几幅拳照,就请老师做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老师故意不抬胳膊,笑着让我拍无身形的白鹤亮翅,我说,这只能拍出精神气势,看不出招式来。

老师一拍掌说:“这就对了,抬胳膊的是白鹤亮翅,这不抬胳膊内里练的也是白鹤亮翅呀!”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极内功的神气意原本是不拘于形式的。

由此我对太极功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知疲倦的进行太极内功的探索和修炼。

不要认为太极功法是盘拳以前进行的桩功练习法,那种一练拳必须先站桩的刻板做法与融会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

为了不出偏差,学者应依书中提示的顺序学练。

首先,明白并掌握了内功理法之后再盘拳,就不会索然无味的练空架子。

经过一个时期的盘拳,能分清什么是招式,什么是内功以后,才能有的放矢的体现内功理法。

待内功理法运用娴熟,用时便能自然出现时才是修炼太极功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太极功法的修炼,滋养神意气,使之渐趋充足,进而求达阴阳自然平衡,圆融无碍的妙境。

总之,太极功法要在招熟,懂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练。

太极功法由练神,练气,连意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练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练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练意的程序。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

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

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1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第五要素:形顺练拳时,动作外形要柔顺,身法要合度。

相关阅读:练习太极拳如何加强腿部力量1、准备姿势身体直立,中正,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两眼平视正前方。

2、旋脚运动重心移至左腿,向前提起右膝,大腿与地平行,小腿自然下垂,以踝关节为轴,脚尖稍用力,先顺时针向外画圆圈,旋转16圈,再由外向内逆时针旋转16圈。

然后换左脚按照同样方法旋转。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利于在动中控制平衡,又有利于踝关节柔韧度和小腿肌肉群力量的练习。

3、转膝运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上体前屈两手扶膝,两膝弯曲稍下蹲,以膝盖不过脚尖为宜。

先两膝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6圈,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6圈。

然后,两膝分别同时由外向内旋转16圈,再由内向外旋转16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2006-10-28 22:40:37)转载分类:太极拳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

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

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

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

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

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

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

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

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

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盐穴,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连属胃、胆、膀胱。

下行内气直达厉兑、窍阴、至阴穴,此时毕。

内气交接于隐白、大敦、涌泉穴,进行下个循环。

循环遍数自定,最后意念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它经脉均为纵向)。

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干的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

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穴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J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再转向臀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

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小腹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

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

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穴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穴,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

开时,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腹放松。

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

三、以心行气,丹田内转丹田内转的方法是:以意念为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内气经前述路线上提至命门穴。

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穴经腹内压向神阙穴,此为呼为开。

这股内气在腹内形成一个以“下丹田”为球心,以命门、神阙穴连线为直径的气球。

该球体具有三维运动的枢轴,即上下之纵轴、前后之横轴、左右之横轴。

首先,以意念引导此“气球”在前后之横轴上向左徐徐旋转三十六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大,其球面外缘上达膻中穴,下达中极穴;然后向相反方向缓缓旋转二十四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小,其球面外缘缩到小于“丹田”。

尔后,此球再在左右横轴上,先向前再向后各旋三十六圈和二十四圈;接着,此球又在上下纵轴上左、右旋转同样圈数,意念中球体大小变化同前。

还可以把纵轴旋转到四隅方向,进行“丹田内转”训练。

在整个“丹田内转”过程中,带脉始终为起始状态,口鼻呼吸自然。

做完此功,内气复归命门穴为之吸为合,带脉放松,内气按原路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训练内气的阴阳既济和内气充盈,逐步达到“劲由内换”的目的。

四、以心行气,贯通二跷“跷脉之‘跷’字,有足跟跷之义。

其具有疏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

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孙国杰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第73页)。

阴跷脉起于足跟,沿内踝上行至头面;阳跷脉亦起于足跟,沿外踝上行于头面,二跷交接于面部睛明穴;阴阳二跷主肢体两侧之阴阳,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同前)。

贯通二跷的训练方法是:意念由足心移至足跟,由内踝下至照海穴(又名阴跷,在内踝尖下凹陷处)吸气,内气沿大腿内侧,进人前阴部,然后沿腹部上行人胸内,入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向上出人迎穴(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前,达于鼻两旁,终于眼角下睛明穴,此吸毕,为合。

内气由意念引领由睛明穴发出为呼,沿鼻旁下行过嘴角地仓穴,下行至肩颈交界处,沿肩行身侧,绕肩肿后侧,沿身体侧线下行至髋骨尖后,继续下行至足外踝下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中)此呼毕,为开。

过足跟底,通申脉、照海穴,进行下一循环。

做此功次数自定。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通过贯通二跷,可锻炼下肢运动的灵活与矫健敏捷,增强“劲起于脚跟”的力度亦增加下盘的稳定性。

五、以心行气,抓闭命门以心行气,抓闭命门,是李经梧先师太极内功的核心功法之一。

其训练方法虽简便易行,但却是内功修为的根本性环节。

其训练方法是:身体在太极式基础上,膝部慢慢向下弯曲,身体重心下降,并使腰脊呈弓形,虚领顶劲。

此时两手在身体两侧,五指张开,指尖朝前,手心向下,松肩松肘,达呈半蹲状。

由意念弓;领内气,自脚心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转向臀后,过长强穴,达命门穴。

两手从吸气开始,抓气上提(手臂未动),手指的收拢与内气运行同步,内气达命门穴时,两手攥成实拳,拳心朝内,同时十趾抓地。

此时,命门穴掤起,带脉亦跟随掤起。

用意念把命门穴掤起之状保持住,即摒住内呼吸,口鼻之外呼吸正常进行而不影响腰间掤劲。

此时,意念专注命门穴,保持若干时间(长短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内功之深浅自行掌握。

但应该是越练保持的时间越要加长才好)。

之后,把掤劲松开,意念引领内气按原路径放到脚底,两拳随内气下行而慢慢松开。

稍停后,再进行下一次抓闭命门训练。

训练时的抓闭次数可自行掌握,最好不少于五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以“后天之气”滋养“真元之气”,以水谷之精辅佐先天之精。

使之固本培元,强腰健肾,进而充盈骨、脊、脑三髓,达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科典论》)的目的。

六、以心行气,太极循经所谓太极循经,就是对内气进行循经训练。

其训练方法是:在太极式基础上,意念放于两脚底,内观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之井穴:隐白、大敦、涌泉穴;由意念引领此三穴同时吸气,内气沿三脉各自上行。

其中足少阴肾经过照海穴时,意念带动阴跷脉气动,一齐上行;足少阴经过筑宾穴时,意念带动阴维脉①气动上行。

此五经脉内气并行于大腿内侧,达前阴部,交于会阴穴。

此时,意念带动督脉、冲脉②气动,内气转向臀后,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沿冲脉别入脊柱内上行(此即为气敛入脊骨);另一股过长强穴,沿督脉上行,内气共达命门穴。

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督脉除外)。

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发出,上行经大椎穴,内气分别由手、足三阳经、阳跷脉、阳维脉③冲达四肢末端各经脉井穴和脚跟;与此同时,内气推动脉外之卫气,气达体表,毛发攻起,四肢末端掤起(不加拙力)。

在内气由命门发往四梢时,亦由命门发向神阙穴,带脉同时掤起,即为“气沉丹田”。

此呼毕,为开、为发、为阳(全部走阳脉)。

内气交接于各阴经井穴。

接着吸气,内气沿各阴经脉收回体内,手三阴经气聚于“上气海”(膻中穴);足三阴经脉聚于“气街”(中极穴至关元穴),尔后上、下两股内气沿任脉人神阙穴,过“下丹田”(亦为气沉丹田)达于命门,此时带脉松开,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

内气再由命门发出进行下一循环。

需要明确的是,内气合时应缓、深、细、匀,而开时应迅速达于四梢。

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所说“气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

这一训练之技理已含文中,其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即为太极拳带功行拳或推手积蓄内在气机。

注:①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穴(足少阴经),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大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②冲脉,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穴(任、督、冲脉为一源三歧之经脉,均过会阴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其为十二正经之海。

③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穴(足太阳经),向上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七、以心行气,太极看手太极看手式,又称活步川字桩。

是李经梧先师内功中的重要训练内容。

其训练方法是:在无极式基础上,左(或右)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自然垂于身侧,含胸拔背,百会穴向上虚虚领起。

意念放至两脚底涌泉穴。

由意引导内气,由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提至会阴穴,转向臀后,循冲脉人脊骨,同时循督脉提至命门穴,此为合、为吸、为蓄。

与提气的同时,两手握拳,手臂缓缓抬起,躯干半面向左(或右)转,左(或右)手在前举起与眼同高,并由拳变掌,掌心斜向前,为实;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弯里侧,亦由拳变掌,其“小鱼际”朝前下方,为虚;与此同时,左(或右)脚向前上半步,全脚掌落地为虚,后脚为实。

意念引导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手足三阳经发至四梢各经脉井穴;此时手指、脚趾掤起,前手与后脚为实且内气呈对拉之势;后手与前脚为虚,内气助推实手、实脚;眼神由实手中指尖放出去。

此为呼、为放、为开。

但内气不外泄,掤在体内,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气,内气在实手、实脚间反复涌动:实脚内气下沉,则实手亦助推出,反之即收回,眼神亦随之放与收。

如此反复涌动三至五次后,再换另一侧,从头练习,惟方向相反。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是:根据太极拳推手,两相对待时的要求,训练接劲和内气的虚实变化。

同时也训练了内呼吸同外呼吸的两相分开。

八、以心行气,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过程中,使内劲与身形合一,产生八面弹性劲的技术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