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法(风摆梅花)

合集下载

五势梅花桩

五势梅花桩

五势梅花桩梅花桩势(式)①大式(丹凤朝阳)气练丹由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南来顺他向北往,东来顺他向西行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大势:“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站大势时两脚后跟应在一条直线上,步型是不丁不八式(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腿上要三七分力;注意不要做成扑步,两腿使劲往外掰展跨,像做大劈腿。

胳膊要使劲的往外伸,左大势右手要贴在耳后,左手水平伸出拳眼向上,眼睛要顺着左手伸出的方向看出;要有意识拳面一定要平,要紧纂拳头。

做开胯有助于很好的沉气。

顺式(大鹏展翅)单鞭伸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一变昆锤挂裹手,二变豁山锤当先三变手眼身法步,四变扫腿带地盘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顺势丁字步,注意:左顺势右手稍高于左手,拳面是水平的两拳眼相对两拳俯握,两臂两肩成一条直线,还有胯一定要正。

顺势变化拗式(二郎担山)拗势伸开似龙形,合肩扣步走西东。

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拗步令人惊。

左翻右转横摆腿,栽锤快锤不留情。

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步型为雁型步(初学者脚步可以迈大一点)前腿微弓后腿要蹬直,正胯拧腰,头.左右两拳皆在同一垂直平面内,两拳俯握拳心向下拳面要平。

小式(猕猴攀枝)小势站稳赛如钉,踢点截撞似猴形。

刁拿锁带靠身肘,勾挂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风腿,上下变转快如风。

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手型和大势一样,步型一脚屈膝提起,一脚屈膝蹲步,提起的脚尖和站立的脚后跟在一条直线上,注意展胯两胯稍大于90度。

小势变化败式(霸王卸甲)败势伸开回头看,左劈右扣随时变。

前后左右撑拨腿,前豁后跳上下翻。

脚打七分手打三,千变万化快为先。

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丁字步,正胯侧弯腰两臂分别斜上.斜下尽力伸展。

陈式太极拳72式详解

陈式太极拳72式详解

第一段:1、预备式2、起式3、金刚捣碓4、赖札衣5、六封四闭6、单鞭7、雕托8、上步合手9、白鹤亮翅第二段:10、斜行11、搂膝12、上三步13、掩手肱锤14、背折靠15、青龙出水16、迎门肘17、撇身锤18、指裆19、斩手20、翻花舞袖21、转身直门肘22、云手第三段:23、双摆莲24、伏虎25、左金鸡独立26、右金鸡独立27、退步压肘28、白鹤亮翅29、斜行30、闪通背31、海底翻花32、迎门靠第四段:33、搬拦锤34、护心拳35、小擒打36、左三法37、左三法38、披架子39、风扫梅花40、当头炮41、金刚捣碓第五段:43、野马分鬃44、缠丝手45、连珠炮46、黄龙三搅水47、左踏一跟48、右踏一跟49、海底翻花50、白蛇吐信第六段:51、斩手炮52、腰拦肘53、顺拦肘54、穿心肘55、迎门肘56、窝底炮57、回头井栏直入58、金刚捣碓第一段:01、预备起式02、金刚捣碓03、揽札衣04、六封四闭05、单鞭06、刁托07、上步合手08、白鹤亮翅09、斜行拗步10、搂膝11、上三步12、掩手肱捶13、背折靠14、青龙出水注:1、根据陈氏太极拳老一路、老二路、老架、新架动作改编,去掉了许多重复动作,更适合中、青、少年习练。

2、初学者可分组练习,单练第一组27式,加练第二组54式,三组同练81式。

3、老年人可放慢动作习练,配合呼吸,有助于身心健康。

如配合太极内功训练,可内外兼修,事半功倍。

4、拳法,拳理,技击法集陈氏第十代传人:沧州:张剑平,香港:程克锦。

第十一代传人:石家庄:马虹,北京:冯志强,天津:马广禄,陈家沟:王西安,陈小旺,陈小星,朱天才等众名家之长,整编而成,保留了传统的陈氏风格。

张剑臣于辛集市信德中学 2011年6月2011年6月张剑臣 于辛集信德中学2011年7月2011年3月陈式综合太极拳八十一式陈式综合太极拳八十一式第二段:15、迎门肘16、披身捶17、指裆18、斩手19、翻花舞袖20、掩手肱捶21、玉女穿梭22、蹅步云手23、平步云手24、高探马25、右擦脚26、左擦脚27、金刚捣碓(27式收式)第三段:28、转身摆莲29、伏虎(跌叉)30、左金鸡独立31、右金鸡独立32、倒卷肱33、退步压肘34、中盘35、白鹤亮翅36、斜行拗步37、闪通背38、掩手肱捶39、大六封四闭40、斜单鞭41、前招后招第四段:第四段:42、裹边炮43、搬拦肘44、护心拳45、小擒打46、抱头推山47、三换掌48、肘底捶49、转身搬拦捶50、右三法51、左三法52、披架子53、风扫梅花54、金刚捣碓(54式收式)第五段:55、提收56、二起脚57、双震脚58、猿猴倒行59、野马分鬃60、进步栽捶61、白猿献果62、连环炮63、左龙搅水64、右龙搅水65、左蹬一跟66、右蹬一跟67、海底翻花68、白蛇吐信第六段:69、斩手炮70、腰拦肘71、穿心肘72、双开肘73、上挑肘74、雀地龙75、上步七星76、退步跨虎77、左穿心肘78、井栏直入79、风扫梅花80、回头当门炮81、金刚捣碓(81式收式)。

[VIP专享]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VIP专享]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

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

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

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

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据《拳规》规定,学习梅花拳第一步是拜师。

软功九宫梅花桩(内壮)

软功九宫梅花桩(内壮)

软功九宫梅花桩(内壮)九宫梅花桩为软功内壮。

属轻身功夫,是飞檐走壁的基本功,传统拳种之一,以家传形式流于民间,专练身体之轻灵,步法之敏捷,最重视跳跃。

功势扑实无定式,变化多端,活而不乱。

可单、双对练或多人合练。

即有严谨的传统内功,又有独特的踢、打、摔、拿、跌、扑、滚、翻和十八般兵器操练的传统外功。

梅花桩练习法:习时要求开裆顺胯,通身一体。

初练不必上桩,于地上用石灰画梅花形若干朵,每朵距离二至三尺,每朵五个圆圈为花瓣,每圈对径约三寸。

每朵梅花中定一瓣为虚桩,用暗号标记。

练者以一足立中间一朵的实桩上,看力足尖;自定跳跃程序,如左三右四、前二后五等,依次跳去,左右足不拘,最好命一人在旁喝叫,依其所喝之桩走去。

跳时需避开每朵之虚桩,务踏圆圈正中。

(来自“武宗”公众号)初练往往不中程式,宜先在一朵四个实桩上练习,续则以两朵八个实赶,如此渐增,至能无往不宜,则可上桩练习。

桩用坚木制成,长三尺半,上半下削,面对径二寸,依所画梅花形埋于地。

入地二尺,地上尺类,每朵的虚桩另制,上面与各桩平头,而钉入地下部分仅一二寸,且土松软,误踏即倾跌,所设位置也不定,练者需暗记。

在桩上依前法练习,至能纵跳自如,逐将桩逐渐加高,并在桩周围设铁蒺藜等锋利物,直至桩高三尺以外为度。

练习时能带砂行跳最妙,所带之砂需先烧红;以猪血浸沁方可用,否则易损血,或用铜制腿环亦可。

三载纯功可成。

功成之后,身段活泼,腿步轻灵,与人交手,可使人捉摸不定,乘隙取胜。

其它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七星桩、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等,其练法大致相同,不过桩之位置略异。

梅花桩是五根,呈梅花形、中桩是置于四者之中央,练梅花桩还必须练脚下稳劲,初上桩时先站脚心涌泉穴三十三日。

再站脚后跟三十三日,再站脚前掌三十四日,共一百日,皆不移动后再习换步法,换步完全是以前脚掌落桩,不能用地处落桩。

渐次可在桩上练拳。

练时要以面向中桩,不可背身也!然后增桩十三根为十八根,再加十八根即为三十六根,称为天罡梅花桩。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梅花拳步法浅析

梅花拳步法浅析

天下功夫流派45和行步之分(桩上为桩步,桩下为行步)。

桩步练全身之气,行步练脚下之速。

步法总纲: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动互追,步随身换;脚随手出,阴出阳入;阳出阴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拷摆撤扎,一气呵成。

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和扎法,摆法为三法之宗。

1.子午桩步子午桩步:固桩成一直线而得名,是为跑桩,桩距因人而异,可长可短,主要练习提气跑桩的能力。

子午行步:又名蛇形跑,在各桩间绕行,脚下跑狐拉步(脚跟擦地,脚尖翘起,向前趟行)。

2.小八方(1)桩步:落三点,基本成等边三角形,桩距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练习时斜站在桩上(左前右后或右前左后都可),脚手同时回抽,双手成低位铐手,脚钉小式桩(此为摆法)。

接着右脚向右横撤步到另一桩,右手同动,当右脚站稳时,左脚和左手同时追赶右脚右手,成右小式,双手成铐手形,然后左手和左脚同时向左前出,此为扎法。

后同。

(2)行步:小八方行步落六点,摆撤互追跑步扎。

两脚斜立,(左前右后),摆收成左小式,右脚不落地,即横后撤步,左步随后追赶过右脚,再追左脚,左再追右,顺势扎出,后同。

3.中八方(1)落五点,后脚摆,前脚横向撤,(挪)后脚前踏中宫。

中八方实为小八方的综合步法,突出的特点是:后脚偷腿摆走,前脚横撤,后脚迅猛前插中宫(脚后摆为拳击步所借鉴)。

(2)行步:又名四城步,趟踩四门而得名。

落五点或乱点,主要步形为偷腿转向,此为核心,中间间杂钉钻步(原地小碎步脚尖着地)。

4.大八方为乱点,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击、蹿、跳、跃,跌、扑、滚、翻,身无定法,随心所欲,所谓乱拳绝手皆藏其中,是谓随感而发。

鹤闪步和大群步皆为乱点。

梅花拳步法浅析文/代忠波5.行步三法中的摆、撤、扎的练法(1)摆法的练习①前后摆(鸡啄米)a.单步:两脚左前右后或相反;左步前踏,右脚脚掌着地跟步,同时身体后仰,当左脚落点时身体前摆。

三十六式太极棍动作分解解析

三十六式太极棍动作分解解析

三十六式太极棍动作分解解析三十六式太极棍动作分解预备式:两脚并拢,身体直立。

左手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手心向右,置于胸前。

右臂微屈,右手握棍后端,手心向上,手后余一把长,棍前端在前下方角地。

目向前平视。

第1式:金鸡独立。

右手握棍向右上提,右臂屈肘,手心向下。

左手握棍,向左上方斜挑,左臂微屈,手心向上。

左腿屈膝提起,脚尖内扣护裆,成独立势。

目向前平视。

第2式:金童摇圈。

?下肢不动。

右手滑推棍向右端向正前方横击,棍左端贴于左肩外侧,两手心相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目视棍前端。

?左脚向左前下落成左弓步。

右手握棍使棍右端向右后下方滑拨,右臂微屈;左手握棍,左臂屈肘停于胸前。

目视棍右端。

?左腿伸直,右腿向左脚靠拢成并步。

右手握棍使棍右端向前上逆时针划圆,左手握棍使棍左端向前下顺时针划圆。

两手划圆后,使棍躺横平于胸前,右臂屈侧,右手心向下握棍,左臂微屈,左手心向下握棍。

目视棍左端。

第3式:白云盖顶。

左脚向左跨半步,体向左转,左腿微屈半蹲,右脚立即跟上,停于左脚前,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

左腿跨步的同时右手握棍,从右侧经上向前方盖打。

左手换把与右手成对把握停于右腋下。

目视棍前端。

第4式: 拨云望日。

?右手滑握至棍前端,右臂屈肘回拉,左手向前下方撩棍。

右脚向后撤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

目视棍前端。

?左手滑握至棍前端,左臂屈肘回拉,右手握棍向前下方撩棍。

重心后移,右腿微屈,左脚于右脚前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

目视棍前端。

?右手握棍向右上方拨棍,使棍前端停于头部右侧前上方,右手与肩同高,手心向左;左手握棍顺势向下,手心向右停于胯左侧。

同时,左脚向后撤半步,重心后移,左腿微屈,右脚尖于左脚前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

目视棍前端。

第5式:五花棍。

?左手握棍使棍端由后向上向前方盖砸;右手握棍顺势向下,手心向左停于胯右侧。

同时,右脚微向前移,全脚掌着地,右腿微屈,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即前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成左虚步。

?左脚向前跨一步,左腿屈膝成左弓步。

梅花拳秘谱!

梅花拳秘谱!

梅花拳秘谱!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

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

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

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以下为架子中行步与桩步的主要练法】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

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

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

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

【在架子中行步可练步法之轻灵、动作之迅疾。

而桩步则练全身之气血、养精气神之合一。

此段,文字寓意极深,应熟记之。

】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

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

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

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

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

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

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

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風擺梅花
风摆梅花
此法系南怀瑾先生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介的一款简单、实用、高效的一种太极修炼方法,一步之内即可达到练一套太极拳的效果。

把它作为松功练,绝对是好方法。

不信请试一试。

“……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

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

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首先要呼吸自然,采用你平常的呼吸方式,待你熟悉动作后,把呼吸与动作结合起来做,然后再尝试用腹式呼吸法。

开始呼吸的深浅要适中,再慢慢让呼吸深而沉。

其次,整个过程都要悬顶(若体会不到,就适当的收收下颔,使目平视,任其自然即可)、沉肩、含胸,身体放松。

再则精神要集中,动作要意导,呼气时要有意识的放松身体,让放松的感觉从头松到脚。

南怀谨先生称之为“风摆梅花”的一种内功修炼方法。

称之为“风摆梅花”是因为文人雅士尚梅之高雅而附之,实际上民间将此功法称之为“风摆杨柳”。

梅花对杨柳,一雅一俗,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民间称“杨柳”,不关雅俗之事,是取之形与意,“风吹杨柳”之称,对此功法更为贴切。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一句“袅袅”,将柔软的杨柳随风摆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即是取之的形。

此功法外在形态是摇摆,如南怀谨先生所说“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

而意,则是取之柔,也是此功法的核心:松柔,即为内在。

松柔,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一个基本要求。

对养生来说,精神、身体的放松,能涵养精气神,并十分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故怀谨先生说“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习练的方法,南怀谨先生表述比较简练。

我在此稍作补充。

意,要静。

站直,要直而不挺。

两足并紧,要脚尖朝前,不要八字步。

如果初练,也可开步站立,但脚尖要朝前。

头要悬,若体会不到,略收下颔,任其自然。

除脚趾抓地外,全身都要放松,含胸垂肩。

目垂帘,虚视三尺地。

唇轻闭,舌卷轻抵上颚,呼吸在鼻间。

呼吸要缓而深沉,用腹式呼吸方法。

身体松静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动,不要人为摇动。

摆动弧度,任身体自然平衡。

练功地点最好是平地,忌在高坎边缘、乱石荒地。

高龄者尤是。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

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

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

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

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

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

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

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

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

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

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

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

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