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研究的新起点规划学科的新高度_评_规划研究方法手册_顾朝林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
引言概述:
学科建设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制定出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规划。
它是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提升学科实力、推动学科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
一、明确学科定位
1.1 确定学科的核心领域和研究方向
1.2 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
1.3 确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二、制定学科发展目标
2.1 设定长期和短期的学科发展目标
2.2 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2.3 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指标和时间节点
三、优化学科人材队伍
3.1 招聘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3.2 建立完善的学科团队和研究平台
3.3 加强学科人材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四、加强学科间的协同与合作
4.1 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4.2 建立学科联合研究机制
4.3 加强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
五、完善学科评估和监测机制
5.1 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5.2 定期对学科发展进行评估和监测
5.3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总结:
学科建设规划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学科定位、制定发展目标、优化人材队伍、加强学科间协同与合作以及完善评估和监测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科实力和推动学科创新。
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注重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制定,以及人材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惟独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才干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引言概述:学科建设规划是高等教育机构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提高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学校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明确学科发展目标1.1 建立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学校应该明确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以指导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1.2 制定学科发展的中短期目标:学校还需要制定中短期的学科发展目标,以实现长远目标的逐步实施。
1.3 确定学科的发展重点:学校应该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以便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1 完善师资培养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师资培养机制,包括招聘、培训、评价等环节,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2 鼓励教师参预学术交流: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2.3 加强教师的科研支持: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学科的发展。
三、优化学科课程设置3.1 定期评估学科课程:学校应该定期评估学科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适应性,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3.2 引入新兴学科和前沿知识:学校可以引入新兴学科和前沿知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4.1 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材。
4.2 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学校可以鼓励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4.3 支持学科科研项目:学校应该赋予学科科研项目充分的支持和资助,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数量。
五、加强学科评估和监测5.1 建立学科评估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科评估机制,对学科的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5.2 借鉴外部评估经验:学校可以借鉴外部评估经验,引入外部专家对学科进行评估,提供珍贵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标题:学科建设规划引言概述:学科建设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明确学科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以实现学科建设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对于提升学科水平、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科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内容要素、实施步骤、评估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1.1 确定学科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可以帮助学校或机构明确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学科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1.2 提高学科水平: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整合学科资源,提高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1.3 推动学科发展:学科建设规划可以促进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师生的创新潜力,推动学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要素2.1 学科发展目标: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包括学科建设的战略定位、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等。
2.2 学科建设任务:具体规划学科建设的任务和措施,包括学科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
2.3 学科建设保障: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包括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管理机制等。
三、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3.1 制定规划方案: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方案,确定实施的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
3.2 落实措施:按照规划方案,组织实施学科建设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学科建设机制。
3.3 监督评估:定期对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学科建设规划的评估方法4.1 定性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方式,对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性评估,了解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
4.2 定量评估:通过数据分析、指标评价等方式,对学科建设规划的成效进行定量评估,评估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
4.3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结果,对学科建设规划的整体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阶段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完整版)学科重要发展规划

(完整版)学科重要发展规划
学科重要发展规划
引言
本文旨在制定学科重要发展规划,以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措施。
目标
1. 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 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人才,推动学科的长期发展。
3. 加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
战略和措施
1. 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 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国际知名学
术会议和项目合作。
- 招聘优秀的学科人才,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学科
研究和教学。
2. 多元化学科课程设置:
- 设计并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学术竞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 建立国际交流项目和合作平台,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 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学术会议,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4. 加强学科研究和创新能力:
- 鼓励教师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质量。
- 建立学科创新平台,支持学生和教师的学术创新活动和项目申报。
5. 加强学科社会影响力:
- 鼓励学科与行业和社会进行合作,推动学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加强学科公共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科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认
可度。
结论
通过制定学科重要发展规划,并实施相应的战略和措施,我们
有信心推动学科的长期发展,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并在学科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引言概述: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升学科实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制定的长期发展计划。
它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的战略性决策,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学科定位1.1 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建设规划首先需要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包括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等。
1.2 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评估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学科发展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人才培养2.1 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培养的层次、培养的方向和培养的数量等。
2.2 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3 实践环节:学科建设规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习、实验和科研等环节的设置。
3. 科研创新3.1 科研方向:学科建设规划需要确定科研的重点方向和研究内容,以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2 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包括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培养科研骨干和加强学术交流等。
3.3 科研平台建设:学科建设规划应关注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以支持科研创新工作。
4. 学术交流与合作4.1 国内合作:学科建设规划需要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
4.2 国际交流:学科建设规划还应鼓励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4.3 学术会议和期刊:学科建设规划应鼓励学术会议和期刊的举办和发表,促进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
5. 资金投入与保障5.1 资金来源:学科建设规划需要明确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地方和企业等不同渠道的资助。
5.2 资金分配: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材、推动学科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制定的一系列目标、策略和实施方案。
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需求,结合学校或者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目标和行动计划。
一、学科建设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学科建设规划是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提高学校或者组织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可以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学科创新和学术交流,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要素1. 学科定位:明确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学科的学科门类、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等。
2. 学科目标:制定学科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明确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指标。
3. 学科发展策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包括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方向等。
4. 人材培养计划:制定学科人材培养的规划和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资源等。
5. 科研创新计划:制定学科科研创新的规划和计划,包括科研目标、科研项目和科研资源等。
6. 团队建设计划:制定学科团队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包括团队组建、团队发展和团队管理等。
7. 资源保障计划:制定学科建设所需的资源保障计划,包括资金、设备、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三、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流程1. 调研分析:对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学科的学术水平、人材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地位等。
2. 目标设定: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或者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确定学科的发展目标和指标。
3. 策略制定: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
4. 计划编制:根据学科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学科建设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5. 资源配置: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进行规划和安排,以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科影响力。
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需求,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一、学科建设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学科建设规划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可以有助于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学科与国际接轨,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同时,学科建设规划还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原则1. 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学科建设规划应以学科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2. 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规划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突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3. 综合平衡发展:学科建设规划应兼顾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
4. 国际化发展:学科建设规划应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要求1. 学科发展目标: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科的学术水平、人材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2. 学科发展路径:制定学科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包括学科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等。
3. 人材队伍建设:制定人材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包括引进高层次人材、培养青年人材、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
4. 科研创新支持:制定科研创新支持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等。
5. 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6. 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制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举措,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发展规划学科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学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科发展规划的必要性以及其制定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学科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科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不同挑战,只有通过规划,才能确保学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学科发展规划也有助于提高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学科的整体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二、学科发展规划的原则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顶层设计原则:学科发展规划要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相契合,确保学科发展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2. 革故鼎新原则:学科发展规划要积极创新、超越传统思维,促进学科的突破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3. 系统性原则:学科发展规划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学科内外环境的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可操作性原则:学科发展规划要明确目标,制定明确可操作的措施和方法,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学科发展规划的关键因素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关键因素:1. 学科的现状: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2. 人才培养: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学科的人才储备。
3. 资源投入: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投入,包括财政支持、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保障。
4.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科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5. 制度机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术热情,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四、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以下步骤:1. 目标确定: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2. 措施和方法: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包括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o o k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11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住房、交通等城市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的规划业者(包括学者和规划师)一直在学习西方国家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从最大程度上进行内容整合和方法创新。
毋容置疑,中国最近30多年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在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规划的作用已经获得了决策者的认可,成为政府进行建设管理和发展调控的公共政策工具,其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可发挥的协调协商手段也在日趋成熟。
然而,由于过多的工程项目和过快的运行模式,在城乡规划的政策属性和社会属性逐渐被承认的过程中,其规划研究的属性却逐渐遭遇轻视乃至丧失。
在面对各方政治诉求主张、多元社会群体利益和复杂经济社会矛盾时,规划师也逐渐失去“向权力讲述真理”的自信,回归理性规划和崇尚规划研究已经成为规划行业的社会新需求。
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最近出版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lanning Research Methods)正好符合中国规划业者和规划行业的这种新需求。
这本书由英国剑桥大学伊丽莎贝特・A.席尔瓦(Elisabete A. Silva)、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帕齐・希利(Patsy Healey)、英国卡迪夫大学尼尔・哈里斯(Neil Harris)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彼得・范・登布洛克( Pieter Van den Broeck)共同主编,包括研究生涯个人感悟、规划研究技巧、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规划研究实用方法五个部分,作者是从过去五年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AESOP)、北美洲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和世界规划院校大会(WPSC)等会议参会者中挑选出的活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研究者。
这本书注重规划研究方法的讨论,不仅可以作为指导规划科研人员(学者或研究生)进行研究的参考手册,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规划研究所倚仗的认识论基础以及规划分析所依托的科学方法,既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调研访谈(interview)、回归统计(regression)等方法,也介绍了会话分析(discursive analysis)、人类学分析(ethnographic research)等新的研究工具。
科学性是规划的灵魂,但规划有自身的特殊性。
正如规划大师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1987)将规划定义为“公共领域中知识向行动的转化”一样,这本书力图阐明规划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一般意义来说,规划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但规划研究是以某种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引导新的见解,且这种知识应当通过系统性调查研究获得。
很多规划研究工作都被要求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有的甚至希望通过规划研究形成相关的政策建议或完成具体规划的编制。
因此,规划研究强调了这种研究既是一个互动过程(信息不断被共享),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强调知识的“应用”)。
系统性调查研究包括缜密的数据收集、清晰的指导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概念性理论框架,以及具备全面开展研究活动的严谨性和技巧。
对中国规划师而言,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增长拉动型规划转向存量提升型为主的规划,规划需要提出合理合法的技术方案、政策主张或协商共识,规划师因此也就需要更加稳固的科学研究基础,回归理性规划、崇尚规划研究也就势在必然。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规划的“科学属性”的价值,并将“科学理性”作为所有规划认知、观点和方案形成的基础。
只有这样,规划师才能言之有据,才可能避免有时不能向权力讲述真理的尴尬;也只有这样,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延续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作为第一本有关规划研究方法的专著,填补了科学研究中关于“规划研究方法”领域的空白;作为中文版译本,也凝聚了我国许多规划学者和研究生的跨文化跨制度的深思熟虑而付出的很多心血。
这本书将于2015年底前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疑将对我国规划学科和规划行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规划研究的新起点 规划学科的新高度
——评《规划研究方法手册》
顾朝林 田 莉 王世福 周 恺 黄亚平
【作者简介】
顾朝林,男,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 莉,女,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世福,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 恺,男,博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讲师。
黄亚平,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修改日期】2015-07-0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5)07-0112-01【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E
【doi 】10.11819/cpr20150718r
NEW START OF PLANNING RESEARCH, NEW HEIGHT OF PLANNING DISCIPLINE: A REVIEW O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LANNING RESEARCH METHODS
GU Chaolin; TIAN Li; WANG Shifu; ZHOU Kai; HUANG Ya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