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合集下载

巧抓“诗眼”,细品诗歌——以统编版教材古诗为例

巧抓“诗眼”,细品诗歌——以统编版教材古诗为例

-073-2021年第33期(总第285期)摘 要:针对古诗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化、学生理解浅表化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带领学生品味古诗中的地名以及情思、双关、精妙之词,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语言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素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谢海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竞潮小学,浙江 杭州 311215)巧抓“诗眼”,细品诗歌一、教学现状笔者发现,教学参考书上基本建议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学习两首古诗,虽然有其安排的理由,但是每个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同,这从时间上就很难保证用一节课让学生把两首诗歌学得深入,特别是古诗的语言精练,很多字词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

在匆忙地串讲诗句意思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古诗词独特的意蕴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也很难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向深进阶。

二、应对策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阅读教学中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的方法来改进我们的古诗教学。

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把这些重点字词叫作“诗眼”,诗眼是古诗中的点睛传神之词,是关键字词,是我们理解诗意、感悟诗歌意蕴的抓手,抓住这些字词进行理解就可以达到理解诗歌意蕴的目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操作措施(一)品“地名”之词在统编版教材中,有不少古诗中出现了地名。

这些地名看似平常,但如果结合这些地名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我们就发现,这些地名对于我们理解诗歌意蕴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抓住这些地名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时的情景。

诗歌中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情。

教师要深入地感悟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抓“阳关”和“安西”这两个地名。

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阳关”和“安西”这两个地方在哪里吗?咱们一起来看唐朝的疆域图。

论古代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论古代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中 , “ ”“ ” 个极富表现力 的动词 , 则把春灯在风 用 乱 、悬 两 一
经・ 秦风》 中的《 蒹葭》 :蒹葭苍苍 , 篇 “ 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 阻且长 。 道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蒹
中的情态与江鸣夜雨之形象表达 出来 ,二则把诗人与其友 之 间在此种情景 中告别的骚动不安 以及急切之心情透露 出 来 ,对诗人 的情感体验进行了鲜 明而强烈 的渲染 。诗人 的 《 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 , 中“ 月涌大江流 ” , 垂” “ 二 句 “ 换 字 、词 :苍 苍——萋 萋——采 “ 采 ” “ 霜—一未 唏一 ,为 未 已 ” “ 方 ——湄——涣 ” ,一 “ 长—— 跻——右” 等 等 , 层推 进 , , 逐 同中见 异 , 称得 上 可 “ 眼” 诗 。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声韵 、 格律的兴起和骈文的 盛行 , 文人创作 中追求警 策、 秀丽之句 , 中包括对诗 眼的 其 追求 , 为一时风气 。谢胱 的诗句 “ 成 天际识 归舟 , 云中辨江
杜勃妹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 院 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1) 100
要: 古人 写诗 作 词 , 究锤 炼 字 、 , 炼 得 当 的字 、 , 为整 个一 首 诗 词 的 “ 眼 ”“ 讲 词 锤 词 成 诗 、 词眼 ” 在 关键 处起 到 画 龙 点 睛 ,
的 传神 作 用 , 得 整 首诗 词 生动 而富 于 情趣 , 意精 炼 而 意境 大增 。 本 文 试 从 古人 诗 词 名 句 的欣 赏 中, 纳 “ 眼 ” “ 眼 一 使 诗 归 诗 、词 带 给 整 首诗 词 精妙 意境 的作 用 , 而探 讨 古诗 词锤 炼 “ 进 字眼 “ ” 眼 “ 一 些技 法 , 、词 的 以便 我们 能够 在 - ̄ 诗 词 鉴 赏 中 . 正把 握 其 b ̄ - 真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请看下面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此题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原题是这样的: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孤寂的景象。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例② 山中留客高适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古代诗歌专题语言(诗眼)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专题语言(诗眼)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

方法总结: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之诗眼的鉴赏能力。
本题看似问创作意图,实则是诗眼题,考生需要抓住意图进行 思考。 答题思路分三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点,明确诗眼; 第二点,围绕诗眼,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点,总结诗歌内容,点明作者的表达情感。
登 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 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时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 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 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必备知识】
“诗中眼” 有两种,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 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是诗眼。
参考答案:①客居他乡。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 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漂泊的愁苦之感。
②万方多难。 “万方多难此登临”,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吐蕃入侵, 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③ 君 主 无 道 。 “ 可 怜 后 主 还 祠 庙 ”, 以 刘 禅 喻 代 宗 李 豫 , 讽 喻 当 朝 昏 君 , 抒 发 了 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
【识记清单】
位置
示例
词性
在诗歌的结尾中 如柳宗元《江雪》尾 句“独钓寒江雪”中的 “独”字。
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 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1、内容定位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2、修辞定格概括性、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

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

为了实现一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

“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

“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专题02 赏析诗歌语言之赏析诗眼(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考

专题02 赏析诗歌语言之赏析诗眼(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考

秋晚登城北门①
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陆凉之游景,奠定愁苦基调
远望边地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感叹故都
烽火,仰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沦陷、山
观失地飞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河兴废,
鸿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前途未卜
[长注安] ,①此此处诗借写指生于汴壮宋京志孝。宗难③淳梁酬熙州之四:年悲古(梁愁11州7州7)治九在月汉四中川,成南都宋。西②北杜边陵境:上本的指
对点练习
诗眼题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
“怀”。 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 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 的媒介; 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 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 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 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
步骤三:分析作用或分析诗句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主题、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或围绕诗眼,逐句分析诗句内容。
典题精讲
阅读《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回答下 列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 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岑 参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 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二、如何确定“诗眼”
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
词性上
,以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多的思想内容的词往往 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
诗眼”。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 结构上 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典诗文
2011-09-30 2114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请看下面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此题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原题是这样的: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孤寂的景象。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例② 山中留客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

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

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

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

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

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

因此该联为诗眼。

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

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

“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例⑧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

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

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

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

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宿”“敲”成为诗眼。

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

“推
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

”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并无诗眼。

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

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

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