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修复
水环境修复总结

水环境修复总结1、水环境承载能力:在一定水域,在水体功能能够继续保持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2.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可以理解为空间斑块和梯度的总和3、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接受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导致湖泊和其他水体生产力异常增加的过程5、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某些影响,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响应即为污染生态效应6.水文循环: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无休止的运动7、空气吹脱: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8.湖滨带:湖水和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9、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0、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11.水体季节性分层:由于水体传热不均匀,在水深较大的湖泊和水库中出现季节性温度分层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13.饱和渗流:饱和区的潜水和承压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14、湖泊: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15、河流廊道:指与河流联系紧密的河岸带和洪泛区等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植物、动物及其内部的河溪网络16.景观破碎化:景观中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被破坏或连接程度降低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某些影响,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反应是污染的生态效应。
潜水:饱和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现象经典生物操纵:即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形增大,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非经典生物操纵法:通过控制凶猛的鱼类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鲢鱼和鳙鱼),直接放牧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水体季节性分层影响因素:气温和太阳辐射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积累和分布受湖泊风生环流的控制。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方法,旨在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它们不仅具有美观的观赏价值,还能有效地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或激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污染物。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些真菌能够降解石油等难降解的污染物。
在水环境治理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或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浮床还能够阻挡阳光直射水面,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等的治理。
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
在人工湿地中,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措施一、减少污染排放1. 工业方面,那些工厂啊,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可着劲儿地往水里排污水了。
好多工厂为了图方便,也为了省钱,就直接把没处理过的废水排到河里或者湖里,这可不行。
得让他们把污水处理系统升级一下,达到排放标准了再排放。
比如说,印染厂的废水,那颜色花花绿绿的,还带着各种化学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去,水都变成“彩虹水”了,但是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减少对水生态的破坏。
2. 农业上呢,现在化肥和农药用得太多了。
农民伯伯为了让庄稼长得好,就大量使用这些东西,可一下雨,很多就随着雨水流到河里去了。
这就像是给河水喂了毒药一样。
所以要提倡绿色农业,少用那些对水体污染大的化肥和农药,多采用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像有的地方用青蛙吃害虫,这样既保护了庄稼,又不会污染水。
二、保护水生物多样性1. 首先得保护那些濒危的水生动物。
比如说中华鲟,这可是水里的宝贝啊。
要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给它们一个安全的家。
不能再让那些非法捕捞的人得逞了,他们用那些小网眼的渔网,把大鱼小鱼都捞走了,这对水生物的繁殖影响可大了。
2. 要修复水生植物群落。
像芦苇啊,菖蒲啊这些水生植物,它们就像水里的小卫士。
它们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要是把它们都破坏了,水就容易变脏变臭。
所以要多种植这些水生植物,让它们在水里茁壮成长。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的分配得合理。
有些地方用水特别浪费,像有些城市里的喷泉,一天到晚喷个不停,这得用多少水啊。
而有些干旱地区,连喝的水都很紧张。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不能让水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
2. 提高水价也是一个办法。
虽然大家可能不太乐意,但是适当提高水价可以让大家更珍惜水。
就像我们买东西一样,越贵的东西我们就越珍惜。
当水价提高了,大家就会想办法节约用水,比如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之类的。
四、提高公众意识1. 在学校里要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知道水的重要性。
简述湖泊、水库水环境的修复技术

湖泊和水库是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它们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和水库的水环境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等。
为了修复和改善湖泊、水库的水环境,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修复技术。
本文将就湖泊、水库水环境的修复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湖泊、水库水环境的问题湖泊、水库的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质污染包括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盐过多等问题,导致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另外,湖泊、水库的水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破坏,水草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对于湖泊、水库的水环境问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们研究开发了多种水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等吸附和富集水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等方式来净化水体。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以及曝气、搅拌等技术。
这些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物质等,从而改善水质。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加氯消毒、加药沉淀等技术。
这些化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去除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4. 工程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是利用工程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工程修复技术包括底泥抽吸、湿地修复等技术。
通过对湖泊、水库的底泥进行抽吸和处理,以及建设人工湿地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
三、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上述介绍的各种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在人类过度开发和污染的情况下,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达到解决水体污染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一些专家开始关注和研究水体生物和水中生物群落的生态学规律和功能,探讨了微生物处理和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价值。
2、中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环保技术手段,国内外开始研究和探索水生态修复技术。
例如,日本研究出了一种湿地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砷和铬等重金属的污染,美国建立了一种沼泽湿地系统,可以对污秽水进行恢复。
3、成熟期阶段21世纪初至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一个热点。
生态修复的技术逐渐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更多的产业界、科学家和专家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1、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建起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效率高、维护容易等特点。
2、沉淀处理技术沉淀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流量和水质,将含有悬浮物或沉淀物的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从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种技术适用于污水的初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3、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体中的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生物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生态学机理对水环境进行修复。
城市水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水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水体受到污染,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修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 污水处理:城市污水的处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基本措施之一。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减少水体受到污染的风险。
加强对污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污水能够顺利流入污水处理厂。
2. 湿地修复: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水环境具有修复和净化的作用。
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状态,建设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3.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绿地和建筑,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和利用。
雨水花园可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
二、综合治理措施1.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城市水资源的合理管理是综合治理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
2. 加强水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提高水环境的管理水平。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公众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环境的重视程度。
4. 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市民、企业等各方面采取节约用水措施,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是修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河流修复的可行技术路线的认识河流是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人类不仅依傍河流而生,而且利用和开发河流,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河流的利用仅为简单的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取水,河流系统的许多功能尚未被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人类与河流基本和谐相处。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河流的索取不断增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污染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屡遭劫难,造成了目前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河流均处于“病态”之中,有些甚至已“病入膏肓”,河流目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9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和气候等因素, 部分河流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而河流污染主要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对于点源污染,采用物化、生物及其相关组合技术方法,目前已能较为有效的控制;对于非点源污染,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难度,非点源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并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如何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河流重新回到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1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含义严格来说, 修复包括恢复( Restoration)、重建( Reconstuction)等几个方面的含义。
恢复是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 即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 结果是增加人类所需要的特点, 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起始状态。
河流生态修复。
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 把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利用, 又保持了系统的必要功能, 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的状态。
通常没有必要也难以将河流修复至完全自然的状态, 而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修复至人类所需要的合适状态。
人类对河道的治理在经历了工程治理、自然改造阶段后, 逐渐发展到生态修复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河流生态修复成为国际上的热点。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 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开展得较多, 修复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 我国进入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 相继开展了河流的修复工作。
2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及目标2.1 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2 河流生态修复目标(1)防洪和恢复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河流生态修复同传统河流治理一样,首先是防御洪水,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同时还要确保生态系统和让水循环处于健康状态,尽量处理好洪水期的防洪和平时的河流生态系统、景观、亲水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用同一尺度保护城市、道路、农地和森林等,洪水时无须刻意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和亲水性,平时也没有必要考虑防洪问题。
(2)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护水质河流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提高河流水体的质量。
但提高河流水质必须从流域尺度出发,一般需要通过防止面源污染,建设完善的下水道、污水处理场和植被缓冲带,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这3 个阶段才能够实现。
要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保持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和丰富的水生生物是很重要的。
(3)使河流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满足一定防洪标准的同时,留给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堆积等自然作用的空间,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课题。
因为只有通过河流自身的运动,河流才能自然演变为具有蛇行、浅滩和深潭、周期淹没等多样性的河流形态。
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意味着生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形成美丽的天然河流景观。
留给河流多少侵蚀—搬运—堆积的自然作用空间,主要取决于保护土地不被洪水淹没的程度、冒洪水风险程度、设计修复目标的自然化程度这3 个因素。
(4)重建河流景观水体是河流景观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目前,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已引起水利学家的重视。
河流的生态修复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还有视觉和心理上的景观效益,单方面强调河流的生态功能是不充分的。
在河流生态修复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结构的要素,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新的景观成分的引入,调整或构造新的河流景观格局,创造新的高效、和谐的近自然河流景观格局。
(5)增加河流的亲水性所谓亲水性就是通过对河流的亲身体验,实现与河流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保健休养的目的。
河流是动植物不可缺少的生息场所,同时也是人类生息休养的空间,河流具有解除人类各种烦恼的特殊功效。
河流的亲水性不仅要考虑人类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息空间的生态修复。
(6)降低经济成本河流生态修复由于尽量避免了没必要的过高的防洪设计标准,采用近自然的修复技术及材料,实现最终目标的时间延长等原因,其成本要比混凝土式河道护岸等传统水利工程低廉。
2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及方法河流生态修复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把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利用,又保持了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的状态。
对河流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水质改善、防洪排涝(护岸)和生态景观建设3 方面。
3.1 水质改善针对被人类污染的水质而提出的河流修复方法较多,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 大类,具体的技术方法有:3.1.1 物理修复河道治理的物理方法包括人工曝气、底泥疏浚和调水等。
(1)河道曝气技术水体供氧和耗氧失衡是引起水体发生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曝气复氧被认为是治理河道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强化水体的自净功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已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
河道曝气技术即人工向水体充入空气(或纯氧),加速水体复氧过程,强化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该技术在满足某些短期需要和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治理河道条件(包括水深、流速、河道断面形状、周边环境条件等)和污染源特征(如长期污染负荷、冲击污染负荷等) 的不同,河道曝气复氧的主要方式有鼓风- 扩散曝气增氧、水面转刷曝气增氧、射流曝气增氧和船载移动曝气增氧等。
(2)底泥疏浚底泥是河道中污染物的“汇”与“源”,所以底泥疏浚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河道治理技术,常用的底泥疏浚主要有干床清挖、船载抓斗清挖和水力冲挖等方式,目的在于较大程度地控制内源污染、增加河道槽蓄量、提高水体泄洪和自净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可以使水体的有机质、磷、总悬浮物、叶绿素a 以及水体透明度有明显下降,是缓解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在底泥疏浚治理黑臭河道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争议颇大,尤其是疏浚能否对河道污染物具有长效的控制以及是否对底栖生境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大量疏浚底泥需要妥善处置,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1.2 化学修复河流治理的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
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铁盐和铝盐等混凝剂、双氧水等氧化剂和生石灰等沉淀剂,目的在于去除水中目标污染物(悬浮物、溶解态磷和氮等),提高水体透明度。
但是,以上所采用的化学药剂是否会改变生境,并造成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等都需进一步研究。
强化絮凝技术是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强化去除水中各种胶体物质及细小的悬浮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运行费用而大幅度消减污染负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治理。
总之,应用于河流治理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一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处理效果较明显和稳定,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且治理费用高昂,同时易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难以长期持续应用。
3.1.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受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受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它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 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 但是, 由于溶解氧或其他营养盐的缺乏, 以及环境毒性物质等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
为了加快有机物的分解, 常常采取一些强化措施, 如增加N、P等营养盐和微量营养物质、接种高效微生物等手段,强化和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分解能力, 这一技术就是生物修复技术。
(1)微生物强化净化用于河流水体治理的微生物修复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二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三是生物膜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实际上是外源微生物投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农业等领域,向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剂,能够加速水体中污染物降解,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综合国内外的具体工程实例来看,生物膜技术在中小河流净化方面具有净化效果好、便于管理等优点。
针对我国目前环保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废水处理率低,大部分城市地区的污废水还是由散流、漫流、渗入或汇入周围水体的现状,生物膜技术在我国中小河流黑臭的综合整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水生植物净化水生植物净化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原理达到净化污水降低污染负荷之目的。
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就是利用其具有的消化吸收污染物质、承受一定的环境胁迫的能力来实现的,而水生植物有着其自身的承受极限,水质过度恶化超过极限则水生植物不能生存,因此如果污染河流水质条件极为恶劣,在选择植物种类时要进行一定的预培养试验,一般大型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其中水葫芦、香蒲、水芹菜、大薸、水葱和薸草等水生植物对河道黑臭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操纵对象的修复技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是生态浮床或生态浮岛、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氧化塘等。
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
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中,其选择使用的水生植物的耐污和净化性能是这一技术能否正常发挥污染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其净化原理主要为:接触沉淀作用、水生植物的根部对氮、磷的吸收作用、土壤的脱氮作用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的吸附与离子交换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生态工程综合性修复技术,例如污水稳定塘(氧化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氧化塘)处理技术是利用重力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和水生动植物的吸收作用对污染河水进行净化,在美国称为稳定塘,在我国习惯上称氧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