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歌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民歌音乐风格分析研究

湘西苗族民歌音乐风格分析研究
2 0 N 09 O 1 3 Ohna l Ed aton Ino t on uc i n va l Her l ad
体 育与 艺术教 育
湘西 苗族 民歌音乐风格分析研 究
王 燕 ( 江师范学院音 乐学 院乌江流域 民族 民间族 民歌 曲调 的艺术规 律 与特征 与乐 段 的简 单性 形 成某 中平衡 关 系 , 点鲜 恩 … …萨 来报 满 道 … …” 首/ 4 节 的民 间 曲调 , k, 可能 一而 再地 反复很 多次 的去 吟 唱 , 而不 致使人 感到 厌烦 。 它的旋律 特 点突 出, 个性 强烈 , 常常表 现为 并 多调式 的 。他 们的旋 律的性 质具 有极其 宽 阔 的包容性 。它世代相 传 , 经历 了若 干世 纪 , 并 在变化 中发展 , 晶了亿万 人 民的情感 , 结 表达 了亿 万人 民 的意 志 。 ”湘 西 苗族 民歌 就具 有 这 种 典 型 的特 征 。 11苗歌 的音乐体裁 . 苗 族 民歌 习 惯 上 简 称 苗 歌 , 语 称 为 苗 “ ” 唱 苗 歌 叫 “ 萨 ” 按 照 声 腔 的 萨 。 歌 。 不同 , 苗族人们通常将 苗歌划分为具 有典型 曲 调 特 征 的 两 大 腔 体 : 韶 晤 、 “ 萨 ” “ 韶 。 按 照 目前 苗语 的 翻 译 , 韶 ”者 , “ 腔 ” “ 即 歌 也 , 晤 ” 者 , “ 咏 ”也 , 韶 晤 ” 者 , “ 即 抒 “ 即抒 咏性 的歌 腔 也 , 萨 ”者 , 陈 述 的 歌 “ 即 也 , 韶萨 ”即陈述性 的歌腔 。 句话说 , “ 换 苗歌 分为抒 情性的歌腔和 陈述性的歌腔两 大类 , 相 当于 汉族的 “ 腔 ”和 “ 腔”两种 唱腔 。 高 平 12 苗歌 的曲式结构 . 分 析 苗歌的 曲式 结构 不能 套用 汉族 或西 洋的音 乐理论 。根据苗 族的音乐 俗语 , 首苗 一 歌的 开头乐节 叫做 “ 起腔”苗语称 为起萨 )歌 ( , 曲中间的乐节或 乐句 叫“ 腔”苗语 叫沙 阿驼 加 ( 初)结 尾的乐节 或乐句 叫做 “ , 绞腔”苗语 称为 ( “ 萨绞边 ”。 ) 首苗 歌或 一段 苗歌 总是 由一 个或 两个 乐句( 有的重复或变化 ) , 加上乐句 的句 前起腔 、 乐句 的句 中加腔 、乐句 的句后 绞腔 等部分 组 成的 , 根据 内容 的需要 , 有的减 少某 一部分 或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乐器。

苗族的音乐艺术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苗族风格的歌曲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增进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需要对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

苗族民歌非常富有感情,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

苗族歌曲通常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表达了主题和情感,而副歌则是一种重复或和声部分。

苗族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需要对苗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湘西苗族常用的乐器包括芦笙、箫、侗笛、锣、鼓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芦笙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需要加强与苗族民间艺人的合作。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创作积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与当地的苗族艺人合作,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与苗族艺人的合作,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还应该关注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促进苗族音乐在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湘西城步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嫁歌曲在当地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在婚礼上,婚嫁歌曲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仅给新人和嘉宾带来了欢乐和活力,更蕴含了苗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对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受到苗族民歌的影响。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婚庆歌曲为主要体裁,歌唱着苗族人民对生活、对爱情、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在婚嫁歌曲中,通常表现出充满激情和感情的唱腔,歌词内容多为对新人祝福和美好未来的祈愿。

这种音乐风格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给人以深刻而真挚的感受。

受到苗族传统音乐的熏陶,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在乐器的运用上,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通常会使用一些传统乐器,比如芦笙、芦箐、芦锣等,在音乐中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突显出浓厚的苗族风情。

而在歌曲的编曲和编排上,也会注重突出苗族传统音乐的特色,比如采用特定的旋律和节奏,使得婚嫁歌曲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还受到当地山水环境的影响。

湘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这种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和情感,也为他们的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中常常可以听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歌颂,歌词中很多励志向往的内容也来源于此。

这种音乐特色在柔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情感表达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还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种信仰和风俗渗透在他们的婚嫁歌曲中,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在演唱和演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祭祀仪式上的元素,让歌曲充满了神圣的氛围。

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符号和意象也被融入到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中,使得这些歌曲更加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作为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湘西苗族风格歌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点。

通过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推动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意义重大,有助于挖掘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力量。

的明确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撑,有助于推动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支重要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湘西苗族风格歌曲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因此,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创作特点、传承与创新、创作技巧以及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湘西苗族音乐文化,促进湘西苗族音乐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当今多样化的音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也可以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音乐创作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为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分析1. 源自苗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苗族人民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歌曲通常描绘着苗族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湘西苗族民歌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其对声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朴实、淳朴、真挚的情感。

苗族民歌通常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没有固定的谱曲,而是根据歌者的情绪和体会来进行即兴演唱。

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表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

1. 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不同音乐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湘西苗族民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2. 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湘西苗族民歌以其鲜明的情感表达和真挚的歌唱方式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可以增强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音乐情感和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投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和表达的兴趣。

3.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推广和运用湘西苗族民歌,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1. 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为了更好地运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设立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专门进行湘西苗族民歌的教学和研究。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doc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doc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篇一:中南大学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研究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中南大学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研究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XX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团”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这7天的时间里,调研组实地走访调查,观看了“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及“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哭嫁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表演项目。

并在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介绍下实地调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认真分析了现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献言献策。

现就此次调查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蕴藏量大,覆盖面广,特色鲜明。

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 6大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14大类。

(1)民族语言:土家族语言、苗族语言。

(2)民间文学: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土家梯玛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土家摆手歌、盘瓠和辛女等。

(3)民间美术:苗画等。

(4)民间音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山歌、酉水船工号子、咚咚喹、苗族唢呐等。

(5)民间舞蹈: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文武茶灯、苗族接龙舞、苗族童子鼓舞、地花灯等。

(6)戏曲:辰河高腔、阳戏、苗戏、汉戏、酉戏、傩愿戏、木偶戏等。

(7)曲艺:永顺渔鼓、三棒鼓等。

(8)民间杂技:苗族武术、苗族上刀梯下火海等。

(9)民间手工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踏虎凿花、湘西苗族服饰、土家族服饰、凤凰蓝印花布、凤凰纸扎、土陶技艺、浦市古民居、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花垣苗锈、泸溪苗族数纱、土家竹雕、武溪杨柳石雕、湘西苗锦(芭排)技艺、傩面具、水冲石砚等。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支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目光。

在湘西苗族地区,音乐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由于它的独特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展开探讨,通过对苗族音乐的特点、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传承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湘西苗族音乐特点的概述湘西苗族音乐源远流长,它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苗族音乐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芦笙”了。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一种典型的乐器,它通常由乐器主体和吹管组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在苗族的节庆活动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伴奏,它的音色高亢、激昂,能够很好地烘托出苗族人的豪迈、热情和朴实。

而在湘西苗族的音乐体系中,也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贴近生活,真情流露,被苗族人民传唱并流传至今。

湘西苗族音乐还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

苗族舞蹈以其肆意舒展的舞姿、奔放热烈的舞曲,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歌曲与舞蹈相结合,则形成了苗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包括芦笙音乐、苗族民歌和苗族舞蹈等;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出湘西苗家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三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二、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手法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首先要注意把握好风格和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

苗族音乐不同于汉族音乐,它在旋律、节奏和音色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苗族音乐的本土特色,不能过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要充分挖掘苗族民歌的素材,因为苗族民歌是苗族音乐的灵魂,充分发挥苗族民歌的特点和魅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篇一: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二、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一)?花儿?的传承状况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

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

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

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12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

洮州?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

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

大部分唱得好的?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从而熟悉并掌握曲调和唱法,而后即兴编词进行传唱。

目前洮岷地区?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多年龄都在40岁到75岁之间(见图二),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见表二)。

他们成长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

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当地青年大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二)?花儿?的传承状况及分析民间艺人的时代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

目前洮州?花儿?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花儿?把式的同时,培养发掘新兴的高水平演唱者,使?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来源于大众。

因此,艺术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变化发生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是,传统的艺术文化一旦在转型中丧失个性,则意味着消亡。

因而一方面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新文化;二要保持其优越性、独创性,收集整理经典的?花儿?曲调和唱词,并加强对当地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

三洮州“花儿”资源赋存现状分析(一)洮州?花儿?的生存环境1.?花儿?艺术陷入传承窘境的原因:第一,作为区域的民间艺术,洮州?花儿?口头传唱者的即兴创作未能有意识地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第二,当地的?花儿?热爱者和专业演唱传承者急剧减少,为?花儿?的广泛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第三,?花儿?民俗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收效甚微,并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其有意义的指导,致使?花儿?艺术始终无法走出发展的?瓶颈?。

2. 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直以来始终以民族文化繁荣、自然风光优美著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临潭县莲花山群众举办传统的?花儿会?,赴会者达数万人之多。

以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为例,一方面,可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花儿?艺术演唱相结合,开辟更多元、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可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契机,将?花儿?艺术更一步发扬光大。

西北文化底蕴的支撑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花儿会。

每年的参加者均在万人以上,最盛时达数万之众,演唱者主要是汉、回、藏三族的农民。

洮岷花儿中的《两叶儿令》、《折麻秆令》、《莲花山令》和《阿欧令》,都是西北地区方圆百里的传唱名曲。

洮岷一带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④。

?花儿?这一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口传心授和荒原对歌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丰富了洮州地方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形成了其深厚的独有的民间土壤,也孕育了一代代出色的民间歌手,也表达了一代代农家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渴望的心声和演绎了一代代青年农民对婚恋自由的追求。

与同为地方文艺形式的秦腔相比,?花儿?更能呈现西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洮州?花儿?是西北?花儿?中极具艺术生命里的?一枝独秀?。

洮州?花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色,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

洮州?花儿?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等包罗万象,又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它的思想精神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祈求神灵的佑护与恩赐,祭祖祭天;二是排遣郁抑,以求生活安定,获得心灵深处的平衡。

它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灵魂?活?的体现,是世代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自我情感表达。

它生动的反映了西北人民的原始信仰和祭祀仪式,洮州?花儿?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生命,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四洮州?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保护意见针对洮州?花儿?资源的赋存状况,结合此次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报告。

现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意见:一,保护?花儿?传承者,扶持并培养优秀的新一代?花儿?演唱者。

?花儿?把式和传承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补贴,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再者就是对重点的花儿示范乡、村、重点花儿庙会、湫神祭祀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保护。

此外,也应该注重对年轻传承人的着力培养。

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与?花儿?把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对有潜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

也可考虑让?花儿?逐步进入校园,借以提升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

二,在坚持保留?花儿?艺术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出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一方面搜集整理旧词曲,完善?花儿?艺术的乐理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利用?花儿?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花儿?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生活,力求展现全新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不同性质?花儿?组织的形成。

一是建立专业的洮州?花儿?演唱团队和高素质的研究机构,二是鼓励当地自发形成一些艺术交流和学习性社团,引入群众自觉介入的热情,使之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文化致富的特色篇二:湘西北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实习报告龙源期刊网.cn湘西北(澧水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实习报告(2015年度)作者:邬洋峰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课题名称:西南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湖南)。

任务来源:“西南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布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属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工作项目之一,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项目工作起止年限为2011—2014。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参与单位负责湖南省境内工作任务。

该项目以野外调查工作为主,通过实地进行水文地质点和污染源调查,并进行采样综合分析,掌握湖南省目前岩溶区地下水水质基本情况。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污染源一、技术方法(一)水文地质调查1.基本要求。

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主要开展地面调查,基本查明各裸露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查明工作区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影响变化的因素;查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情况,重点是地下河、岩溶大泉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

2.调查内容。

包气带结构调查: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基本查明工作区岩溶地下水类型特征、基本查明地下水特别是岩溶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含隔水层结构、岩溶洼地、漏斗、溶洞等。

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调查:以调查、访问等形式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了解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

3.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以采用1:5万地形图套绘地质界线为工作手图,以GPS定点,流速仪、三角偃测等测算水点流速,现场PH、水温等水质指标测试,填制野外调查卡片、绘制地形剖面简图、野外记录、拍照等工作手段进行。

(二)污染源调查篇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