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理论(课件)
第七章 赋权法

五、主成分分析法
六、优序图法
七、熵权法
目录
熵权法概述 熵权法基本原理 熵权法计算权重过程 熵权法适用范围 熵权法的优缺点
1.熵权法概述
• 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 C. E.Shannon 引入信息论 ,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 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
一、统计平均法(专家打分法)
统计平均数法(Statistical average method)是根据所选择的 各位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分别求其 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其基本 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专家。一般选择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 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公平公正道德高尚的专家; 第二步,专家初评。将待定权数的指标提交给各位专家,并 请专家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独立的给出各项指标的权数 值; 第三步,回收专家意见。将各位专家的数据收回,并计算各 项指标的权数均值和标准差; 第四步,分别计算各项指标权重的平均数。
(2)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 重。自然权重是由于变换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指标的 合成方式而得到的权重,也称为客观权重。人工权重是根据 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状况,主观地分析、判断来确定 的反映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权数,也称为主观权重。
(3)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 赋权和定量赋权。如果在统计综合评价时,采取定性赋 权和定量赋权的方法相结合,获得的效果更好。
三、因子分析权数法
1=1.047*0.3870648 0.3338*0.1956239 ... 0.087*0.0752031 0.579
赋权理论案例讲解ppt

基本概念
内容
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 用的
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 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起源:睦邻运动、汤因比馆等早期社会工作中包含的“自助”理念,60年代以 来受压迫群体的社会和政治运动。1893年至1917年,提供具体及社会性的支持 (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重视案主的参与(减少怜悯同情的语言),公开分 享机构的信息(移民信息、就业信息)。1917年至1945年,建立社会安全制度 (福利国家),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农村社会工作),建构美裔 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协助黑人进入大学),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社会服 务的可及性)。
这里的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对外界的控 制力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组织和社会的拥 有、控制和影响。
基本概念
发展历史
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虽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花结果,但却不能否定历代社 会工作先驱在社会改革的理念、知识与行动上开辟了一个滋养的土壤。正是他 们促成了后来发展的水到渠成,以至于赋权取向的观点目前已广为实务工作人 员与研究者所接受。
赋权理论
内容提要
基本概念(定义、发展历史、基本假设、价值基 础、模式、层次、内容、特点)
与优势视角区别 理论贡献与局限 介入 相关案例及其分析
基本概念
定义
“赋权”一词由Empowerment翻译而来,也可译为“充 权”“增权”或“增能”,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集体 的权力,挖掘并激发案主潜能的一个过程、介入方式和 实践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包括社区 社会工作(社区行动模式、女权主义社会工作)
赋权理论

成员: 成员:李黎 杜海芳
服务对象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慢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农民与农 民工和其他高危人群是医务社会工 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工作过程与步骤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增强自我效能 B.培养团体意识 将个人、 培养团体意识, B.培养团体意识,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从而产生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C.减少自责 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减少自责, C.减少自责,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学习知识和技 解决个人问题。 巧,解决个人问题。
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通过社会中足以影响个人及社会团体的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消除 和抵抗, 和抵抗,扭转有强势团体所赋予的负向 价值。 价值。 将个人所遇的困境与社会经济的公平之 间建立的关系, 间建立的关系,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架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工作重点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对医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对社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注意事项
不能把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只是等同于现在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 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知晓或掌握相关的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与 特殊服务对象——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医护 病人的沟通能力、 特殊服务对象 病人的沟通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理论--巴巴拉·所罗门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率先提出“增强权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增权,也称增权、充权、增能,它从Empowerment 翻译而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提到,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个人层面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的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
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二、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分别是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赋权理论

进入反复而厚实的建构。
n
?发展特色:
a.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归依;
nb.鼓励案主参与建立同辈网络;
nc.强调机构的工作中心在于增进与维系改变。 不同面向 赋权的目标 对权力的看法 相关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本文在分析赋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赋权理论的运用方法和操作模式,进而围绕赋权理论的论争简要讨论了它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最后,文章还对赋权理论与个人道德抉择的矛盾与关系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赋权;权力;弱势群体;激进社会工作
第三面向:整体社会 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 改造权力成为正面的力量 女性主义
以及弱势社群的世界观 价值观,从而建立一套 强调平等和合作 绿色运动
价值观和新的权力关系 以关怀替代压迫和竞争关系
2、“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
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2]但其兴盛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它的一部重要的先驱性著作是1976年Solomon出版的《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这标志着赋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而倍感深切、全面的无权,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由于赋权理论避免了社会行动与个体化视角之间的那种简单两极化的缺陷,并且将对个人或家庭的工作放置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过程之中,[3]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就接纳与融入了这种观点,使之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PPT课件

• 直接性权力障碍的负面影响:劣质的服务可能导致糟糕的 健康状况,并阻碍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歧视可能限 制人们的学习机会,也可能妨碍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扮 演。
• 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 • 意味着重点关注案主自己对自身作为一个“社会
人”的理解,而不是一心沉迷于社工的假设或建 构。社工要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结 构或社会进程进行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辨识自己处境之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 这样,建立在案主现实状况基础上的对话就可能 得以进行,在这个对话中,案主的表达、说明、 对自己感受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需要得到充 分的鼓励,这称为案主走向赋权的重要起点。
二、概念框架
• 赋权 • “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
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 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 一问题的权力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 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 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Solomon,1976 )
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 权力(power) • 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也具有解放性。个人可以
使用通过政治权力争斗获得的影响力去争取资源 、解决冲突。 • 无力感就是基于这样的因素:经济无保障、政治 上的失语、无法企及信心、缺乏批评和抽象思维 、生理和心理压力感。 • 从赋权视角而言,认识到案主及其案主系统的权 力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 对美国社会工作者赋权观的研究显示,在社工 眼中,赋权涉及以下几个概念:
1. 对自身生活的控制; 2. 对自己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的信心; 3. 认识并发展自身行动能力的能力; 4. 在作出决定与具体行动过程中对可能的选择与
赋权理论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 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赋 权注入了社会工作。
• 2.1976年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 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赋权取向的 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
概念综述
►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 个层面
(1)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 意识。
(2)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 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3)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 集体的目标。
基本假设
赋权概念的假设前提 : 1、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和发展的,无权或弱权的
地位状况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弱势群体可以在适当的 协助之下,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 2、赋权的价值基础是充分实现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关注社会环境保护、消除各种歧视、强调案主自决 和自我实现。 3、正是赋权概念这种特有的价值功能,使得它在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整个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 社会服务的重要目标和介入过程。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赋权理论(课件)

二、基本假设 二、基本假设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 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 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 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 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 作性的伙伴关系。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这个时期的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如下特色: 其一,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依归。 鉴于以往的社会福利制度大规模介入贫穷者、游民、精神 病患、受刑妇女与美裔黑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弱势案主 经常感受到专业人员的标签与控制对待而产生出不信任与 抗拒感,所以此时的赋权取向实践特别强调尊重案主,鼓 励案主对其问题与需求的自主性。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的疏离、孤立与无权感,赋权取向实践也鼓励案主与相同 境遇的同辈建立互助团体,通过集体意识的觉醒与共同努 力脱离无权的悲情情怀,一起争取公平对待、社会正义、 社区发展、社会服务与自尊心的建立。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的实践不仅增进案主的自我效能、建构同辈网络来提升其 权力,长期上还应训练案主的领导能力、熟悉政治经济方 面的信息,继续增进与维系案主的改变,最终成为掌握自 己命运、机会的有权力者。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Simon,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Simon, 1990, 1994;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 1994;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 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 1976年,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巴巴拉.索罗门 (Solomon) 巴巴拉. 出版了《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 出版了《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 志着赋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正式诞生。 Solomon在书中明确地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 Solomon在书中明确地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 社会中的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 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以至于感受到深切、全面的无权, 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 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 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佩恩著, 佩恩著, 此后,不论是传统或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的就接纳与 融入了赋权的观点,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 体系,且延续至今(宋丽玉等, 2002)。 体系,且延续至今(宋丽玉等,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