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是多少岁_疑惑解答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三十而立,立什么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许是中国的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你真的懂什么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三十而立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节点!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早在几千年前孔子提出了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时隔至今我们还依旧挂在嘴边,可你真的懂它们的意思吗?三十而立是否就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三十岁要有车有房有事业才算而立?四十岁不困惑不迷惑不被诱惑就是四十不惑?五十岁生命过去一半,感叹时间飞逝岁月愈短就是知天命?你真的理解对了吗?三十而立,指的并非你物质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你的精神是否独立!在这个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确的坚持!当别人为名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是否还辨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好,什么是坏!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则让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动摇!是否能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我们身边有的人,三十岁,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当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也有自己奋斗所得,我们在努力过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灾人祸,悲欢离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过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只是物质而立?四十而不惑,简单而言,只有两个字,选择!你再也不像年轻的时候,有各种选择恐惧症,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有对事物透彻的看法,即使选择再多,再复杂,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适合你的,没有疑惑,没有迷惑,这才算不惑!我们知道,四十岁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时候,父母已经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业,房子的贷款,工作的压力,有了小积蓄,身边各种的诱惑和盘算,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不惑谈何容易?多少人,四十岁,风华正盛,或者贪污落马,或者眷恋女色,毁了婚姻家庭,贪图名利,损失了财富!四十岁,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吗?五十知天命,更简单了,一句话就可概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岁的人,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这时候已经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难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们期望的发展,顺其自然才是天命所归,这时候的我们学着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过日子!但这顺天命并非随天意,自己无作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强,学会顺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以说是非常的难!耳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那需要多大的心胸和多广的知识面!年轻的时候,我们阅历少,血气方刚,总有很多事看不下去,接受不了,总有很多人很喜欢或很讨厌,我们很容易开心或者难过,失恋了喝酒喝到断片,难过了可以痛哭一场,开心了可以嗨一整晚,可是,六十岁的人,见惯了太多人事,经历了各种场面,心里眼里没有不能容忍的人事,心情再没有那么大的起落!一切的人事,一切的合理不合理,我们都能坦然的接受!这才是耳顺!当然,懂了这些生命段的意思,并非只是文字,只是理论,是要我们明白,我们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能你发现了,你的心态,你的心里强大程度才是你人生的重要目标!人,所要面对的任何,都是心灵在支撑,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内心,如果走完这漫漫长路,如果面对这一路发生的种种呢?每到一个十年,你都只能变得更强,否则接下来的路你将更难前行,我们身边多的是遇事扛不起事情的人,不是吗?所以,在努力奋斗物质的同时,好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吧,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坚不可摧!愿你的人生更美好!。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讲他一生学习、成就的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经常挂在嘴头上,但如果让你讲出它的含义,可能就讲不明白了。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教。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就向往圣贤之道,有志于求学了,这里的学,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
孔子在十五岁就立下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能真正成为圣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
二、三十而立。
立的是什么?不是赚钱了,买房了,开公司了,不是世俗人讲的这些,而是指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这方面,到了三十岁以后,就已经成立了。
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就好比一颗小树苗,到三十岁的时候,就长成根深叶茂,禁得起外面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了。
简单地说,就是他学成了,可以出山了,学习圣贤的志向,不会被外境环境动摇了。
三、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就到了不惑之年。
什么是不惑?就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心中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有棱有角了,虽然依然讲究原则,但也懂得权变之道,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
四、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应该去做什么事业。
我们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来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
孔子知道,干什么呢?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不但知道,也真正做到了。
所以后人赞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五、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到了六十岁,孔子的听觉更灵敏了,而是说任何人讲的任何话,他都能完全听得进去了,都能完全明了人家的意思了,没有执着和分别了。
这个能力就不简单,我们一般人就做不到耳顺,别人夸奖我们,就沾沾自喜,别人批评我们,就听不进去了。
人到五十知天命

人到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不喻矩。
”它是孔子结合自身求学、立身、明道的经历,对人生作出的总结。
其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对人生一个特定阶段及状态的概括。
怎样理解“知天命”?翻阅《论语》的各种解读版本,普遍认为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段话中,“最难解的是‘知天命’”(李泽厚《论语今读》)。
对“知天命”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种解释可以认同,认为“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
以积极角度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已的命运,即在五十岁的时候,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预测人生走向,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知天命”呢?首先,合适定位。
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
孔子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且每一阶段的状态各不相同。
在经历了十五、三十、四十这几个年龄段后,五十岁可谓人生成熟的年龄段。
同时,对末来六十、七十,它又是发展的基础。
人到五十,不能盲从,要看到自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既不能停留在十五、三十、四十,又不能超越六十、七十,切实把自已定位在五十上。
对此问题,需要相应的感受、合适的体验。
第二,升华境界。
“知天命”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进入人生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境界的特征是成熟。
五十岁的人生季节,是创造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创造学的研究表明,五十岁是人才创造力较为旺盛和容易出成果的年龄。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曾对1901-1965年间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作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是在40-50岁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
然而“知天命”又并非易事。
“知天命”是进取、追求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天命是多少岁_疑惑解答知天命是多少岁知天命是50岁。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明白了梦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期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知天命是五十岁。
知天命是古人作为人到了五十岁的代称,它的含义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懂得诸多世事不由人力所掌控的真谛,所以心胸更为豁达,努力做事但不再拘泥于完美的结果。
用知天命来代指五十岁,是指人们在五十岁以前带着目的做事,期望能有所成就,五十岁以后便知晓了即便苦苦追求也不必须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态度更加淡然。
知天命出自于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含义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岁的时候便能小有所成,四十岁时能做到通达事理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明白哪些事情的结果在于上天的命令,更加豁达,六十岁时能听进不一样的意见,七十岁时才能够做到尊随内心的想法,而不破坏规矩。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把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分别作为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雅称,其间分别蕴含着别样的寓意。
另外一种说法,五十岁,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关节风寒的人,预先明白下雨即知天气变化(文雅的说法就是明白上天的命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他年龄参考: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昏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能够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由整理]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十岁。
耄:指-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头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能够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包含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头廿,下头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年龄简称: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总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像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耄耋(音maodie)90岁-背之年100岁-期颐年龄称谓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当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