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与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王国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三种境界·老曲

王国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三种境界·老曲1927年6月2日上午,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五十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稀里糊涂地投了昆明湖。
人们从他身上找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
人们对王老师的自寻短见有种种猜测,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现在以及未来,他都不应该受到人们责备。
一个人敢于了断自己,那是人生最大的勇气。
寻思起就里,我却以为王老师是领会了“知非”的真谛。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意思是说春秋卫国时的蘧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的四十九年都是错误的,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用作感叹昔日时光虚度。
史书上没有说蘧伯玉怎样处理自己,但王老师处理自己的力度很大、很干脆——彻底纠正“非”,了却自己,一劳永逸,此后永不再犯错误……王老师去世后的三十整年零两个整月,老曲诞生了,磕磕绊绊、悠悠哉哉地混过五十年之后,痛苦且麻木地“知非”了一阵子,结果似乎才刚刚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虽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始终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顺便说说王老师著名的“三种境界”哦。
王老师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仕途升迁、爱情离合、财运得失等等。
王老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
洞悉人生,仕途也罢,爱情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几乎都是经历了三个过程:登高望远、四顾茫然、路途邈邈;拼命煎熬、形销骨立、永不言弃;功败垂成、死拼烂打、喜得正果。
但老曲为小师,自然不配与大师的三种境界相提并论,所以,老曲所持的三种境界与大师相逆而行: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古语对年龄的描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ﻫ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得称谓:ﻫ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ﻫ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ﻫ10岁以下称黄口。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ﻫ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ﻫ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ﻫ20岁称桃李年华。
ﻫ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ﻫ男子20岁称弱冠。
ﻫ30岁称而立之年。
ﻫ40岁称不惑之年。
ﻫ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ﻫ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ﻫ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ﻫ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ﻫ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ﻫ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ﻫ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得人。
)黄口:十岁以下。
ﻫ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ﻫ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ﻫ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ﻫ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岁旦朝回口号译文

岁旦朝回口号译文
《岁旦朝回口号》
星河犹在整朝衣,远望天门再拜归。
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
口号是随口吟咏,更见性情。
这首诗是杜牧50岁时上朝归家时所做,由"五十""知命""知非""再拜归"几个词得知,而杜牧一生只有五十年。
前两句写自己天还没亮就整理朝服上朝,然后散朝。
杜牧晚年是不想在京为官的,一者俸禄低无法养家,二者与朝中衮衮政见不合,所以多次请求外放杭州、湖州,最终如愿,但是一年后再次内迁回朝。
后两句用"五十知天命"和"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典故,知天命不说了,知非意思是人到五十岁才知道之前四十九年都是错的。
所以此诗应该是作者的一次语带凄凉的自嘲,感慨四十九年落魄不得意。
是年冬,杜牧去世。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讲他一生学习、成就的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经常挂在嘴头上,但如果让你讲出它的含义,可能就讲不明白了。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教。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就向往圣贤之道,有志于求学了,这里的学,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
孔子在十五岁就立下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能真正成为圣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
二、三十而立。
立的是什么?不是赚钱了,买房了,开公司了,不是世俗人讲的这些,而是指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这方面,到了三十岁以后,就已经成立了。
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就好比一颗小树苗,到三十岁的时候,就长成根深叶茂,禁得起外面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了。
简单地说,就是他学成了,可以出山了,学习圣贤的志向,不会被外境环境动摇了。
三、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就到了不惑之年。
什么是不惑?就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心中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有棱有角了,虽然依然讲究原则,但也懂得权变之道,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
四、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应该去做什么事业。
我们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来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
孔子知道,干什么呢?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不但知道,也真正做到了。
所以后人赞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五、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到了六十岁,孔子的听觉更灵敏了,而是说任何人讲的任何话,他都能完全听得进去了,都能完全明了人家的意思了,没有执着和分别了。
这个能力就不简单,我们一般人就做不到耳顺,别人夸奖我们,就沾沾自喜,别人批评我们,就听不进去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唐风宋韵古诗词2018-09-11 09:16:16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知天命与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广东省归侨作家杨兴伟
“五十知天命。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这个说法是告诉人们,到了五十岁就要一心一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而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
而“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是我家族中的一位长者生前对我说的又一句哲理名言。
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才知道自己经历过的四十九年里有哪些事情是不对的。
五十知天命
(图片选自“Baidu图片”)
从上面的话里表明,为什么很多干部绝大部分到了四十岁(不惑之年)以上才得到提拔。
同样也是绝大部分,起码也得五十岁(五十知命)以上才能当上中央的大干部。
事实上,《论语》中以整十的年龄段,对人活动的行为理念表现的评估是相当科学和准确的。
就拿“二十弱冠”来说吧!弱冠,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开始把头发束起来行冠礼,不再梳孩童时的双鬏了(古代女子的成年是十六岁称为及笄)。
孔子三岁丧父,到了十五岁,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意思是他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表明十五岁的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
的本领。
遗憾的是,十七岁那年丧母后,有一次姓季的人家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时却被拒之门外。
孔子十九岁娶妻,二十岁正值成年有超过弱冠之年的“逾弱冠”本领,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二十七岁(公元前525年)开办私人学校。
五十一岁(公元前501年)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
孔子图像
(图片选自“百度图片”)
从孔子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五十知天命和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是人们充满活力的四十不惑,进入沉着稳重的五十知天命,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分得清清楚楚。
因此,对今天进入市场经济下人们普遍比较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多点理解“五十知天命和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这样的哲理名言,恐怕对建设和谐家庭与和谐国家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于白云山下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