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1. 事后设计(Posttest-Only Design):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类型,也是最常用的。

研究者仅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在这种设计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便对比不同处理的效果。

2. 事前-事后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除了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外,研究者还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

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处理对被试的影响。

3. 控制组设计(Control Group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两个组中。

在实验组中,被试接受特定的处理,而在对照组中则不接受处理。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是否实验处理对被试产生了影响。

4.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这是一种跟踪研究设计,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对被试进行测试,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这种设计类型允许研究者观察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演变。

5. 重复测量设计(Repeated Measures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测试或测量,以评估条件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设计类型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涉及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

通过分析不同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变量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7.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是在药物研究和治疗干预等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设计。

被试随机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比较干预措施的效果。

8. 实验模拟设计(Simulation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或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实验情境,以研究被试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被试间设计: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通常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方差分析。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的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成为“随机区组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后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式样变量,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差异,可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并分析实验安排的顺序效应。

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控制、操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现场观察法:又称实地研究法,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意义的一种方法。

对于确定跨文化研究中翻译出来的量表或测试材料是否保持其原有的全部意义具有独特的作用。

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先选取有代表行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与维度系统地、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口语报告法:就是通过分析研究被试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口头陈述,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社会测量法:是定量地揭示团体内的社会结构模式,即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O1:
O2:
Ob1
Xb2
O3:
O21 O22 …. O2k
O4:
O41 O42 …. O4k
R R R R R R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
O1 O2 O3 O4 O5 O6
Xb1
O11 O31 O12 O32 O1: …. O3: …. O1k O3k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a基本模式b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b基本模式c数据的统计分析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d优点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b减少了个体差异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a基本模式a3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年龄组第一测试年第二测试年第三测试年交叉聚合实验设计p146148交叉聚合设计包括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时间延迟设计推断年龄是发展的一个原因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1单组准实验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系列设计a设计模式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临床法
强调研究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在向 儿童提问或布置情景时的主动性。
发展了标准智力测验和精神分析交谈的 优点,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在儿童 认知发展和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 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 究心理发展的规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 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 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 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 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多采用这一设计。
横断研究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 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 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 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 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 (cohort 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 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 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 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观察法
2、 观察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3、 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
遇到的伦理问题。 4、 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察法的使用提供了新
的手段,如录像带可以重播、慢放,可以对被 观察的行为事件进行仔细、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5、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察所获的 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调查法
观察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现问题的一种前期研 究方法。
观察法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察法曾长 时间受到冷落。但是,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 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影响的 不断扩大,观察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 被大量运用。观察法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五:
1、由于观察法可以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 行为情况,所以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 不强的批评。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四、应用举例及延伸
例1.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的影响。(SPSS操作) 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的研究(一个自变量三种以上处理)
研究示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
现在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范畴内的热门课题,其 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指导。那么这一课题如何设计呢? 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有哪些?
11
67
95
88
105
12
74
98
71
84
13
93
116
90
110
14
85
110
85
94
15
82
120
75
80
16
71
90
95
112
17
69
95
89
98
18
67
100
65
80
19
80
101
73
90
20
76
103
90
98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是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 因此在这样的设计中,它的关键就是要克服被试组之间的 差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参加实验的各组被试间基本上是 相等的,这样就可以观察接受不同实验条件处理的各组被 试在有关因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差 异应该就是由实验处理的不同造成的。
表1 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试编号
实验组前侧 实验组后测 控制组前测 控制组后测
1
85
102
80
92
2
76
110
72
90
3
90
110
95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第三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心理现 象及其规律。
5.现代化
心理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主要是指 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6.数学化
心理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以数学及其
方法作为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工具,对 研究结果的数量化分析,使心理科学研究日 臻科学化。
第二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系统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 具有个体差异。
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
综合化、现代化与数学化
1.生态化
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
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高心理科学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A1
A2 . . . AG
S1
S1 . . . S1
T1
T2 . . . Tt
X1,X2,X3,…,XM
X1,X2,X3,…,XM . . . X1,X2,X3,…,XM
三、群组序列研究
群组序列设计(cohort-sequential design )又
叫纵向序列设计、聚合交叉设计。这种设计通常
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有限
观察、施测,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
料或数据。
(二)执行阶段的要求
♦ 研究按要求选被试
♦ 严格执行指导语
♦ 研究遵守操作规程
♦ 要有目的地记录
♦ 研究依据评分标准记分
(三)执行阶段可能碰到的困难
社会系 统误差
被试
流失 环境
不合作 执行中 的困难
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心理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问题、目的和策略的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变量控制和数据收集方式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实验设计、相关性设计和描述性设计三种基本类型。

一、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设计类型。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产生的结果或变化。

实验设计的基本特征是随机分配和对比组设计。

1.随机分配:实验设计要求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条件中。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对比组设计: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设立对照组,以提供相对比较的依据。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探究一个因变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多组设计是指包含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同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多组设计可以是完全随机设计、随机组内设计或反复测量设计。

二、相关性设计
相关性设计用于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设计不涉及自变量
和对照组的操作,而是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关性设计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研究两个因变量
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多组设计
是指研究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通过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来
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描述性设计
描述性设计用于描述和了解其中一种现象的特征和性质,而不涉及因
果关系的推断。

描述性设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和总结。

描述性设计包括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个体或个别事件
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通过详细记录个体的行为和经历来获得细致的描述。

调查研究是对大量受试者进行测量和观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
方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

总结起来,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包括实验设计、相关性设计和
描述性设计。

实验设计通过操作和控制自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相关性设
计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描述性设计用于描述和了解其中一种现象
的特征和性质。

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研究设计类型,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