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地面移动遥控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平动搬运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开题报告-(58)

平动搬运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开题报告-(58)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平动搬运机械手的结构设计注:1)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0磅,单面打印;其他格式与毕业论文要求相同。

2)开题报告由各系集中归档保存。

3)开题报告引用参考文献注释格式可参照附录E“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样式”执行。

不进入正文,可以作为附件放在开题报告后面。

参考文献[1] 刘明保,吕春红等.机械手的组成机构及技术指标的确定.[N]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2] 李超.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 [D]陕西科技大学.2003.[3] 陆祥生,杨绣莲.机械手. [J]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5.1.[4] 张建民.工业机械人. [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5] 史国生.机械手步进控制中的应用. [DB]中国工控信息网. 2005.1.[6] 李允文.工业机械手设计. [J]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4.[7] 蔡自兴.机械人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J]机械人技术. 2001.4.[8] 金茂青,曲忠萍,张桂华.国外工业机械人发展的态势分析. [J]机械人技术与应用. 2001.[9] 蔡自兴.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 [J]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10] 过三郎等机器人工程学及其应用. [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11] 付京孙等.机器人学. [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2] 范印越.机器人技术. [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8.[13] 刘德满,尹朝万.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 [J]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3.[14] 李明.单臂回转机械手设计. [N]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4.06.[15] 张军,封志辉.多工步搬运机械手的设计. [C]机械设计. 2004.04.[16] Craig JJ.Introduction to Roborics[J].New York:Addison Wesky PublishingCo.,1989.[17] Yu. M. Gelfgat. Rotating fields as means to control the hydr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inprocesses of bulksingle crystal growth [J]. Crystal Growth, 1999,8(198/199).[18] Gao F,Li W M.New kinematic strctures for 2-,3-,4-,and 5-DOF parallel manipulator .designs.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M],2002,37:1395-1411.。

智能机器人开题报告

智能机器人开题报告

智能机器人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装配,到家庭服务中的智能助手,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交互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深入研究智能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感知、决策、控制和交互等方面,探索如何提高智能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学的理论体系,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等。

2、实际意义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提高智能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具有出色的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国内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一些创新型企业推出了具有特色的产品。

四、研究内容(一)智能机器人的感知技术研究如何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融合,提高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二)智能机器人的决策与规划技术探讨如何根据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任务。

(三)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技术研究如何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精确控制,实现高效、稳定的动作执行。

移动机器人底层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移动机器人底层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移动机器人底层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移动机器人是指通过各种机械、电器及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以自主或遥控方式从事特定任务的机器人。

其不仅可以在工业场景中实现一系列生产线自动化流程,也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医疗护理、灾难救援、探测勘探等领域的智能化操作。

然而,移动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例如复杂的运动规划、不同地形下的障碍物避开、精确的位置控制等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稳定可靠、运动控制性能良好的底层运动控制系统对于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拟研究的是移动机器人底层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建立与分析,包括轮式移动机器人(差动驱动和全向轮驱动)和腿式移动机器人等类型。

2.运动控制算法设计与开发,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并进行性能优化。

3.运动规划算法研究,包括最短路径算法、避障算法等,以实现自主避障、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功能。

4.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价,通过搭建各类机器人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验证并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成果:1.建立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实现底层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导航、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等基本功能。

2.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并优化,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同时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研究运动规划算法,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和避障等功能,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4.通过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价,对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价,保证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引入运动规划算法,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实现自主避障、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功能。

2.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同时确保运动控制的稳定性。

3.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价,从实验的角度对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价,保证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RoboCup救援机器人研究——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RoboCup救援机器人研究——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RoboCup救援机器人研究——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
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频繁发生,救援机器人日益成为一种重
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RoboCup救援机器人比赛旨在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
境下的自主行动和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机器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来探索机器
人在实际救援中的应用,提高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机器人技术
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对机器人在救援行动中的应用场景分析,确定遥控机器人本地
控制系统的具体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2. 系统设计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
个方面。

硬件方面将选用嵌入式系统,采用单片机、传感器等组件实现
系统的实时控制和数据采集;软件方面将采用C语言、Python语言等进
行程序设计和开发。

3. 系统实现
基于设计方案,完成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的搭建和实现,包括
硬件的焊接和组装、软件的编译和部署。

根据实际需求测试系统性能,
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实现一个功能完善的遥控机器人本地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机器人的遥控和指令控制,实时采集和处理传感器数据。

该系统将为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行动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并进一步推进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移动机器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智能巡检、物流配送到医疗护理等领域,移动机器人可以自主地完成一定的任务。

其中,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和高效完成任务的核心部分之一。

因此,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针对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针对现有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优缺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2.设计一种基于视觉传感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利用视觉传感器实现机器人的定位和路径规划,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路径规划效率;3.探究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机器人运动的各种因素,建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效果。

二、研究内容1.现有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问题的总结和分析。

2.基于视觉传感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实现机器人定位和路径规划,提高机器人运动精度和路径规划效率。

3.探究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建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

4.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效果,完善和改进系统设计。

三、预期成果1.对现有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基于视觉传感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高机器人运动精度和路径规划效率。

3.建立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掌握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4.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效果。

5.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效果,完善和改进系统设计。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查找和阅读与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系统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

2.方案设计法:设计基于视觉传感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定位和路径规划,提高机器人运动精度和路径规划效率。

遥控机械手--开题报告+任务书

遥控机械手--开题报告+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遥控机械手院-系:工学院自动化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目录一、开题报告二、开题记录表三、任务书四、指导记录五、指导教师评定表六、专家评定表七、答辩委员会评定表八、答辩记录表九、诚信承诺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姚建中性别男学号200702051027 院-系工学院—自动化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级2007级论文题目遥控机械手□教师推荐题目□自拟题目题目来源自拟题目题目类别应用研究指导教师张自红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近年来,机械手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用途的机械手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但我国机械手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和设计各种用途的机械手特别是工业机械手、推广机械手的应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我国多数工厂生产线上数控机床装卸工件仍由人工完成,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并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已经满足不了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的生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代替了许多简单繁重的人力劳动,并且达到了高效、精确、快速的效果,所以在此领域追求卓越,努力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机械手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节约原材料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本着创新的理念,本次设计遥控机械手目的在于自主探索机器手的一些简单、基本的制作及控制方法,机械手的总体的设计,满足机械手的功能要求及各组成部分协调工作的要求。

机身的设计,满足机械手臂的支撑及安装。

并掌握基础知识技能,为今后在此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早期的机械手的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比较简单,专用性强,仅能配合某台主机完成辅助性工作,如抓取工件、上料下料、夹刀具等。

这种机械手称为专用机械手。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够独立地按控制程序、自动重复操作的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能很快地改变程序功能,适应性强,在中小批量、多品种的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遥控小车的毕业开题报告

遥控小车的毕业开题报告

遥控小车的毕业开题报告遥控小车的毕业开题报告一、引言遥控小车作为一种便携式的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下执行任务,如勘测、巡逻、救援等。

本文旨在探讨遥控小车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遥控小车作为机器人的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强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遥控器,用户可以方便地控制小车的行进、转向等动作,实现远程操控。

三、目标与意义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种功能完善的遥控小车。

通过对小车的结构、电路和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小车的远程操控和自主导航功能。

这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研究内容1. 小车结构设计在小车结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小车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小车在复杂地形和各种环境下保持平衡,并能够携带一定重量的载荷。

2. 电路设计小车的电路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

需要设计合适的电路板,包括电源管理、传感器接口、驱动器等。

通过优化电路设计,可以提高小车的性能和可靠性。

3. 控制系统设计小车的控制系统设计是实现远程操控和自主导航的核心。

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和编程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通过控制系统设计,可以实现小车的各种动作和功能。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市场调查,了解目前遥控小车的发展状况和应用需求。

然后,进行实验设计和制作原型,测试和优化各个部分的性能。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设计并实现一种功能完善的遥控小车。

该小车具有稳定的结构、高性能的电路和灵活的控制系统。

通过实验验证,预计可以实现小车的远程操控和自主导航功能。

七、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调研和需求分析(1个月)在第一阶段,将进行文献调研和市场调查,了解遥控小车的发展状况和应用需求。

预测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预测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基于预演/预测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操作机器人已成为工业生产、军事探测、灾害救援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遥操控机器人时,由于操作者与机器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网络时延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机器人控制信号的延迟与抖动,进而降低机器人的操控性能和鲁棒性,甚至导致机器人故障或损坏。

因此,如何提高遥机器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基于预演/预测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以提高机器人的精准度和鲁棒性。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预演/预测技术对机器人进行建模和仿真,获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状态信息;2.设计一种新型的遥机器人控制器,利用预测数据进行控制指令的生成和优化;3.开发机器人与操作者之间的网络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4.利用实验测试平台对所设计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估,并比较其与传统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性能差异。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一种基于预演/预测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思路,可为遥机器人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2.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遥机器人控制器,能够有效改善机器人控制信号的延迟和抖动问题;3.验证了该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性能并与传统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准度,可为工业生产、军事探测、灾害救援等领域中的遥机器人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ROS系统和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控制平台,开发并验证所设计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

主要步骤包括:1.对遥机器人进行建模和仿真,获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状态信息;2.设计预演/预测控制器,根据机器人状态信息进行控制指令预测和优化;3.设计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4.开展实验,对所设计的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估,并与传统遥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型地面移动遥控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也随之发展。

机器人广泛应用到生产、制造、军事、医疗等领域。

移动机器人在环境监测、清洁、安防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小型地面移动遥控机器人,实现对室内环境的监控和控制,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该机器人具有简单实用的功能,运动自如,结构精简,操作可靠,可满足一般家庭或办公室的日常使用需求。

3.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人结构设计。

在机器人结构设计中,将会采用轮式底盘结构,提高机器人的移动性和适应性。

为了满足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将设计合适的底盘框架以及机器人的大小。

(2)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采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方式。

设计和实现可靠、稳定、高效的控制系统,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自主、准确、快速的移动,并实现控制功能。

(3)机器人传感器选择和设计。

在机器人传感器选择方面,将选择适合室内环境监测的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结合德州仪器(TI)公司的传感器模块制作出满足要求的传感器模块,并将其集成进机器人控制系统中。

(4)机器人通信模块设计。

机器人通信模块设计将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机器人与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

通过通信模块,用户可以远
程控制机器人,获取室内环境传感器数据,实现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控制。

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
(1)理论分析:对机器人结构、控制系统及相关零部件进行设计分析,确定机器人各部分尺寸和性能要求。

(2)硬件制作:对机器人控制系统、传感器模块、底盘车架以及外壳等部分进行制作。

(3)软件编程:采用C语言进行机器人控制程序编写,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传感器数据获取控制功能。

(4)实验验证:对机器人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验证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是否满足研究目标要求。

5.预期成果
本文预期达到的研究成果包括:
(1)设计一款小型地面移动遥控机器人,实现对室内环境的监控和控制。

(2)研究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控制算法,并进行实现和测试。

(3)构建机器人通信模块,以无线方式实现机器人与用户终端的数据通信功能。

(4)评估机器人的性能,包括机器人的移动性、控制精度、控制延迟、故障控制等方面,并进行实际应用验证。

6.参考文献
[1] 王兴军. 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家庭机器人为例[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5, 19(6):11-14.
[2] 王吉民, 赵美女.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33(8):1-3.
[3] 叶奇峰. 基于STM32的无人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7, (7):112-115.
[4] 黄豪, 刘凯, 钟路明. 一种基于STM32的三轮平衡车动态控制[J]. 电子技术应用, 2018, (3):1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