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北京地铁篇观后感

合集下载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关于超级工程的观后感篇一:超级工程观后感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推出《超级工程》另一纪录片,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连绵不断的大山,从烟雨朦胧的水乡到寸草不生的戈壁,大美中国的画板上镌刻了无数条不断交汇又分开的铁道线路。

铁路运输主要分为货运与客运两部分,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小,承载力大,成本低,铁路货运为公路货运分担了不少重任,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一种货运方式。

火车造成的污染远远低于汽车与飞机,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相对于公路与空运而言,铁路运输占据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铁路网络全程达到12万公里,占世界铁路7%的营业里程。

其中,高速铁路网络达到2万公里,2016年7月,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

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预计到2020年将高速铁路网增加到3万公里。

如今,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00公里,在攻克了无数难题后才得以实现这一领先世界的速度。

无论是山路亦是水路,凿山铺路,架河建桥,铁路总能实现。

青藏铁路的开通备受世界瞩目,青海关角隧道属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是中国最长隧道,全场32.645公里,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世界上铁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促进了青藏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民族间的融合还为后来的高海拔的铁路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路段上有着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

丹昆特大桥有着世界桥梁之最之称,全长164.851公里,横穿阳澄湖,跨越公路、铁路、水路180余条,出于地质原因与节省土地的考虑,全部采用高架桥梁,并且彻底解决了地基沉降的问题。

郦道元盛赞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李白也感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如今高铁速度将白帝城(重庆)到江陵(荆州)的路程缩短至五小时。

由于覆盖范围广,频率高,承载量大,速度快,高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出行的首选。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已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3篇)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3篇)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3篇)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3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1人之健,在于筋骨;国之兴,在于铁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着骨干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有着2万公里的运行里程,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它让100多座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覆盖人口达到了7亿,每年连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

”铁路将全国的客货运输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交通事业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

如今,新一代的高速铁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快速便捷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一列列飞驰的巨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的汗水,是千万铁路人辛苦的付出。

为了能让高铁更加完善,科研人员们在试验与理论相差颇大的情况下,连夜奋战,终得满意结果;为了能让高铁跑的平稳,超长无缝钢轨的背后是焊接团队高超的业务素质;为了让高铁尽可能的笔直,工程团队们更是史无前例的让大多数线路都放在了桥上,让路基沉降控制在了毫米级的范围之内;为了让列车安全高效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更是面对着天气、气候、地质等种种考验;高铁的心脏——IGBT芯片更是让高铁真正飞驰起来的关键。

高铁,真正的使人们生活中距离与时空的概念得到巨大改变。

代表我国高速铁路最高技术成就的标准动车组一条银龙飞南北,助力祖国腾飞。

在为祖国高铁飞速发展而感到震撼的同时,作为一名青工,唯有抱着一颗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祖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增砖添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将我们成长工作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铁路冲云霄,职工奋进更美好,我自豪!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2通过观看《超级工程》系列的纪录片,我见识到了世界上现存的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工程——超级工程。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超级工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超级工程》观后感1《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的纪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的建设过程。

纪录片每集讲一个工程,分别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

这些工程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

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刘文说:“这5大工程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和智慧。

”这5大工程项目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不懈奋斗的成果。

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遂道。

港珠澳大桥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

工程师们用他们的科技、智慧和勇气来完成这个奇迹工程,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设,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遂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它的成功将会给祖国的同胞们乃至世界的观众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上海中心大厦,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

它是世界最高绿色超级摩天大楼,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慕强,打造东方的“空中花园”。

这是一个城市的梦想和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也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城市发展。

北京地铁网络在北京高速发展中运应而生,十年时间,要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坐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

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将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

这将是怎样的壮观辉煌呢?超级LNG船,世界上造价最昂贵的货运轮船、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民用船只。

北京地铁的观后感(共5篇)

北京地铁的观后感(共5篇)

北京地铁的观后感(共5篇)第一篇:北京地铁的观后感北京地铁的观后感通过在课堂上观看了北京地铁的纪录片后,我感到很震撼。

城市高速的发展使交通拥堵不堪,让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站,为了改善交通,迫切地要建立世界上最大地铁的交通网络。

为把地铁建设出来,一线的建设者们在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奋斗,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

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它将势必解决交通拥堵情况,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修建北京地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北京地铁修建过程相当艰辛,计划中需要十年的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以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

国外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或早于城市,而北京已经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城市下的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必然给修建地铁带来了很大困难。

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复杂的地质,保护文物建筑的要求,盾构机挖掘的失效,地基沉降的把握等这些难题都是通过专家反复研究探索才解决,如此看来便可知这项工程的复杂性。

地铁的修建花费了很大的物力、人力,其中每公里的地铁造价就接近10亿元。

在修建中为了保护古代文物,设计师修建时选择了一条首次运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为保护古城,当挖掘到旧地基时,挖掘方式由平行走向变成上下叠落,开挖面积的缩小,减轻了对地基的影响,隧道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顺利通过。

另一工程难题是九号线在一号线的下方修建,一号线挖的早,离地浅,九号线只能从其下方通过。

而其下方有一个永远抽不干的水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想出了个大胆可行的方案,在水层下开挖,修建九号线。

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对地面沉降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地铁的车轮要与轨道贴合程度极高,如果开挖隧道时地面沉降超过3毫米的,就会导致轨道变形,列车经过时必须要减速行驶,这将给交叉换行的线路运营,带来极大的混乱。

尽管是3毫米,但它随时需要专家检测,让我对建设者们小心求证的态度充满敬佩。

超级工程观后感6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6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6篇超级工程观后感1 《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的纪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的建设过程。

纪录片每集讲一个工程,分别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

这些工程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

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刘文说:“这5大工程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和智慧。

”这5大工程项目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不懈奋斗的成果。

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遂道。

港珠澳大桥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

工程师们用他们的科技、智慧和勇气来完成这个奇迹工程,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设,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遂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它的成功将会给祖国的同胞们乃至世界的观众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上海中心大厦,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

它是世界最高绿色超级摩天大楼,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慕强,打造东方的“空中花园”。

这是一个城市的梦想和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也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城市发展。

北京地铁网络在北京高速发展中运应而生,十年时间,要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坐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

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将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

这将是怎样的壮观辉煌呢?超级LNG船,世界上造价最昂贵的货运轮船、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民用船只。

它在海上航行可以让其他船只退避三舍,它就是LNG船,液化天燃气的运输专用船,它承担起了上海市一半的天燃气供应。

海上巨型风机,它是在人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中,最大的风电装机。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600字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600字最新精选篇1《超级工程》第三季首轮播放。

第三季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

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镜头。

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1800吨炸药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

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

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讲述城市的24小时,摄制组将开篇镜头对准了凌晨两点的街道清扫现场,这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见证的时刻正是前一天的收尾,新一天的开始,而后展现的是南水北调、夏季高峰供电等大工程背后的玄机……正是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当代中国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超级工程》中,每个人都是体系中的鲜活细胞,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危机与突破,在全片的结尾处,镜头对准了一个婴儿的诞生。

一部展现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有了这样一个柔软温情到极致的结尾。

纪录片超级工程观后感600字最新精选篇2人之健,在于筋骨;国之兴,在于铁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着骨干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有着2万公里的运行里程,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它让100多座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覆盖人口达到了7亿,每年连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千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千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千字篇一超级工程观后感你知道吗?有时候,看一些纪录片真的能让人惊掉下巴!就比如说《超级工程》,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那种糟糕的不好,而是被震撼到“怀疑人生”的不好!我原本以为,工程嘛,不就是盖盖房子、修修桥啥的,能有啥特别的。

但这部片子真的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那些超级工程,简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不可能的疯狂挑战!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吧,那可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啊!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在那么宽的海面上,怎么可能架起一座桥来?但人家就是做到了!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建个桥嘛,有啥大不了的。

嘿,你可别小瞧了这事儿!那得考虑多少因素啊?海风、海浪、海底的地质情况,哪一个不是难题?我觉得这简直就是在跟大自然“叫板”,而且还叫赢了!还有那北京的地铁网络,密密麻麻的线路,像个巨大的地下迷宫。

我就想问,当初规划的时候,那些工程师们的脑袋里是不是装了个超级计算机啊?不然怎么能设计得这么完美?也许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啊!看着那些巨大的起重机、盾构机,我就在想,人类咋这么厉害呢?这要是放在古代,不得被当成神仙的法术啊!可转念一想,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又牺牲了多少人的休息时间,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呢?可能有些人好几年都没回过家,一直在工地上埋头苦干。

说真的,看完这部片子,我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儿沉重。

兴奋的是,咱们国家有这么牛的技术和能力;沉重的是,这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太让人感动了。

这超级工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一方面,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让国家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超级工程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问题就否定它的价值。

我只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让超级工程不仅能造福当下,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你说呢?篇二超级工程观后感哇塞,《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真的太酷啦!当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被那宏大的场面给震住了。

2020《超级工程》观后感3篇

2020《超级工程》观后感3篇

《超级工程》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片中展现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

以下是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通过观看《超级工程》系列的纪录片,我见识到了世界上现存的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工程——超级工程。

真的是凝聚了很多人的指挥,拥有很多不凡创造,让人没有办法不惊叹,没有办法不为他们的魅力折服。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络,高耸入云的伤害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的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这次观看纪录片,其中讲述港珠澳大桥的部分让我有很大的感触。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座城市的跨海大桥,它以香港的大屿山为起点,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为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

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隧道”长35.578公里,桥长22.9公里。

整座大桥将按照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一百公里。

港珠澳大桥作为中国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港珠澳大桥讲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建成之后将成为仅次于庞恰特雷恩湖桥和宁波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的世界第四长桥,能使澳门和珠海到达香港的车程由四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通过纪录片,其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全过程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追随着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亲眼目睹了打造世界上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同时惊叹于人工岛的霸气。

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

这个纪录片在向我们展示港珠澳大桥的雄伟壮阔的同时,也在向我们陈述着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让电视机前的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对中国工程师,中国工人的敬佩,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之间的完美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感到深深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节课,老师让我们观看《超级工程》系列视频。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 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今天我看了《超级工程》第三集,有关于北京地铁网络的一集。

以前,我个人从来没有注意过身边有哪些是一项工程,原来这些近在咫尺的事物是如此的伟大与复杂,真正的让我深深感叹。

从视频中看到了建设地铁的艰难。

北京的交通拥堵不堪,城市的未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改善交通问题,就有了建设地铁的这一项计划。

计划中,需要十年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

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地铁系统的修建大概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北京只剩下十年时间,使建设地铁成了一项超级工程。

国外的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甚至早于城市出现。

而北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这给北京地下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而且在挖掘过程中,又遇到了是盾构机丧失威力的难题。

由于北京复杂的地质,北京西北两侧地势偏高,经过河流长期的冲刷,形成了东边沙土西边卵石的地质。

这些难题都需要专家反复探讨来解决,可见这项工程的不易。

一项工程的完成是很不容易的。

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

在北京地铁的修建中,很多人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地铁线路设计部门的人员们早早设计出穿越古城区线路的设计方案,为了保护文物调整地铁站和相关规划设施;盾构机驾驶员高锐轩每天13个小时呆在驾驶舱里,经常一两个月见不到太阳,进行着复杂而枯燥的工作;而工人们更是日日夜夜的工作,不辞劳苦。

地铁的建设也花费了太多物力。

纪录片中提到,每公里地铁造价近10亿元,挖掘隧道的盾构机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

在修建中,最为主要的是有关文物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头顶的古建,设计师为这条新修的线路选定了一种首次应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这很好的体现了在工程中的一种富有人情的气息。

工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提供方便,同时并不会为这些去破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遗产。

另外,在工程中,曾经有一个技术难题要求地面沉降不能超过3毫米。

3毫米看似是很小的距离,可是在一项工程中,小小的3毫米可以带来重大的失误和灾祸。

在北京地铁的建设中,如果地面沉降大于3毫米,就会导致轨道变形。

列车经过时就必须减速行驶,这会使交叉线路的运营带来极大混乱。

可见工程需要极大的缜密性。

看完这一集《超级工程》,在领略到了北京地铁网络的神奇与浩大的同时,我感到自豪与激动,也让我对有关工程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想我会在课下的时间里再去看看其它四集,继续感受工程带给我的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