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
古诗《画》课文

古诗《画》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解析。
1. 整体感知。
- 这首诗就像是一个谜语,谜底是画。
你看啊,诗人从看、听、季节变化和人物活动这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画”。
2. 逐句解析。
- “远看山有色”:当我们远远地看一幅画里的山的时候,山是有颜色的呢。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现实中看远处的山也是有色的,诗人这么写,就先给我们一种好像在看真实景色的感觉。
- “近听水无声”:可是当我们走近了去听画里的水呢,却听不到声音。
这就很有趣啦,在现实里,靠近流水肯定能听到哗哗的声音,但是画里的水不管你怎么靠近,它就是没声音,这一下子就点出了这是一幅画,不是真的山水哦。
-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现实中的花早就凋谢了。
但是在画里呢,花还是盛开的样子,就像时间在画里静止了一样。
这就更能让我们确定这是一幅画,画里的东西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 “人来鸟不惊”:要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一靠近,鸟儿就会飞走啦。
可是画里的鸟呢,人来了它也不害怕,不会飞走。
这也是画的奇妙之处,里面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不受外界干扰的。
二、赏析。
1. 巧妙的构思。
- 这首诗特别巧妙,它用一种对比的手法。
把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画里的世界进行对比。
就像在跟我们玩一个“找不同”的游戏,通过远看、近听、看季节变化、看人和动物的互动这些方面,一点点地揭示出这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一幅画。
2. 简洁的语言。
- 整首诗每句才五个字,总共二十个字,却把画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
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就像一个小巧玲珑的工艺品。
用这么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么有趣的内容,真的很厉害。
而且这些字都很通俗易懂,小朋友也能轻松读懂呢。
3. 独特的意境。
- 诗里营造出一种很安静、很奇妙的意境。
画里的山水、花鸟好像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它们不受外界的影响。
这种意境让人感觉很神秘,又很美好,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静止的、充满色彩和生机的小天地。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以下是古诗《画》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画》全诗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是宋代佚名诗人 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
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古诗《画》的古诗

古诗《画》的古诗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唐朝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名画家们,他们擅长于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画面中表现出优美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白居易《画》《画》是一首著名的诗歌,被称为“画家的笔调”,是白居易的作品。
他对于唐式画景的赞美,可谓称得上是一部经典:“雨里芳菲今何在?泣涩几时到眼来?清秋容色苦却好,孤山林里萧疏开。
古松疏影把翠翘,清溪岸边野花攒。
一阵玉露带清香,明月高悬清空尊。
天际松杉苍暝暝,长空流星落横挂。
雪乍绽,风乍起,秋色落尽入小槛。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把唐朝的山水画叙述得清晰生动,并着重强调了画里的美好的氛围,把山水画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顾恺之《山水画》顾恺之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他擅长描绘山水画,他精湛的画技对当时的唐朝艺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他创作的《山水画》,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其中首次用西方技法独特地描绘了唐朝山水景象:“青山拱映汀洲绿,白云贴溪涧翠飞。
若有渔歌小桥上,古往今来有何谓。
”这幅画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象,体现了顾恺之的画技的高超,也引人回味无穷。
王维《登高》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登高》是唐朝的一首诗歌,此作也显示出王维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表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这首诗中也可以感受到王维对自然的情感,他表达的山水风光更是那么的优美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唐朝创作的众多山水画、诗歌,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优美的画家之调,令人倾倒。
以白居易的《画》、顾恺之的《山水画》、王维的《登高》等为例,可以看到,唐朝文人画家们表达的自然风光,尽情展示着他们对美景的赞美,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感和优雅。
画的古诗解析

古诗《画》的解析
原诗文: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这首诗的解析如下:
王维的《画》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
首句“远看山有色”描绘了远处的山峦,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次句“近听水无声”则写近处的流水,静谧无声,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描绘了春天过去后,花依旧盛开的景象。
这一句以花为媒介,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恒常之美的赞叹。
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则写人与鸟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
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即以静态的描绘表现出动态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画》ppt课件

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审美追求紧 密相连,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
独特感悟和追求。
诗歌语言艺术特色
《画》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诗人运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 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诗歌的押韵和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听觉享 受。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04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对比手法运用
01
02
03
远近对比
通过描述画中远景与近景 的对比,突出画面的空间 感和层次感。
色彩对比
运用色彩的明暗、冷暖对 比,使画面更加鲜明、生 动。
动静对比
通过描绘画中的动态元素 与静态元素的对比,展现 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象征手法体现
以物喻人
通过对画中物体的描绘, 隐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如以松喻坚贞、以竹喻高 洁等。
借景抒情
借画面中的景物表达诗人 的情感,如借山水表达归 隐之志、借花鸟表达闲情 逸致等。
托物言志
通过对画中物体的描绘, 寄托诗人的志向和抱负, 如以马喻奔腾向上的精神 等。
音韵美感呈现
押韵平仄
通过运用押韵、平仄等音韵手法 ,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
节奏感。
叠词反复
运用叠词、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 诗句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绘画上,他创水墨山水画派,对后世 影响深远。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 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 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
创作背景及时代特色
《画》是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唐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开放与包容、繁荣与强大,为 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古诗《画》一年级必学知识点

一、古诗《画》基础知识1.熟读古诗《画》《画》【南宋】道川禅师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2、《画》生词注释了解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3、古诗《画》译文远远望去,高山色彩明亮,走近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已经过去了,但百花盛开的景象却并未消逝,人走近,可是枝头上的鸟儿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头头是道,处处都显露着自性妙明,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样,本来平等无二。
可是为什么,无论怎样说,您都不明白呢?只是因为啊,您已经从自性的本来明了,转变成了念头的分别明了了。
4、古诗《画》诗文赏析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版本。
但是根据后四句阐述禅理的意境来看,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这种说法更加可信。
全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
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
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
不明白只是因为,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
5、古诗《画》作者简介冶父(安徽地名)道川禅师,南宋时期高僧。
生卒年不详。
俗家姓狄,人称狄三,昆山(今山东省诸城市)人。
二、古诗《画》进阶知识1.掌握古诗《画》生字水【shuǐ】部首:水笔画:4 笔画顺序:竖钩、横撇/横钩、撇、捺组词:跳水去【qù】部首:厶笔画:5 笔画顺序:横、竖、横、撇折、点组词:回去来【lái 】部首:木笔画:7 笔画顺序:横、点、撇、横、竖、撇、捺组词:原来不【bù】部首:一笔画:4 笔画顺序:横、撇、竖、点组词:不合远【yuǎn 】部首:辶笔画:7 笔画顺序:横、横、撇、竖弯钩、点、横折折撇、捺组词:远方近【jìn】部首:辶笔画:7 笔画顺序:撇、撇、横、竖、点、横折折撇、捺组词:远近色【sè】部首:色笔画:6 笔画顺序:撇、横撇/横钩、横折、竖、横、竖弯钩组词:景色声【shēng】部首:士笔画:7 笔画顺序:横、竖、横、横折、竖、横、撇组词:声音听【tīng】部首:口笔画:7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撇、撇、横、竖组词:听写无【wú】部首:一笔画:4 笔画顺序:横、横、撇、竖弯钩组词:无边2、古诗《画》反义词的掌握及一年级反义词汇总来-去多-少上-下有-无里-外前-后进-出粗-细开-关冷-热黑-白对-错左-右问-答快-慢大-小好-坏亮-暗晚-早笑-哭高-低3、古诗《画》一年级必背段落,生字填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古诗《画》

6《画》相关学习资料古诗《画》如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据查,古诗《画》的作者不是王维,因为翻遍《全唐诗》,在王维的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也没有这首诗。
此诗是题在王维的画作上,题诗人已不可考,但这首诗本身是从别人的诗改来的。
原诗是唐代大川禅师的作品,全诗如下:?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不知您是不是需要这么完整的。
王维观画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王维赞画,再写王维解画,最后写乐工演奏证实王维的话。
关于王维《画》的故事王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画家。
宋代诗人苏轼就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两句话确切地概括了王维的诗歌、绘画创作的主要特色。
由于王维诗画都很精妙,民间就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王维曾经给岐王画过一幅《巨石》的画,那画画成以后,非常生动,就跟真的一样,岐王因而十分珍爱。
岐王在闲暇的时候,经常坐在画的对面,凝神观赏这块巨石,渐渐地便产生一种置身深山幽谷中的幻觉。
有一天,岐王从外边回来。
快到家门口时,突然风雨齐来,雷电大作,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只见一块大石头,冲天而起,把房屋都给撞坏了。
岐王与侍从赶紧到房中查看。
只见壁上挂的《巨石》画幅只剩下了空轴,才知道画石已飞腾而去了,不禁哑然失色。
后来到了宪宗时,高丽(今朝鲜)遣使臣来中国,说是在他们国的神崇山上,某一日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块奇石。
人们争相围观时,发现上面有“王维”的字印,知道是中国的东西,就连忙呈报国王。
国王不敢留,就派使者前来奉献。
宪宗听了很惊奇,命群臣将王维的手迹拿来比较一下,分毫不差,这才深信不疑。
由此,宪宗发现了王维的画可以“通神”,是宝物,便命人在各地专门搜寻王维的画,藏入宫中。
这个传说,生动地说明了民间对王维绘画艺术的精妙,是多么热情地赞颂与钦佩。
古诗文《画》赏析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及注释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