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论
苏轼书论文论“尚意”与书法书卷气

175苏轼在文学、书法领域崇尚新意。
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具有书卷气,乃别有一番气韵。
书法书卷气,即书家的气质、情操、人格等因素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
宋代以来,书法家都很重视书卷气,最先涉及到书卷气这个命题的是唐代的张怀瓘,其在《书议》中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1]11苏轼开拓了书卷气内涵,而书卷气确立于清代。
梁巘云:“结体尚古,有书卷气。
”[2]76杨守敬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3]4李瑞清说:“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
”[4]156从唐代到清代的上千年间,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书法书卷气说的过程中,苏轼具有承前“皆兼文墨”,又启后“书卷气”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苏轼文学、书法的“尚意”主张进行考论,试图证明苏轼是书法书卷气内涵君子人格、自由精神的开拓者。
一、苏轼书论尚意与书法书卷气苏轼的书法是“学问文章之气,发于笔墨之间。
”[5]1568历来深受世人的喜爱,也就是说苏轼书法具有书卷气这是确论。
探讨书卷气的实践者苏轼关于书学的论述,有助于了解书卷气内涵。
梳理资料,苏轼论书说,“我书意造本无法”[6]235,“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7]2183在苏轼看来,书写已经不只是书写法则的体现,而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苏轼评说自己书法的这种“新意”,超出了技法层面,是心意,被后世称之为“尚意”。
这种“新意”是书家表现出的精神气质,蕴含在书作中就是书卷气。
在苏轼之前,书法笔法发展已经比较充分,但明确标榜“尚意”书法,苏轼是第一位书法家。
苏轼提出的尚意不是凭空臆造,其对书法发展史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在论其他人的书法时,提出了“新意”的看法,如“颜公变法出新意。
”[6]371“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7]2206苏轼从“意”的角度评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这个“意”指的是在笔法上要出新。
但笔法上的出新,还不具备书卷气。
书法上肯定笔法,那是基础要求。
宋代以前书法发展主要以笔法为主,苏轼书法上的尚意,就是在笔法的基础上重视书家的精神、人格。
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

72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吴 昊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对平淡自然的追寻使得苏轼虽身处逆境,依旧能对人生乐观以待,这实乃宋代权势纷争的官场中一股清流,也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苏轼;文论;自然观;平淡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汉唐时期的气度、浮夸、进取、浪漫精神已大大消退,代之而起的求安静、尚平易的心理。
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豪情,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深沉、浓重的忧患意识,参禅悟道、争相趋禅的风尚,积极入世,却仕途坎坷、命途多舛,故形成参禅悟道、争相趋禅的风尚。
苏轼自七岁始知读书,八岁入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可以说道家无为的思想从很早就影响了他。
后被贬黄州,此时道家思想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为饱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
四川当时佛教很发达,其母及周围很多亲友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
这使苏轼很小就对佛禅产生兴趣,他曾自称“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①苏轼在为官和被贬期间,与和尚、道士之间的交往甚密,并留下了许多此类作品,他的佛学造诣尤令当时的高僧所钦佩。
苏轼的一生虽波折连连,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未让他一蹶不振,转而从佛理出发,寄情于山水之间,于自然万物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写出诸多富于哲理的作品,同时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此外,苏轼还受其夫苏洵“风水相遭”说的影响,他后来提出的“行云流水”的美学思想,与苏洵的崇尚自然,反对刻意雕琢,其实是如出一辙,从苏轼以后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来看,苏洵的这一文学创作思想对苏东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除了其父苏洵外,对苏轼追求平淡自然的创作实践影响最大的应当属陶渊明了。
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苏辙记录了苏轼对于陶诗的评价:“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古代文论之苏轼

苏轼在书法、绘画也有精深的造诣, 苏轼在书法、绘画也有精深的造诣,著作丰 东坡文集》传世。 富,有《东坡文集》传世。苏轼一生由于有 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 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道释兼容 的文化哲学修养, 的文化哲学修养,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 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 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 一家。 一家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 宋代文论的状况 宋代文论与之前文论体系的联 系
宋代代表文论家: 宋代代表文论家: 韩愈、 韩愈、柳宗元 白居易﹑ 白居易﹑皎然 司空图、 司空图、苏轼 严羽、 严羽、元好问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字子瞻 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 官至礼部尚书。后屡遭贬谪。 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屡遭贬谪。 是北宋著名文学艺术家,在诗、 是北宋著名文学艺术家,在诗、词、文、书、 画多方面均有显著成绩。苏轼一生, 画多方面均有显著成绩。苏轼一生,政治上 失意,文学创作上则取得很大的成就: 失意,文学创作上则取得很大的成就:散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或与李白、杜甫、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或与李白、杜甫、韩 愈并称“李杜韩苏”或与黄庭坚并称“ 愈并称“李杜韩苏”或与黄庭坚并称“苏 词与辛弃疾形成“苏辛” 黄” ;词与辛弃疾形成“苏辛”之豪放一派
苏轼的文论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苏轼的文论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 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 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 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 崇尚自然天成之美, 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

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摘要:苏轼一生文学创作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文艺创作之道,本文从苏轼的明“立意”、重“辞达”和尚“自然”的文艺思想中探析其为文之道;同时在认真分析其“为文之道”之后,还发现这些文艺思想还时时闪烁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苏轼为文之道立意辞达自然辩证关系引言: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的艺术家,其在文学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文艺思想更是对后世的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苏轼的为文之道探索其文艺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山人,其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散文、诗歌、词和书法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更因文号称万篇而有“韩文似潮,苏文似海”之称;诗歌方面,他与李白、杜甫和韩愈并称“李、杜、韩、苏”,同时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在词方面,他首提“以诗为词”之主张,乃宋词“豪放派”之鼻祖,影响一代词风;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
总而言之,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
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可凭一己之身在如此多的艺术领域成为登峰造极的良材,又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在此广无边际的文化之海中从心所欲、游刃有余?本文试图从苏轼为文之道浅探其文艺思想中。
一、文艺思想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方面,苏轼见解独特新颖,论点精辟准确,给当时和后世文坛以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文艺思想是我国古代理论宝库中值得珍视的瑰丽遗产。
他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论断的基础之上,以自身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实践,从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阐明了他独到创新的思维。
“纵观其文艺思想中,既有关于文学艺术外部规律的探讨(如论述了文学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又有很多关于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求索,即文艺本身特点的探讨。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昆体流行的时候,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孙复《答张稠书》)。
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在他的部分散文与诗歌,特别是他同后辈来往的书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
他早年随苏洵出三峡,下长江,受自然景物的激发,跟苏辙写诗唱和,就认为诗文创作要象山川的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不是文章的工拙问题(《江行唱和集叙》)。
后来反复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即重视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本身作用,而没有象道学家那样把文章仅仅作为载道或明道的工具看。
他引欧阳修的话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这又注意到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辞达呢?这就是他说的“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
它不但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
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首先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象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何蓬《春绪纪闻》引苏轼语)他晚年形容自己写作诗、赋、杂文时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答谢民师书》)即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它是苏轼在文艺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今天克服种种形式主义的文风还有一定启发。
读者接受文论分析苏轼

读者接受文论分析苏轼
当代文论界对苏轼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苏轼的思想、苏轼的艺术和苏轼的文化价值。
苏轼的思想是他同时追求理想和现实、个性求真与与时俱进的思想。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文学、政治、人生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他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信条,提出了“以诗为骨,以文为肉,以画为皮,以音为髓”的文艺创作理念等。
苏轼的艺术则体现在他的诗、词、散文和绘画等方面。
他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的散文则更为随性自在、抒情奔放,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珍品。
此外,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色彩瑰丽、构图奇特、形神兼备,被誉为“文以载道,画以传神”的典型代表。
苏轼的文化价值则在于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他不仅对唐宋诗词和古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研究,还对佛教、道教等思想体系进行了整合和创新。
他提倡诗、琴、书、画四艺齐美,主张文学、音乐、绘画三大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奠基人。
综上所述,苏轼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思想:
• 他的思想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 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对于儒,佛,道诸家思想,他将各家理论相互参照融合 ,在观念上抹去了三者界限。他的思想里有儒家的济世致用,有禅宗的彻悟以及道家的旷达 。 “孔老异门,儒释分宫。……江河虽殊,甚至相同。”(《祭龙井辩才文》) 他认为儒、释、道三派指归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同生并存、融合杂糅。基于此,苏轼的思想 表现出了吐纳百川、开阔放达、自由逸适的特点,
• 苏轼所尚的简古,淡泊
简朴的形式中体现诗人娴熟高超的技巧 表面平淡的语境中包含着回味无穷的深意
• 苏轼对陶渊明的诗的推崇 •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 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 诸人,皆莫过也
• •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与苏辙书》
苏轼文论小拾
苏轼生平简述: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 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 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 神似。
诗以奇趣为宗
–奇趣非在文字猎奇,奇在境界,奇在“ 反常合道”
• 床中秀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李白《长相思》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奇趣在于诗人的真性情、真胸怀。 •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 趣”
饮酒· 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 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伦之姿,凌跨百代,古 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 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递意。独韦应物柳宗 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书黄子思诗集后》
谢谢观赏!
那啥,有空了我会和你 们一起夜饮东坡,举杯 邀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