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土壤概述
阆中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
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
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
汉唐时期,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并于伐吴前夕在阆中被刺身亡;南宋抗金名将张宪为岳飞女婿,出生于锦屏山麓张家湾;张飞与张宪,并称“二张”,一为“武圣”之弟,一为“武穆”女婿,一个生于阆中,一个死于阆中,都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驰骋无敌,最后都因意外原因被杀,是两个重量级的悲剧人物;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1986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阆中古城(38张)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6年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
在“2009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
2010年阆中再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中盛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阆中市自然资源

阆中市自然资源
阆中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
源的地方。
阆中市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在阆
中市,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水资源是阆中市宝贵的财富之一。
阆中市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储备。
澎湃的江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外,
阆中市还有许多湖泊和水库,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森林资源丰富的阆中市被誉为“绿色宝库”。
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大片土地,
保护着珍贵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森林不仅是阆中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人们休闲绿
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矿产资源是阆中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这里矿藏丰富,有煤矿、铁矿、锰矿等
多种矿产资源。
矿产开采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
机会,推动了阆中市的城市化进程。
总的来说,阆中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
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关于阆中的介绍

关于阆中的介绍阆中,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明珠”,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阆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是刘备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一处重要场景。
阆中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阆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当时刘备在这里出生。
阆中作为刘备的故土,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三国时期,阆中是蜀汉的首府,也是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刘备在阆中建立了庞大的政权,并且发动了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阆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阆中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
阆中有许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如刘备故居、刘备祠堂、诸葛亮祠堂等。
这些古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此外,阆中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墨客与阆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文化遗产为阆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
除了历史和文化遗产,阆中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和川南丘陵交界处,地形多样,山清水秀。
阆中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给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光体验。
其中,著名的景点有五龙潭、狮子山、三江汇流等。
这些景点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地质构造而著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阆中还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阆中的美食以川菜为主,以其麻辣、口味重而著称。
当地特色菜品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风味独树一帜。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和特色美食,如阆中豆花、麻辣烫等。
这些美食使得阆中成为了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美食文化。
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阆中,您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美食。
四川省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川省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〇一八年十二月目 录一、四川省主要土壤类型 (1)二、土壤的主要成因特点 (2)三、主要土壤特征 (7)1、紫色土 (7)2、水稻土 (9)3、黄壤 (10)4、红壤、赤红壤和燥红壤 (11)5、石灰(岩)土 (12)6、黄棕壤和黄褐土 (13)7、棕壤 (15)8、褐土 (16)四、珍惜土壤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26)一、四川省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是指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自然物质。
不用于自然界其他物质最本质的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历史悠久,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
中国陆地面积约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亚洲大陆面积的22.1%。
全部国土从北到南横跨不同的热量带,其土壤资源具有3大特点:(1)土壤类型多,资源丰富。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3系列。
可分46个土类、130多个亚类,各自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和发展农、林、牧的适宜性。
(2)山地土壤资源多。
各种高山和山地丘陵的土壤资源占国土面积的65%以上,多宜于发展各种经济林木。
(3)耕地面积小。
中国现有耕地约1.7hm2,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概况而言,全国可供农、林、牧生产的用地总量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0%。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千米,南北宽900余千米,面积48.6万平方千米。
其地处长江上游,省境西与青藏高原相连,北是足轻区域是秦岭大巴四川是农轻重。
因此域农业并带在土壤学巴山地,农业大省,此,了解四带动西部图二、学中,将2012年23315.7南接云贵图1-1 四在西部大四川省农部产业发展1-2 2012土壤影响土壤2013年20143387.133201贵高原,东四川省在中大开发战略业赖以生展具有重要-2017年的主要壤形成的各4年2015年74.93442.812‐2017年粮(单位:万东邻长江中中国的位置略和全国生存的土壤要意义。
阆中市地理环境

阆中市地理环境
阆中市地理环境是指阆中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阆中市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山,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其地理特点对当地的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理位置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东经105°47′16″,北纬31°34′30″。
与巴
中市、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相邻。
嘉陵江从市区北部流过,是长江的支流,为该
地区的交通枢纽。
气候特点
阆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7℃
左右,降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气候条件为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
自然资源
阆中市地处四川盆地,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山川起伏,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
水利和旅游业。
此外,当地还盛产茶叶、水果等农产品,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阆
中市地理环境的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概况与评价

阆中古城概况与评价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
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地概况一、自然地理特征阆中是四川省辖市,距离省会成都仅330公里,由南充市代管。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
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
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
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市区海拔328-888米,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亦有部分丘陵平坝地形。
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
嘉陵江境内流长59.4公里,同时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
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7度。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
二、社会经济特征201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3亿。
阆中稻米、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柑桔、蚕桑等粮经作物久负盛名;半夏、沙参、川芎、杜仲、银杏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阆中是全国的商品粮、棉花、桑蚕、水果、猪肉生产基地和四川省轻工重点发展基地,食品、酿造、丝绸、棉纺、皮革、医药、化工、建材、机械等众多工业部门基础雄厚。
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正加速改善。
212国道一级公路全线开通,302省级纵贯境内;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四川阆中简介

四川阆中简介四川阆中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阆中古城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阆中古城地处于岷江和沱江的交汇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典型的汉代古城,有完整的城墙、城门、街巷和民居,保存完好。
外城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城墙高大宏伟,城门雄伟壮观。
整个古城融汇了汉代、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阆中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这里曾是古蜀国的故都,也是蜀汉刘备的发迹地之一。
阆中还是著名的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孙复、杨时、周颐等一大批文学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
阆中古城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和建筑,如古代宫殿、庙宇、碑刻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阆中的辉煌历史。
阆中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古城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石佛寺、天坛、孔庙等,这些古迹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岷江大峡谷、沱江湿地、白龙潭等,这些景点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阆中的美食也是吸引人的。
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阆中火锅、阆中酥肉、阆中豆腐等,这些美食口感独特,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阆中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阆中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花枪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展示了阆中的独特魅力。
四川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它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景,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和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阆中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将带给游客们独特的旅行体验和深刻的文化感受。
总结阆中范文

总结阆中一、背景介绍阆中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川南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二、历史沿革阆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3年左右,属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后来,它成为了三国时期刘备的都城,并成为了蜀汉的政治中心。
在唐代,阆中成为了川南的军事重镇,是抵御南方侵略的屏障。
随着历史的变迁,阆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和文化。
三、地理特点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势较为平坦。
周边环绕着山脉,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阆中城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矿、铁矿等。
四、文化底蕴阆中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化古城。
在这座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阆中古城墙,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完好的古代城墙之一。
这座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历史风貌。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学家杨万里,他是明代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楚辞第一人”。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对后人有着较大的影响。
五、旅游资源阆中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除了古城墙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阆中博物馆、杨万里纪念馆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阆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阆中的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以豆瓣酱等调料著名,烹饪技艺独特,口味独特鲜美。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川菜和当地特色小吃。
六、未来发展阆中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阆中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将古城墙和其他景点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必访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阆中还可以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培育更多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七、结语总的来说,阆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
它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阆中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推进,阆中将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和繁荣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阆中土壤问题分析及利用
四川阆中土壤问题分析与利用
一.走进阆中
阆山歌(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阆水歌(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因相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1.1阆中自然条件概述
阆中是四川省省辖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具体位置见图一,嘉陵江中游,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介于105°41′E—106°24′E,31°22′N-31°51′N之间,南北最大纵距56.2km,东西最大横距71.2km,辖区面积l878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近20万人。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
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山地、丘陵地、平坝地的组合结构为农业开展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海拔328—888.8m。
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
主要河流有嘉陵江,过境全长59.45km,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
山脉有大巴脉和剑门山脉。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l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
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mm。
图一
1.2阆中的土壤情况概述
四川阆中的土壤类型以石灰性紫色土(见图二)及水稻土为主(见图三)。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母岩多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
紫色土多成紫红色或紫红棕、紫暗红棕色,层次发育不明显。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
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
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
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
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水稻土是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在人类的水耕熟化过程中,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作,排水晒田,轮作施肥,精整田面,使大土块散碎。
在阆中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为耕作,水稻土发育较好。
图二
图三
二.阆中地区土壤利用
阆中的地貌特点,使得农耕地主要集中于山岭坡地,水稻田多为梯田。
主要的轮作制度如下:
水田:小麦(油菜)--水稻或冬水—中稻
旱地:小麦—玉米/红薯或小麦—花生
小麦—棉花
紫色土是阆中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阆中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使紫色土土壤肥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紫色土是阆中地区的重要农业土壤之一,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粮、棉、油桐等作物的生产基地。
阆中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且由于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梯田较多,而梯田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的特点,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三.土壤问题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坡度变幅较大,土层
薄,降雨集中,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频繁,再加上盲目开垦,乱伐树木等原因,导致阆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土壤资源的破坏是最直接、最严重的。
首先是土层变薄,再是土壤肥力降低.抗逆力减弱。
在阆中地区某些丘陵严重水土流失区,有的已露出基岩,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抗旱力显著降低,坡土大部分仅能抗早3-5天,土壤生产力衰退。
所以水土流失是保护土壤资源急待解决的问题。
阆中还存在土壤性质恶化,肥力降低问题。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对土地重用轻养,忽视整地质量,使一些土壤性质向不良方向转化,影响了土壤肥力,如耕作层变薄变板。
由于轻视有机肥,偏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使得阆中旱地<1%者占旱地总面积52.7%。
加之耕作粗放,忽视深耕,耕作层又浅又板。
由于土质粘重,区域排水不良,形成大春冷浸,小春湿害。
阆中地区土壤湿害面积高达水田面积20%,由于滥伐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被分解,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日减,土壤侵蚀加重,森林土壤肥力也面临降低的危险。
阆中耕地面积也在减少。
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占用最好农田的事情正在发生。
由于阆中新城区的不断向外扩展,七里新区的许多耕地被占用。
三.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一)当务之急是保护土壤资源,切实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
建立土壤肥力的保护体系。
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条件是理想的农业制度所必需的。
通过土壤肥力保护体系如水土保持措施、灌溉系统的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轮作施肥制度的建立、生物防治、合理耕作体系、林带的合理配置以及水肥保证系统等的建立,才能有效地解决降低土壤肥力的土壤退化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这是保护土壤的当务之急。
控制了水土流失就等于保护了土壤资源,重要的是行动,从实际出发,当前应认真恢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水
土保护农业技术措施,如坡地水系的整修,横坡种植、等高带状种植、挑沙面土等。
其次要解决陡坡耕种问题,这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应认真解决。
在人少地多的区域坚决退耕还林,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必须采用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或林粮间作等才允许耕种。
否则,必须停耕。
这样点面结合,在控制水土流失上努力,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土壤资源。
从长远来说,还是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的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
不准任意随便侵占农地。
在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增加的今天,大量占用良田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这种既忽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又忽视社会效益的蠢事简直是等于“自杀”。
可惜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把保护土壤资源列入议事日程。
(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们所理解的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指在充分利用土壤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法从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也就是十分强调利用土壤和保护土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阆中地区目前应重视紫色土的合理利用问题。
紫色土在阆中地区广泛分布,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盛产水稻、玉米、甘蔗、棉花、柑桔、蚕桑等粮经作物。
紫色土的合理利用应重视下列问题。
进一步发挥紫色土的潜力问题。
当前紫色土肥力存在着一些限制因素,生态系统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这里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注意加强以水肥为中心的人工调控系统,是合理利用紫色土的基础。
这里水肥是限制因素,冬干、春旱、夏伏旱的条件,人工畜水工程的不完善,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蓄水力弱综合反映了建立水分供应系统是众所周知的重
要工作。
在保证供水方面,应重视“四水”(地表水、地下水、森林水、土壤水)的联合运用。
在有机肥方面,应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水肥保证系统稳固建立起来,土壤生产力才能日益上升。
水土保持在区域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紫色土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和日光能的转化效率,是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自由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土壤的侵蚀,不断恢复新的生态平衡。
要趋利避害改革耕作制。
积极推广麦一玉一苔三熟制,根据紫色土不同台位选择宜种作物,如在低台位种植高产作物,在高台位种植耐旱作物或果树。
注意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
(三).山地的综合开发问题。
阆中地区山地也较多,山地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紫色土、黄棕壤、棕壤等,以林地为主,黄地次之,耕地较少,土地利用具有由农向林过渡性质。
这个区域的合理利用方向应当是以林为主,林农结合。
在林业建设中主要是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挥山地优势,发展木本油料、茶、果等经济林木,以及药材、木耳、银耳等土特产品。
中高山林牧结合,低山农林并重,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加强滑坡山崩的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工作,以保护土壤资源。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2班
陈秋洁
220120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