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第二首诗歌。
是本册教材的收关一课,从诗歌内容、诗歌的情感到诗歌的语言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在教材中十分重要的地位。
《卖炭翁》讲述了卖炭老人惨遭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同时诗歌运用了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表意深远,灵活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如能有效地挖掘诗歌的教学点,并呈现给学生,会帮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学情分析:八年级同学有一定学习能力,在学习古诗方面也有一定基础。
尤其是本册教材所选《诗经》的篇目较多,为学习本诗歌奠定了基础。
学生能通过多次诵读,领会诗歌内容,通过疏通诗意,通过交流讨论能分析出诗歌的蕴含的感情和语言的精妙之处,所以学生学习《卖炭翁》的难度不大。
教师需要在写作背景上多加渲染,这样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相关知识。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语言,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4、感受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对“宫市”剥削本质的憎恶。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市”并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么在古文中它有哪些含义呢?同学回答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的市是“市场”的意识,在愿为市鞍马中市就是买的意思。
教师在市前边加上“宫”字让学生猜猜宫市是什么意识,在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宫里人买东西时会不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感悟那个不公平甚至罪恶的时代吧。
板书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资料助读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卖炭翁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卖炭翁①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
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
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调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格。
【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原文:[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卖炭翁翻译:有个卖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烧炭。
他满面的灰尘,烟火熏烤他的脸,两鬓苍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呢?只想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心里担忧炭不值钱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积了一尺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饿了,太阳已升高了,他才赶到集市的南门外泥地上休息。
那飘然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穿黄衣的是宫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车头吆喝着牛往北走。
一车炭足有—干多斤,宫使强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却也没办法。
宫使扔下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子朝牛头上—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三、卖炭翁原文赏析:(一)内容分析《卖炭翁》这首诗是自居易新乐府诗中最突出的一首。
在这首诗的下面,诗人有一段小注:“苦宫市也。
”这个注脚,有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整首诗共两大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为前面的六句,介绍了卖炭翁的生活情况。
他长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烧炭卖炭过日。
辛勤的劳动,使他的脸烤成烟火色,双手黑黑的,人也过早地衰老,已经两鬓斑白了。
这辛勤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营生,用炭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第二层,是中间的六句。
写卖炭翁一早就赶着炭车进城去卖炭的情况。
七、八两句,先写他内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单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担心炭卖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点,他已经顾不上挨冻了,想的是早一点把炭卖掉,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九至十二句,写他进城卖炭的艰辛。
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难得的卖炭机会,于是天刚拂晓便拉着炭车,在冰天雪地上赶路,这辛劳自然不言自明。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脸: 烟火色(焦黄色) 鬓: 苍苍(灰白色) 手: 黑色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衣正单
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矛盾心理 处境艰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雪厚、路远、车重、人苦
探究写法
三读:读懂对比手法
探究: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 说说各自的作用。
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 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 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 形、骄横无理;
内容探究 一读:读出情感,理清故事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 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3.诗歌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品读形象
二读:读出人物形象
讨论:诗中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组人物,运 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人物怎样 的形象特征?请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字词积累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 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倡 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 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 喻诗,因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 能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3.掌握“辗”、“直”的含义, 和区分“骑”的不同读音的不用含义。
4.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卖炭翁凄苦的形象和“宫市”罪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想象一下, 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的冬天, 你只穿了一件单衣, 此时的你是希望快点出太阳天气暖和一点儿还是让北风继续吹, 雪继续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大家都预习过了, 请问卖炭翁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吗?哪个诗句看出来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
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二、引导分析“卖炭翁”形象(1)卖炭翁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句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师: 还有其他的诗句也是肖像描写的吗?(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作者用了哪几种颜色, 形容了卖炭翁的外貌?师: 为什么卖炭翁翁脸上是“烟火色”、十指是黑的?(抓住“伐薪”、“烧炭”, 这说明卖炭翁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这些炭是自己劳动所得。
)师: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 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辛劳、艰苦)师: 既然烧炭是如此的辛苦, 卖炭翁又为何要去做呢?你来推测一下, 卖炭翁是否有自己的耕地, 他是否可以选择不卖炭呢?(不是,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卖炭得来的钱是维持生存的唯一希望)师: 此时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正单”而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的心理了吧。
(2)卖炭翁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师: 老天是否如卖炭翁所愿了呢?(是, 从“夜来城外一尺雪”)师:此时, 揣测一下老人的心理, 他是怎么想的?(终于可以…………)师: 老人何时出门卖炭?(晓)师: “晓驾炭车辗冰辙”句中, 对老人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圈出动词)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老人驾车卖炭怎样的情景?(提示:快马加鞭还是缓慢行走, 落实“辗”字)师: 卖炭翁从哪里走到市场里去卖炭(终南山到长安城15公里)师: 到达市场时已经是“牛困人饥日已高”三、学生分析“两骑”形象师: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在走路吗?(落实“骑”字)之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那请同学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这“两骑”的?(肖像描写: 翩翩: 形容得意忘形;黄衣使者白衫儿。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 准字音,读出语气。
03
04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 议。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 音。
8
逐句翻译及注释
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来木材烧成炭,送到京城卖掉 换铜钱。
2024/1/30
满面尘灰烟火色
满面灰尘,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 黑。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揭露社会黑暗
同情劳动人民
通过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和官吏们的丑恶行 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诗人对卖炭老人等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 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官吏们的批判,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思,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作品,《卖炭翁》不仅 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和弘 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25
角色扮演:模拟卖炭老人和官吏对话场景
角色扮演目标
通过模拟对话场景,深入理解卖 炭老人和官吏的心理活动和人物
形象。
对话内容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合理的对话 情节和语言,展现卖炭老人和官 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分配
学生自愿分组并分配角色,准备 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2024/1/30
教师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 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 事讽喻诗。
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什么是“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 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 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课文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 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 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 的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
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
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 钱被降低,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 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 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 去。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 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讲授新课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 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 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 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 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
《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
卖炭翁
白居易
作者简介
•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
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 而作。” (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
设疑自探
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 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卖炭——被夺炭
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
1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 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 诗句进行说明?
课外拓展
背诵并默写全诗,并用自 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
给同学听。
课文翻译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 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
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
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 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
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
有一千多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 着它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 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讲授新课
字词积累
鬓 bìn
骑 jì 将
jiāng
辗 niǎn
敕 chì 系 jì
辙 zhé
叱 chì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讲授新课
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 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烧炭艰辛
卖炭翁
对 比
运炭艰难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宫使Leabharlann 仗势凌人 夺炭 (肖像、动作描写) 蛮横冷酷
课堂小结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 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 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讲授新课
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 肖像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
讲授新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 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 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 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 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 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太监常 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 不给分文,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 为宫市,其实夺之。”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讲授新课
翩翩两骑来是谁? 肖像描写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讲授新课
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