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二首——卖炭翁测试
《卖炭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卖炭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填空题1.满面尘灰烟火色,。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
4.,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
6.,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10.“黄衣使者”是指;“白衫儿”是指。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14.“半匹红绡XXX”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XXX,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句诗反映了。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之表面描述施展阐发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述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述施展阐发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述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取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XXX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XXX、XXX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全地记叙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颠末,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勇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说,“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约,富有施展阐发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坏处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精品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精品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二首名校讲坛阅读考点链接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典型例题】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参考答案】一个动词“辗”,使画面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又刻画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艰辛不易。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4)副词:在古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③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习题链接】见本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5题及“卖炭翁”第5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庇(bì) 突兀(w ù)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习题及答案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卖炭翁-练习题答案 (1)

《卖炭翁》检测题答案一.填空题1——13题答案略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卖炭翁同步检测(含答案)

《卖炭翁》检测题一.填空题1.满面尘灰烟火色,。
2. ,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
4. ,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
6. ,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10.“黄衣使者”是指;“白衫儿”是指。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句诗反映了。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过关检测-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堂通关(第六单元)

卖炭翁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口称敕.( ) 一丈绫.( ) 回车叱.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薪:(2)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3)卖炭得钱何所营.营:(4)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5)手把文书口称敕.敕:(6)回.车叱.牛牵向北回:叱:(7)宫使驱将.惜不得将:(8)系.向牛头充炭直.系:直: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字,号,唐代诗人。
与元稹共同倡导运动,世称“元白”,与并称“刘白”。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理解性默写①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理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②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③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卖炭翁
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检测检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
1、《卖炭翁》中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艰辛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诗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刻画了官吏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的主题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南第二十九中学语文古诗文预习专用纸
课题:卖炭翁
年级班第小组姓名评价
1、作者(姓名、字号、朝代、籍贯、代表作品等):
2、出处:
3、写作背景:
4、成语与名句:
要求:双色笔,抄写原文用黑色,译文用蓝色。
原文抄
写空隙稍大,译文要写得紧凑一些。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招徕.()②囿.于()③隔阂.()④钹.()
⑤铁铉.()⑥饽饽
..()
..()⑦秫秸
..()⑧荸荠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孤方自赏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拾金不昧
3.文章运用了________顺序、_________来组织材料使得文章杂而不乱的。
4.赏析“喝了蜜的大柿子”的精彩之处.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
”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
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
请问,是怎样改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