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044

合集下载

四大名著简介

四大名著简介

四大名著简介中国文学传统中,“四大名著”是诸多历史文学名篇中的珍品。

这四部文学作品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这些作品以其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描绘,将我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笔下的一部古典小说,全书分为一卷楔形物语和一百四十回。

描述了一个贵族家庭从明朝盛世到清朝衰落的故事。

这部小说把古今相结合,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并以其丰富的章回结构和复杂的角色而闻名。

《三国演义》是元朝作家罗贯中笔下的一部历史小说,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英雄豪杰的战争故事。

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军事战略、政治策略的描写丰富多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宋代作家施耐庵所著,全书共一百回。

描写了宋朝时期社会上贫富悬殊、反抗压迫的矛盾,以及数百个反抗压迫者和他们的英雄故事。

其中许多人物都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里最受欢迎的形象之一,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又称《大话西游》,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笔下的一本神话小说,描述唐僧师徒四人出发西天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精彩多变,充满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新风格。

以上四部文学名著,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学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形成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和价值观,更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演变。

它们的语言也更趋于生动,让人们更容易地记住和传播,而这种能力也使它们可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流传不衰。

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因此,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

它们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思想,除了反映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四部巨著。

这四部著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每部名著进行简要的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西游记》是又称《大唐西游记》,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一部关于西天取经的奇幻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佛经的故事。

作品融入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以及对人性、妖魔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的小说,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施耐庵。

小说讲述了宋朝末年百姓起义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宋江等梁山英雄的悲壮形象,以及他们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作品以英雄豪杰为中心,展现了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以及农民起义的正义与勇气,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描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说,作者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

小说以三国时期乱世为背景,通过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角逐和联合,描绘了权谋斗争、智勇争锋的场面。

作品中有大量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立意深远,反映了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俱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更给我们提供了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 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 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 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 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 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 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 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 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 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 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 解,乐于接受。
制作人:丁豫
四大名著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 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 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 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 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四座伟大丰碑。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是难分高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 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 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 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 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 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 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 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施耐庵
施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元贞二年(一 二九六),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 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举,三 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 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 (一三五六)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应;与张 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 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 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 五岁,为洪武三年(一三七〇)。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简介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简介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简介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被誉为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这四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以下是对这四部名著的简要介绍:《红楼梦》《红楼梦》是清朝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富多彩的人物在荣府中的故事。

小说以冷峻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迷茫。

《红楼梦》的形象描写精细入微,情节曲折丰富,悲剧色彩浓厚,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

这本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行的取经之旅为主线,通过描绘人、妖、神之间的斗争和友谊,传递了正气和善良力量的重要性。

小说既有冒险与惊险的情节,又有深刻的哲理和幽默风趣的对白。

《西游记》被广大读者称为不朽的神话。

《水浒传》《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的作品,描述了宋代末年一百零八位盗贼的英勇事迹。

小说通过对论文中那些剿匪们的背景和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抗官府、保护百姓的义气和忠诚,凸显了封建社会对正直与公正的嘲讽。

《水浒传》生动刻画了一百零八个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其中包括宋江、杨志、林冲等,这些形象至今仍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代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讲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

小说以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中心,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智谋较量和忠诚与背叛之间的纷争。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叙事构架,展现了英雄诞生、权谋争斗的壮丽场景。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堪称文学的瑰宝。

它们透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问题,并给予人们深刻思考。

这四部作品已经被广泛翻译为多种外语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4大名著

中国4大名著

中国4大名著中国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1、《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主要内容: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主要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主要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1.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人物:1、关羽:《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

3、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赤壁之战(战役)中来的。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6)(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水浒传》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2、《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3.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4、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中国四大名著简介,欢迎查阅。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一、《三国演义》罗贯中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写作的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罗贯中写作的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水浒传》(与施耐庵合著)、《三国演义》。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也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晋朝开国历史。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吕布、吕蒙等。

二、《水浒传》施耐庵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内容简介:《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一、《三国演义》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义”是整本书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三国演义》内容概要: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4、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仁”的代表——刘备(双股剑)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白帝托孤“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哪一段故事。

(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代奸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情节:望梅止渴官渡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杨修杀华佗杀吕伯奢家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羽扇纶巾,鹤氅皂绦。

性格:足智多谋,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清忠耿直,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情节: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忠义的象征:关羽(青龙偃月刀)形象:单凤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性格:忠肝义胆智勇双全一身正气情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吕布:头戴三叉束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座下嘶风赤兔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力,
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 劳,
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 议起兵。”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次日 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 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
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少顷,周瑜入见。 礼毕,孙权问慰罢,瑜曰:“近闻曹操引兵屯
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 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 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 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 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 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 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 意。此天以卿授我也。”瑜曰:“臣为将军决
汉上,驰书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权即取檄文 与周瑜看。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
敢如此相侮耶!”权曰:“君之意若何?”瑜
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否?”权曰:“连日 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 故请公瑾一决。”瑜曰:“谁劝主公降?”权 曰:“张子布等皆主其意。”瑜即问张昭曰:“ 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
敬从江夏带刘备军师诸葛亮至此,彼因自欲雪 愤,特下说词以激主公。子敬却执迷不悟。正 欲待都督一决。”瑜曰:“公等之见皆同否?” 顾雍等曰:“所议皆同。”瑜曰:“吾亦欲降 久矣。公等请回,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
昭等辞去。少顷,又报程普、黄盖、韩当等一 班战将来见。瑜迎入,各问慰讫。程普曰:“ 都督知江东早晚属他人否?”瑜曰:“未知也。” 普曰:“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 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今主公听谋士之言,
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 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 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 且降,更图后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 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
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 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 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 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 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
起行。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 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
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诣行营 谢罪。瑜亦逊谢。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 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
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 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 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瑾曰:“ 瑾自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
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权 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 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 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 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 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 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 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周瑜回到 下处,便请孔明议事。孔明至。瑜曰:“今日
力。” 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孔明接入,哭
拜,各诉阔情。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 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遂答曰:
“ 夷、齐古之圣贤也。”瑾曰:“夷、齐虽至饿 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我今与你同胞 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
为人,能无愧乎?”孔明曰:“兄所言者,情 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 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 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 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瑾思
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
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 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 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 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 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
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 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 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 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 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周瑜听罢,勃然大
怒,
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 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 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 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 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
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 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 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 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
曰:“王法无亲,诸君各守乃职。方今曹操弄权, 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吾 今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 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令毕,即 差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
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别听将令;蒋钦、周 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 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 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 克期取齐。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
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吾等宁死不辱。 望都督劝主公决计兴兵,吾等愿效死战。”瑜 曰:“将军等所见皆同否?”黄盖忿然而起, 以手拍额曰:“吾头可断,誓不降曹!”众人 皆曰:“吾等都不愿降!”瑜曰:“吾正欲与
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将军等请回。瑜见主公, 自有定议。”程普等别去。又未几,诸葛瑾、 吕范等一班儿文官相候。瑜迎入,讲礼方毕, 诸葛瑾曰:“舍弟诸葛亮自汉上来,言刘豫州 欲结东吴,共伐曹操,文武商议未定。因舍弟
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遂无言 回答,起身辞去。回见周瑜,细述孔明之言。 瑜曰:“公意若何?”瑾曰:“吾受孙将军厚恩, 安肯相背!”瑜曰:“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 言。吾自有伏孔明之计。”正是:何计伏孔明, 且看下回分解。
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 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 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 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 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肃曰:“
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 哉?”瑜善其言。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 军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 原来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 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瑜令众将
府下公议已定,愿求破曹良策。”孔明曰:“ 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瑜曰:“ 何谓心不稳?”孔明曰:“心怯曹兵之多,怀 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 无疑,然后大事可成。”瑜曰:“先生之论甚
善。”乃复入见孙权。权曰:“公瑾夜至,必 有事故。”瑜曰:“来日调拨军马,主公心有 疑否?”权曰“但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 他无所疑。”瑜笑曰:“瑜特为此来开解主公。 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
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 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
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 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 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 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 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
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 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 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 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
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 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 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 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权抚瑜背
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子布无谋,深失 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耳。卿可与子敬、 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孤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 为卿后应。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 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周瑜谢出,暗忖
为使,瑾不敢多言,专候都督来决此事。”瑜 曰:“以公论之若何?”瑾曰:“降者易安, 战者难保。”周瑜笑曰:“瑜自有主张。来日 同至府下定议。”瑾等辞退。忽又报吕蒙、甘宁 等一班儿来见。瑜请入,亦叙谈此事。有要战
者,有要降者,互相争论。瑜曰:“不必多言, 来日都到府下公议。”众乃辞去。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
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 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 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 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 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
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 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 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
郡议军机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鲁肃与 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周瑜 曰:“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今可速请孔明 来相见。”鲁肃上马去了。周瑜方才歇息,忽 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来相探。瑜接入
堂中坐定,叙寒温毕。张昭曰:“都督知江东 之利害否?”瑜曰:“未知也。”昭曰:“曹 操拥众百万,屯于汉上,昨传檄文至此,欲请 主公会猎于江夏。虽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 昭等劝主公且降之,庶免江东之祸。不想鲁子
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 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 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
花 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
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
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 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 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 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